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数据支持,实施精准教学

2019-07-11 05:46吴洁
新课程·小学 2019年5期
关键词:分析处理漠视数据

吴洁

摘 要: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实验中会出现一些误差较大的极端数据,这些数据不可漠视。从四方面来讲,阐述了对此类数据的分析处理:一、关注特殊数据、关注可疑,智慧处理;二、聆听不同的声音,营造有利于交流的课堂氛围;三、巧妙应用实验器材,为生成数据精心预设;四、引导学生正视极端数据,培养科学探究素养。

关键词:“极端”数据;漠视;分析处理

科学的本质之一就是“实证”。科学是要讲证据的,科学是可以重复检验的,这就是“实证意识”。美国《国家科学课程标准》中尤其强调科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证据意识的重要性,而证据的许多方面需要用到数据。良好的数据意识和实证意识,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学生会得到大量的数据。然而,有的时候学生做出来的实验结果常常不尽如人意,于是,一些教师往往不自觉地忽略某些实验极端数据。到底教师该怎样有效地利用这种错误资源,让课堂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演绎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呢?

这些极端数据不是凭空产生的,是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得到的,是学生实验结果的真实呈现,因此我们不能漠视这些数据的存在。我们该怎么处理呢?下面我就结合有关案例来谈谈对小学科学课堂极端数据的几点思考:

一、关注特殊数据、关注可疑,智慧处理

平常,我们让学生做的大部分实验的结果都是唯一的,学生也都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对于结果不是唯一或者实验数据异常的情况,我们的学生没有经历过,老师也没有相应的引导,他们不知道怎么办。于是,当一些学生做验证性实验出现上述情况时,特别是在明知自己的实验结果明显有违常理时,对“怎样处理自己的实验数据”无所适从。聪明的老师发现凡是在公开课有这种情况,便需教师巧妙地将数据罗列在一起,然后由学生去发现并分析产生极端数据的原因,这样不仅有效地抓住了课堂生成性的资源,还让其他小组的学生明白了产生错误数据的根源。

笔者以“吸热和散热”一课为例进行说明,在这节研究课上主要研究在相同的热量情况下对四种颜色(白色、红色、蓝色、黑色)吸热能力的比较。首先让学生明白吸热能力的强弱可以体现为温度的升高和降低。并且温度计液泡部分的接触可直接显示温度,于是在温度计上分别粘上这四种颜色,然后搭建装置,调整好温度计与灯泡的距离,使其一样,以此保证吸收的热量一样。并且记录每种颜色的初始温度,小组分工,一人观察一个温度计,在喊开始时同时将灯泡插上电源。统一计时长6分钟,由各小组汇报每种颜色温度升高了多少,见下表。

从上述数据中我们发现第三小组的数据明显异常,其他小组都是从中发现颜色越深,吸热能力就越强。后来和大家一起探讨原因是他们没有同时开始,而且没有及时记录初始数据。

其实,对于实验数据中应变量随自变量有规律变化的情况,需要对各组数据进行排序整理,这样更有助于学生观察数据,从数据的顺序中发现规律。

二、聆听不同的声音,营造有利于交流的课堂氛围

关注每一个学生,创设有利于交流的课堂氛围。在探究活动中,教师要亲身介入学生的探究活动,了解每一小组的探究情况。特别是那些数据和现象有异常的小组,教师要了解好。在交流时,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地发表不同的现象和看法,要弯下腰来倾听学生的声音。如果那些数据和现象有异常的小组不敢发言,没有拿出自己的真实数据。教师应耐心地启发他们,使他们放下胆怯和顾虑,愉快地展示自己的真实数据,说说自己的想法。同时,也要让其他的学生认真倾听,尊重这些学生的探究结果,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不同的声音,一起想一想为什么,使每一位学生在探究交流中既关注别人,又反思自己,不简单地否认自己或别人。只有营造了这种民主、和谐的课堂环境,学生才有安全感。他们才会愿意把自己在探究过程中发现的“不一样”告诉同学们、告诉老师,让大家来讨论。

在交流讨论过程中,教师也不要过早的出示结论。要肯花时间让学生对每一个感兴趣的现象,进行深入探讨。引导学生明白科学探究的答案有时不是唯一的,要允许学生存有己见。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准确记录每一组的实验数据,不随意修改,不随意在数据中挑选符合自己想法的内容……

