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运河文化保护、开发、传播现状调研

2019-07-09 09:37高秀丽
中国民族博览 2019年8期
关键词:传播开发保护

【摘要】本文从运河文化保护与开发情况、文化传播和影响范围、文化传播需求与意识、对外传播人才储备、运河文化产业支持情况等方面,全面调查济宁运河文化对外传播主体、定位、内容、渠道以及效果等现状。

【关键词】济宁运河文化;保护;开发;传播

【中图分类号】G260 【文献标识码】A

课题组选取特定的济宁市运河文化传承机构为调研对象,开展实证调查研究,以确定现阶段这些机构开展对外传播的具体需求,及其在对外传播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原因。现就济宁运河文化的保护、开发与传播现状进行分析如下:

一、济宁市文化及文物保护事业发展概况

(一)文物保护事业发展

2016年,济宁市入选第四批省级非遗项目名录13项,山东省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4家,评选公布第四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44项、代表性传承人45人;截止到2016年底,全市共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7个、传承人6人,省级项目61个、传承人32人,市级项目210个、传承人133人;在文化保护设施建设方面,全市共建成县(乡、村)历史文化展示场馆(所)69处,1个县、4个乡镇、18个村入选全省县及县以下历史文化展示示范点;在文物及其保护单位的数量方面,2008年济宁市共有世界文化遗产1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处,省级95处,市级167处,拥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座,而到了2016年,全国重点文物保护36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47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78处,文物保护机构20个。从表1可年出,济宁市文物事业近年来蓬勃发展,文物保护管理机构数量、博物馆数量及其人数均在不断上升,且民间博物馆的数量及其从事工作人员增长幅度较大,说明社会对济宁市历史文化保护的关注越来越大。由图1的济宁市博物馆数量变化趋势图可以看出,自1990年以来,济宁市涌现了大量博物馆,且近几年博物馆数量呈现出成倍增长趋势。在这些博物馆中,免费开放的博物馆数量2014年有16个,占84.21%,2015年有25个,占92.59%,说明济宁市博物馆服务于公众的意识越来越强。

(二)文娱产业发展

由图2可以看出,济宁市文娱产业单位数量也在持续增多,本市民众对文化娱乐的需求越来越大是催生这单位的主要原因。图3显示,本市2006年以来文娱产业GDP持续增长,每年该产业的GDP增长率基本上都保持在10%以上,2016年该产业的GDP增长率甚至达到了21%,而2015年、2016年和2017年全市GDP的增长率分别为7.8%、8%、7.1%,说明济宁市文娱产业的发展势头遥遥领先于其他产业。

(三)政府对文化事业发展的支持

由图4可知,济宁市2015年在文化产业方面的收入与支出跟2014年相比有了极大的提升,2015文化產业的总收入只有25431.8万元,2015就达到了34980.1万元,该产业收入的增长贡献主要来源于财政补助与上级补助,而事业收入与营业收入都极低。与此同时,与2014年相比,2015年文化产业的支出也大幅上升,大部分收入主要用于事业支出,报酬支出与前一年度相比有比较大幅度的下降。总体来看,文化体育与传媒经费占地方财政支出比重为2.77%(2014年)、2.54%(2015年),文化艺术业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单位数达到了16个,资产总计有23458.1万元,负债有4236.7万元,营业收入有16017.3万元,营业税金及附加有579.8万元。可以看出,财政补助是当前济宁市文化产业的主要收入来源,而文化产业的主要支出是事业支出,经营收入为0,且经营支出所占的比重很小,说明济宁市政府对文化产业的支持作用非常大,本市文化产业市场化运作的规模很小。2016年,本市新增省级以上文化产业示范园9家,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达到407家,居全省第2位,说明本市并不缺乏文化产业的相关企业。从文化艺术业固定资产投资构成来看,绝大部分资金来源于文化企事业单位的自筹资金,占到了80.25%,国家预算资金、国内贷款和其他资金来源的比重分别为9.7%、8.27%和1.77%。

