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性文化,打开小学语文教学的另一扇窗

2019-07-09 00:00蔡海蓉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19年4期
关键词:辰光海门家乡

蔡海蓉

【摘要】本文通过缘起——为课程的建构找到理由;目标——为课程的架构指明方向;架构——为课程的开展确定内容;行动——为课程的实施提供场所;评价——为课程的再出发蓄势五个方面,阐述了地域性文化打开小学语文教学的实施途径与价值。

【关键词】小学语文;地域性文化;微课程建构

201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80周年校庆的讲话中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随着国际化、现代化的快速推进,海门地域文化在与外来文化的融合中不断发展;但同时,吴侬软语、老街等能寄托海门记忆的优美意象和文化符号不断减少。如何将这些可贵的地域文化引入小学语文教学,扩宽学生学习语文的视野?笔者进行了初步的实践与尝试。

一、缘起——为课程的建构找到理由

为课程取名为“小辰光”,就是因为在海门方言中的意思就是“童年”,它深深烙上了武术海门人最美最真的乡土印象。了解海门地域文化,弘扬海门优秀精神,已成为当今时代文化立魂的迫切需要。

笔者随机抽取了市区某小学一到五年级各一个班,对学生了解本地域文化的情况进行了调查问卷。调查的内容涵盖了关于海门方方面面的常识,如地理、名人、历史、特产……调查发现,约70%的孩子对海门文化所知甚少,他们中的大部分只能说少许海门方言,对家乡名人的了解也仅仅局限于张謇等少数。

二、目标——为课程的架构指明方向

“小辰光”地域性文化课程的建构,将地域性文化和语文课程相结合,系统化、立体化开发和实施能够激励学生在主动“探索海门地域文化的环境起源,探寻海门地域文化的优秀特质,探究海门地域文化的当代价值”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获得审美体验,领悟文化内涵,增长实践智慧,培养语文素养。为此,笔者确定了如下的课程目标:

1.开发、丰富海门地域性文化,引领孩子们走进文化最近发展区,唤醒已有经验,促进孩子建构知识体系,生发童真审美感悟,领悟海门乡土文化内蕴,激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架构具备地域性特性优势的课程篇目,打通教材内外,贯通中外文化,感受海门乡土历史风韵,提高孩子的各种语文实践能力。

3.把具有海门特色的资源引流进入课程内容,促使学生慢慢养成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

三、架构——为课程的开展确定内容

海门坐落于广袤的江海平原,东临黄海,南依长江,气候宜人,环境优美,物产丰富,交通发达。凭借海纳百川的胸襟,使通东文化与沙地文化水乳交融,形成了特有的江海文化。这些都成为引领孩子们走进地域性文化课程的丰富资源。我们通过实践、整理、归纳,形成了以下课程内容:

(一)阅读写作微课程

1.童声里的乡音:用有趣诙谐的海门童谣、俚语,带领学生走进吴侬软语的世界,感受海门方言的魅力;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海门山歌,唱响家乡的赞歌。

2.图画上的海门:用描绘海门乡土风情的绘本,开启孩童视界中的海门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二)口语表达微课程

1.家乡名人交关多:走进家乡历史名人,感受家乡历史文化名人的赞;寻访当代海门名人,感受海门精神的代代相传。

2.行走在江海大地:用稚嫩的双脚“丈量”海门的土地,用一双发现的眼睛,感受家乡的美。

(三)综合实践微课程

1.舌尖上的乡味:寻找大街小巷属于海门特有的美味,探寻美味背后的故事,勾起儿童舌尖上的乡味。

2.童年的游戏:用父辈们曾经玩过的游戏,让孩子会玩、慧玩,感受游戏的乐趣,感受童年的快乐。

3.希望的田野:了解海门特有的农作物的生长过程,让孩子们在种植的过程中,感受家乡人的勤劳。参观海门特色小镇,了解海门特色产业,畅想海门未来经济,增强儿童的家乡自豪感。

四、行动——为课程的实施提供场所

(一)阅读,品味魅力乡音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曾说:“语言乃存在之家”,方言是一种独特的文化,也是一种天然的教育资源。重拾民间童谣的真纯朴实,笔者希望阅读吟诵课程能在孩子们稚嫩、美好的心灵中引发与家乡童谣意境的共鸣,真正继承这种无价的文化财富,并使之源远流长。

晨诵课上,我带领学生走进吴侬软语的世界,感受海门方言的魅力;一起读有趣诙谐的海门童谣,找到了童谣结构里的秘密,再进行各具特色的改编。以下是孩子们自己尝试改编的一首海门童谣,用海门的沙地方言读一读,别有一番滋味。

你姓哈?我姓朱!

哈么朱?牛八朱!

