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戏曲落地开花文化自信植根于心

2019-07-05 14:08蔡越
上海艺术评论 2019年2期
关键词:进校园戏曲传统

蔡越

2017年,中宣部、教育部、财政部、文化部联合发布《关于戏曲进校园的实施意见》,该《意见》提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加强戏曲通识普及教育,增进学生对戏曲艺术的了解和体验,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营造戏曲传承发展的良好环境。”对戏曲进校园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参与对象等都做出了明确要求。使得戏曲教育正在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方式纳入到学校教育体系中,让学生在学校内通过课堂教育,获取对戏曲的知识,拓展艺术视野,同时在学生中扩大戏曲的观众范围,推进戏曲的传承与发展。

戏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中国传统戏曲作为综合艺术,融歌舞于一体,更涵盖了文学、表演、音乐、舞台美术等多个艺术门类,丰富的内涵为其进入学校教育普及提供了大量的资源。同时,学生可以通过接受戏曲教育,以不同的角度审视自身、思考社会及人生问题,也为学校教育提供了多种方法与可能。

戏曲教育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藝术审美素养。作为体现中国艺术之美的典型代表戏曲之美,经过千年传统文化的烛照濡染,其“离形取意”虚拟化的表演如水墨丹青的纵横之笔,长歌当哭、长袖当舞,“无画处皆成妙境”。中国传统戏曲中,有追求文辞美的唱词、音色美的唱腔、韵味美的念白、形体美的做工、韵律美的武打,以及音乐美的伴奏和精致华美的头面服饰、舞台美术。让学生们置身于这些可感可知的美中,以美育提升他们对“美”的接收和欣赏的能力,进而转化出对优秀文化的鉴别能力和文化艺术的创造能力。

戏曲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与自学能力。创新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不断发展的生命活力。中国传统戏曲不光有着生旦净丑的行当区分,更有唱念做打的表现手法,蕴涵着写意性和程式化的特征。虚拟化的表演虽经过夸张,但能给观众既真实又优美的感觉;程式化则是戏曲中运用歌舞手段表现生活的一种独特的技术格式。“虚拟的时空”“写意的意境”,无限演绎出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丰富表演形式,也产生了流派纷呈的表演样式。学生们在了解学习戏曲的过程中,从单一模仿到触类旁通再逐渐过渡到拓展创造,以对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创造性的体验,激发出学生们的自学与创造能力。

戏曲教育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中国传统戏曲曲调婉转,唱词生动、唱腔风格多样、舞台形象丰富。经典传统戏曲剧目不仅给人带来丰富多彩的精神娱乐生活,同时也包含着“真善美”“忠孝仁义”等传统道德和正确的价值观,体现出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追求真理、自由的精神。这些优秀的戏曲作品,能让学生们从中获取关于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地理等方面的知识,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开阔文化艺术视野。这些戏曲故事中塑造的一个个典型形象,“教我们忠诚、善良、贞贤,鞭挞了奸贪、丑恶”,道德观通过一个个故事、舞台形象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们,增强他们的历史责任感,也加强了爱国主义精神教育;这些触动情感震撼心灵的表演,会在学生学习、欣赏的过程中净化、升华他们的心灵,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戏曲进校园的途径

近代以来大量的外来文化涌入国门。流行文化的冲击、现代人们的审美品位、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以及文化断层所造成的欣赏戏曲的高门槛,使得戏曲不再流行,受众群也正加速趋于老龄化。有人说,“我们那会儿,真是在祖辈父辈的肩头,就把戏曲的门槛给跨过去了。”“懂戏”的门槛自古便有,而当下传承弘扬戏曲文化首要做的便是探寻跨过这道门槛的方式方法,改变年轻人对传统戏曲的旧看法,在学生中间形成热爱、关注传统戏曲文化的人文素质。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传承弘扬传统文化是学校服务社会职能的体现。让戏曲进校园,在校园中营造传统戏曲文化氛围,将为激活戏曲,培养年轻有活力的新观众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戏曲进校园的途径多种多样,学校可根据本校的地域特点、人文环境、地方传统戏曲分布状态以及学校的其他实际情况等,选择合适进入本校的戏曲剧种。采取课堂教学、开展戏曲社团、艺术实践排演剧目等途径方法展开戏曲进校园。将传统戏曲引入校园,通过弘扬民族文化、地方特色文化,让学生们更加了解尊重富有地方特色的本土文化,形成一种对家乡文化传承弘扬的意识,主动承担这份责任,彰显出学校对传统文化的担当。

