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应用型本科课程教学整体设计的原则

2019-07-08 02:10刘华艳
大学教育 2019年7期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原则

刘华艳

[摘 要]应用型本科课程教学整体设计,必须以学生为中心,以职业能力需求为导向,并针对课程类别特点,认真对该门课程教学进行需求分析、学情分析、可行性分析、有效性分析等研究,周密地进行整体构思与设计。对于专业课程,应特别注重以职业能力训练项目为驱动,以职业活动为训练素材,“教、学、做”一体化设计,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对于通识教育课程和学科专业基础课程,应特别注重学生的未来发展和知识的“学以致用”,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果,加强学生应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其中,网络课程则应注重课程资源的充实、优化,注重线上学习的有效指导和管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各类课程教学整体设计都必须遵循“目标-活动-评价”的三角形法则,注重现代信息与教育技术在课程教学中的运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课程教学设计;原则;三角形法则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9)07-0012-03

课程教学整体设计是对一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预期效果及其考核评价等方面的整体筹划与安排。科学、合理、有效的教学设计,需要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作指导,需要教师课前调研弄清一些基本问题,如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后,学生应该了解或理解哪些重要概念?应该掌握哪些基本方法和重要技能?学生在这门课程中,应该学习的最重要的资讯、记得的事实或其他核心知识是什么?等等。对于应用型本科教育来说,课程教学整体设计应以《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发〔2015〕7号)文件精神為指导,更新教学观念,克服学科型惯性思维的束缚,以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为核心,突出职业教育特性,以学生为中心,改革课程教学范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动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教师在进行课程教学整体设计时,必须立足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课程教学质量观,既要保证本科层次的学科基础,又要突出职业教育特点;同时,遵循课程教学设计的一些基本原则和要求,保证课程“目标-活动-评价”的一致性,并体现各类课程的特点。

一、以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为指向

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是“转型”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定位,是制定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向。课程教学目标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组成部分,因此,课程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均应遵循这一指向。这一指向决定了课程教学整体设计应突出“应用”二字,而不同类型的课程有其不同的功用,故各类课程的教学设计应有其不同的特点。通识课程应重在夯实文化基础,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学习能力。专业基础课程应重在保证专业学科基础,培养学生运用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两类课程一般应设计成线上线下结合的“混合式教学”课程[1],采用案例教学、任务驱动教学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知识;同时,指导学生通过网络学习夯实基础理论,拓宽知识面。这两类课中的选修课程,则应设计成网络课程,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方便,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专业课(尤其是专业核心课)应重在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实践能力,应按照教学内容对接职业标准、教学方式对接生产过程的要求,设计为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课程,充分发挥校企协同育人平台的作用,利用行业企业的优质资源共建课程、共建教材,同时利用网络辅助教学来加强学生在这类课程中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

二、以学生为中心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是当前高等学校教学范式改革的指导思想,也是我们进行课程教学整体设计的指导思想。传统的课堂教学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是课堂的主体。这种教学模式在“精英教育”时代,由于学生基础好、学风好,其弊端不太明显,进入“大众教育”后,由于学情的变化,其弊端越来越明显,无论是传授知识,或是训练技能,都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各高校对推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范式变革已形成共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的核心是教师和学生角色的转变,学生应为课堂的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像“导演”的作用一样,为学生设计一个个职业角色、设置一个个职业情境,然后让学生去“演戏”。

“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在课程教学设计上的具体体现:一是要根据本专业学生的就业需求和职业发展确定课程教学目标,围绕课程目标选择教学内容;二是要围绕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和内在动力;三是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优质课程资源和有效的课外学习指导服务,以满足拓展学习时空的需要。在课堂上,要用科学合理的情境调动学生,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师精心设计和组织的教学活动;用多媒体技术增大教学容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在课堂外,要用丰富的优质资源和信息技术调动学生主动地通过多元学习渠道获取知识,指导学生做好必要的课前准备,并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适应继续学习的需求。

