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医教育对抚州高校中医教育教学的启示研究

2019-07-10 02:04彭丽坤邓棋卫
科技视界 2019年14期
关键词:启示

彭丽坤 邓棋卫

【摘 要】通过探究古代中医培养模式及传统文化、中医经典、临床实践等相关内容,研究其对抚州高校中医教育教学的启示,并对抚州高校中医人才的培养提出相应的建议,如要重视传统文化及中医经典的学习、重视临床实践、培养学生的后学习能力等。

【关键词】古代中医教育;高校中医教育;启示

中图分类号: R-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2457(2019)14-0205-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9.14.099

Enlightenment of Ancient Chinese Medicine Education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Education and Teaching in Fuzhou Universities

PENG Li-kun DENG Qi-wei

(Jiangxi 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Fuzhou Jiangxi 344000,China)

【Abstract】Through exploring the training mode of ancient Chinese medicine and related contents of traditional culture,classic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clinical practice,this paper studies its Enlightenment on the teaching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Fuzhou universities,and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s for the training of talent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Fuzhou universities,such as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study of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classic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aying attention to clinical practice,and cultivating students'post-learning ability,etc.

【Key words】Ancient Chinese Medicine Education;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Enlightenment

近年來,中医药受到极大关注,党和政府明确提出了要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而中医人才的培养方式存在一些弊端。目前在我国,中医教育的任务主要是中医高等院校完成的。在抚州地方高校,中医专业大专生通过两年的中医、西医等课程的学习后,实习一年,完成学业。很多中医毕业生水平不佳,或以西医的思维方式运用中医,中医的发展前景堪忧。

究其原因,与中医高等教育相关:

1)高等专科中医教育对传统文化培养不够。高等中医教育除了医古文,对古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传统文化培养不够;

2)高等专科中医教育培养时间不够。高校课程较多,在学习中医课程的同时还要学习西医课程及其他课程,两年的中医学习课时不够;

3)中医经典类课程设置较少。如《伤寒论》、《黄帝内经》等课程安排课时不多;

4)高等中医教育模式不能满足中医人才的培养需要。在学校,学生是以课堂教学为主,而中医是一门实践学科,学校的实验实践课满足不了中医人才培养的需要。

中医发展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薪火绵延。在古代,便有中医教育的相关记载。古代中医教育以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作为基础,重视中医经典的学习及背诵,重视医学实践,对我国现行高等中医教育模式有较好的启示。

1 古代中医师培养模式

1.1 官方教育机构及培养模式

据史书记载,自南北朝以来,二十六史便有医学教育的详细记载。太医署是我国古代医学教育的专门机构,宋后改称太医院。在南北朝时期,便设有太医博士、太医助教等医教官职,专门负责传授医学知识。这是史书中发现的最早的医学教育人员的设置;隋代,太医署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还增设了医博士、助教等专职教官,负责医学的教授与考核;唐代在隋代的基础上,各主要州府分别设置博士与助教,负责当地的医学教育。唐代的太医署是已知世界历史上建立时间最早、建制规模最大的医药学校;宋代,医学教育体系逐渐完善,形成了一整套选拔、考核、分配、罢黜制度。王安石实施变法,推行了“三舍法”的教育体制,将医学分为外舍、内舍、上舍三等,外舍2000人,内舍300人,上舍100人。依一定年限和条件,由外舍升入内舍继而升上舍;金元时期,对医学人才,定期出十三科中的疑难题目进行考核,并进行奖惩;清代,太医院直接负责医学生的培训与考核,并建立了大学性质的高等学府--医学堂,公开招收学生。

古代医学教育的学习年限为3-7年,唐代的医学教育基础课有《素问》、《神农本草经》、《脉经》、《甲乙经》、《新修本草》等。宋代以《素问》、《难经》、《伤寒论》、《千金要方》等为基础,再学习相关专科内容;明代以《素问》、《难经》、《伤寒论》、《脉经》等为基础课;清代以《内经》、《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医宗金鉴》等为中医基础课,并开设了《解剖》、《内科》等西医基础课。

1.2 民间教育培养模式

(1)师徒传承

师徒传承是古代中医民间教育的主要传承方式。如杜雅薇、王玉来[1]《从中医传承模式思考当前中医教育》,认为师承是最主要的传承方法。老师主要通过口传心授,将自己掌握的理论知识、临床技能手把手地传承给徒弟。如金元四大家补土派李东垣,由于母亲生病去世,立志学医,四处打听当时的名医,不惜重金求教,最后找到当时的易水学派开山祖师张元素拜师学习,终成一代大家。

