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传统海派“活”在当下

2019-07-05 14:08勒文艺
上海艺术评论 2019年2期
关键词:刘海粟观展画派

勒文艺

关于“海派”,见诸美术史最为普遍的称呼是“海上画派”。 “海上画派”到底是一个画派,还是一种风格,一个文化现象?其产生的根源和发展壮大的内驱动力究竟在哪里?刘海粟、齐白石、徐悲鸿包括后来影响京津画派的陈师曾、岭南画派的高剑父、游走他乡的张大千等人是否属于海派?他们的绘画风格是否受到海派的影响?今天的海上画家、包括深受西方绘画影响的画家到底算不算“海上画派”?为什么 “海上画派” 在历史上总是伴随贬义,甚至时至今日仍有人诟病?

“海派大师,点名啦!吴昌硕—到,任伯年—到,蒲华—到,王一亭—到”;“听说海派画家们要举办音乐PK大会?”“快去邀请人气少女天团下凡!”……

2018年岁末之际,以早期海派绘画作品中的人物、动物、场景“人设”演绎创作的一段H5手机动画视频火爆网络,刘海粟美术馆海派绘画年度研究展(第一回)就此拉开帷幕。可视化信息图表,互联网导览直播,二维码语音解说,豫园场景模拟复原,再加上逻辑思维导图式的学术梳理,文人雅集式的开幕仪式,以及让观众“带着问题看展览”……诸多展陈和传播方式的创新,使萌芽期的海派绘画,成为新潮时尚的观展话题。展览自开幕以来观众络绎不绝,尤其许多中小学生通过手机H5自发组织前来观展成为一道风景线。“沪上三熊”(张熊、任熊、朱熊),“海派四杰”(虚谷、蒲华、任伯年、吴昌硕),“萍花九友”(吴石仙、吴大澂、顾茗波、胡公寿、钱慧安、倪墨耕、吴秋农、金心兰、陆恢),“出蓝小才女”(吴淑娟),“城隍庙画派”(钱慧安),“海上双璧”(吴昌硕、王一亭),“海上四妖”(曾熙、李瑞清、吴昌硕、黄宾虹)……如此众多海派早期的代表画家和作品,集结在学术梳理的历史线索中,呈现为一个多维度解析的海派绘画研究展,这在国内美术馆和研究界还是第一次。海内外媒体纷纷进行了专题报道。

众多距今百年之遥的绘画作品,何以引来如此众多的关注和呼应?如何以学术之思溯源海派精神,将纷繁浩瀚的海派文化呈现为一个个可知可感的鲜活画面,删繁就简领异标新?以下四个维度,可以从不同的切面对策展的目的、意义和实现路径进行较为直观、全面的解析。

以今人之思回看百年流芳

上海,亦谓海上,立东海之滨,临江南富庶腹地,水陆通衢,至清末时已成为外邦人士西进中国之“玄关”,四方商贾云集之地,文人墨客长居于此。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1843年上海开埠,洋船开道带来的西方列强抢滩,外资骤聚,迅速推升的开发热度,使上海滩“十里洋场”的磁石效应成几何级数地放大。

富庶江南积淀的深厚文化加上西方科技带来的生产力创新,人才、技术、文化、资本汇聚一炉,上海一跃而成为比肩巴黎的繁华都市,更是砚田者鬻画谋生的上上之选。绘画、电影、文学、音乐、建筑、新闻、出版……如雨后春笋,百业兴盛,于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跨越百年的一场声势浩大的文化革新运动—海派就此萌芽。

曲水流觞,沧海桑田。历经百年融变,海派文化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影响已渗透到方方面面;其所涵养的精神气质更深深地烙刻在上海这座城市的血脉基因里。但是,随着时代的推远,“海派”一词,如今已宛若一个似近若远而又无所不包的名词概念,有温度、可触摸的细节日渐减少;尤其早期海派的可视资源已变得珍稀飘渺,散亂无迹,亟待发掘、保护、研究和利用。

海派绘画作为海派文化中的一树繁花,根脉延绵,是历史留给上海这座城市难得的文化瑰宝。其所涉画家之多,作品之巨,影响之广,概非一展所能涵盖。

刘海粟美术馆计划用三至五年时间,每年推出一个海派绘画研究展,从海派绘画的萌芽、繁衍、拓新、转型延展至今。通过展览让虚化模糊的海派概念,在学术梳理的基础上,呈现为一个个可知可感的真实画面。第一期推出“刘海粟美术馆海派绘画年度研究展(第一回)—春江明月共潮生”,将通过各种创新互动手段,呈现海派绘画早期(1843-1927)以豫园为中心、以书画社团为纽带逐潮春江、海纳百川的繁荣情景。

