焊花飞溅耀人生
——记“辽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大连华锐重工集团核电事业部电焊班班长于林

2019-07-09 07:19牛泽群
共产党员(辽宁) 2019年12期
关键词:厂里工友

文/本刊记者 牛泽群

焊枪作笔,钢板作纸,他精心描绘着每一道焊缝。大连华锐重工集团核电事业部电焊班班长于林,技艺高超,心灵手巧,被工友们亲切地称为“一把成”“专揽瓷器活儿的金刚钻”。

拼搏进取,他练就了一流的技术

1973年,于林出生于大连市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儿时的于林,常常在父亲工作的铁匠铺子里一蹲就是半天。在他幼小的心田里,“叮叮当当”的声音是最美的音乐,流光溢彩的焊花是最美的图画。

1992年,19岁的于林从职业高中毕业,进入华锐重工集团成为一名焊工。他白天缠着师傅问,拿着书本学,晚上在脑子里一遍接着一遍地“过电影”。师傅告诉他:“干电焊,手一定要稳。”他就买了一对哑铃,加练力量。刻苦钻研,手勤脑勤,于林进厂一年,就在新工人技术比赛上拿了第一名;进厂两年,焊接技术就超过了师傅。

1994年冬天,厂里接到一个重要任务——为上海宝钢的第一台卸船机焊接大梁,这个任务技术要求很高,每一道焊缝都要进行探伤检测。为保质保量完成任务,厂里选了技术水平最高的4名工人进行室外作业。刚入厂两年的于林,是4名入选者中最年轻的一个。

冬天的海边寒风呼啸,滴水成冰,于林和工友们胸前烤得发烫,后背一片冰凉。早晨7点开工,一直干到天黑,仅用了两天的时间,他们就顺利通过了检测。

从不自满,不断进取,于林的技术日益精进,焊缝一次合格率不断提高,达到99%以上。每当有急难险重的任务,厂里都会放心地让他去“挑大梁”。

2009年,厂里为意大利某企业生产环吊。该企业派驻大连的技师,每天都要往于林所在的车间跑两趟,技术手册不离手,一项一项对数据,稍有出入就“叽里呱啦”说个不停。于林主动与他沟通,随时改进工艺。到后来,两人已不需要翻译,仅靠手势就能明白对方的意思。一年后,环吊顺利通过验收,这名老外对于林竖起了大拇指。

最让于林兴奋的任务,是参与我国第一台自主化核环吊——“华龙一号”示范样板机型核环吊的焊接。在各类型起重机中,核环吊被誉为“皇冠上的明珠”,应用于核电站核心设备中,一旦损坏就无法维修。因此,核环吊技术标准比其他产品高几十倍,每个焊接操作者都要记录在册,操作记录保留60年。焊接一台核环吊,光打印的操作记录就得装四五箱。从二代半到三代,再到完全国产化的“华龙一号”,华锐重工的核环吊不断更新换代,作为全厂焊工有口皆碑的“一把成”,于林每次都被工艺人员邀请“打样”。只要严格按照于林根据工艺要求摸索出的数据进行操作,就能保证产品质量。在“华龙一号”示范样板机型核环吊的焊接工作中,于林将自己高超的焊接技能发挥得淋漓尽致,产品获得中核集团和中广核集团的高度评价。

开拓创新,他创造了一流的业绩

20多年来,于林在飞溅的焊花中度过流金年华。几十米的高台,仅能钻进去半个身子的孔洞,寒风劲吹的码头,酷热难当的壳体,到处都是他挥洒激情与汗水的舞台。

为韩国某企业焊接装卸集装箱用的岸桥,工作现场离地面60多米高,脚下是幽深的大海,于林迅速克服心理上的不适,从容施工;为日本某企业焊接船体部件,施工孔洞的洞口面积只有2平方米,洞深仅有60多厘米,勉强钻进去半个身子,干上几分钟烟尘就布满了孔洞,于林每次不等烟尘散尽,就钻进去接着干……在他的心里,保证质量和工期比什么都重要。

