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难的改革:从家庭到社会
——重读《坚硬的稀粥》

2019-07-12 07:10西南大学重庆400715
名作欣赏 2019年17期
关键词:稀粥妹夫堂妹

⊙孙 婷 陈 波 [西南大学,重庆 400715]

王蒙的创作多次引起争议,发表于20世纪80年代的《坚硬的稀粥》就引发了一场“笔墨官司”,这场官司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坚硬的稀粥》被误读所造成的。重读这篇文章,会发现王蒙对改革的深刻认识和书写的匠心独运。

一、家庭象征社会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家事、国事、天下事”,中国的社会是一个家国同构的社会,家庭是社会的最小单位,同时也是社会的象征版、缩小版。小说开头以第一人称视角介绍了家庭情况,“我们家的正式成员包括……他们的年龄分别是……梯形结构合乎理想。”中国的社会正如家庭,有着不同的年龄层级,并且每个年龄层级有着不同的经历和思想。家庭地位由年龄决定,最为年长的就占有话语权,最有权威。爷爷是整个家庭的掌权者,其他人都服从爷爷的权威,每一件事都要依靠爷爷做决定。爷爷习惯于自己的权威地位,家庭成员也习惯于服从。父亲、母亲、叔叔、婶婶是一辈,这一代人习惯于古旧的生活模式,甚至丧失了自己做主的能力。第一次改革由爸爸主持家政,而这个被推上改革领导者的爸爸却是一个缺乏能力的人,导致执行者徐姐的无措,还要去请教爷爷,爸爸在长久的生活中从未主导任何事,便丧失了主导的能力。在小说家庭的多次改革中,爸爸妈妈和叔叔婶婶的存在感极弱,这都是由于主导意识的丧失。小说的叙述者“我”、妻子、堂妹、堂妹夫则是一代,从这一代开始出现了差异,“我”和妻子则是较为传统保守的,世故而老练。小说的叙述者“我”则因为儿子在第四次改革分伙做饭时被大家排斥,“我”与妻子成为一伙。在儿子支持堂妹夫的时候向儿子悄悄摆手暗示儿子他的支持会给堂妹夫帮倒忙。从小说的叙述中,我们可以感到叙述者对于家庭的局势是十分清醒的,但他只是选择旁观,不主动参与,在小说的结尾保留了之前的生活方式。但堂妹和堂妹夫却是不同于叙述者的,堂妹夫受西式的民主教育,是西化的,不融于传统家庭,堂妹夫对此也有清醒的认识,知道自己是一个外人,不便在家多表现,只是在大家求助于他时才主持民主选举,堂妹和堂妹夫一样是西化了的。而年龄最小的儿子更是全新的一代,完全追求西式,与家庭传统表现巨大的差异。整个家庭是一个梯形结构,家庭的年龄辈分架构亦即社会的层级结构。

小说象征着在一个稳定的社会体制中,体制正常运作,体制中的人会不自觉地维护体制,因为体制中的人已经认同了整个体制,传统文化心理与习惯势力却以其特具的坚硬恪守着旧有的模式,维系着权威意识的神话,使社会生活在一个怪圈里循环,裹足不前。小说中家庭的体制是论资排辈,秩序是永恒的,资历老的拥有绝对的话语权,而资历浅的只能服从,在服从中渐渐生出了奴性,这无疑也是中国社会的影射。

二、晚餐的改革象征传统秩序的改革

关于晚饭吃什么这个争论在每个家庭似乎都可能有争议,但作者却夸大了事件,对人物、事件、细节进行了夸张和变形的处理,寄寓了作品象征的特征。小说写的是一个家庭的晚饭的研讨,但从小中我们可以见大,从家庭的晚饭改革中,我们可以看到社会的改革。