二、济宁运河文化保护与开发现状

(一)调查工具

为调查济宁运河文化保护、开发与传播的现状,课题组专门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该问卷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调研受访者的基本情况,如性别、年龄、学历、专业和所属机构等信息;二是调研运河文化保护与开发的现状,如文化保护机构工作要员的运河文化保护意识、文化保护机构所保护的运河文化内容、参与运河文化申遗情况、参与保护的运河文化项目数量、申遗项目数量、开发利用数量、运河文化保护工作措施以及参与运河文化产业项目的情况和本单位专业现身人员数量等,以全面了解运河文化保护与开发的现状;三是调查运河文化对外传播的现状,如运河文化对外传播的主体与客体、主要内容载体、预期工作、优势所在以及实际工作等。

(二)调查对象

针对济宁市内部分博物馆、文物保护科研机构、政府、文化企业以及非遗文化传人展开了调研,共发放问卷540份,实际有效回收523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6.85%。在受访者之中,女性比重为51.4%,略多于男性;年龄集中在18-35岁之间,以中青年为主;学历以大专与本科为主,硕博学历的人相对较少;专业以人文社科类专业为主,艺术与理工类人员比较少;所属机构多来自博物馆与文化产业(见表2)。

(三)调查结果分析

1.济宁市运河文化保护意识

由图5可以看出,接受调查的多数人都能够对济宁市运河文化比较清晰的认识,表示了解运河本市运河文化的人占到了66.6%,但仍然有1/3的人表示不太了解本市运河文化。本课题所选择的调查对象大多都是从事文化行业或者从事文化管理,甚至是直接从事文物保护工作的博物馆工作人员,仍然存在1/3的人表示对运河文化不了解或者了解不多的态度是不应该的,说明济宁市虽然有着悠久的运河历史文化及其相关资源,但本市民众尤其是文化产业相关人员的运河文化意识及其认识还有待提升。

2.济宁市运河文化保护与开发工作开展情况

图6显示,大部分的受访者单位都参加了运河遗址保护或者运河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其比重分别达到了64.6%、72.7%,但也有少数受访者表示自己单位没有参与任何运河保护工作,或者不太确定本单位是否参与了运河文化保护工作,选择这两个选项的人数比重分别只有13.5%和5.3%,说明运河文化的保护工作在济宁市文化产业及其相关部门中的开展情况是比较普遍的,这为本市运河文化对外传播奠定了良好的现实基础。

图7还显示,有51.8%的受访者单位参与了运河文化的申遗工作,选择本单位“未参加”的受访者只有29.5%,此外还有18.7%选择“不确定”,这也进一步说明济宁市各文化部门对运河文化保护给予力所能及的支持。

图8显示,在这些参与了运河保护相关工作的受访者单位中,保护了1种有运河文化项目的单位比重为41.5%,保护了两种项目的有28.7%,保护了3种项目的单位比重有16.3%,而保护了4种和5种及以上项目的分别只有8.4%和5.1%,说明大部分受访者单位保护运河文化项目的力度不强;而在各文化保护机构的运河文化保护项目中,入选非遗名录的运河文化项目数量为1种的单位有64.7%,为2种的有26.6%,为3种及以上的单位只有8.7%;在这些单位的保护项目中,已开发项目为1种的受访者单位比重达到了76.3%,已开发有2种的受访者单位比重为12.4%,已开发项目有3种的受访者单位比重有6.7%,已开项目为4种的受访者单位为3.8%,未进行运河文化项目开的受访者单位比重为0.8%。总体来看,在参与运河文化保护的济宁市文化机构中,大部分机构机构所保护的文化项目都在1-2种,入选非遗文化名录只有1种运河文化项目的文化机构比重更大,绝大多数机构所开发的运河文化保护项目只有1种,这从一定程度上也说明济宁市文化保护机构对运河文化的保护与开发力度还有待提高。

图9显示,在对运河文化项目实施保护的过程中,有68%的受访者单位选择进行运河文化名录的普查,用以确定本市存在哪些运河文化遗址或其他文化载体形式,有37.8%的受访者所在单位选择以补贴或直接投资的形式,为运河文化的保护与开发提供资金支持,选择该选项的人多为政府部门和文化企业,有34.5%的受访者所在单位选择培养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受访者通常直接是非遗文化传人或政府文化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此外,还有部分受访者表示本单位进行了运河文化的推广(27.1%)、建立保护中心(21.4%)以及推进运河文化产业化发展(18.4%)等保护与开发工作。可以看出,多数受访者的单位只开展了运河文化名录普查这一项保护工作,该项工作的开展与济宁市政府要求各级文物保护机构积极申报万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行政性指令有很大关系,显然许多单位都是被动地参与到了运河文化保护工作之中,较少有单位针对运河文化采取实质性的保护措施,这也是当前济宁市运河文化保护的不足之处。由图10可以看,参与到济宁市政府所推动的运河文化产业化项目的文化保护单位占比并不多,基本都在三成以下,这也说明济宁市运河文化产业保护与开发有待加强。

