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本科新生适应大学生活的探索

2019-07-08 03:51陈志福
教育界·中旬 2019年4期
关键词:对策

陈志福

【摘要】大学的生活方式和环境与中小学存在明显的差异,大学新生需要尽快适应大学的生活,才能较好较快地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文章主要分析了大学本科新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以及人际交往方面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应对的措施和建议,以便本科新生能更好更快地适应大学的生活和环境。

【关键词】大学生活;本科新生;对策

适应是个体与周围环境的互动关系,是个体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不断地调节自我,使自身与周围现实环境尽量地协调,从而达到发展、完善自我目的的过程。大学为每一位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公平的、能实现个人人生理想的成才和成长环境。但面对全新的大学环境、生活,不少新生表现得很茫然,往往不知所措,理想与现实存在较大落差。这些新生往往在大学日常生活、学习方式、人际交往、自我管理方面存在比较明显的不适应问题。

一、不适应大学生活的主要表现

大学与中小学存在明显的不同。其一是管理方式不同。中小学主要是“老师说了算”,即教师采用权威的管理模式,对学生的思想、行为方式、日常生活、学习等进行全方位的、以教师为主的管理;而在大学中,教师在对学生个体各方面的管理中不再是主体,主要起到辅助的作用,学生的自主管理和安排成为主导。其二是生活方式不同。中小学学生的生活普遍是在老师和家长的呵护之下,独立自主的机会比较少,并且主要生活圈子是家庭和学校,接触的人主要是家庭主要成员、教师和同学,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比较单纯,也比较少顾及学习之外的事物;而大学的生活明显不同,大学生通常远离家庭,并且大学教师对学生的个人生活直接干预比较少,大学生有着更宽裕的自我管理的时间和空间,可以大大提高自我管理的能力。其三是培养目标不同。中小学的培养目标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普及一些基础性的学科教育,不限于培养某一特定领域的技能和知识,存在明显的应试教育特征;而大学注重培养学生合理的知识结构和终生学习的能力、习惯,培养学生的创造和创新力、科学的思维能力,掌握科学工作的一般方法,需要在较短时间内掌握一门学科的技能和知识,着重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专业知识和技能,以素质教育为主。大学与中小学在多方面存在比较大的差异,是大学本科新生在大学生活中表现出多方面不适应的重要原因。

(一) 日常生活的不适应

中小学基本上是以就近入学为主,因此,小学的日常生活环境以家庭为主,中学的日常生活环境也主要是在家庭和学校之间切换。中小学的衣食住行是相对统一的模式,基本上受家庭成员和教师的显著影响,甚至由这些长辈们帮助解决,学生自己的主导性不明显,缺乏一定的独立性。大学基本上是异地求学,日常生活环境通常是远离家庭,受家庭的影响较少,并且大学教师极少直接干预学生的日常生活,因此衣食住行等事情基本是学生自己主导,具有明显的独立性。由就近入学变成异地求学,由以家庭成员和教师为主导变成以学生为主导,这些切换通常会导致学生对日常生活的不适应。其一表现在,由于异地求学,气候环境和地理环境发生明显的变化,部分从北方到南方的学生,比较难适应南方的潮湿、闷热气候。其二表现在,由于异地求学,饮食习惯发生了明显变化,部分学生很难从家庭的美味佳肴向学校的大锅饭转变。其三表现在,部分学生缺乏独立性,比较难从“衣來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常生活习惯向一切需要自理的生活习惯转变。其四表现在,在大学中,由于大部分学生来自五湖四海,语言表达上通常各自带有明显的方言,导致初始阶段的彼此沟通不顺畅,造成语言不适应。

(二) 学习方式的不适应

大学与中小学的培养目标不同,导致二者之间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存在明显的差异,部分学生比较难适应这些差异。其一,中小学普遍存在升学目标,迫于升学目标的压力,学生在家长和教师的监督和指导下学习,学习通常带有明显的被动性;而在大学并不普遍存在升学目标(部分希望考研的同学除外),并且家长和教师的推动不会太明显,不存在明显的被动学习,学生缺乏学习动机,难以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其二,中小学通常是小班上课,教师少而精,教学通常带有明显的应试教育模式;而在大学,课程的特征具有明显的探索性、专业性、自主性和多元性,课程安排、教师安排、教学场所安排以及教学时间安排等具有明显的灵活性,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主,是多而广的、启发式的综合素质教育模式。这要求学生从中小学的家长和教师的监督、指导学习向自我监督学习转变。其三,考试成绩是中小学对学生素质、能力高低的主要判断标准,而大学学生的成绩要从学生的考试成绩、组织协调能力、沟通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等多渠道进行评判。由于大学与中小学评判标准有许多差异,部分有学习成绩优势的学生丧生了优越性,很难适应大学的多元化评判标准。其四,部分大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很片面,对未来就业很迷茫,很难适应和理解大学主要是培养学生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和终生学习的能力、习惯这一事实,专业思想波动较大。