刘海粟先生是海派文化的巨匠,中国新美术运动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本人也是海派绘画创新开拓的一面旗帜。刘海粟美术馆作为以刘海粟先生名字命名的国家公共美术馆,发掘研究和传播推广海派文化更是义不容辞;规划推出这一研究系列展览,也是刘海粟美术馆响应市委号召全力打响“海派文化”品牌的题中之义。

以“绘画”为切口避开各种争议

关于“海派”,见诸美术史最为普遍的称呼是“海上画派”。“海上画派”到底是一个画派,还是一种风格,一个文化现象?其产生的根源和发展壮大的内驱动力究竟在哪里?刘海粟、齐白石、徐悲鸿,包括后来影响京津画派的陈师曾、岭南画派的高剑父、游走他乡的张大千等人是否属于海派?他们的绘画风格是否受到海派的影响?今天的海上画家、包括深受西方绘画影响的画家到底算不算“海上画派”?为什么 “海上画派” 在历史上总是伴随贬义,甚至时至今日仍有人诟病?刘海粟美术馆海派绘画研究展,第一回展所定义的“萌芽期”为什么会断代在1843年至1927年?……

“海派”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方方面面,“海派文化”更是纷繁浩瀚、褒贬不一。比如1899年近代著名书法家、篆刻家张祖翼为其好友吴冠岱的书画题款时就这样写道:“江南自海上开市以来,有所谓海派者,皆恶劣不可暂注目。”“海派”“海派文化”“海上画派”,不同的名称学术解读的意涵各不相同,一直以来各家各派莫衷一是,常常令研究者望而却步、无从着手。诸多纷繁复杂的信息和异义,是策划此展在学术定位上面临的首要难题。

刘海粟美术馆选择从“绘画”这一物理切口介入,既可以避开诸多争议和敏感,也让很多画家、作品、风格、流派找到了可以依循的路径。把1843至1927年定义为海派绘画的萌芽期,就是因为海派绘画自1843年上海开埠以后,伴随城市经济和文化需求的演变,在表现技法和阐述主题方面发生了明显变革,海派绘画从文人士大夫所崇尚的“雅致”风格逐渐演变为普通大众所接受的“雅俗共赏”风格。吴昌硕正是这一阶段承上启下的参与者和辉煌缔造者。1927年吴昌硕去世,这一年也是上海从江苏省脱离出来成为直辖市之年。此后,海派绘画在西方绘画的影响下向现代风转向。

刘海粟美术馆计划每年推出一个研究展,从“海派”绘画的萌芽、繁衍、拓新、转型一直延展至今。通过对“绘画”本体语言的研究,探析海派文化滋生繁衍的动力真奥,溯源海派文化内核牵引的精神真谛,并藉此打造“海派绘画研究展”品牌,旨在以美术馆特有的视觉叙事方式,重新梳理和诠释海派文化在既往、在当下、在未来的学术价值,借古以鉴今。

用现代视觉呈现海派传奇

今天的观众处在一个电子信息全息包裹的时代,科技的进步已使传统媒体岌岌可危。美术馆其实就是一个面对公共开放的特殊功能的媒体—核心内容是展品,展陈犹如展品的“嫁衣”、内容的外在表达形式。萌芽期的海派绘画距今已逾一个半世纪,如何让似近若远的海派文化成为有温度可触摸的展览细节?如何让展览内容走进大众心灵?只有让社会主流大众尤其年轻人知晓、参与、走进美术馆,才真正完成美术馆美育传播的功能。依循传统 “酒香不怕巷子深”的传播观念,恐怕再香的“酒”也可能会无人问津。在充分了解观众需求特性的基础上,此次展览大胆调动现代科技和视觉表达方式,从内容的二次加工到表现形式的创新,力图以多维信息整合传播的模式解构展览,让展览变得更具吸引力、感染力和互动性,使之成为美术知识科普和艺术作品欣赏的体验课堂,展览推出后赢得了大众的积极呼应。

