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后半生交付于琴

2019-07-05 14:08李志伟吴梅
上海艺术评论 2019年2期
关键词:古琴老师

李志伟 吴梅

古琴集文化精要为体,琴骨、琴漆、琴弦、琴型,莫不“通天地,集阴阳,聚灵气”。自“伏羲创琴”以来,古琴斫制这门古老的技艺,在我国不同地域形成了不同的风格。2003 年古琴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第二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斫制技艺传承人洪崇岩,祖籍江苏建湖,洪氏古琴斫制技艺是明清以来活跃于吴越地区的古琴斫制技艺传承的重要脉络,具有独特风格。洪崇岩于1982年开办私营模具厂,延续洪氏家传古琴斫制技艺。

笔者第一次拜访洪老师,是在徐汇区简易僻静之处一个菜场二楼,面积不大,从狭小的楼梯走上去,井井有序地布置了制琴空间,在这里,洪老师30多年来一人,一心,一琴,得习先辈,参透制琴古法。在一个细雨霏霏的初春周末,我拜访了位于浦东民众路的工坊。地下室是一个材料间,靠墙的一面整齐地码着不同的木材。从地下室拾阶而上,我们在一楼围桌话琴。

古琴的制作工艺

1.古琴选材。宋代朱长文曰,“古琴四美,一曰良材,二曰善斫,三曰妙指,四曰正心。”洪老师谈了古琴选材,选材也叫审材。一棵成材的大树来之不易,好材料,上品,非轻易能得到,斫琴人应不怕山高水深,路远崎岖,寻觅良材,舍得重金购买,用良心诚意,经验学识去得到制琴的上好材料。洪氏制选材制琴有家训:既不为利所驱而苟且将就,也不能为名所驱轻易屈材。

当年份、材质、尺寸、品相、含水等基本符合琴材时,再用洪氏家传的悬挂辨音法,一线悬挂,四处无碍,用木槌敲击,叩出木性,为进一步设计形制,底面板的匹配,量身掏膛。有了依据,此时“成琴在胸”。每一块材料都是一个有生命的个体,但它们各自的“出生门第”、生长环境、曾经遭遇不同,如同为老房拆下来的旧料、横梁和立柱所承载的重力不同,其内在的应力也就不同,木纹不同,声学传导也不同,所以放样、弹线、绘图、下料都会审材度势,量身定制。

洪老师选弟子也是如此:弟子要心正、心善,才是做琴人的根本,要真的喜欢琴。洪老师门下三个徒弟,今天恰巧遇到了两位,大徒弟年近五十,浙江三门人,在这里跟着老师忙碌着工坊的日常,话语不多;一位是上海人,精干利落,平日周末多来工坊学艺。现在“人材”难选,年轻人坐不住,岁数上了一点的,才能真正安心坐下来。

2.设计样式。古琴形制从汉代就基本定型,随时代会有变化,如“唐圆宋扁”。历代经典的样式约40余种,是后世制琴的楷模。洪老师在制作时会根据材质或琴家要求选择某一款后,根据该款的特性,沿着古人的线条走势、声腔纳音,在此基础上,用自己的悟性去创造,讲究线条流畅、比例恰当。制琴如同先读帖再下笔,师法严谨,忠于原作,高于原作。

3.古琴的琴体。古琴的琴体由面板、底板组合而成,在面板的底面挖出一个共鸣腔,并留出纳音部位,底板上挖出“龙池、凤沼”两个孔,安上“天地柱”后共同构成共鸣箱。所谓良材善斫,指斫琴的每一个步骤都循着发声原理。洪老师斫琴使用家传的锛具,其形状有点像鹤嘴锄,但小而厚实,短手柄。当有人问及时至当下何不用机器代劳?因手工斫挖的过程中,每斫一下都有聲音的传递,斫琴之人听到木材声音的反馈,对木性理解会更透彻,可将面板的厚度控制在最佳状态。古琴的面板呈覆瓦状,即天圆,整体呈长弧形。洪老师制琴面,先用斧劈圆弧,然后刨圆弧,再打磨,因为古琴的琴面上没有音品,改变音高靠左手按弦,因此对弦下面的面板要求平整如砥。古琴的底板反射共振,同时也参与共振,选材必须坚实致密,不容易变形,以收敛聚声,最好选500-700年的老梓木,不腐不蛀。

洪老师研发了新的古琴样式。在“龙池、凤沼”两个孔上设置了可以开合的小窗,小窗的开合使得琴腔变化,改变琴声。还设计了一种便于携带可折叠的古琴,并申请了专利。这在以往是匪夷所思的,折叠的古琴如何能保证音色之美,实在是一个挑战。

4.古琴底面板胶合。“二樑四柱一圈墙”制琴理念的创见:“二樑”指在琴的槽腹内两端加固呈樑状起支撑承重作用,同时参与传导,“四柱”指槽腹内“天地柱”再加上顶天立地的“雁足”,“一圈墙”指在底面胶合的周边开槽两厘米,其在不压缩槽腹空间的同时扩大了胶合面积,也因为底面板相互契合加强稳固而不易变形,即使高空摔坠也不开裂。

