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演员转型导演应该具备的修养及技巧

2019-07-05 14:08于建福
上海艺术评论 2019年2期
关键词:戏曲舞台创作

于建福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尚长荣的一句话曾赢得不少专家的共鸣:“戏曲院团现在最缺的是什么?不是演员—戏曲演员后起之秀不少,编剧方面也有佳作不断,可是戏曲导才真是凤毛麟角,真缺!”

回溯历史,中国戏曲并无“导演”这个西方戏剧舶来品,传统戏创排更多地依靠演员配合乐师、剧作者共同完成唱腔、身段乃至服饰和舞台调度的设计。

这些年戏曲院团排戏,多是聘请话剧导演,成功之作各有各的精彩,然而遗憾也总指向同一个问题—戏曲的原味丢了。业内专家呼吁,应有一批兼具广阔舞台艺术视野,同时对戏曲各剧种艺术有着充分了解,能够在坚守传统基础上开拓创新的专业戏曲导演,真正建立属于传统戏曲的舞台美学体系。说到底专业演员出身也罢,话剧导演跨界也罢,戏曲导演最终还是要回到中国戏曲美学体系的范畴来完成舞台作品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只有懂戏、爱戏,才有可能推出好戏。

戏曲演员转型导演的利与弊

在传统戏曲中,导演一般来自于演员。演员在表演戏曲的生涯里,逐渐成长,在戏曲方面有所造诣,进而能够指导其他演员的表演。在沪剧的发展历史上,从演员转型导演的也屡见不鲜。我认为戏曲演员转型成为导演有利有弊,利的是他们是科班出身,比起那些从未学过戏曲表演、没在舞台上演过戏曲的导演,他们对戏曲的程式化的东西更为了解,他们从小看过的戏、学过的戏、演过的戏都化在了自己的身上,因为戏曲的表演讲究“唱、念、做、打”,技术性较强,虽然沪剧没有像京剧这么强的程式感,但它也有着一套自己的表演风格。弊的是他们都是从小只顾练功练唱,缺乏正规系统的文化学习和理论认知,文化底子比较薄弱。很多知识都来源于大量剧本台词上,所以,哪怕演员不转型当导演也一定要补上自身的文化修养课。

戏曲导演应该具备的修养、技巧

戏曲导演的职责已经远非老戏班班主那时所承担的职责范畴了,他们不仅要对演员口传心授,还要对舞台各个环节各部门进行整体调度,对舞台活动加以组织,更要凭借自身对生活情感的体验,指导剧本的排练,对戏曲演员进行角色内心情感的启发,使剧本的主题得以体现。

戏曲演员转型成为一个合格导演,首先要掌握戏曲的基本理论。一个优秀的戏曲导演一定要了解戏曲的成长历程,掌握其基本理论,发现规律,传承戏曲艺术。戏曲导演应该具备一定的导演艺术实践能力,脚踏实地,慢慢成长,循序渐进,逐渐指导戏曲的创作。不能急于求成,要将戏曲文化的精髓表现出来。就好比是一位音乐家,只是熟悉音律,不去实践,是创作不出美妙的音乐的。

戏曲来源于生活,因此导演应深入观察生活并将其运用到戏曲创作中来。只有具备较高的艺术素质、较广的艺术视野、较多的艺术知识,才能成为戏曲的总设计师。总而言之,戏曲导演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提高自身对优秀戏曲传统的认知

当今戏剧舞台,其表现手段千姿百态、千奇百怪,且更显现代化、科技化、多样化、时尚化、歌舞化之势。但作为一个戏曲导演,不论你如何更新、如何跟势、如何新潮,如果背离了“戏曲”二字,不珍惜和认知我们戏曲艺术的精髓,不弄懂我们戏曲特殊的表现方法和时空处理,盲目地借鉴影视手法,机械地照搬話剧法则,生硬地模仿西方呈现样式等,是体现不了一个戏曲导演的功力和主体水平的。

古往今来,我们中国的戏曲艺术以鲜明的人物形象、虚拟的程式规范、强烈的歌舞节奏、灵活的时空处理在世界表演艺术中独树一帜。这是一个戏曲导演进行艺术创作的根底和宝库。万变不离其宗,任何国内或国外的其他样式都应“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决不能丢掉戏曲特征这个主体。

中国戏曲舞台上流传至今的许多卓越的导演处理,就是一批十分精湛而丰富的导演艺术文化遗产。其主题表达、演出结构、重点安排、场面调度、节奏变化、氛围营造,从导演构思到舞台时空的处理,从听觉形象与视觉形象的综合体现,等等,可说是独一无二和十分杰出。一个戏曲导演如果不继承和掌握戏曲传统艺术的表现手段,就会失去戏曲的特点,就会使戏曲演出(尤其是现代戏)植根于沙丘而无法生存,甚至会失去对戏曲艺术十分热爱的观众群体。