作者在小说的前面部分描述了几个生活中的细节,做晚饭时做什么、怎么做都要请示爷爷,爷爷教育时大家都声明自己不敢忘记挨饿的滋味,面对变化整个家庭都体现出不适宜,表现出对新事物——收录机、新午休制度的抗拒,通过细节,生动具体地展现出整个家庭的家庭关系及制度,同时也表现出这个家庭在面对变化,面对新的风气和潮流时有着很大的不良反应。有了以上的铺垫,作者开始写整个家庭关于晚饭制度的改革。第一次是由爷爷提出的内阁制,决议由爸爸主持家政,而这个被推上改革领导者的爸爸却是一个缺乏能力的人,导致执行者徐姐的无措,还要去请教爷爷,权力关系混乱,爷爷还是实际的主导者。在这次改革中的其他人对此产生了情绪,叔叔婶婶表示严重的怀疑和不满。第二次改革延续上一次,爸爸把权力下放,改革领导者成了徐姐,而徐姐由于不属于我们家族的亲缘系统,而且运用自己的职权中饱私囊,贿赂爷爷,她的权威受到了质疑,其他人便一起揭竿而起,徐姐的改革也失败了。第三次改革由最为年轻的儿子发起,在他受到质疑时爷爷制止了纷争,一句“好嘛好嘛,大方向还是一致的嘛,不要吵了”让他成了改革领导者,但由于儿子完全西式的改革,其他人产生了强烈的不适,最终改革失败,找爷爷解决问题却未果。第四次改革是在前几次都失败了,走投无路下的一次尝试——由堂妹提出的分开吃,但最终因为现实条件的制约也失败了。第五次改革是由堂妹夫领导的,堂妹夫一套民主的理论说得大家茅塞顿开,但在真正实行民主选举的过程中由于传统思维和思维劣根性想要利益却害怕出头的影响,选举中近一半是白票,剩下的票中得票最多的是爷爷。第六次改革中爷爷转移了改革的焦点,组织了一场炊事评比,排出了炊事技术的名次,这次改革可说是毫无任何意义。第六次改革作者虚写了一个时间“许多时日过去了”,这次改革后儿子去了中外合资企业,叔叔婶婶搬到了新的单元房,堂妹堂妹夫出国了,“我”和爸爸、爷爷、妈妈、奶奶延续了之前的生活,尽管出现了各种各种的生活,但对咸菜稀粥的怀念依旧。中国的社会也是历经了多次的改革,在近现代中国的历史上从封建的君主集权到现代的民主国家,民主国家的改革也是一个曲折复杂的过程,从总统共和到社会主义,中国经历了一个艰难的转变。这些历史的变革貌似已经写进史书,成为定局,但实际而言变革并未真正完成,社会依然存在着过去的问题,某些文化和历史观念的改变仅仅依靠一次改革是难以达到的。在王蒙写作的20世纪80年代,中国面临着再一次的改革,这次的改革超越了之前的改革,不仅仅是政治制度的改革,更是一次全面的关于社会的发展、文化的走向、现代性的改革,比之前的认识更加深化,是更加进一步的改革。王蒙和同时代的人处在社会浩大的改革潮流之下,他敏锐地从社会的日常和普通生活中捕捉到了改革的气息,同时他想要用家庭生活的琐事呈现出来。

三、家庭改革的艰难象征改革的艰难

稀粥是中国餐桌上最为常见的一种食物,是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也是饮食文化的一种象征。古语有云:治大国如烹小鲜。餐桌上的稀粥是中国人文化习性的代表,是精神性格的体现。稀粥的质地是软糯和含混,软糯就是中国人温柔敦厚品格的体现,中国的传统从来都讲究“以柔克刚”,软其实就是一种硬,软和硬是相互转化的。稀粥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含混,水和米融合在一起,两者是一种混合暧昧的状态,这也是中国中庸之道传统的一个体现,中国人处理人情时就是这样一种心态,呈现出一种混合暧昧和四面玲珑的处世哲学。作者以坚硬的稀粥为题,暗含了丰富的韵味和寓意,稀粥作为一种中国的文化传统,它是如此的坚硬,历经多次“改革”依然保留,同时“坚硬”与“稀粥”形成了反差和对比,用坚硬做定语修饰稀粥,这种陌生化的修辞手法既增强了文本的趣味,同时也表现了改革的艰难。