图11显示,济宁市大部分的文化保护单位缺乏专业出身的工作人员,选择本单位出身于文化保护与开发相关专业的工作人员有1-3位的受访者比重占到了54.2%,而选择本单位出身于文化保护与开发相关专业的工作人员有4-7位的受访者比重占26.3%,而所在单位出身于文化保护与开发相关专业的工作人员在8位以上的受访者比重只有19.5%,说明济宁市文化保护单位普遍都缺乏专业从事文物保护、文化传播以及文化营销的专业人员。从表2可以看出,受访者虽然多数人都是中青年人士,普遍都有大学学历,但拥有硕博以上学历的人员比重只有22.7%,受访者多数都是人文社科类的专业,文化保护、开发与传播所需的艺术类和理工科类以及新闻传播类专业人员相对较少,这在某种程度上也说明当前济宁市文化保护机构人才结构难以适应运河文化保护、开发与传播的需求。

图12显示,大部分受访者都意识到了运河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作用,选择应该对外传播济宁市运河文化的人数比重达到了63.8%,但也有少数人表示,没有必要或者不太确定是否需要促进济宁市运河文化的对外传播。我们进一步调研了受访者对济宁市运河文化傳播主体与客体的认识。图13显示,有53.7%的受访者表示政府应在运河文化对外传播的过程中发挥主要作用,选择人数略低的是文物保护单位,比重达到了28.9%,而选择文物科研单位、文化企业和其他应在运河文化对外传播的过程中发挥主要作用的人数则分别只有6.5%、8.3%和2.6%;图14显示,受访者认为济宁市运河文化对外传播的重点传播对象应是外国游客(77.2%)、留学生(69.1%)、周边国家居民(48.5%)、本省居民(44.8%)、外省居民(41.6%)、本市民众(37.3%),传播客体大致是由近到远越来越重要,显然,到济宁市旅游的外国游客与留学的外国学生是济宁市运河文化对外传播的主要对象,其次是周边国家的居民,最后对是省内居民、外省居民与本市居民。

图15显示,在对济宁市运河文化对外传播主要内容载体的认识上,大部分受访者都认为运河文化周边产品是运河文化对外传播所主要依托的对象,选择该项的受访者比重达到了77.2%;有62.7%的受访者认为对外传播主要依托的对象应是市内运河文化遗址,如通济闸、东大寺、天井闸、漕井桥、太和桥、会通桥、河道总督衙门遗址、吕家宅院等;有52.5%的受访者认为对外传播主要依托的对象应是运河文化博物馆,济宁市目前已有几十个博物馆,积累了大量的济宁市历史文化资源,这为初来济宁的外地人甚至是外国人了解济宁文化、感受大运河对在历史上对济宁市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对济宁市文化形成的塑造性都有重要的作用;还有36.8%的人认为应是济宁市内的运河文化氛围,大运河穿过了济宁市的多个区县,在市内各处遗留了大量的运河文化遗址,这些遗址再加上当前以运河为依托的现代济宁文化设施与环境,共享烘托了济宁市特有的运河文化氛围,均是济宁市运河文化对外传播应重点宣传与推广的方面。

在问及文化保护相关机构在对外传播本市运河文化的过程中应做好哪些工作时,有高达78.2%受访者认为本单位应当面向国内外各类人群宣传和推广济宁市运河文化,说明在文化部门以及相关产业人士的眼中,运河文化对外传播的首要任务是加强宣传与推广;有67.3%的人认为对外传播运河文化应做好运河文化的产业化工作,有57.3%的人认为应做好运河文化的开发与利用工作,还有48.1%的受访者认为对运河文化遗址的保护是运河文化对外传播的首要工作。从受访者的反馈情况来看,济宁市运河文化对外传播的首先要加强对外传播,其次要推进运河文化的产业化,再次是加强对运河文化的保护、开发与利用。这种认识是当前济宁市运河文化保护、开发与传播现状的真实写照,济宁市在长期保护与传承运河文化的过程中,往往投入了大量精力用于保护市内的各种运河文化形式,但却很少对这些文化加以开发和利用,使之成为济宁市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突出特色。近年来,济宁市政府开始注重运河沿线经济带或开发区的建设,说明济宁市已经开始注重通过推动运河文化的产业化发展实现对运河文化的开发与利用,唯有打造良好的运河文化保护环境与氛围,较好地保存大量运河文化历史遗存,并为市外游客前来本地进行旅游观光创造良好的城市环境,济宁市运河文化才能真正实现持久地对外传播。

