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创新思考

2019-07-11 11:06宗丽
卷宗 2019年17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信息资源,也是历史的真实见证。本文结合普洱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情况,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普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面临的问题,尝试探寻如何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具有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的新思路。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创新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悠悠中华五千年的历史见证,是中国人勤劳、智慧、创造的结晶,是携刻着人类智慧光芒自勺“活化石”,具有强烈的民间特性和地域色彩,是各族人民世代相传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用来满足人们精神生活需求的特殊文化遗产。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延传至今的非物质文化已经历尽沧桑,很多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遭遇着被忽视、甚至被毁灭的危机。保护和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大意义,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是刻不容缓。本文结合普洱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情况,尝试探寻如何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并总结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的新思路。

1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连结民族情感的纽带和维系国家统一的基础。保护和利用好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具有实物形态,使其较之有形的文化遗产在识别、保护方面都有一定的难度;同时又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特性,也使其在历史变革与时代冲击时比有形文物更加脆弱,比有形文物更容易消逝。正是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上的这种困难性和其本身的这种脆弱性,对它的保护和传承才显得更加的迫切。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仅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需要,也是国际社会文明对话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2 普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

近年来,普洱市抓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通过建机构、定方案、立项目、抓申报、重宣传等措施,让一批濒临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重新焕发生机,非遗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普洱市截至2018年12月,普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数据:传承人(国4人,省47人,市165人),项目(国5人,省43人,市314人)。2018年主要开展活动:非遗进社区、进校园、进乡村活动;非遗项目《杀戏》参加了江苏昆山“中国戏剧节”展演活动;2018年到保山市进行普洱市“非遗”交流展;出版了《普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第二集;参加了两届云南省“七彩云南·民族赛装节”;2018年到上海大世界举办了“天赐普洱·世界茶源”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日活动;省级非遗项目《杀戏》参加了云南省首届戏曲展演,荣获优秀展演奖和传承奖。

3 普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面临的问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仍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人们对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意识不足。全社会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氛围还没有形成,有关部门对非遗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保护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广大干部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了解不多、理解不深,对非物质文化遺产的概念、保护的范围与内容及如何保护不完全清楚,保护意识不强,非遗保护还没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有些因为追求发展过度开发、破坏、毁灭文化资源原貌,致使出现了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人而存、因人而亡的局面,最终造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流逝与失传。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缺乏管理人员难以适应当前的工作需求。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丰富、涵盖面广,开发和保护工作量大,而目前,一些地方非遗保护机构不够健全,没有专业人才专门从事非遗保护工作,面对非遗传承人及保护单位的申报、日常管理等量大面宽、专业性强的普查保护工作而言,力量显得很单薄,难以适应非遗保护工作综合性、专业性、长期性的要求。三是专项经费不足。经费的不足,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不到有效、及时的记录、整理和保护,甚至一些已经记录和整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和实物,面临损毁和再次流失的危险。有的传承项目因缺少资金支持而面临断层,许多民间老艺人生活窘迫,无法带徒授艺,非遗的展示展演因缺少必要的经费保障而不能经常性开展工作等等。更为严重的是许多地区在前期申报时高度重视,申报成功后对其后续保护与投入严重不足,直接导致了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名存实亡。这些都影响了非遗的传承和保护。四是非遗传承后继乏人。有些项目传承人年事渐老,无法授徒,导致传承人青黄不接。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因老传承人离逝而失传。再加上年轻一代对传统民族民间文化普遍不感兴趣,很少有人拜师学艺,很多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失传。

4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的创新思考

1)普查与保护同步推进。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中创新工作机制,加大培训力度,完善基层普查队伍。每年定期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保护工作培训班,以基层文化干部专业技术继续教育培训班为平台,邀请省、市专家授课并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培训,培养了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层专业工作人员和骨干;按照“三不漏”(不漏线索、不漏村镇、不漏门类)的要求,在全市的各县(区)及乡镇成立普查工作领导组,建立县、乡镇级普查网络,聘请的老干部、老教师、老艺人等担任义务普查员,走村串户地访问调查,搜集第一手普查资料并建立健全了比较完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和项目档案;组织编撰了出版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全面介绍了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加强对传承人的保护与培养。传承人作为传递非物质文化的关键,以活着的传统、活着的文化形式生活在民间。目前由于大部分传承人年岁已高或社会活动能力有限,处于社会底层,往往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链中最需要加以保护的脆弱部分。我们通过采取政府津贴或补贴的方式资助传承人,以命名的方式吸引传承人,以完善的政策措施保护传承人。充分发挥乡镇、社区、中小学、高等院校的主渠道作用,注重专业人才的培养。让传承人在中小学各个学段开设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的课程,经常性的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展演,开展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训班等多种形式活动,传承民间手工技艺。在文化馆与媒体联办了“传承人技艺培训班”;免费向群众开放“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厅,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又提高了人们保护民族民间文化的意识,为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寻找年轻的继承人。

3)在创新发展中激发艺术活力。“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将流行元素加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中去,在创新发展中激发艺术活力,让其焕发生机和活力。尽管让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获得新生的难度比较大,但只要推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前进,让更多的文化,宝贵的文化遗产在濒于灭亡之际,重新为大众认可和热爱也是大有可能的。作为民间艺术实践者和传承人,为了推动一种文化遗产的前进甚至延长其生命力,大胆地尝试让流行元素加入到了古老的文化遗产中,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创新中焕发新的光彩。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一代代传承和发展下去。

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有利于提高国家的软实力。保护和传承好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继承和发展优秀特色文化,促进文化传承,弘扬民族精神,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廷亮.守护民族的精神家园[D].中央民族大学,2009.

[2]刘明军.浅谈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新思路[J].神州民俗(学术版),2010(6):8-12.

[3]盛静.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探讨[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2.

[4]丰旭.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J].科技致富向导,2015(4).

作者简介

宗丽,女,馆员,云南省普洱市文化馆,发表论文2篇。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刍议增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途
浅谈遗址公园的保护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