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神达意:评《蜀相》英译

2019-07-08 03:16左畅
北方文学 2019年17期

左畅

摘要:翻译家汪榕培先后完成了《陶渊明集》、《邯郸记》、《苏剧精华》等译著,并赢得了国内外普遍认可。在翻译实践的基础上,汪榕培提出了“传神达意”的翻译标准。本篇结合《蜀相》的英译,从“传神”和“达意”两个方面,对《蜀相》英译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蜀相;传神达意;分析学习

从古到今,国内外著名翻译家对翻译标准众说纷纭,其中国外的有尤金·A·奈达(EugeneA.Nida)的“对等”和“等效”原则,泰特勒(A·F·Tytler)的三原则,西奥多·塞弗里(Theodore Savory)的十二原则,国内的有马建忠的“善译”,严复的“信,达,雅”,林语堂的“忠实,通顺,美”三原则,钱钟书的“化境”等。

汪榕培先后完成了《英译老子》、《英译易经》、《英译诗经》等大量译著,其中多篇译作均已入选《大中华文库》。此外汪榕培也撰写了不少典籍英译的论文,出版了专著《比较与翻译》和《陶渊明诗歌英译比较研究》,国内外学者对其给予了高度评价和赞许。汪榕培基于大量的典籍英译实践,提出了“传神达意”的翻译标准,得到普遍认可与接受。

讨论译诗标准的著作汗牛充栋,论述者从各自的角度出发,制订了各自的准则。笔者认为,倘能做到‘传神达意'就可以算是上好的译作了。

一、论传神

“传神”一词在《道山清话》中有记载,昔人有令画工传神,以其不似,命别为之。既而又以不似,凡三四易。画工怒曰:“若 画得似,复是甚模样?”从前,有一个人让画师给他画一张传神的像,因为画得不像,就叫画师另画一张。后来因为画得不像,又叫画师改了三四次画稿。画师生气地说:“要是画得真像了,那要成个什么样子!”后人用这则寓言说明中国古代绘画艺术,强调形神兼备,不但要求画得像,还要画出神情和精神。可见,形与神,二者是辩证 的统一,不能偏废。

(一)形似

汪榕培在《比较与翻译》一书中是从“形似”和“神似”两个方面来解释“传神”的。

形似主要是指诗节的数目,长短,节奏和韵律等相似。就译诗而言,应该以诗译诗,而就戏剧而言,要以戏剧译戏剧。从形式方面,译诗的诗节行数,诗行长度,节奏,韵律都能相同或相似自然是最理想的。但具体实践中,形似的实现也绝非一件易事。

下面结合《蜀相》的译文来探究译者如何保持“原诗的风貌”。

《蜀相》一首著名的七言律诗,全诗分为八行,一,二,四,六,八句押韵,韵脚为平水韵下平十二侵,即寻xun=xuen、森sen=sien、音yin=yien、心xin=xien、襟jin=jien 韵脚为en。

英文詩歌依靠单词音节有规则的排列来实现节奏,即重,轻音节的排列。而汉诗不一样,汉诗是节奏与旋律是借由汉字间的读音,即平仄互协的规律来实现。英诗韵律主要根据单词音节和重音还有节奏法来计算。

我们再来看看许的译文。许的译文也是八句,共七十七个字。诗节长短不一:短诗节,七个字;长诗节,十一个字。一、二句共韵,三、四句共韵,五、六句共韵,七、八句共韵。其韵律为“aabb, ccdd”。其节奏为(此处”_”表示轻音,“/”表示重音):

/ _ _ / _ / _ _ / _ _ /,

/_ _ /_ _ / _ / _ _ /。

_ _ _ / _ / / / / /_ /,

_ _ /_ / / _ / _ / _ /。

/ _ / / _ / _ _ / / _ /,

/ /_ / _ / _ /_ / _ / /。

_ / / _ / / _ / _ _ / ,

_ / / _ / / _ / _ _/ _ /。

很显然,除了五、六句的节奏感没有那么明显之外,一、二句,三、四句,七、八句的节奏相似,对比明显。

从其对译文的处理,我们可以看到许渊冲的译作在数目、长短、节奏和韵律等需要保持“形”等方面了与原诗的一致,几乎达到了“形似”的要求。

(二)神似

“神似”的诠释如下所示:当然,传情的更重要的方面在精神实质上的相似,即“神似”。从这个层面上说,“神似”的要求必须是达意,但这种要求和字对字,句对句的对应不同,而是在精神层面上追求对应或相似,从而给人留下栩栩如生的逼真印象。