定期邀请戏曲名家开展专题讲演导赏活动。戏曲名家走进校园,为学生们提供了接受优秀传统戏曲文化的良好平台,通过戏曲艺术家的表演和导赏,让学生们跟随着戏曲名家一步步探索追寻传统戏曲文化的历史脉络,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传统戏曲文化的独特魅力,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

创办学生戏曲社团。社团是校内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戏曲社团通过定期组织举办各类型戏曲活动,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学习传统戏曲,把古老的传统戏曲带入校园中。通过学生戏曲社团,在社团辅导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发学习戏曲知识、欣赏经典剧目、排演戏曲,从名家名段中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美学精髓,提升人文综合素质,同时也是向更多的学生展现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拓展观众范围,体现了当代学生良好的精神面貌。

开展戏曲艺术实践活动,让学生们把学到的知识放在实践中检验,提高学习技能,增长才艺。走出课堂接触戏曲艺术的实践,让学生们以观摩排练、演出等方式亲身实践,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和实践水平。组织学生们走入剧团、剧院直观近距离地观察戏曲服装、道具,戏曲演员的化妆、表演,将会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

开展戏曲采风活动。中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各地区都拥有独具当地艺术色彩的地方戏曲。有着京、昆、越、沪、淮等接近三四百种地方传统戏曲剧种。每一地方戏曲都蕴含着这一方土地的人文、风俗、地域文化,是当地特有的文化符号和地域品牌。学习地方传统戏曲是学生们了解一方文化特色的最好途径。要想全面深入地了解地方戏曲,切身体会到当地传统戏曲的深刻内涵和包含的民风民情就必须到其具体的环境中去,组织学生到乡间田头,感受淳朴民风,感受原汁原味的地方戏曲。在调研采风之前,引导学生们撰写采风提纲,按照提纲记录采风过程中涉及的问题。之后再经过认真的梳理,寻找该剧种与当地环境、人文情怀的内在联系,做出真实的文字报告和采风心得,把田野考察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可以学习在课堂上学习不到的知识点,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之处。

排演剧目。传统戏曲是综合性非常强的一种艺术形式,演员以歌舞演故事将戏曲呈现给观众。通过排演剧目片段或者折子戏的艺术实践,让学生们学习戏曲的“手、眼、身、法、步”“唱、念、做、打、舞”等表演程式,将戏曲课程中学到的知识进行拓展及实践在舞台上表现出来。在校内举办以学生为主角的演出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们的学习表演能力,还可以在校内对传统戏曲进行更进一步的宣传,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喜爱传统戏曲,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增强传统民族文化的学习氛围,树立文化自信。

上海践行戏曲进校园的尝试

在20世纪20-30年代,上海便已拥有100多处演出场所,为戏曲的发展提供了富饶的文化土壤,成为当时戏曲最发达的城市之一,至今依然如此。上海拥有京、昆、沪、越、淮、滑稽等一批优秀国有院团以及大批在国内具有影响力的戏曲艺术家,这些都为上海践行戏曲进校园的尝试提供了专业的指导和夯实的基础。

开办专業剧团少儿戏曲培训班。2007年起上海京剧院、上海昆剧团开办“Follow me”时尚课堂,2014年沪剧院开办少儿沪语训练营,让戏曲不仅走进校园,也让孩子们走出来,走进戏院、剧团。通过各个层面共同推进,戏曲在校园里、孩子们中间得到蓬勃发展,也让赏戏、听戏、学戏逐渐成为上海孩子们的一种生活方式。

成立戏曲名家讲师团。2017年11月,由上海市戏剧家协会、上海戏曲艺术中心、上海市民文化节指导委员会秘书处办公室、上海市群众艺术馆、上海市科技艺术教育中心共同为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戏曲文化,进一步推动戏曲艺术在青少年群体中的普及、推广与传承,成立了上海市民文化节中华梨园经典赏戏团。沪上梨园“名角”齐聚,来自京、昆、沪、越、淮、滑稽戏、评弹七个戏曲种类的专业院团的优秀戏曲传承人谷好好、严庆谷、王珮瑜、赵群、熊明霞、蓝天、吴双、沈昳丽、罗晨雪、华雯、朱俭、陈甦萍、钱思剑、吉燕萍、徐蓉、方亚芬、杨婷娜、韩婷婷、樊婷婷、王柔桑、梁伟平、施燕萍、钱程、高博文等(排名不分先后)先后受聘为“赏戏团”特邀导师及市民导师。面向全市各大中小学生,进行以中华戏曲为主题的文教结合的系列讲座,对在校青少年学生群体加大中华传统戏曲各剧种的推广力度,降低接触戏曲艺术的门槛,让学生学会欣赏戏曲,使中华传统戏曲为青少年群体所喜爱、乐于尝试并加以传承。