父子传承或祖孙传承等家族传承方式属于师徒传承的特殊方式,与一般师徒传承对象广泛比较,家族传承对象主要是家族中人。但其基本模式与一般的师徒传承类似。如陈自明,祖上三代行医,他跟随父辈学习多年,潜心研究,终成一代大家。

(2)自学成才

自学成才是古代中医的特殊传承方式。部分医家通过通读中医理论书籍,反复研究,再运用于临床,终成名医。如清代御医黄元御,就是自学成才,无师自通,研究《伤寒论》等医籍三年余,终成一代大医,并治好了乾隆皇帝的病。

2 古代中医重视传统文化的学习

中医学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相融洽的科学知识体系。中医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文化体系中最璀璨的明珠。古代很多医家,不仅医学水平高超,还有很高的文化造诣。如皇甫谧,是晋代著名的医学家,编写了著名的《甲乙经》,总结了晋以前的针灸学成就,被称为“中医针灸之祖”,也是著名的文学家,所著的诗、赋、颂、论、难甚丰。

另外,古代人文社会科学强调人与社会的关系,重视仁义道德,提倡自我修养和尊重他人,这些内容丰富了古代医学伦理学思想,使医家养成了良好的道德情操。儒家主张精学博览,这种思想促使医家精益求精,不断探索。中医基础理论体系以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为特征,也是受到传统文化重形象思维而轻抽象思维的影响。

3 古代中医重视中医经典著作的学习

纵观中医教育的发展史,古代教育机构非常重视中医经典著作的学习,历代把《素问》、《神农本草经》、《难经》、《伤寒论》等作为医学教育的基础课程。回顾名医之路,凡有成就的大医,虽然他们的成长道路各有不同,但无不是从诵读医学经典开始走上行医之路的。历代名医都把读熟、背熟经典名著作为治医、行医的一项基本功。历史已经证明,认真继承中医经典名著与临床诊疗经验,是每位医家成功的门径。如名医蒲辅周,他以《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为基本研读之书,以《外台秘要》、《千金方》及歷代诸家之书为参考之学。经过3年的苦读与侍诊,积累了一定的临床经验,18岁便悬壶于乡里。如清代著名医学家,四大温病学家之一的叶桂,从小熟读《内经》、《难经》等古籍,加上勤奋好学、虚心求教,终成一代大家。

4 古代中医重视临床实践

历代中医名家,都非常重视临床实践。一个优秀的中医师,不仅要有牢固的中医理论基础,还要将理论付诸于临床实践,并不断的探索。如蒲辅周先生非常重视学生的临床实践,反对单纯的理论教学。他授徒的方法是,在学生有了一定的中医基础后,最初安排跟他抄方,继而由学生预诊,他审方指正。这样学生们既能更好地掌握老师的学术思想和医疗经验,又通过实践进一步验证了这些思想和经验。

综上,通过对古代中医教育的研究,本文认为对抚州高校中医教育教学有如下启示:

第一,要重视古代传统文化知识的培养,这是学习中医的基础,只有了解了中医产生的背景,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医的基础理论,如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等;

第二,高等中医教育应重视中医经典课程的教授及加强学生对经典课程的学习,并适当的增加中医经典类课程的课时。回顾众多名老中医学习之路,无一不是从背诵《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伤寒论》等经典书籍开始,学中医没有捷径,只有勤奋刻苦,打好中医基础,才能学好中医;

第三,高等中医教育教师应注重临床实践,中医是一门实践学科,是几千年来古代医家治病防病的总结。为了更好地薪火相继,众多医家把自己治疗的经验及理论观点编制成册,以便后代中医人更好地学习。作为中医传业者,不能只满足于理论教学,应多积累临床实践经验,才能更好地传承中医;

第四,高等中医教育应重视临床实践的培养。历代中医名家,大部分有学习、实践、再学习的过程。学习了基础知识,只有更好地实践,才能理解其真谛。故而临床实践是学习的重中之重。高等中医教育在理论授课的同时,应多开设临床医案医话的探讨学习,可采用如案例教学法等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增加学生实践的机会,多跟师临床学习,才能更好地提高中医水平;

第五,培养学生的后学习能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中医的学习是反复理论、实践的过程,在高校学习的时间有限,应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中医的方法,除了临床实践,多跟名师临床学习,通读历代名家医案医著,是提升中医水平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杜雅薇,王玉来.从中医传承模式思考当前中医教育[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9,17(8):716-717.

猜你喜欢
启示
发达国家现代物流发展的启示
浅谈庄子眼中的“至德之世”
马克思的管理思想对加强中国社会管理的启示
商业银行受余额宝的影响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