在问及济宁市运河文化对外传播的主要优势时,有高达83.5%的受访者认为,本市运河文化对外传播的主要优势在于本市运河文化历史悠久、资源丰富,是大运河沿岸最典型的运河城市之一;有58.3%的受访者认为,本市河文化对外传播的主要优势是本市各级机构对该项工作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如积极推动本市运河文化的普查、申遗、博物馆化以及产业化发展等,从而使大量已经被历史所埋没的运河文化得以重新展现在世人的面前;有41.7%的受访者认为,本市河文化对外传播的主要优势是本市对运河文化的保护较好,对相关资源开发得当,本市所开展的一系列文物保护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许多运河文化资源,并使之能够以新的形式展现给公众,如数字化和商品化的文化资源等,为运河文化对外传播提供了有效的手段;有34.6%的受访者认为,对外传播的主要优势在于本市有着优越的地理位置,能够方便地开展运河文化对外传播,本市位置大运河的中段,连接了长三角和环渤海南北两大经济区以及东西方向的内陆与沿海;还有29.4%的受访者认为,对外传播的主要优势在于本市社会经济发展环境较好,能够为运河文化对外传播提供良好的社会经济基础。综合受访者的反馈来看,运河文化资源是对外传播的根本前提,而政府的重视以及社会对运河文化对外传播重要性的普遍认知则是对外传播的重要保障,对运河文化的保护与开发则是对外传播的主要手段,此外,济宁市的地理位置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也为对外传播创造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在问及贵单位开展了哪些济宁市运河文化外传播工作时,有73.7%的受访者表示,本单位所开展的主要工作是对济宁市运河文化进行适当的开发(数字化或博物馆化),这种方式是最有效、相对容易实现的对外传播方式,借助于互联网及计算机技术手段实现运河文化的虚拟化,能够通过网络将运河文化不受时间和地域限制地传播到世界各地;有57.8%的受访者表示,本单位所开展的主要工作仅仅是对济宁市运河文化进行的保护(普查或申遗等工作),而并未对运河文化进行有效的开发;有51.4%的受访者表示,本单位为推动运河文化的对外传播,建设了对外宣传与推广的网络平台;有42.5%的受访者表示,本单位引进了对外传播专门所需的专业人才,如外语专业、市场营销、计算机以及旅游管理等专业的人才;还有26.9%的受访者表示,本单位发展了大运河相关的文化创意产业和文化品牌建设。可以看出,济宁市各级文化保护机构所开展的对外传播工作主要停留在运河文化保护、少量开发以及网络宣传推广的层面,而较少引入专业人才、开展产业化的对外传播。

三、结论与讨论

1.济宁市文化及文物保护事业的有序发展为运河文化保护、开发与传播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近年来,济宁市入选非遗名录以及被纳为各级重点文物的历史文化数量不断增多,且市内文物保护单位数量也持续上涨。以博物馆和文化保护管理机构为例,济宁市博物馆数量已经由1990年的3个增长到了2016年的33个,文物保护管理机构数量由2013年的15个增长到了2016年的25个,博物馆从业人员数量迅速成倍增长,民间博物馆及其相关人员数量增长非常迅速,且免费开放的博物馆比重持续加大,这说明济宁市文化保护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而从文娱产业发展的情况来看,文娱产业GDP保持了每年10%以上的高速增长,发展势头遥遥领先于本市其他产业。但从济宁市文化产业发展的资金来源、收支情況以及文化企业的数量等方面情况来看,政府为本市文化产业发展投入了大量资金,文化产业主要还是依靠政府“输血”而得以生存,文化产业及其企业自身的营利能力并不高,其根本原因在于本市文化产业,尤其是文物保护与开发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对政府财政资助的依赖性太大。但我们同时也发现,本市并不缺乏具有相当规模的文化企业,也不缺乏文化产业园,这说明本市文化产业发展拥有良好的市场环境。再从文化艺术业的固定资产投资结构来看,其资金的主要来源是该行业企事业单位的自筹,该类资金比重占到八成以上,其次才是国家预算以及其他资金来源,这类资金比重只有不到两成,说明济宁市文化产业虽然营业收入不足以支持自己的营业支出,但确能够吸引到社会大量投资投入到文化设施建设,这也说明济宁市运河文化保护、开发与利用既有政府的大力支持,也有着良好的社会基础。

