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撒在科尔沁沙地的绿种子
——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环保志愿者协会

2019-07-05 12:01
中国生态文明 2019年3期
关键词:通榆县沙化沙地

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环保志愿者协会,长期活跃在科尔沁沙地上,现有注册志愿者1100人,已累计开展志愿服务414.7万小时。

建立(在建)生态沙化草原修复区5块,成功修复沙地(草原)5000亩,保护耕地1万亩,原生植被覆盖率达到95%,回归野生动物近300来种,栽种成活防风用杨树3万棵,保护修复野生杠柳400亩,影响范围达3000平方公里,受保护耕地农民收入年均增加2500元。

协会及其志愿者先后获得中华宝钢环境优秀奖,“母亲河奖”绿色团队奖、绿色卫士奖中国青年五四奖章、中国青年优秀志愿者、吉林好人标兵等荣誉。

坚持和守望探索沙地生态修复可持续之路

协会创始人万平,曾是在通榆县下乡的知青,1999年带着对当地乡亲报恩和对环境问题的关注,辞去国企工程师职务,毅然投身科尔沁沙化草原的生态修复事业。

万平徒步踏查了2500平方公里的科尔沁,筹借30万元资金,承包了1500亩荒地,将“科尔沁沙地生态示范区”的牌子插在了通榆县新发乡新合屯的沙坨子上。

扎根新发,2001年一开春,万平和40多个农民走上沙丘,每天挖坑栽树,当年就栽种了5000棵杨树和几万棵沙棘。然而,由于干旱高温,栽下的树木几乎无一成活。

首战失利,惨痛教训使万平深刻认识到,要想在沙地上种活树,首先必须要稳固住沙土。有了植被,沙丘才不会轻易流动。2001年冬天,他们在沙地上大面积撒下草种,开始原生植被保护。

第二年,他们又在沙地上撒了很多草种,浇水后盖上碎草、干柴,利用当地草本植物种群逐渐恢复植被。这就是后来被业内认可的“盖被子育草法”。经过一段时间,沙地涵水功能得到增强,绿草终于一点点冒出了嫩芽,栽种的杨树和灌木也大都活了下来。在示范区治理的第3年,植被就从零覆盖率恢复到了95%以上,几万棵杨树、葡萄、杠枊等上百种植物茂盛生长。万平在示范区的探索和实践,与中科院的生态学专家的理论基本一致,成为其理论支撑。

2006年,在示范区的基础上正式注册成立的通榆县环保志愿者协会,成为吉林省第一家沙地及民间志愿服务综合团体。

陕西师大毕业的女儿女婿为了父亲的选择,毅然放弃了富庶江南安稳的工作和良好的发展前景,成为万平治沙的得力助手。

十来年的实践,协会深刻认识到,沙地的原貌是草原,绝对无法变成森林,确定了沙地回归草原的生态修复之路。

打草方格,在资金用尽的情况下,借款购进节水喷灌设备,养护萌芽的原生草类。每天18小时巡护恢复区,避免牲畜啃食尚未稳定的草场。

养护草原,在植被稳定后,有偿放牧。1500亩草原120头牛,用租金在毗邻村庄建立公共账户,用于乡村的公共事务服务,如建立图书室、修路、垃圾分类培训等,由整个村庄共享保护成果。

协会以第一块生态修复区为模板,又陆续建立了4块新的生态修复区。

带动和引导构建社区参与新模式

经过18年不懈努力,万平承包的第一块1500亩沙地如今变成了科尔沁沙地生态示范区,植被覆盖率达95%。周边的草原生态系统得到自然恢复,生态系统功能及边缘效应得以显现,形成了良好的局部生态小气候,有效遏制了流沙向周边流动,保护了3个乡镇29个自然屯的近5000亩耕地不被埋没,陆续回归的野生动物有300来种。

高校志愿服务合影

草原有了放牧,才是活的草原。2000年开始的第一块生态修复区1500亩草原,经过十几年的摸索实践已基本恢复到可持续放牧的状态。

从2010年开始,在乡村社区的积极参与和志愿者的共同努力下,保护村屯旁边的沙化草原,生态修复区从一块扩展到了五块。几块生态修复区都不大,却创造了可以轮牧的环境。一块在放牧,其他就休养生息。牛吃的都是生长在草原上的自然牧草,其中不乏中草药,极少生病。有人说,牛肉端上餐桌,都可称为药膳。

可持续草原放牧为毗邻乡村积累公共事务服务资金,以屯为单位建立公共事务服务核心组,为本屯修路,办图书室,再修复其他草原,逐步打造生态宜居乡村。为发挥沙区居民的主动性,协会作为支持者,协同与其合作的各个屯,先后成立4处由村民自发组成的公共服务核心组,修复管理沙化草原3500亩。

在生态修复区毗邻的村庄,80%以上的村民都参与过生态修复工作,并且开始逐步采用相同的模式,改善自己承包的沙地和草场。

协会还积极探索有机谷物种植及小面积经济作物种植项目。采用“1:10”种植模式,选取1公顷优质耕地进行保护性耕作,提高土地附加值,取代10公顷滥垦耕地的广种薄收,释放10公顷草原,使其休养生息。这项工作不仅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本土就业机会,而且有效缓解了志愿者的压力,走出了一条民间环保机构的自我生存与发展之路。

从小学到大学--传播生态环境保护理念

多年来,志愿者们不仅自己编著环保教材,为沙区中小学生上环保课,还在协会的经费支持下带领学生对荒漠化土地及优良湿地进行实地踏查。目前,已有千余名少年儿童接受了系统的环境保护教育。孩子们接受环保教育后撰写的心得体会,见诸报端,如《农民日报》《环境教育》等举办的征文活动。

协会逐渐吸引了高校学生的积极参与。示范区已成为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等100多所高校的生态环境教育实践基地。仅科尔沁沙地示范区,就聚集了4000多名在校大学生志愿者、6000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热心参与者,甚至还有一些外国留学生。他们以“荒漠——绿洲”为主题,开展了几十次沙地实践活动,共有200余所国内外高校,近万名环保志愿者参加。

猜你喜欢
通榆县沙化沙地
2.82亿亩
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成果在判定土壤盐渍化、沙化中的应用
能钻过柔软沙地的蛇形机器人
白城市通榆县召开“十三五”教育信息化工作表彰暨教育2.0大数据平台启动会
呼伦贝尔沙地实现良性逆转
沙地迷宫
风滚草
依靠农业科技进步推动通榆县农业经济发展
土地沙化面积年均缩减1980平方公里
陕西沙化土地连续15年缩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