因为很多学生有从众的心理,可有时真理却掌握在少数人手里。比如我在执教《摆》一课,在研究摆的快慢可能与摆锤轻重有关,绝大多数学生认为摆锤越重摆得越快,摆锤越轻摆得越慢。只有少数几个学生嚷嚷着没有关系。开始我还不以为然,反正要通过实验來验证的。可等他们做完实验一个个向我汇报实验结果的时候,我开始傻眼了——数据跟我设计预想的大相径庭。

面对学生得出的“有理”的结论,我开始寻找原因,原来学生的螺片的系法有问题,有的系在了中间,有的系在了边上,在摆的过程中撞到了柱子上,影响了实验结果,而且后来让学生明白实验是有误差的,允许一个到两个左右之间的数据差距。后来又让学生做了一遍,学生都得出“摆锤的轻重与摆的快慢无关”的结论。所以,我们教师要拓展学生的学习路径和思维空间,迅速找到问题解决的症结,并发现解疑的“金钥匙”。

三、巧妙应用实验器材,为生成数据精心预设

很多科学教师在指导学生实验之前应该先问自己一个问题:“我做过这个实验了吗?”课前自己做一做,不是一遍,而是多遍,目的是发现实验中较难控制的无关变量。而有很多都是实验材料选择得不够巧妙。只有选择这些“有结构的材料”,才能承载着客观的数据,在被使用时才能从源头保证数据的客观性。比如我在一次外出教研活动听到一节课《洗澡盆里的秘密》,这节课上得很巧妙,有一定的示范性,上课教师首先巧妙借助自然科学史进行知识的迁移,并且把阿基米德的故事有所拓展延伸,让学生很受启发,连沉下去的砝码也受到来自水中的浮力,接着就此提问:物体在水中所受到的浮力与物体排开水的重量有无一定的关系呢?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一组材料(洗澡盆——自溢杯,杯子,钩码,弹簧秤)并提醒学生注意点:澡盆里要放满水并且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实验,测出实验结果见下表。

显然整个过程是流畅的,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得出的结论太过牵强,值得赞扬的是上课教师还亲自自制了自溢杯,来帮助教学。假设教师换了别的实验器材,也许出来的实验数据就五花八门了。其实我课后思考了一下,可以把砝码换成木块,或者做的澡盆再大一些,可能实验误差应该来的更小些。自制教具需要教师在漫长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发现教学中存在的困难和漏洞,并通过自身思考努力制作出合适的、有助于学生学习的教具。

四、引导学生正视极端数据,培养科学探究素养

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白在探究过程中出现异常数据是很正常的,引导学生明白科学探究的答案有时不是唯一的,要允许学生存有己见。让学生体验到: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探究,是对客观世界中人类未知领域的探究,是无法完全预知结果的。

面对异常数据,要引导学生反思。首先,让学生仔细地梳理一下自己探究的全过程:实验的设计有没有问题、实验的过程是否严格按照设计进行、实验的材料有没有异样、实验过程中变量的控制是否到位?实验操作有没有到位?有没有及时记录数据?如果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就应该调整失误之处,再进行重复实验,看看实验的结果有否变化。如果在反思中没有找出问题,说明自己的数据是正确的,但仍应进行重复实验,强调实验结论的可验证性。对“多次重复实验”的数据也要学会进行判断与取舍。有的实验中,我们让学生对同一个实验至少做三次,以此来提高实验数据的真实性。但是在实验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学生不明白对于几次实验中的数据到底应该去哪一个。对于这样的多次重复实验,教师应该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教会学生判断与取舍的方法。同时,应鼓励学生勇敢地把自己的发现实事求是地讲出来,然后师生共同求证完成探究的历程。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素养。

对于科学课堂中的数据,我们一方面既期待着能够顺顺利利的,学生能够很快地有所发现,研究有所收获,能获得成功的体验。但一些极端的乃至错误的数据会给我们获得最后的结论增加难度,但就在这充满崎岖的山路上行走,学生才有一种征服的成功与喜悦,师生一起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细致分析、精密推断,这样不是更有利于学生的理性思维与科学精神的培养吗?

猜你喜欢
分析处理漠视数据
在275起漠视侵害群众利益的案例中,这些问题最突出
漠视侵害群众利益问题的典型表现
风力发电机组批量性故障分析及处理
浅谈计量自动化系统实现预购电管理应用
从《圣经》看西方漠视孝道的原因
物理力学实验数据获取与受力分析处理探究
无法漠视的第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