三、以职业能力需求为导向

职业教育具有“以就业为导向”的基本特征,应用型本科要突出职业教育特色,也应具有这一特征。因此,一门课程(尤其是专业课)究竟要实现哪些教学目标,必须以学生所学专业相应职业领域当前的职业活动需求为主要依据,而不能以课程教科书和教师的经验作为主要依据。教师在进行课程教学整体构思和设计之前,应深入相应的职业领域,对其职业活动进行全程跟踪和考察,真实、全面地掌握职业活动的实际状况。同时,结合课程性质及其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和学习基础的实际,认真做好职业能力需求分析和论证。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非所用、课程教学与职业实际相脱节等问题。在具体实施时,如果专业团队组织了制(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前的专业调研,摸清了专业所对应的岗位(群)的职业能力与素养需求,则其调研分析报告也可以作为课程调础分析的重要依据。但不能将教科书作为职业能力需求分析的依据,教科书只能作为一种教学参考资料。专业课程的课程教学整体构思与设计要紧紧围绕该专业的职业能力需求来进行,围绕如何实现本专业的职业能力目标来确定课程的教学目标、选择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和设计课程教学活动。知识目标既要服从和服务于能力目标,也要根据本科毕业生自我提升和未来发展的需要进行必要的拓展。

四、以职业能力训练项目为驱动,以职业活动为训练素材

应用型本科要突出职业教育特色,必须按照“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方式与生产过程对接”的要求改革课程教学模式,尤其是专业课,应以职业能力训练项目为驱动,以职业活动为训练素材[2]。这里所说的职业能力训练项目是指为实现课程职业能力目标,根据职业能力训练的需要,由学生在课程教学中完成的,与职业活动有直接关系的,具有明确而具体的工作目标、工作内容、实施过程、检验标准、可展示成果的任务或课题。如机械设计课的“机械零件设计”、电工电子技术课的“设计并制作一个电子产品”、会计基础与实务课的“编制某企业年终报表”等。值得注意的是,以职业能力训练为驱动应是主要依靠系统的职业能力训练项目作为平台、载体和课程成绩评价依据,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促使学生主动参与职业能力训练,而不应是一些零散的课堂问答、作业等。

训练素材是根据职业能力训练项目的需要,在项目训练中所使用的情境、工具和资料(材料)。比如说,要训练学生完成一个“根据设定参数编程并加工某个零件”的项目,就需要提供编程机房、编程软件、图纸、数控厂房及数控机床、刀具、钢材等,这就是完成该项目所需的素材。职业活动是指学生所学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群)的实际工作内容。如计算机类岗位的软件安装与使用、软件开发、硬件安装与维修等;机械制造类岗位的数控编程、机床操作、制图等。以职业活动为训练素材讲究的是“真刀真枪”地干,使项目训练在情境、工具、材料(资料)等方面与职业实际具有一致性或仿真性。

以职业能力训练项目为驱动、以职业活动为训练素材,是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使教学内容贴近职业岗位实际,做到学用结合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内在动力的关键环节,这对于实现职业能力目标是十分重要而有效的。职业能力训练规定的工作任务、职业情境和检验标准,不仅有利于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而且有利于职业素养的养成,使学生在项目训练中通过职业角色的学习和扮演,实现学习与工作的渗透,积累工作经历和经验,具备一定的社会能力。

五、“教、学、做”一体化设计

“教、学、做”一体化设计,是应用型本科突出职业能力培养、提高课程教学效果和效率所必需的。所谓“教、学、做”一体化设计是指教师的讲授与学生的练习、应知应会等在课堂教学中相互交融,相互之间在时间、场所、对象等方面不割裂、不分离[3]。比如说,不能将一门课程分为理论讲授部分和实验实训部分,先讲完理论部分再做实训,这会造成时间上的割裂和分离;不能理论讲授是一个地点,而操作训练却是另一个地点,这会造成场所上的割裂和分离;不能知识讲授是一个教师,而实操指导是另一个教师,这会造成施教对象的割裂和分离。事实证明,这些割裂和分离会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效果和效率带来负面影响。如理论讲授与实验实训割裂分离,讲理论时学生光听不练,待到实训时原来听到的知识已忘得差不多了,或者学生不知道所讲的理论有何用,当时压根就没听,重讲一遍不仅浪费时间且效率低下,甚至还有可能完不成教学任务;不重讲一遍,实操训练难以进行,效果差,也完不成教学任务。“教、学、做”一体化设计,首先应考虑的是“做”,即要学生“做”什么、怎么“做”、通过“做”训练哪种职业能力。教师的教、学生的学、理论知识的传授都应围绕“做”来选择和安排。“教、学、做”一体化设计的统一体就是能力训练项目,教师的教、学生的学、理论知识的传授都应有机地融合在项目训练中,让学生在“做”项目的过程中形成和提高职业能力,并水到渠成地认知和积累理论知识,形成相应的知识体系。