于林在进行焊接作业

对于在狭窄空间内作业,于林和工友们都深感不便。按照常规焊接方法,焊接单面板材后需要在反面用气刨机进行清根,以保证焊接质量。但是,进行气刨作业需要穿着厚重的防护服,在密闭空间内作业,往往是机器一开,高温烟尘就扑了一头一脸,又脏又累又危险。于林开动脑筋,与班里的焊接骨干一起研究,经过反复推敲、试验、改进,最终研究出了25毫米以下厚的板材无须清根处理的焊接方法,收到了单面焊接双面成型的效果。采用这种方法,原来需要半个月的活儿,现在只需八九天就能完成,还减少了高温、烟熏之苦,每生产一台环吊,能节省人工和焊材费用20多万元。该项操作法不仅被评为“大连市群众性技术创新优秀成果”在全市推广应用,还成为技师学院的课堂教学内容。于林每次登上大学讲台,都会赢得热烈的掌声。

集思广益,众志成城,于林带领工友们攻克了一道又一道技术难关,取得了一项又一项创新成果。为控制核电项目屏蔽门厚度200毫米以上的板材变形,于林组织班内焊接骨干发明了“刚性固定法”,大大减少了环梁焊接后的补修工作量,同时还节约了工时和材料;在为福清核电站一期工程生产环行起重机的环梁时,于林带领攻关小组大胆改革工艺,最终达到了UT探伤100%合格的效果,同时大大降低了焊后的烤修工作量;在焊接巴基斯坦K2环吊主梁T型钢时,于林召集焊工和铆工共同研究,对多个参数进行量化,将原来需要7天的工作量成功缩短至2天……

敬业奉献,他带出了一流的队伍

“不管是夏天还是冬天,我们都是秋衣秋裤套工作服,穿多了不方便,穿少了不安全,一干就是一身汗。”于林的一名工友告诉记者。于林也深有感触地说:“电焊这个活儿脏、苦、累,但是绝对不能不用心。干活糊弄,就等于对产品不负责任,更是对自己不负责任。”

20多年来,焊花在于林的手上、脸上和身上留下了多处伤疤。但他不以为意,乐在其中,作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也带出了一支叫得响、过得硬的焊工队伍。在生产管理上,他严格遵循产品工艺技术要求,充分发挥班组内每个人的技术优势,将每个人完成的工作全部记录在案,实现了责任到人。闲暇时,他与工友交流思想,传授技术,营造了大家庭般的氛围。大伙儿拧成一股绳,个个能打硬仗,是全厂凝聚力最强、工时最高的班组。

有一次,厂里为某企业生产海工产品“单点系泊”。在对方的要求下,厂里从另一个企业找来8名持有相关证书的“高手”承担焊接任务。没想到,一次合格率仅达70%左右。正在医院陪护母亲的于林让妻子请假回家照顾母亲,自己匆匆赶回工厂,主动申请负责第二台产品的焊接任务。他与技术人员连续一星期吃住在工厂,带领班组骨干从工艺、温度、规范等方面逐项分析第一台产品焊接失败的原因,不断改进焊接工艺,最终成竹在胸,焊接一次合格率达到99%以上。这场胜仗不仅为企业节省了10万元的焊材,更让于林带领的焊工班声名远扬。

近年来,于林先后获得“大连市国资委系统优秀共产党员”“辽宁省技能大师”“辽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不少私营企业慕名前来高薪聘请于林,都被他拒绝了。于林动情地说:“做人不能忘本,组织上把我培养成技术能手,给了我许多荣誉,我就要继续为单位作贡献,为党旗添光彩。”

猜你喜欢
厂里工友
The First Day at Work
基因工程菌有什么本领?
倪进明
因工伤退出工作岗位后,公司还需要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吗
春·工友
生意太差
下坡时会遇见他们
工友的愿望
不教技术只要钱
向“桥”里的工友们看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