养老服务按下“快进键”

2019-07-04 17:58老树
老友 2019年6期
关键词:居家养老机构

老树

“痛点”闹心

1月15日人民网的文章《养老服务业,应跟上老龄化程度》称,眼下,养老问题已经成为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对老人及其赡养人来说,有不少操心、闹心的事。比如,很多民办养老院会额外收取一定押金,押金的金额少则数万元,多则上百万元。不少老人担心的是,万一养老院跑路了,这笔押金会不会打水漂。毕竟这笔押金可能是老人的多年积蓄,一旦发生这类问题,不仅会让老人痛悔不已,对养老服务业的整体公信力也是一种打击。还有些老人子女可能会在分担赡養费用上发生争执,事先缴纳押金的话,养老机构也就可以避免卷入纠纷。但这笔钱放在养老机构,如果缺乏充分的监管和保障,即便不是从保障老人的权益来讲,也存在一定的潜在风险。何况,很多养老机构会将押金或者交由某投资管理机构保管,或者选择购买某款信托产品,无论哪种方式都意味着这笔押金不是躺在养老机构睡大觉,而是投到金融领域进行保值增值。既然是投资,就意味着有风险,而这最终的风险由谁来承担,却是一个未知数。养老院让老人交一大笔押金,这既反映了养老产业的市场需求旺盛,也说明眼下仍存在诸多跟不上养老产业发展形势的问题和乱象。

4月18日新浪网的文章《13万亿元的中国养老市场没有一个行之有效的盈利模式?》提到,早在2006年,国务院就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首次提出鼓励社会资金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参股等方式兴办养老服务业,带动了第一波民办养老机构的创办风潮。但此后的数年间,由于市场发育不成熟、盈利模式不清晰、地方相应支持政策不完善等,养老行业再度陷入沉寂。201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中国养老产业发展白皮书》,预测2030年中国养老产业市场规模可达13万亿元。充满想象力的“银发经济”吸引了不同行业巨头的争相入局,商业保险机构、地产公司、医疗机构是扩张的主力军,部分国企背景的企业也在政策鼓励下开始尝试开发新的盈利点。然而,万亿的预期映射进现实却并不美好。由于出售会员卡的模式能够迅速回笼资金,提高资金的周转效率,因此包括一些国企背景的品牌在内,许多大型养老机构都将其作为主要推广模式,即一次性缴纳高额会员卡费用,其后每月缴纳较低的房费及其他费用。但由于社会上频频出现以出售会员卡骗取老人钱财的非法集资案例,这一模式对于获客能力不强、品牌效应不高的养老企业而言难以走通。考虑到盈利模式的不确定性,房企对于养老行业的探索在逐渐冷却。

应时而动

4月23日《人民日报》发表的文章《养老服务:住得上更要住得好》认为,住不上、住不起、住不好——探索解决养老服务机构的三大难题,成为此次《意见》的重点所在。《意见》从提供基本服务、满足多元需求、提升支付能力、支持社会参与、保护合法权益等5个方面提出了具体政策举措。针对特困人员集中供养需求,要充分发挥公办和公建民营养老机构的兜底保障作用;对普通工薪阶层的养老需求,开展城企联动普惠养老专项行动。在需求侧,建立经济困难的高龄、失能老人补贴制度,推动形成符合我国国情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框架,鼓励发展商业性长期护理保险产品等方式。针对住不好的问题,有关部门将研究制定确保养老机构基本服务质量安全的强制性国家标准,推行养老服务等级评价与认证制度,落实养老服务设施分区分级规划建设标准。针对养老服务举办主体普遍反映的问题,《意见》从扩大社会资本投资的角度进行了回应。在准入方面,放宽行业准入门槛,明确取消养老机构设立许可。在融资渠道方面,扩大行业投融资渠道,用于社会福利事业的彩票公益金,到2022年要将不低于55%的资金用于支持发展养老服务;扩大养老专项企业债券发行规模,支持符合条件的养老服务企业上市融资,支持商业保险机构创办养老服务机构。

4月18日新浪网的文章《“安享晚年”离不开多元化的养老服务》提到,《意见》明确规定,要充分发挥公办养老机构及公建民营养老机构的兜底保障作用,在满足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特困人员集中供养需求的前提下,重点为经济困难失能失智老年人、计划生育特殊家庭老年人提供无偿或低收费托养服务。这就要求相关部门积极建设多元化养老服务体系和养老产业,倡导养老服务主体的多元化,鼓励企业或民办非企业单位开办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或提供居家养老服务,促进“养老+”关联产业发展,培育和拉动养老消费,鼓励养老服务业态的多元化创新;同时,针对养老服务相关标准的执行制定“监管标准”,并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进行调查和评估。

