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大鼠小肠黏膜屏障功能变化观察

2019-07-10 07:46罗燕军黄娟许慧
山东医药 2019年18期
关键词:肠绒毛隐窝造模

罗燕军,黄娟,许慧

(湖北省妇幼保健院,武汉430070)

围生期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ypoxic -ischemic brain damage,HIBD)是导致围生期小儿死亡、神经系统后遗症的主要原因之一。HIBD相关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的发病率可达0.2%~0.3%[1,2]。CP患儿除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外,多伴有喂养困难、营养不良、胃食管反流、慢性便秘或与反复腹泻交替等胃肠道问题[3];若积极改善胃肠功能和营养状态,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等可随之改善[4,5]。D-乳酸(D-LA)是大肠杆菌等肠道菌群的代谢产物,血浆D-LA水平可部分反映胃肠道通透性和肠黏膜屏障功能的改变。肠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可参与对长链脂肪酸等的摄取和运输;正常情况下,周围血中无法检测到iFABP。绒毛高度、隐窝深度是衡量小肠消化吸收的重要指标。机械屏障是肠黏膜屏障的主要组成成分[6,7],由完整的肠黏膜上皮细胞及黏膜上皮细胞间的紧密连接构成。紧密连接主要是由跨膜蛋白 Occludin、紧密连接蛋白 ZO-1等组成,仅容许离子和小分子可溶性物质通过,避免大分子物质与微生物通过。肠屏障功能损伤可导致肠道低程度炎症持续存在,肠内毒素、致病微生物、过敏原等易于通过受损肠黏膜进入体内。目前,紧密连接蛋白在CP患儿肠屏障功能障碍中的作用机制尚未见报道。2018年3~5月,我们观察了HIBD模型大鼠小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变化,并探讨其可能作用机制。

1 材料与方法

1.1 动物、试剂与仪器 7日龄SD大鼠共90只,体质量9~16 g。由武汉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生产许可证号为SCXK(鄂)2008-0004]。所有大鼠均分笼饲养于武汉大学实验动物中心,保持适宜环境温度为20~22 ℃;相对湿度为50%~70%,清洁安静。浓缩型正常山羊血清(封闭)(武汉博士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Occludin, ZO-1(一抗,美国 Invitrogen 公司);荧光(Cy3)标记羊抗兔IgG(武汉博士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D-乳酸、肠脂肪酸结合蛋白ELISA 试剂盒(Biovision公司)。

1.2 SD大鼠分组及HIBD模型制备 取90只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随机分成正常组、假手术组和模型组,每组30只。模型组大鼠采用Rice等[8]方法制备HIBD模型:给予大鼠6%水合氯醛5 mL/kg腹腔注射麻醉;颈正中切口,分离左侧颈总动脉后行双重结扎;从双重结扎线中间剪断颈总动脉;缝合颈正中切口;术后2~3 h,将模型大鼠置于39 ℃恒温密闭缺氧箱中,向缺氧箱中持续通入8% O2+92% N2的混合气体,气流量 1 L/min,维持2.5 h。假手术组大鼠予颈总动脉分离后并不结扎,直接缝合切口且不做缺氧处理。正常组大鼠不予手术、缺氧处理。实验期间不限制饮水量,以普通干饲料喂养。造模第1天取模型组大鼠3只,处死后分别取大脑皮层及海马、纹状体、丘脑组织,HE染色后,镜下观察大脑皮层及海马、纹状体、丘脑神经细胞损伤/梗死情况,进一步确定HIBD造模成功。所有实验操作都符合湖北省动物伦理管理委员会的操作规则。

1.3 各组大鼠眼球血清D-LA、iFABP检测 采用ELISA 法。分别于造模第1、7、21天取三组大鼠各10只,摘除眼球取血,以EDTA 抗凝,4 ℃,500 × g 离心 5 min,取血清,ELISA 法[11]检测各组大鼠眼球血清D-LA、iFABP,所有操作均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重复3次,取平均值。

1.4 各组大鼠小肠黏膜小肠绒毛高度和隐窝深度观察 取血后处死大鼠,取回肠末端肠段,10%中性甲醛溶液固定,脱水、透明,包埋,切片,H-E染色后显微镜下观察并记录小肠绒毛高度和隐窝深度。重复3次,取平均值。