当然,搞懂和继承戏曲的传统也不能一成不变,生搬硬套。有些传统程式虽有剧种特色或技艺,也许不适合今天的舞台,不适应今天的观众要求和人物(尤其是现代人物)的需要,导演就必须筛选、判断、改造、提炼和创新。一个戏曲导演在帮助演员运用戏曲手段塑造人物时,不应机械地把那些表现古人的传统动作套用在现代人物身上,这不能说是真正的戏曲化,而只会把现代人物“古代化”。它也许更会带来一个新的现实问题,即不但留不住老观众,还会使青年观众远离戏曲剧场。因而,在全面提高自身主体水平的同时,我们的戏曲导演们决不能忽视这一点。

提高自身对准确解释剧本的认知

导演职能之一是做“剧本的解释者”。作为一个戏曲导演,不但要会看剧本,会分析剧本,更要会生动地、创造性地准确解释剧本。除排练中向演职员和各创作部门解释外,更重要的是还要带领全剧组向观众形象地解释。相同的剧本在不同的导演手中有完全不同、甚至相反的解释,产生的演出效果和艺术效应也可能截然相反。这,既取决于导演用什么眼光来审视和看待剧本,也取决于导演的功力和主体水平。错误片面的解释,不但体现不了剧作者要反映的实质,反而会违背作者创作原意,歪曲剧本主题,破坏剧本格体,把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弄得面目全非,而缺乏形象的解释,也顶多只能对文学剧本照本宣科,机械地搬上舞台。

导演是通过形象思维进行艺术创作的。他不但要深刻领悟剧本,而且还要能够把文学形象变成舞台艺术形象。一部文学作品有的提示也许只要几个字就行了,而作为二度创作领军者的导演,就要以剧本为基础展开想象的翅膀,在自己想象的海洋中出现一幢又幢的海市蜃楼和一幅又一幅的演出图景。如果缺乏导演构思和未来演出蓝图,而只是条文式地、概念化地干巴巴地向剧组抽象地讲那么几点,就不能使演员和所有创作成员产生鲜明的形象和联想,就不能使他们产生创作灵感和强烈的创作冲动,就更难以通过他们自身的再创作来丰富导演的构思,完成导演的整体体现,最终达到步调一致地向观众解释的目的。

导演对一个文学剧本,既要有准确的解释,形象的解释,能带领全剧组高度统一的向观众的解释,还要有独特的创造性的见解,切不可千篇一律、反复重复过去。因为,剧本是生活在作者头脑中反映的产物,导演一手接过剧本,充分理解;另一手必须分析、考究、判断,然后再把自己的感受、体验进行精细地剖析,找出题材、主题、事件、风格、体裁、矛盾、人物的区别,才能每排一个戏都有自我主体的独特性和创新性。

提高引导演员正确创造角色的认知

一个好的戏曲导演,必须正确引导演员理解剧本的主题、主题思想、体裁风格、中心事件、矛盾冲突及人物个性和人物关系;理清人物在“规定情境”中的有机行动;帮助演员调动一切艺术手段来塑造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完成演出的最高任务。导演的任务不仅是调动一切艺术手段组织一台完整的演出,在艺术创作的全过程中,还应是演员的镜子和引导者。因为,导演和演员合作是整个演出创作中最重要的环节。作为“演员的教师”“演员的镜子”的导演就有责任帮助演员掌握正确的创作方法,通过“形式的美,内在的真”“形与神,内与外高度统一”,以达到“装龙像龙,扮虎似虎,化身为角色的境界”。

一个好的戏曲导演,必须时刻谨记和时刻告诫演员:戏曲的唱做念打等程式和技巧,都是塑造人物的手段,都是为刻画人物服务的,演员只要出现在剧中的“规定情境”中,就必须按照人物的行动线、思想线、情感线去感受和体验。尤其要提醒演员,以表演为中心的中国戏曲,是“体验”与“体现”的高度统一,是创作过程与欣赏过程的完美结合,片面强调创作过程中的自我展示、自我陶醉、自我欣赏,搞程式的拼凑,华丽外壳的贩卖都是不对的。

总之,演出艺术贵在统一,综合艺术贵在和谐。一台和谐统一的好戏要靠一个好导演,一个好导演能发现和造就一个好演员。反之,不但会废掉一个好本子,还会毁掉一个好演员。因而,一个称职的戏曲导演必须在日益发展的新形势下,不断持之以恒地在艺术修养上、思想观念上、创作理念上、审美品格上、导演技法上……追求自身全方位的主体提高,才能使自己的戏曲作品与时俱进,不断升华,具有隽永的艺术魅力。

猜你喜欢
戏曲舞台创作
中外大学生体验非遗戏曲文化
戏曲从哪里来
Jazz
传统戏曲
台上
画与话
河南省将戏曲纳入大中小学课程
我们的舞台
创作失败
关于《翔》的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