哈么牛?杜黄牛!

哈么杜?年纪大!

哈么年?过新年!

哈么过?田鸡鼓!

哈么田?池坑田!

哈么池?五斗橱!

哈么五?

明早大家一劳去跳舞!

就是这样,在阅读课上笔者带领着孩子们读绘本故事《小辰光》,听海门民间故事,赏海门山歌,从诸般语言文字里,无时不刻领略、感受着海门地域性文化的魅力。

(二)演讲,展示自信口才

海门历史1000多年,虽不漫长,但名人辈出,如教育家兼实业家张謇、诗人卞之琳、书法家王个簃、革命家季芳、科学家崔维成、企业家陈锦石等,从这些名人的出身经历、奋斗历程、人生情怀、成就伟业无不吸引着我们的孩子。

语文课上,笔者利用语文书中的“口语交际”内容:交流你喜欢的历史人物,与“小辰光”课程相整合,开展“小辰光讲坛”,给孩子们一周的时间,通过上网、查资料等方式,了解一個海门历史名人,引领学生探索名人背后的秘密,汲取生命成长的丰硕养料,培养学生的家乡自豪感。将查找的资料进行筛选,制作成PPT,利用阅读课、自习课等时间进行宣讲,提升学生的自信心,锻炼卓越口才。

“名人篇”结束,“名胜篇”紧跟……笔者相信,儿童的成长是一段由浪漫到精确、由粉红到天蓝的彩色阶梯。通过让孩子们一次次上台一次次演讲,培养了他们的口才,让儿童生活回归童真与美好。

(三)写作,书写美好童心

图画书《小辰光》是海门籍职业建筑师继高所著。他用文字和图画的形式,展示了他在海门的童年生活,书中的场景勾起孩子们对他们现在童年生活的美好记忆。

习作课上,笔者一边带着孩子们读《小辰光》,一边让孩子们说说发生在自己身上的那些令人难忘的的事情。指导孩子们借助细读文本内容,模仿作者的语言风格,把自己生活中难忘的瞬间用笔一一记录下来。就这样,一章章地读下来,在阅读与习作的历程中,我们渐渐地形成了一本属于我们自己的《小辰光》。

叶圣陶先生曾说:“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着。”当笔者将海门地域性文化资源引入习作课堂,阅读与习作相结合,学生的习作便跳跃着美好的童心,充盈着生命的张力。

(四)實践,培养完整人格

小学语文教学不能拘泥于课本,更应该关心身边的世界。为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完整人格,笔者将“小辰光”课程与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相整合,依托“假日小队”活动等途径,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让孩子们走出教室,在江海大地上走一走,看一看,访一访,做一做,种一种……不断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如在开展“希望的田野”这个活动时,笔者组织孩子们一起上网查资料,利用阅读课,交流知晓家乡最有名的农作物,了解它们的生长过程,然后种一种家乡的农作物。种的过程就是写观察日记的最佳时机。笔者要求孩子们一周记一次,把种子发芽、长叶的过程观察仔细写清楚。孩子们忙得不亦乐乎,在他们的日记里,有种子发芽后的喜悦,有开花后的惊喜,也有失败后的失落……孩子们还在笔者的鼓励下,为自己的观察日记配上照片,画上插图,制作成了属于自己的一本小小书。

当给予孩子一方实践的天地,孩子便会还你十二分的精彩。

五、评价——为课程的再出发蓄势

“小辰光”课程实施形式是丰富多彩的,在课程评价的实施过程中,我改变了单一评价主体的方式,积极倡导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课程的评价过程,通过形式多样的互动评价,形成教育合力,才促使地域性文化活动在不断调整中渐趋完善。

课程评价更像是一面镜子,不仅关注了学生知识的习得,更注重了师生发展的过程。教师在对照中不断地发现自己,剖析自己,提升自己。学生在对照中,发展自己,发掘自身潜能,从而不断完善自己。语文素养的提高就是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评价不代表一个课程的结束,而是这个课程,以及参与其中的师与生的再出发。

钱理群教授说:“引导我们的孩子去了解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去发现、领悟、认识其中深厚的地理文化和历史文化,把这一切融入自己的灵魂与血肉中,成为自我生命的底蕴与存在之根,从而奠定坚实的精神底子。”当我们的语文教学与地域性文化课程相联系,就能让中华文化深深扎根于孩子们的精神世界,生生不息。

(此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青年教师专项课题《小学语文地域性文化课程资源开发的实践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批准文号C-c/2016/02/82)

猜你喜欢
辰光海门家乡
听 风
海门赞
旧辰光
海门打开
王辰光作品
海门农民为何能够增产又增收
海门的集团联营式改革
夏天的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