1.5 各组大鼠回肠末端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ZO-1检测 采用免疫荧光染色[12]法。取大鼠回肠末端肠段8~10 cm,按免疫荧光染色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操作。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 400倍)观察并采集图像,测定积分光密度值(integrated optical density, IOD值),以IOD值代表Occludin、ZO-1的相对表达量。重复3次,取平均值。

2 结果

实验期间,正常组和假手术组大鼠均毛色白润,食欲好,反应灵敏,体质量增加良好,大小便正常,未出现死亡。HIBD组存活大鼠皮毛松弛,毛色无光泽,精神萎靡,反应迟钝,活动量少,进食量较少,腹泻和便秘多交替出现,体质量增长速度较缓慢。

造模第1天,采用斜坡实验、悬吊实验[9,10]评价三组大鼠神经行为各组大鼠神经行为观察,与正常组、空白组比较,HIBD 组大鼠斜坡实验时间短、悬吊实验评分高(P均<0.05,表明HIBD大鼠的肌力和协调能力明显下降,提示HIBD造模成功。

2.1 三组大鼠眼球血清D-LA、iFABP水平比较 造模第1、7、21天三组大鼠眼球血清D-LA、iFABP水平比较见表1。 与正常组、假手术组比较,造模第1、7、21天HIBD 组眼球血清D-LA、iFABP水平均升高(P均<0.05).HIBD组造模各时点眼球血清D-LA、iFABP水平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表1 造模第1、7、21天三组大鼠眼球血清D-LA、iFABP水平比较

注:与正常组、假手术组比较,aP<0.05。

2.2 三组大鼠小肠黏膜小肠绒毛高度和隐窝深度比较 各时间点处死大鼠,正常组和假手术组大鼠肠管呈粉红色,蠕动正常,无黏连、水肿及扩张;HIBD组大鼠肠管多呈鲜红色,蠕动慢,部分肠段明显扩张,肠黏膜组织质地脆,浆膜充血、水肿,部分大鼠腹腔内有少量腹水。

HE染色光镜下观察,正常组和假手术组大鼠小肠细胞形态正常,绒毛结构完整、排列整齐;HIBD组大鼠肠组织有不同程度损伤表现,部分绒毛脱落、变粗,甚至倒伏、断裂,间质和固有层水肿,绒毛顶端上皮细胞变性坏死。三组大鼠小肠绒毛高度和隐窝深度比较见表2。

表2 造模第1、7、21天三组大鼠小肠绒毛高度和隐窝深度比较

注:与正常组、假手术组比较,aP<0.05。

2.3 三组大鼠回肠末端Occludin、ZO-1的IOD值比较 造模第1、7、21天各组肠黏膜组织切片免疫荧光均可见Occludin、ZO-1阳性细胞(荧光呈红色),位于肠绒毛表面。正常组和假手术组大鼠小肠绒毛表面Occludin、ZO-1线性分布,连续表达。HIBD组大鼠肠绒毛表面Occludin、ZO-1线性荧光结构紊乱、断裂,强度减弱,结构模糊。造模第1、7、21天三组大鼠回肠末端Occludin、ZO-1的IOD值比较见表3。与正常组、假手术组比较,造模第1、7、21天HIBD 组大鼠回肠末端Occludin、ZO-1的IOD值均降低(P均<0.05).HIBD组造模各时点大鼠回肠末端Occludin、ZO-1的IOD值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表3 造模第1、7、21天三组大鼠回肠末端Occludin、ZO-1的IOD值比较

注:与正常组、假手术组比较,aP<0.05。

3 讨论

我国围生期儿童CP的发病率达2‰~5‰,这类患儿常出现喂养困难、呕吐、腹胀、消化不良等消化道不良反应,并可进一步导致营养不良、吸入性肺炎、脓毒血症和多脏器功能衰竭等并发症[13]。因此,探讨CP消化系统功能变化及其机制,以采取相应措施改善患儿消化系统功能和营养不良,对提高CP预后具有积极的意义。HIBD模型是研究CP的常用模型,该方法造模成功率高,操作简单,死亡率较低。尼氏染色见模型大鼠大脑皮层及海马、纹状体、丘脑神经细胞出现损伤/梗死的病理改变,同时术后神经行为学检查显示,模型组大鼠存在明显异常,提示造模成功。悬吊试验和斜坡试验均是HIBD模型大鼠常用的神经行为学测试方法[9,10]。悬吊试验反映大鼠的肌肉力量,斜坡试验则反映大鼠身体的协调能力。本研究发现,模型组大鼠神经行为学评分未随术后时间的推移而明显改善,说明本模型神经系统损伤持续存在,模型稳定。模型大鼠食欲差、体质量增长缓慢;模型大鼠小肠黏膜、浆膜等存在充血水肿、肠蠕动减少等改变,提示存在胃肠道功能障碍。