下面就以“神似”为切入点,全诗八句,前四写景,后四论事。《蜀相》这一标题,就在显示作者是以十分尊敬的心情,把诸葛亮生平地位与事业规模,作了概括的揭示。这首诗一共有四联,分为“起联”、“颔联”、“颈联”、“结联”。《蜀相》的“起联”为一个设问句,看起来很普通,但其实内有乾坤。在首联中,诗人以近乎口语化的诗句点出了武侯祠堂的地理位置和其周围的自然环境,首联中的“寻”字仿佛是神来之笔,让首联的设问句两相呼应,准确地描述了诗人急欲观瞻武侯祠堂而情不可耐的心绪,这一方面折射出杜甫与诸葛亮虽处于不同时代却思想仍能有所共鸣,另一方面也为后几联抒发的赞颂、痛惜之辞埋下了铺垫,故此,全诗实现了和谐统一,首尾遥相呼应。

因此,要想译出《蜀相》的“神”,译作也必须让读者有此体会才可,即使不能完全达到,也要尽力做到最大程度的“神似”。下面我们不妨来看看译文。

首先来看看译文,Where is the famous premiers temple to be found?Outside the Town of Brocade with cypresses around.许渊冲把“祠堂”成了译“famous premiers temple”,可谓古今融合,匠心独运.“Premier”一词一般今义理解为总理、首相,这里使用该词概括诸葛亮一生的职位,即宰相,用今词诉古义。另外选用“temple”来诠释祠堂,又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习俗,并且有向外推广中国祠堂寺庙文化之意。众所皆知,古往今来,神州大地素有为仁君、良将、忠臣、贤才盖建寺庙、祠堂的传统,用以歌颂他们的功绩,同时又可让后人铭记历史,如岳飞庙,孔庙等。故此“temple”一词用于“祠堂”恰如其分。译诗中用“temple to be found”而不是用“How can i find a temple?”突出动作的承受者,故意弱化或隐化动作施事者“I”,这样使得译诗符合原诗风貌,同时为全诗诗尾情绪感怀埋下对比的伏笔,名为寻祠,实为抒怀。该句诗诗尾用“around”翻译森森,也相当的巧妙。“around”在朗文高阶英汉双解词典中的解释为①prep, placed or arranged to surround something else;②adv, placed or arranged surrounding something else。在该句译诗中可以理解为介词,意思是满是地、密密麻麻地。初看诗句仿佛在形容祠堂外的柏树长的密密麻麻,但细思便会体会到作者心中满腔的惆怅,凄凉。“around”一词直接让原文在形似上升华出来,进入到原诗作者内心的感情世界,很好地体现了原诗的“神”。

我们再来看看第三、四句的译文In vain before the steps spring grass grows green and long, And amid the leaves golden orioles sing their song.看到这首诗首先眼前出现的应该是一幅春光图。春天里,万物复苏、生意安然,连祠堂门前的台阶长满了草,绿意浓浓,黄鹂鸟轻快的歌唱,声音动人。但这绝非作者本意。“映阶碧草”为特写镜头而“隔叶黄鹏”也是特写镜头,碧草在于暗示“春色”之赏心悦目,黄鹏在余突出“好音”之动听悦耳。然而,诗人用了一个“自”字和“空”字,委婉地描绘了他对眼前这般动人春色不同常人的别样感受。生机勃勃的春日之下,丞相祠堂却人迹罕至,无人问津,只有自己一人在此,悲怆寂寥。难道,世人已经忘却了武侯祠堂了?可以看出,虽在“颔联”当中诗人看似写景,却字字传情。颔联中以动衬静,以景抒情,间接地流露出因国家分裂而悲怆伤怀以及亟盼早日平叛实现统一的情绪。“In vain”一词凸显了作者内心的无可奈何,虽说原诗并没有明显体现作者的感情,但结合全诗感情,“in vain”又似乎必不可少,否则译诗在“神似”则会让人大觉不足。同时用“before”和“amid”则体现译者自己的翻译功底体现和对原诗内在含义的把握,这里看似是在写景,其实更是在写情。

故此,许渊冲翻译的这首《蜀相》无论从“形似”还是从“神似”上讲,都最大程度地实现了“传神”。

二、述达意

汪榕培教授在《比较与翻译》一书中对达意做了两个方面的论述:一是字词达意,二是比喻达意。

(一)字词达意

“达意”就是表达思想的意思,字词句章各个层次都存在达意的问题。字词是诗歌语言的最小基本单位,而准确达意的障碍在于汉语中的字可能一个词抑或是一个词的部分,且无明显的划分界限,故经常成为一个难点。再者,古诗中的词究竟是今义还是古义,还有多义词,通假字等等都是要克服的难点。

