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学习,为学而教,建构语文学导课堂

2019-07-09 00:00王丽芳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19年4期
关键词:教是为了不教自主学习

王丽芳

【摘要】“教是为了不教”,这是教育家叶圣陶教学思想的集中体现,它追求的是通过我们的教导让学生学会学习。学生能够自主发现问题,知道“学什么”,自主解决问题学会“怎样学”,养成自觉学习的态度,养成“我要学”,能够自主、合作完成学习全程,达到“我能学”,从而让语文课堂因自主而精彩。

【关键词】叶圣陶思想    “教是为了不教”    自主学习

“教是为了不教”,这是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教育教学核心理念。而“不教”的内涵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从而达到“不教”的境界,这样我们的课堂才能精彩起来。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践行“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理念,通过有效的指导和引导,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展示学生个性的新天地。

一、问题自主,让学习充满激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学习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才能真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课堂教学真正变成学生的“自主学习”。要做到这一点,我们首先要从“问题”开始,转变“老师问学生答”的方式,让学生学会自己寻找那些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而实现学习问题的自主,这是自主学习的前提。也只有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才能最大程度地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让课堂学习充满激情。

在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课时,教师首先让学生阅读课文,找出文中的问题点,然后依据问题进行学习。当出示课文题目时,教师引导学生:看到题目,你心中有哪些疑问呢?先说一说,然后把它们写在笔记本上,再通过阅读课文来解决心中的疑问。通过学生交流心中的问题,发现他们基本抓住了关键:谁要把心脏带回祖国?为什么要把心脏带回祖国?通过自主学习,发现文章的主人公是波兰音乐家肖邦,他是受到侵略者的迫害流亡国外的。由于他对祖国的热爱,因此在临终前请求姐姐把他的心脏带回祖国。在学生解决了这两个问题后,教师又让学生交流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新问题:肖邦热爱自己的祖国,除了体现在“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还有哪些地方表现了他的爱国之情呢?这样,通过让学生自主生成问题,完成对文本的深入学习,对主题的深刻理解,因问题的自主生成,让课堂变得精彩起来。

学习问题的提出,其实已决定了学习的内容。只有讓学生在学习中自主确定问题,他们的学习才是充满情感的,学习兴趣才是高涨的,当然我们的课堂也才是精彩的。否则,一切都是在教师控制下的伪自主学习。

二、解疑自主,让学习充满智慧

如果说问题自主决定了自主学习的内容的话,那么解疑(解决问题)自主则决定了学习过程的自主。它指向的是学习方法的掌握与运用,即让学生运用一定的学习方法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解疑自主的情况下,学生的学习是一种积极的主动状态,类似于游戏的中的闯关,是最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并且让整个学习过程充满智慧。这是自主学习的主体,是自主学习的过程,也正是课堂学习最精彩的部分。

在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负荆请罪》这篇课文时,教师采用了“通读了解内容”“研读体会人物品质”和“演读感悟主题”的方法进行教学。教学伊始,教师引导学生依据课题发现问题,确定了“负荆请罪是什么意思?”“是谁向谁负荆请罪”和“负荆请罪写了一件什么事?” 这三个学生最感兴趣的问题。然后,教师让学生通读课文,学生自己在文中寻找答案,对课文内容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追问:在这个故事当中,你发现两个人物分别具有什么特点了吗?于是,让学生从文中寻找最能体现人物特点的语句进行“研读”,在反复研读中体会人物精神品质;最后,为了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和对主题的感悟,教师让学生在充分研读的基础上,依据文本中括号内对人物神情动作的提示,分角色“演读”,生动形象地展示了课文内容,在声情并茂中提升了对课文主题的感悟。这样,整堂课就通过“三读”——通读、研读和演读,让学生对课文进行了深入学习,课堂生动而精彩。

自主学习也是解决疑问的过程,因此,让学生自主解决他们心中的疑问,最大程度地摆脱教师的“预设”与“牵制”,这是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环节,也是实现“不教”的重要保障,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充满智慧。

三、态度自主,让学习成为乐趣

如果说“问题自主”和“解疑自主”更多是地“教”会学生自主学习,还是偏向于属于“教”的环节,是一种行为上的自主的话,那么“态度自主”则是从思想上培养学生独立学习、主动学习的思想意识,这是“不教”的最高境界。我们就是要通过培养学生自主生成问题,自主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并逐渐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进而树立自主学习的思想意识,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我乐学”,让课堂充满乐趣,精彩纷呈。

在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爱因斯坦和小女孩》这篇课文时,教师采用了“半扶半放”式教学。在教学中,教师只是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与引导者,而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解决以及学习中的追问、解疑等环节,都由学生主动地提出和自主解决。在教学伊始,教师公布了学习的课题,然后分组自主合作学习,教师只是在教室内巡视。第一环节“了解课文内容”,学生并没有等待教师提问,而是很自然地提出了心中的疑问,在小组内交流后确定了要解决的问题: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是怎样认识的?他们之间会发生哪些有趣的事等。在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之后,便很自然地进入了第二环节:体会人物的特点,分析爱因斯坦和小女孩分别是什么样的人,具有什么特点。问题依然是由学生自己提出,解疑也仍然是由学生自主完成,教师只是观摩他们的学习,询问他们的学习进展与情况。这样,课堂上再也没有了教师“巧妙”的预设和精心的步步引导,一切都是在学生主动与自觉中完成的,可谓“此处无声胜有声”。

叶圣陶先生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领悟之源广开。”在上述案例中,教师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体验学习的乐趣,邂逅不曾预约的精彩。

四、学程自主,让学习成为习惯

“教是为了不教”所追求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而学程自主,则侧重于在学习的过程中,最大程度地减少教师指导与参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真正实现自主学习。即从问题的提出,疑问的解决,学习中的追问与再解决等,都需要学生自己自主来完成。这是同前面的“教”密不可分的,也正是“教”的成果,是一种水到渠成的事情,也是课堂真正精彩之处。

例如在教学《小稻秧脱险记》时,教师就一改传统的教育模式,让学生运用编演课本剧的方式,理解阅读文本,体会文本所蕴含的情感。这篇课文的语言生动、活泼,角色个性鲜明,很受学生的喜欢,很适合课本剧的编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让学生自由结成小组,由小组长进行角色分配,然后进行排练,以表演的形式来呈现文本内容。学生们按小组在课堂中轮流表演后,小组间进行评价,指出表演中的不足,吸取他人的优点。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懂得在生活中我们要做一个善良的人,要去帮助弱小的人。

学程自主,是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和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后,自主学习的状态的呈现。它是“教”的成果,更是学生学习自主学习的有力的证明,我们的课堂也正因为“学程自主”而精彩。

总之,“教是为了不教”思想在语文课堂上的践行,根本上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使他们的综合素质得到明显提高。“教是为了不教”,真正让我们的语文课堂走出浮华,还原本真。

(本文系苏州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教是为了不教”思想下建构学导课堂的实践与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邹静华.例谈叶圣陶教育思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实践[J].课外语文,2018(22):43~44.

[2]朱韻懿.叶圣陶教育思想对当今新小学语文课改的启示[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5(6):112~113.

[3]陶荣.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是多读多写——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学习体会[J].内蒙古教育,2013(6):64~65.

猜你喜欢
教是为了不教自主学习
“教是为了不教”对中学体育教学的思考
高中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
翻转模式在“液压与气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践行少教多学,构建高效课堂
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索
元认知策略在大学非英语专业自主学习中的应用
浅论“教是为了不教”
“教是为了不教”理念下的课堂构建
打造“教是为了不教”的生本数学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