肠组织HE染色可见HIBD大鼠小肠黏膜绒毛上皮细胞变性坏死,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均明显降低。正常的小肠绒毛结构是营养物质消化与吸收的前提,作为小肠绒毛的基本结构,绒毛高度、隐窝深度是衡量小肠消化吸收的重要指标[14]。隐窝底部的干细胞不断分化,以补充黏膜上皮的正常脱落;而隐窝深度体现肠黏膜上皮细胞的新生能力,隐窝变浅提示肠黏膜上皮细胞成熟率上升,肠黏膜更新缓慢。本组模型大鼠肠绒毛萎缩、隐窝变浅,且未随术后时间延长而有所改善,提示HIBD大鼠持续存在消化吸收功能降低,肠绒毛更新缓慢。这些变化有助于解释CP儿童常存在营养不良。

D-LA是肠道固有菌群如大肠杆菌、乳杆菌等的代谢产物,人类正常组织并不生成D-LA,而缺乏D-LA脱氢酶,无法将其快速代谢,血浆D-LA水平可部分反映胃肠道通透性和肠黏膜屏障功能的改变[7]。iFABP仅存于哺乳动物的胃肠道,主要位于小肠黏膜上皮细胞胞质中,具有较好的器官特异性,参与小肠对长链脂肪酸等的摄取和运输;正常情况下,周围血中无法检测到iFABP[11]。但当肠黏膜通透性增加时,iFABP释放,进入血液循环,周围血中可检测出iFABP。因此,血浆iFABP水平可以反应肠黏膜上皮细胞破坏的程度,且升高时间早于D-LA,不受进食状态、肠道菌群过度繁殖等的影响,可作为肠黏膜损害早期诊断特异而敏感的血清标志物。模型组大鼠血清D-乳酸、iFABP水平明显升高,提示HIBD大鼠存在小肠屏障功能异常。模型组大鼠血清D-乳酸、iFABP水平未随术后时间延长而降低,提示HIBD大鼠小肠屏障功能障碍难以自行逆转,需要进行积极临床干预。

肠黏膜上皮细胞、细胞间紧密连接和细胞骨架蛋白等构成了肠道机械屏障,上皮细胞间紧密连接主要是由跨膜蛋白 Occludin、紧密连接蛋白 ZO-1等组成的复合体构成,并位于紧密连接的顶端。细胞间紧密连接结构破坏可引起细胞间隙扩大,最终引起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15]。本研究中正常组和假手术组大鼠小肠黏膜表面Occludin、ZO-1呈连续线性表达;HIBD模型组大鼠小肠黏膜表面Occludin、ZO-1线性结构紊乱,Occludin、ZO-1表达量减少,且与大鼠血清D-乳酸、iFABP水平以及小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研究结果一致,表明HIBD后小肠屏障功能障碍的发生与小肠黏膜结构破坏及更新缓慢相关,且小肠黏膜屏障功能损伤后难以自行修复。

综上所述,HIBD大鼠眼球血清D-LA、iFABP水平升高,回肠末端肠绒毛高度和隐窝深度降低,HIBD大鼠存在小肠屏障功能障碍,伴随小肠黏膜绒毛、隐窝结构破坏,Occludin、ZO-1蛋白表达减少,且难以自行逆转。改善小肠黏膜屏障功能可能有助于改善CP患儿营养不良,促进患儿康复。

猜你喜欢
肠绒毛隐窝造模
肌动蛋白染色协助分析肠上皮增殖和分化的相对定量研究
鹅生长发育过程中小肠绒毛形态发育的扫描电镜观察
脾肾阳虚型骨质疏松症动物模型造模方法及模型评价
胆囊胆固醇结石湿热证小鼠造模方法的研制与评价
湿热证动物模型造模方法及评价研究
AC34单丁/丙酸甘油酯在家禽饲料中的应用效果
慢性萎缩性胃炎及胃癌前病变大鼠造模方法的文献研究*
经关节突全内镜侧隐窝减压的临床应用
《醇提五倍子对鳙鱼消化酶活性及肠道形态的影响》图版
腰椎间盘摘除术联合侧隐窝扩大减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侧隐窝狭窄的疗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