5.安装配件。古人崇尚岳山高大雄伟而将琴面的最高处喻为岳山。古琴七条琴弦架在岳山与龙龈之间,张力非常大,所以岳山材质须选硬木,以取音坚实,振动有力。

6.髹漆。古琴髹漆不仅保护琴体,且对音色起重要作用。工艺流程每个环节必须一丝不苟完成。具体步骤:整体打磨后上生漆,干后打磨2-3次,再进行纻麻工艺,用生漆作黏合剂包裹麻布,干后用生漆调鹿角霜补平,干后打磨2-3次,再刮粗灰,干后打磨,再刮细灰。以上程序均反复多次以上,再上精致面漆,干后打磨,上罩光漆,推光漆等。

洪氏古琴用家传的漆髹配方,所成就古琴的音色将生漆深沉、厚重、内敛的气质体现出来。琴以厚为贵,上漆上灰,大漆有气孔能包浆,有厚度就有韵味。大漆岁月久了也会有断纹,但这是一种美;如果是化学涂料涂抹,时间长了断裂就成为垃圾。传统工艺必须用真材实料。

7.定十三徽。古琴音色美,不仅雄沉、宽宏有如大地般坚实的散音,细腻柔润有如人在婉转吟唱的按音,还有空灵清越犹如星光点点天籁之声的泛音。琴面上的十三个徽是弹奏泛音的标志和借助,材质可选择贝壳或金、玉等。古人根据科学的音律学发明了定十三徽的方法。至今仍无法超越,方法可以是以岳山至龙龈间有效弦长按一定标准分割定位,徽位要定得非常精准。

8.上弦调音。古琴的有效弦长指岳山山口至尾部龙龈之间的七根弦的实际长度应110-111厘米,不超过112厘米。古琴的纯律是将弦长以二分法、三分法、五分法标出泛音或用三分损益律来标出按音音位,太长太短都会影响音质、音量,如常用调式宫调,将三弦定位宫也即F调。太长达不到F调,就不能与其他乐器合奏。洪老师设计的不走音古琴轸子,在传统轸子上作了改良,突破了传统轸子容易移位走音的缺陷。

活态传承的理想

洪崇岩的古琴斫制传习基地,在这样一个三层小楼里,要完成制琴的八大步骤,一百零八道工序,可以说是“螺蛳壳里做道场”。一个工坊如果达不到一定面积,自然无法获得更多的人力来加入,制作加工明显局限,不利于古琴传承和发展。漆器工坊,在城市社区里更多时候是景点的文化点缀,不成气候,没有生产、加工面积,实现工艺流程的细化和分工铺展不开,这不应是传统工艺发展向上的格局。工艺分工好了才能刺激市场和分工相互推进。漆画是艺术创作不需复杂的生产分工,一个人一个画室的空间,就能完成创作。对于漆器来讲,没有整套的工艺流程和多个手工艺人支撑,很难完成一个像样的器皿。现在有不少地方做了艺术园区,园区内间或点缀着手工艺门店,成为展销的一个场所,能够带来一些收益,但并非真正的扎实的“活态传承”。我们在支持非遗项目保护发展的时候,要将生产和支持生产的元素考虑进来,才能真正让一些只能在博物馆的文物和工艺,通过手艺人的努力,恢复生产制作,带动相关社区的发展。所谓相关社区即一个传统工艺产品的原材料产地、辅料产地、加工工具产地、市场区域等。建国以后国家对手工业进行改造,在各地纷纷成立了一些国营企业,通过传统工艺的外贸出口挣得宝贵外汇,后来却改制或解散,许多传统工艺从业人员自此分散开来,几乎没有能力完成一个器物整个工序的生产,造成工艺质量的退步,也是不争的事实。

当漆器传统工艺品的生产销售停滞或衰退时,漆树会被砍伐,割漆人也会从事其他农业生产,当地工艺脉络就会从此转折。河南省南阳地区在汉代是我国漆产的著名地区,如今过去的辉煌已被当地人遗忘,漆器的资料仅存于地方志和博物馆,在当地丧葬礼俗上却还能一见,如:棺木。漆器产业一旦衰退速度很快,重新恢复漆器生产链条上相关的生产要素,时间的积累难以估算,因为漆树成材的时间需要5-8年,没有政府的地方政策支持和坚厚的历史积累,以及尚存的手艺人,一项工艺的恢复,甚至要等几十年以上,一些个优秀的技艺就在转折中消失了。

猜你喜欢
古琴老师
国家非遗 古琴艺术
寻访千年古琴
传承和保护古琴艺术
古琴艺术的发展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广陵古琴沪上琴箫合奏
九重环佩艳琳琅
追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