(1)“人设”H5手机动画视频:以海派绘画作品里的人物、动物、场景“人设”(人物设定)演绎创作出海派画家要集齐赶赴“音乐PK大会”的手机短视频故事。通过视频传播拉动人气,然后再通过微信解析故事里的画作、画家及背后故事,寓教于乐,深受大众喜欢,尤其中小学生。这种“流感”式的传播,极大地突破了美术馆的场域限制,扩大了展览影响力。

(2)可视化信息图表:图表的功能就是可以简化繁复的信息,帮助读者一眼抓住信息重点,然后形成逻辑记忆的链条。从1843年到1927年,跨度84年,从如此跨度的信息海洋中梳理出海派画家及其作品的发展线索,并还原到社会、时事等历史线索中去,让读者一目了然,刘海粟美术馆用了200米可视化信息图表展台来进行解析。海派的学术定义、风格演变、画家籍贯地图等等,都采用可视化图表来表达。

(3)二维码语音解说:将作品的语音解读关联到二维码,观众直接手机扫描即可边听语音解说边看展览,还可以存储带回家再听,非常方便。

(4)豫园场景模拟复原:早期海派画家主要集聚在豫园一带活动,如何让观众有身临其境之感,刘海粟美术馆用了一个展厅来模拟复原豫园效果,亭台轩榭、红檐黛瓦,将观众带入场景,感受不一样的观展体验。

(5)电子信息互动:吴昌硕的朋友圈,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借助信息设计,触摸电子屏即可链接阅读,在人机交互中完成信息传递。

(6)互联网导览直播:年轻人、上班族、学生亲临现場看展已变成难有时间享受的奢侈,如何打通他们的需求痛点?互联网导览直播,可以不用身临展馆就可以感受到展场气氛、听专家解读展览,这是新技术带来的观展革命。海派展两次策展人导览,线上观展和回看都超过4万人次,网上观展已成为现场观展之外“看不见的观众增量”,美术馆借助互联网扩大了影响力边界。

(7)文人雅集开幕仪式:以海派传统文人雅集对谈交流的形式开幕,打破请领导讲话、邀专家站台的传统开幕模式,在现场的体验中感受海派文化味道,深获嘉宾认可。

(8)“带着问题看展览”:“为什么海派萌芽期,初到上海的画家,江苏籍人多势众,可是后来却是浙江籍画家引导了市场的潮流?”“为什么说海派绘画是中国绘画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转折点?”……把展览意欲传达的知识点印在观展导览宣传册上,让观众带着问题看展览,在观展中寻找答案,是这次展览的首创,也是展览普及美育教育、传播知识的亮点和途径,深得家长和学生的肯定。

(9)海派夜场与专家讲座:海派研究专家徐建融,吴昌硕的曾孙吴越,上海历史博物馆研究员唐永余,上海美术出版社的副总编辑徐明松等专家,莅临海派夜场讲座,通过公共文化传播平台进一步放大展览的影响力。

美术馆的作用是价值引领

美国著名的文化学者乔治·布朗·古德说过,美术馆博物馆是“启蒙大众的机构”“孕育思想的苗圃”“全民学习的中心”。城市之美,除了高大时尚的建筑硬件,精彩亮丽的经济数据,更体现在润物无声的精神文明。对于普通民众而言,触摸一座城市的文化温度,最直接的熔点在哪里?那就是美术馆、博物馆、图书馆等等公共文化艺术场馆。一座城市,博物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场馆作为文化建设标配,主要提供知识服务,而美术馆则是诞生思想和观念的地方。回顾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曾经走过的路,比如二战后美国、日本、韩国等新兴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提升本国文化主导性,成立以现实生活引领为先导的美术馆,致力于深度介入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参与主导文化产业的方向引导和运作链条,因此,美术馆往往成为文化创新引领的策源地。城市文化艺术的繁荣,对设计、时尚、建筑、演艺等等文化创意产业带动,美术馆的作用不可小觑。

当前,上海正着力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海派文化可谓上海文化之根,发掘和传播海派文化,就是要弘扬海派海纳百川、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刘海粟美术馆举办海派绘画研究展,就是希望以美术馆特有的视觉叙事方式给大众提供一个重新思考“海派”文化于当下、于未来可资借鉴和探讨的路径线索。

猜你喜欢
刘海粟观展画派
云上观展
文明比观展更重要
刘海粟美术馆建馆25周年x刘海粟欧游90周年=?
参观美术馆
刘海粟雨中看戏
立体画派
刘海粟雨中看戏
刘海粟知错认错又出错
观展攻略
打造画派迟早也要打入冷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