汪榕培主要强调准确理解古诗中的字词,因为诗作的创作年代与今代较为久远,同个词语,在古诗词的意思和在汉代汉语中的意思可能存有差异,又或者古义的意思已不现于今文。

下面,笔者结合许渊冲翻译的《蜀相》看看译者是如何实现“字词达意”。国内外的《蜀相》英译版本有十几多种,译者如张炳星、路易.艾黎(Rewi Alley)、吴译等。诸多译本不仅相同,各有千秋,但译作都在某些字词的诠释上或多或少存有理解的差异。其中差异主要体现在:祠堂、柏森森、空好音、老臣心,泪满襟。对于“祠堂”、“柏森森”、“空好音”,笔者在上文做了详细的论述,下面主要分析对于“老臣心”、“泪满襟”的理解。“老臣心”是说,诗人一想到诸葛亮劳苦一生,先是让刘备从籍籍无名之辈跃居成为三足鼎立之一的蜀国君王,再者,刘备死后,诸葛亮受命托孤,辅佐刘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便有感而发“两朝开济老臣心”。许渊冲译为“He served heart and soul the kingdom during two reigns.”。许的译文“heart and soul”表明两朝元老诸葛亮为君主、国家大事,可谓呕心沥血,传达除了原诗的意境。

再看看“泪满襟”的翻译。路易.艾黎(Rewi Alley)将其译为“to grieve for him”、张炳星将其译为“shed tears”,戴维·霍克思将其译为“draw a sympathetic tear from men of heroic stamp.”许多译者都把“泪满襟”理解为一个“泪”的动作,其实原诗更应该强调的是“泪满”。所以“泪满襟”最好译为“tears on tears”,也就是许渊冲的译文。“tears on tears”表示泪水之多,难以计算。类似的英语词组很多,大多表示都是表示极多,浩大的意思。

(二)比喻达意

对于译诗的达意起着决定性作用的是对于字词的字面意义的理解。同时,合理使用修辞手法也起着关键作用。换言之,也就是和比喻的内涵一样,在两个不同本质的事物当中,寻找其某个方面的共通相似特点来打比方。

“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驰可以役万里,工于诗者能之。”这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对杜甫的评价。吴山民曰:次句纪地。诗人对祠堂周围景色的描写没有特意雕饰与粉饰,只是采用动静结合,烘托内心情感。在抒发个人感情方面:杜甫主要是表达对诸葛亮的追慕、惋惜以及自己壮志未酬的痛苦。在表现手法上,《蜀相》先写景,在景中融情,然后抒发感慨,写景与抒情融合无间。“自春色”和“空好音”动静相映,以暖景衬冷情,内心的凄凉惆怅流露于字里行间,却又不曾明示。

三、结语

汪榕培在《比较与翻译》中提出了古诗翻译“传神达意”的理论,并在书中详细论述了“传神”与“达意”,用以指导典籍英译实践。汪榕培古诗翻译理论“传神”和“达意”两个方面相互关联,“传神达意”更是偏正结构,即“传神地达意,达意为先”。

這表明,“传神”和“达意”并不是分割独立的,二者紧密相连,古诗翻译既要传神,又要追求达意,并且要尽可能实现二者有机结合。达意是古诗翻译,或者说是所有翻译的基础,是第一步,是大前提,也是传神的关键。试想一下如若词不达意,传神又何从实现?传神是在达意的基础上进一步升华,是译者与原作作者跨时空的交流,只有这样译文才可能将原文的原滋、原味、原貌最大层次的还原。

通过对《蜀相》译本的分析,我们可以说许的译文较好的实现了汪榕培“传神达意”的翻译标准,由此看来,译者在翻译实践前,必须做大量的典籍查阅与考证工作,同时也必须代入原作作者的角色,站在他的角度,思考原作的写作背景和品味作者的写作心绪。若非如此,我们在不可能选择到尽可能准确的词,表达出尽可能贴切的感情。换言之,也就不可能实现“传神”,最终“达意”。

参考文献:

[1]遍照金刚.文镜秘府论[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75.

[2]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3]陈才忆.英语诗歌的韵律与类型[M].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

[4]丁往道,竹青.英诗入门[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

[5]罗新璋,陈应年.翻译论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6]汪榕培.比较与翻译[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7]汪榕培.英译牡丹亭[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8]卓振英.汉诗英译论要[M].北京: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2003.

[9]刘性峰.论诗歌的翻译标准“传神达意”[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