2.济宁运河文化保护与开发现状调查显示,济宁市文化保护部门相关人员的运河文化保护意识还有待提升.虽然本课题所选择的调查对象大多都是从事文化行业或者从事文化管理工作,但仍然存在1/3的人表示对运河文化不了解或者了解不多的態度;济宁市许多文化保护机构都参加了运河遗址保护或者运河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但大部分文化保护单位保护和开发运河文化项目的力度不强,这些机构在对运河文化项目实施保护的过程中所开展的主要工作是运河文化名录普查、培养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且多数单位只开展了运河文化名录普查这一项保护工作,其次才是运河文化的推广建立保护中心以及推进运河文化产业化发展等工作,较少有单位针对运河文化采取实质性的保护措施,以及参与到济宁市政府所推动的运河文化产业化项目;济宁市大部分的文化保护单位缺乏专业出身的工作人员,许多单位专业出身的工作人员只有1-3位,济宁市文化保护单位普遍都缺乏专业从事文物保护、文化传播以及文化营销的高学历专业人员,因而难以适应运河文化保护、开发与传播的需求。

3.济宁市运河文化对外传播现状调查显示,运河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作用受到了多数人的重视。多数人认为政府与文化保护机构在运河文化对外传播的过程中应发挥主要作用,运河文化对外传播的主要对象应是外国游客和留学生;其次才是周边国家居民、本省居民、外省居民、本市民众;在对外传播主要内容载体认识方面,多数人认为运河文化周边产品,这是运河文化产业化的主要结果,只有将运河文化通过各种创意融入到各类文化商品之中,塑造起运河文化品牌,将其销往世界各地,才能够使更多人了解运河文化这种形式;其次是市内运河文化遗址,运河遗址是最能够冲击人们感官的文化载体,只有将遗址保护好,并在周边开发出配套设施,方便游客参观,才能将运河文化展示好;再次是运河文化博物馆,博物馆有着丰富的文物保护与开发经验,可以通过对运河文化进行博物馆化与数字化,借助博物馆实体和网络虚拟平台,将遗址之外的运河文化展示给更多的人,最后是运河文化氛围,作为运河城市的济宁保留了浓浓的运河文化氛围,只有将这种氛围留住并传承下去,才能实现运河文化的长久发展;在济宁市运河文化对外传播的主要优势方面的认识上,受访者认为最大的优势在于,本市拥有的运河文化历史悠久、资源丰富,其次是市内机构的重视、对运河文化资源的良好保护与开发、本市的地理位置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受访者在回答应当如何开展运河文化对外传播以及本单位实际开展的对外传播工作的问题时,他们认为,本单位应着重做好运河文化的宣传与推广工作,其次是运河文化的产业发展工作,最后才是运河文化的保护与开发,但在实际工作中,受访者所在单位大多都优先选择进行运河文化的保护与开发,其次才是建设网络推广平台、引进专业人才以及进行文化产业化发展,多数文化单位实际开展的工作符合运河文化对外传播的实际,只有先保护和开发了文化资源,才能更多、更好地对外传播。但令人遗憾的是,受访者所在单位多数都只停留在运河文化的保护与简单开发阶段,而很较少注重运河文化的对外传播,这显然是有待加强的地方。

作者简介:高秀丽(1975-),女,山东济宁人,山东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代表,山东省三八红旗手、济宁市劳动模范、济宁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济宁市博物馆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地方史及运河文化。

猜你喜欢
传播开发保护
在线投稿与编辑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遵义红色旅游开发对策研究
基于J2EE和Ionic的ITer学习APP设计与开发
单片机在电子技术中的应用和开发
当前纸媒微信公众号运营的突出问题与策略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