《坚硬的稀粥》有一种荒诞的意味在其中,一个家庭为了晚饭而持续不断引发了多次研讨和改革,因为吃西餐,整个家庭成员患了肠胃癌症、非甲非乙型神经肝硬化、肠梗阻、牙疼、嘴烂等,这在现实中是不可能的,但是在小说中,王蒙用它幽默的笔调将这些荒诞的事情写了出来,造成了一种讽刺的效果。在晚饭的改革中,出现了众多的理论,各种理论层出不穷,但没有一套理论是成功的。内阁制、儿子的西方化理论、堂妹夫的民主理论等,内阁制因缺乏有能力的领导者而失败,儿子的西方化因与家庭冲突太大而失败,民主因缺乏民主选举的完善措施和民主意识而失败,这些理论都失败了,因为它们是生搬硬套的,虽然讲得非常精彩,很有道理,让人醍醐灌顶,但却因与传统和实际不接轨而失败。“理论方法常新,而秩序,是永恒的”,“人们模模糊糊地意识到,既然秩序守恒,理论名称方法的研讨与实验便会自己降温”。中国是个讲秩序、喜欢论资排辈的社会,其他的各种理论对于这个社会来说是不适应的,会产生强烈的排斥反应,对于稳定安逸中的人变革总是难以接受。各种理论虽然精彩,但落到实处实际解决问题时却无法实现。

在家庭晚饭的改革中,每次改革中都有一个实际的掌权者。爸爸是个缺乏足够能力的掌权者,徐姐是个缺乏资历而且以权谋私的掌权者,儿子是个高亢激昂盲目的青年掌权者,堂妹夫是见多识广却置身事外的掌权者。这些掌权者本应该在改革中成为领航者,但由于自己能力或修养、意识、立场等问题造成了失败。在改革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心态,儿子是一种跃跃欲试、盲目却屡次想要改革的幼稚;堂妹堂妹夫空谈民主,一直对民主理论热烈拥护却无实际行动;爸爸怕担责任;徐姐保守守旧;“我”、叔叔等人安于现状,虽然想过好的生活,但害怕折腾,害怕担责任,对改革持观望态度。自古中国就是个人情社会,曹雪芹曾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人情关系的处理对人的影响重大。中国传统社会家国同构,家是国的基础,而血缘关系则是家的基础。在小说中,徐姐是外家人,虽然说尊重她,但是在有利益冲突之时,徐姐则被排除。小说的叙述者“我”则因为儿子在第四次改革分伙做饭时被大家排斥,“我”与妻子成为一伙。在儿子支持堂妹夫的时候“我”向儿子悄悄摆手暗示儿子他的支持会给堂妹夫帮倒忙。在民主选举时因为儿子被投了一票而所有人都怀疑是“我”。可见,“我”、妻子、儿子,三个人在这个四世同堂的家庭中更贴近。堂妹夫主持民主选举时,选举工作因为徐姐的地位问题无法进行,叔叔出了个主意推动选举继续,因为无人选举让堂妹夫出头时,堂妹立刻打断,维护堂妹夫,在此后儿子与堂妹争论不休时,叔叔插话发表了一番言论,指出了堂妹的错误后却转移了话题,制止了争议。在此前的改革中,叔叔似乎是没有这样积极的,这次改革因为是他女婿主持,所以叔叔更为积极,堂妹、堂妹夫、叔叔,他们在这个四世同堂的家庭中更贴近。显然,处于血缘关于的中国社会,与他人的关系亲疏程度可影响到办事的效率与成败。在小说中也曾提到为了办一个煤气罐,“跑人情十四次,请客七次,送画二张,送烟五条,送酒八瓶,历时十三个月零十三天”。多次的改革都是失败的,改革的倡导者不缺乏热情和理想,但他们的热情和理想在现实的情况下只能化为一纸空谈,甚至连失败都找不到原因,现实对他们的改革理念是一种无形的消解。

王蒙通过如此小的篇幅写出了丰富的寓意,将改革的艰难与改革中的各种心态表现得入木三分。与20世纪80年代的其他改革小说相比,这篇小说对改革有着作者的思考和感悟,他的思考和感悟是站在高处的俯瞰,指出了改革中的问题,有着政治的高度和体悟,同时他对人性和国民性的书写也有着属于作家的敏锐和深刻。

猜你喜欢
稀粥妹夫堂妹
只有一匹马不会失眠
妹夫的门牙
妹夫的门牙
1亿粒米
范仲淹断齑划粥
三天娘
撕毁的字条
稀粥南北味
争宠未遂记
感动的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