六、充分运用现代信息与教育技术

教学范式的变革及对传统课程进行改造,离不开现代信息和教育技术,只有运用现代信息与教育技术,才能使学习过程具有交互性、共享性、开放性、协作性和自主性,使课程具有时代特征。对一门课程进行整体构思与设计时,必须针对课程特点充分考虑现代信息与教育技术在各环节中的运用,为学生设计并提供足够的网络学习资源[4],如网络学习指导、微课视频(含参考视频)、多媒体课件、基本知识库(概念库、原理库、方法库)、试题库等资源,以及在线测试、在线答疑互动平台。合理利用这些资源和平台,既能增大课堂教学的容量,提高教学效率,又能使教学方法多样化,提高教学效果;还能将课堂向课外延伸,通过翻转课堂,为“教、学、做”一体化施教做好课前准备,并弥补课堂上“做”所占用的时间,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七、充分发挥形成性考核的作用

学科型课程教学模式及评价标准是以学科知识体系和逻辑为导向的,对学生课程学习成绩的考核评价是将知识目标摆在首位,重卷面考试、轻实际操作,重终结性考核(期末考试)、轻平时评价。这种考核方式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导向是“死记硬背”或“纸上谈兵”,后果是对学生是否真正具有了胜任职业岗位、完成职业任务所需要的职业能力无法予以客观评价和验证。这样的考核观念和考核方式,不仅不能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和修正学生的学习行为,而且会产生一种不良现象:一些学生平时學习不努力,经常逃课、抄别人的作业等,一学期下来,教科书还崭新如初,临到考试则加班加点、挑灯夜战、死记硬背,却一样能安然过关,正所谓“考前一星期,胜过一学期”。

应用型本科课程教学整体设计必须纠正上述弊端,要重视“成果导向”的形成性考核方案的设计,让课程考核成为激发、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动力,修正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动机迁移的有效“杠杆”。形成性考核是指学生课程成绩的考核以平时职业能力训练项目的完成情况和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表现考核为主,并引入能力证据,构建一个符合课程特点的、综合的、开放性的考核体系[5]。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和知识体系的构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循序渐进、日积月累地养成,有其客观的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而这非常需要平时经常性的鞭策和激励。而且平时的职业能力项目训练有着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关系,往往前一环节是后一环节的基础,任一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整个职业能力体系出现缺憾。因此,应用型本科专业课程考核方案的设计特别要注重平时项目完成情况和学习过程的考核,每个项目的学习成果都应是考核点,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态度、到课率、组织带动能力、团队精神、创新意识等都是过程考核的重要内容,这是学生行为和素质养成的重要方面。

八、结语

由于各类课程有着不同的课程特点和不同的功能,因此,在进行课程教学整体设计时,对上述原则的运用应有不同的侧重和取舍。但无论哪一类型的课程设计,都必须注重“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以学生的学习效果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保证课程“目标-活动-评价”的一致性;注重现代信息与教育技术在课程教学中的运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动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课程教学整体设计,从课程调研开始,到课程教学目标的确定、课程教学模块构建及教学内容的选择、职业能力训练项目设计及项目训练素材的选取、课程教学进程表的制订、课程考核方案的设计等一系列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仅凭这些原则是不够的,仅凭某一位教师“单打独斗”也是很难做好的,需要课程团队合理分工、取长补短,充分发挥课程团队教师的个性优势和集体智慧。

[ 参 考 文 献 ]

[1] 王娜. 高职院校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究[J].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2017(2):210-211.

[2] 徐国庆. 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的内涵、原理与开发[J]. 职业技术教育,2008(19):5-11.

[3] 曾良骥. 高职“六位一体”课程教学模式与评价标准[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9:19-55.

[4] 窦青嵩.互联网+时代线上线下混合教育教学改革研究[J]. 中华少年,2017(28):276-277.

[5] 邓泽民. 职业教育教学设计(第四版)[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6:316-324.

[责任编辑:陈 明]

猜你喜欢
应用型本科原则
十二星座的做事原则
岗位、证书、课程“三位一体”教学方案设计改革研究
应用型本科大学英语模块化教学改革探究
应用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课程建设改革
地方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应用型本科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建设之必要性探讨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惹人喜爱的原则(二)
惹人喜爱的原则
原则与原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