搭建覆盖全市少儿的戏曲展演平台。上海少儿戏曲“小白玉兰”称号评选活动是由上海市戏剧家协会于2012年专门设立的展示少儿戏曲学习成果,褒奖优秀少年儿童和园丁辛勤付出的平台,旨在发现和培养更多的优秀少儿戏曲人才,推动中华戏曲的保护传承,举办至今已经七届了,其间有超过200多人次小朋友获得了“小白玉兰”称号。许多小选手正是通过这一平台走向全国乃至世界的舞台上,在浸润中华优秀传统戏曲的同时,让更多人了解到中国传统戏曲的艺术魅力。2018校园中华戏曲大赛颁奖展演在上海保利大剧院上演,一个个优秀小演员粉墨出场,你方唱罢我登场,戏曲名家胡璇、李军、顾竹君等也与孩子们搭台唱戏,递一脉梨园薪火。博大精深的戏曲文化和江南文化在孩子们咿咿呀呀的唱腔中、一招一式的身段里展现出来。市民文化节自首届举办戏曲大赛以来,年年都“有戏”,中华戏曲演唱大赛、上海市少儿曲艺大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大赛(戏曲精粹篇)、校园中华戏曲大赛等市民文化节赛事接踵而至。市民文化节上海浦江沪剧节已连续举办五届,近年来还特设了少儿组。赛事的举办,展演平台的搭建为传承弘扬戏曲文化,推进戏曲各剧种在校园的推广传播,展示青少年的精神风貌、丰富校园精神文化生活,推动中华传统戏曲艺术表演者、欣赏者的年轻化,使戏曲为在校学生所了解喜爱、让他们学会欣赏、乐于尝试起到积极的作用。

联合大中小学校建立戏剧社团联盟、戏曲文化传承基地。2017年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学院、附属戏曲学校)、大中小学戏曲社团、戏曲剧团等方联合成立了戏剧联盟推进戏曲进校园的工作。同年金山区启动戏曲进校园工作,开展“百校百场”经典剧目观赏,确保每校学生每学年免费观看一场戏曲演出;46所试点学校与上海京剧院、上海沪剧院、上海越剧院、上海文广民族乐团、苏州市锡剧团、苏州市苏昆剧团、苏州市评弹团、苏州昆剧院、张家港市锡剧艺术中心、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十大专业院团合作开展常态化戏曲教学,专业教师每周2小时“进校园”为学生们“口传身授”。2019年浦东教育局公布浦东新区50所戏曲文化教育传承基地学校名单,传承戏曲涉及京、昆、沪、越、淮、滑稽戏、锣鼓书、黄梅戏、豫剧、浦东说唱10个种类。在这些戏曲文化教育传承基地里,让学生学会听赏戏、班班学唱经典戏、校校学演优秀剧,从而树立传统文化教育品牌,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编撰戏曲普及读本。2018年底由浦东新区文广局、区教育局、上海市戏剧家协会、上海戏曲艺术中心、上海艺术研究所主办,为向青少年普及戏曲基础知识,重点介绍主要戏曲剧种、特别是活跃在上海地区的戏曲剧种,正在筹备编撰《戏曲进校园普及读本》(试行本),将为学生课内的戏曲知识教学做出拓展补充。宣传和传承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戏曲剧种,是挖掘乡土文化、弘扬城市精神的重要举措。戏曲普及工作意义深远,是“固本”“铸魂”“打底色”的工程,编订面向青少年、兼具知识性和趣味性的戏曲读本,尤为必要。

“戏曲进校园”不仅仅是培养千千万万个戏迷,或是潜在的戏曲从业者,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最具民族文化特色的艺术载体给予学生们唱念欣赏、身段体验、表演互动、色彩内涵、服饰文化、历史知识、道德教育的传递和普及。培养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度,提升青少年对传统戏曲艺术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们的艺术审美修养、激发创造想象力、增进文学修养陶冶情操。为学生们打开一扇窗,窥见国风之美,将中国传统文化植根在他们内心,让学生们能拥有自己的精神家园。

猜你喜欢
进校园戏曲传统
中外大学生体验非遗戏曲文化
戏曲从哪里来
传统戏曲
我想
经典彩调进校园
舞龙舞狮进校园
优秀剧目进校园
少年力斗传统
河南省将戏曲纳入大中小学课程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