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傻了”黄永玉、陈丹青的他

2019-07-11 07:08林天趣
北京广播电视报 2019年17期
关键词:陈丹青杨先生黄永玉

林天趣

年近九十的杨先让先生,是徐悲鸿、李苦禅的学生,是黄永玉、郭兰英的朋友,是陈丹青、徐冰的老师。按照约定的时间登门采访杨先生,他说:“你叫天趣,我的孙辈中间也是天字,你们年龄也相仿。”

一开门就认了个爷爷,让我有点受宠若惊。杨先生手脚不停,接着就去倒水,还打开铁盒给我糖吃。几次站起来道谢,都被他按定在椅子上:“没事,你不用管!”将近90岁的他,竟然挺有劲儿。音儿也不小。听他一开口说话,突然有点明白他那个“杨先嚷”的外号。“嚷”不单是说声音,更像是一种焕发的精神状态:说话说到高兴处,会乐得抖动双腿,像个小孩子;而当回忆生出感慨来,会随着提高的音量猛拍一下腿,好像在空中标示出了个叹号。

3分钟的片长,我不可能把杨先生一生的故事完整地讲述出来,杨先生也同意这一点。再加上老人家感冒初愈,体力和身体也不能允许采访过长的时间。

1983年,杨先让去美国看望父亲和哥哥。本是一次探亲.不期却成了改变他后半生的一次机缘。在美国,他参观访问了诸多学校、博物馆,发现西方很重视民间美术,原始艺术被重新估价和吸收,比如毕加索的立体派就是吸收非洲民间木雕艺术而创造的。他突然想到,中国有比美国丰富得多的民间美术资源,能创造出多少个毕加索?回国后,杨先让又“嚷”开了,一定要把年画、连环画系改成“民间美术系”,不改就不干了。他嗓门大,到处嚷嚷民间美术的重要性,院里决定开会让他“答辩”。杨先让在会上慷慨激昂、理直气壮地一口气陈述完,大有舌辩群儒之势。未料这回院长古元第一个表示赞同,改系方案通过了。

为什么下决心要走黄河这一遭?杨先让说得淳朴:“我是学洋的,我不懂啊。”走,就是学习,就是摸清中国民间美术的基本状况和存在现状。一路上,他们听闻哪里有“好东西”,就急忙奔去看。

不论在记述民间美术的文字中还是口头上,杨先让都绝不吝于“艺术家”这个词。不管他们是来自田地里的或是炕头上的,他都以平视和尊敬的目光审视其艺术语言。比如陕西旬邑县的“剪花娘子”库淑兰,杨先让写道:“在一座破窑洞里,我见到了真正的艺术殿堂和一位艺术大师。”后来的十几年里,他成了库淑兰的“粉丝”,不仅回到北京宣传,甚至后来旅居美国多年,对着于中国民间美术一知半解的外国人讲学时,也把库淑兰当作他的大明星。

黄河之行规模甚大,经费不能浪费,只能省着花。队员成天里风餐露宿,都變得像出土文物一般。

有朋友从美国来找杨先让,他却在农村窝着。朋友不理解,说现在人都上月球了,他居然上农村,真是浪费生命。黄永玉关心他,看见他到处跑,就说,“你都在别人地里,自己地荒了。”杨先让笑答,“我这个人,到什么山头唱什么歌,我自己也不在乎,没想当大画家,我就是美术工作者。”

考察过程中,他们录制了一部纪录片《大河行》,放给黄永玉夫妇看,他们被震傻了。台湾《汉声》杂志的编辑们听说了,上门约杨先让写本书。书写了一年,编辑又人仰马翻地编了三年,便是《黄河十四走》。陈丹青看完《黄河十四走》,也被震傻了。 2003年,作家出版社在大陆出版了这本书。2018年,《黄河十四走》第三次出版。2019年,我买了一套《黄河十四走》带到杨先生面前,请先生为我签名并题字。大家都很高兴,都挺好。

猜你喜欢
陈丹青杨先生黄永玉
你把这匹马拉走吧
张岪与木心
你把这匹马拉走吧
一只不会说话的羊
黄永玉:你们都太正经,我只好老不正经
不会说话的杨先生
一只不会说话的羊
一只不会说话的羊
陈丹青 “我是知青,没上过学,不懂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