(三)人际交往的不适应

人际交往是一个很复杂的课题,通常与人的性格、兴趣、价值观、生活方式、经济基础、家庭背景、民族等有关。在中小学,学生的交往对象以亲戚朋友、老师、同班同学、邻居为主,圈子比较小,交往通常比较单纯,并且缺乏对人际交往能力、技巧的培养。在大学里面,学生的交往对象有来自四面八方的同班的、全学院的、全校的同学和老师,还有学校之外的各方面、各层次的学生、社会人士等,交往的圈子明显大于中小学,交往的思维和方式也明显不同于中小学。大学的人际交往中,有些交往需要一定的技巧才能处理得比较好,而这些技巧如何获得是学生能力发展的困惑,对于部分远离亲人,尤其是性格内向的学生来说很不适应。

(四)自我管理的不适应

中小学的人际交往圈子比较小也比较单纯,明显依赖于家庭成员和教师监督的日常生活方式、以应试为主的学习方式,鲜明地有别于大学复杂的人际交往、独立自主的日常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在大学,学生需要自我管理自己的饮食习惯、日常生活习惯、作息时间、学习时间、社团活动时间、人际交往时间、娱乐时间等,部分学生因此会产生明显的恐惧、焦虑、不适应。

二、建议和对策

(一) 积极参与大学新生入学教育

大学生接受的第一门课程通常就是新生入学教育。新生入学教育内容一般包括校园环境、学校办学精神、大学教育理念、校园文化、人才培养措施、学校和学院的管理措施、专业介绍等。通过新生入学教育,学生可以大体上了解大学与中小学的区别,也可以大概清楚在大学期间应该如何生活,学习,与人交往等。因此,新生需要积极、认真对待新生入学教育。

(二)积极参与心理健康评估和教育活动

发展较为成熟的大学,通常每年会对全体学生进行心理测试和评估,以便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学生应该积极、认真对待心理测试的每一个问题,以便及时准确地了解自己的心理状况和心理问题,从而有利于对症下药,解决相应的心理问题。这些大学通常会不定期举行心理讲座,学生应该积极地、尽可能地参加这些讲座,以便了解心理问题的特征、应对措施等。

(三)充分发挥优秀学长的指导作用

学长通常对大学的日常生活方式和习惯、学校和学院的管理方式和措施、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与同学和社会各层次人士的交往方式等有一定的了解和经验,并且学长和大学新生处在相似的年龄和心理阶段,通常比较容易產生共鸣,更易于交流。积极与优秀学长交流,有利于新生少犯错误,少走弯路,提高新生的人际交往技巧。

(四)积极参与学生会、团委、社团和班级等团体活动

学生会、团委、社团和班级是一个大熔炉,这些团体活动是学生与教师、同班同学、同学院同学、同学校同学、不同专业同学以及各层次的社会人士交流交往的重要途径和平台。积极参与这些团体的活动,有利于新生快速提高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同时开阔新生的视野,拓宽新生的知识面,扩大交际圈子。

(五)积极调整学习方式

新生要尽快理解大学主要是培养学生合理的知识结构,要明确大学所学的专业并不完全等同于将来就业的方向或领域。大学教师通常对学生学习什么以及怎么学等方面的管理比较宽松,学生自由支配和管理的时间、空间比较宽裕。因此,新生需要尽快跳出中小学的应试学习方式,尽快理解大学对学生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评判方式和标准,尽快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动力和求知欲望。

(六)积极提高人际交往技巧

除了积极参加学生、团委、社团和班级等团体活动,新生可通过从图书馆借阅与人际交往相关的图书资料,利用网络课程资源,了解一些人际交往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技巧。同时,学生应该长期积极参加一些公益活动,这是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以及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

(七)加强自我管理能力

积极、独立自主地处理衣食住行的问题,尽快跳出中小学阶段事事依赖他人的处理方式,遇到重大问题或者从未遇到过的问题,可以参考学长、教师、家长等的意见和建议,但必须有自己的判断。新生要尽快跳出中小学阶段以自我为中心的生活观念,融入集体生活,加强自我生活习惯、规律的管理。同时,加强自我时间、空间的管理观念,形成自立、自主、自律的学习和生活规律。

【参考文献】

[1]王彦.高等教育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邢龙森,刘荣群.大学新生入学适应教育的思考与改进[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8(07).

猜你喜欢
对策
输变电项目竣工环保验收常见问题及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南方小型农机的推广应用对策
水利工程存在的安全隐患及对策
“住改商”问题与对策之思考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完善公司内部控制的相关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