5月11日光明网的文章《“好且不贵”纾解养老服务的“烦恼”》说,老年人希望养老机构“门槛低一些、服务好一些、费用少一些”,让养老服务“好且不贵”。为此,近年来,相关部门作出了不懈的努力。《意见》提出了28条具体的政策措施,着力解决盈利难、融资难、用地难等突出问题,改善养老服务人员紧缺、职业待遇不高、社会认同度低的现状。这些政策举措,不仅是广大老年人的“福音”,而且对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相信,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养老服务中的“难点”“堵点”“痛点”一定能够逐一消除,“养老的烦恼”一定能够有效纾解。

多管齐下

4月29日新华网的文章《养老服务要向信息化、智能化、适老化方向发展》提到,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养老服务正朝着多样化、多层次方向发展。其中,信息化、智能化、适老化的科技产品和服务将在养老服务领域发挥重要作用。目前,越来越多的适老化智能产品开始应用和普及,如何将信息技术与康养产业有机融合,直接关乎养老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亿万老年人福祉。

4月17日人民网的文章《推进养老服务发展要“多条腿走路”》认为,中国社会历来重视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交融,老年人更习惯于居家养老,我国未来的养老体系将以居家为基础,政府要积极探索建立新的养老保障兜底模式。在这方面,少数城市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比如对居家养老的老人给予规定数额的补贴,用来“购买”经过专业培训的家庭护工服务等,这一模式受到老人们的普遍欢迎。养老服务建立“多条腿走路”的模式,一方面需要公有资本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充分体现政府应当履行的责任;另一方面又要求政府全面落实对民间资本、外资等非公资本创办养老服务机构的公平待遇,特别是对境外资本在内地通过公建民营、政府购买服务、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方式参与发展养老服务的,一定要让他们同等享受到境内资本的待遇,使非公资本可以安下心来,沉下身来,成为我国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力量。

5月5日光明网的文章《多层次养老服务需制度落实》指出,建立健全养老服务体系,应以满足老年人多元化的养老服务需求为目标。国家要大力推进养老服务供给侧改革,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鼓励兴办养老机构,通过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等方式增加市场供应,以优惠政策、政府补贴等方式,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养老事业的发展。这就需要政府必须从惯常的投资运营者的身份,转为向养老服务的供需双方提供较为充足的资金、政策支持,以确保社会成员老有所养。各级政府在持续完善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工作中,不仅要以更多真金白银加大社会福利投入,更要落实各项政策措施,有效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的养老服务需求,推动养老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推进养老服务均等化进程。

链接:养老服务发展新趋势

趋势之一:养老服务机构规模趋向适度小型化。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老年人对养老服务专业化需求的提高,未来养老机构的小型化、专业化、品牌化、连锁化的趋势将更加明显。无论是从经营管理、专业化角度,还是老年人宜居舒适度角度,养老机构规模不是越大越好,床位不是越多越好。日本是全球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规模最大养老机构的床位只有800张,欧美发达国家养老社区的床位一般为200张左右。

趋势之二:机构、居家与社区养老服务一体化。主要表现是:养老机构植根于社区,不但为入住机构养老的老年人提供服务,而且也为周边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的老年人提供服务;社区照料中心不断升级设备硬件,增设养老床位,使其在为本社区老年人提供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的基础上,具有机构养老的功能。

趋势之三:养老机构医养结合将更加紧密。“医养结合”是一种有病治病、无病疗养、医疗和养老相结合的新型养老模式,其优势在于整合医疗和养老两方面的资源,为老年人提供持续性的照顾服务。

趋势之四:投资运营模式日趋多元化。这种多元化表现为:“OT”和“BOT”模式——一些地方通过政府部门新建养老设施、民间负责组织经营,几年以后设施归还政府的方式,形成了公建民营的“OT”模式;民办公助模式——根据一定的标准,政府对养老机构改扩建新、增加床位,给予每张床位一次性建设补贴;众筹模式——愛心企业家通过民办合伙的众筹方式攒起“爱心养老院”,招收空巢、高龄老人;政府购买养老服务模式——为解决特困群体的养老问题,政府出台购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政策,对社会孤老、重度失能老人和90周岁及以上高龄老人,按照不同的标准分别给予服务补助。

猜你喜欢
居家养老机构
养老生活
居家信条
情防控常态化 居家防护不可少
注册养老机构已超2.8万家
养老更无忧了
微生高的往事
初四居家放松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增仓股前2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