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的三支一扶”工作者

2019-07-12 02:00林萍姗
就业与保障 2019年11期
关键词:基层工作支农支教

林萍姗

由支教、支农、支医及扶贫组成的“三支一扶”工作每年都为农村基层输送人才。以帮扶为初心,以服务为实质的“三支一扶”工作者,在基层工作期间有着各自动人的故事。他们的情怀与实践,梦想与期许都在各自的领域绽放光彩。

温雯:“支教始于对教育事业的热爱”

温雯是福建莆田人,现在是莆田市区一所重点小学的语文教师,两年前她刚结束为期两年的支教生涯。回忆起那段纯粹的支教时光,温雯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乡下的孩子比较调皮,但非常纯朴,和他们相处我感到十分幸福。第一年教二年级,第二年教六年级,第一次当教师,到了分别时特别不舍。直到如今,我仍旧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那是2015年的夏天,温雯刚从福州大学至诚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过完学生时代最后一个暑假,9月1日正式开始她的支教生涯。

温雯坦言,她最初的计划是考研究生,但没有考上,恰逢“三支一扶”招考报名火热开展,热爱教育事业的她毅然报名,最终入选。得知被选上,温雯心花怒放,然而她的家人并不支持她的支教决定,认为到乡下教书不是明智的选择。人生难得几次倔强,忠于理想的温雯不顾家人反对,坚持走上支教之路。

“我从小就想成为教师,一门心思地考取教师资格证,虽然我的大学不是师范类院校,毕业后我依然想从事教育方面的工作。‘三支一扶’是我的机遇。”

尽管温雯的支教单位莆田市荔城区黄石中心小学距她的住所仅半小时的车程,在路程上不占下风,全身心投入工作的温雯第一年却也过上披星戴月的生活。

教二年级的时候,温雯是语文教师兼班主任,由于学校教师资源较为匮乏,许多课程班主任都要包揽。例如课程表上排着体育课,温雯便会带着学生们到操场进行体育锻炼,为学生提供锻炼身体、施展才华的平台。

做班主任期间,温雯也遇见过相对强势的家长,许多在她看来不可思议的事情却真实地发生了。据她回忆,有学生把同学的伞遗失了,对方家长会要求家长买一把一模一样的伞归还,并且登门道歉;或是学生之间的一点小矛盾有时会被不合理地放大。有了前车之鉴,温雯自发从家里带了许多伞放在教室里备用。雨天如果看到学生被雨淋,温雯也会把车后备厢里的备用伞都拿出来帮助学生。有心的学生第二天会如期归还,并且附上“爱的小纸条”或者手工作业品,写上“老师,您辛苦啦!”平日里,学生看到她生气时,也会用贺卡、小纸条作为载体,写上对她的真心话。温雯对于二年级学生的这番举动,感到十分暖心。

支教期间,温雯获得的政策补贴相对较少,第一年扣除医社保拿到手的工资只有1700余元,她笑言“只够养活自己”。第二年政策扶持力度相对大一些,每个月拿到手的工资涨至2700余元。这样的薪资水平与同届毕业的同学相比算不上高薪,但在当时对教育的热忱才是温雯的初心,物质方面的追求自然削弱许多。

“三支一扶”对温雯而言最为现实的福利是参加事业单位考试的笔试能加分、公务员考试有专门的岗位。上进的温雯在支教期间就已对未来做好了规划,她一边完成支教任务,一边同时备考教师招考和公务员考试,做好两手准备。时间不够用,是时下温雯最大的困难,临考的前一周温雯还在岗位上坚持教学。为了不耽误学生的学习,温雯艰难地挤出时间读书备考,废寝忘食的时光令她印象深刻。

努力没有白费,最终教师招考和公务员考试温雯都顺利通过。2017年7月,温雯结束了支教生涯,同年8月她以笔试加面试综合第一的成绩考进莆田市区的一所重点小学。充实而有意义的两年在温雯身上化为终身财富,她无悔整个过程。

温雯鼓励大学生毕业以后参加“三支一扶”项目,她认为这是一种很好的历练方式,同时也是大学生将来参加正式工作的强有力的“跳板”。

翁晓宇:“扶贫经历是我一辈子的财富”

翁晓宇出生于1992年,2015年从武夷学院艺术设计专业毕业后走上了扶贫之旅。翁晓宇坦言,助人的成就感最为触动他,故而对“三支一扶”满怀热情。

“大学时期,我担任学生会和班级学生干部,帮助其他同学而获得的成就感让我一直以来难以忘却。毕业前夕我曾报考大学生村官,由于准备不够充分没有考上,之后辅导员推荐可以考虑‘三支一扶’,我通过网络对‘三支一扶’进行了深入了解,而后义不容辞地报名了。被通知录取的时候,我的心情比较复杂:一方面,我很开心有机会扶贫,我是莆田人,能为家乡出一份力感到骄傲;另一方面,我又害怕无法出色地完成工作,辜负大家的期待。”

翁晓宇的决定得到了家人的全力支持,尽管从事“扶贫”期间月薪只有1800元,他与他的家人也欣然接受。他的父亲更是一直嘱咐他要把工作做实做好,不拿百姓一分一毫,钱不够用跟家里说。有了坚强的后盾,翁晓宇没有后顾之忧。

2015年7月至2017年6月,翁晓宇在莆田市荔城区新度镇党政办工作,主要负责收发文、考勤统计、办公用品设备采购和管理、会议事务、信息报道、后勤保障等工作。

期间,翁晓宇记忆犹新的是莆田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时候,新度镇因在卫生方面存在许多历史遗留问题,在针对主干道乱停车、广告牌杂乱等问题进行全面整治时,发动各村各户志愿者积极响应,清扫房前屋后,做好河道的清淤通水工作。“镇上的居民都行动起来了,家乡也美起来了。”翁晓宇白天和大家一起干活,做好后勤保障,晚上再编辑新度镇的公众号,让大家看到劳动的汗水不是白留的。

通过集体的劳动和帮扶,新度镇没有一个贫困村,贫困户通过一对一帮扶生活都有了保障。同时镇上也脱离了脏乱差形象,一步步美丽整洁,特别是“美丽乡村”大板村、桂林村、青垞村等更有宜居环境,群众对越来越美的家纷纷点赞。

翁晓宇说,扶贫经历是他一辈子的财富。他学会了细节,一份细致的材料装订能带给阅读者美好的心情,细节的好坏直接影响整体工作的质量。他也学会了从人民群众中思考问题,想群众的想法,做群众的事情是为人民服务的基础。

从一名青年“脑冲”到凡事多想想的改变,是他在其他岗位上难以收获的。

后来,翁晓宇通过“三支一扶”的政策福利考上莆田市公安局,成为一名人民警察,变化的是岗位,不变的是初心。

“认真完成工作,实实在在为群众做事,得到群众的肯定是我的光荣。我将不断学习业务,提升业务能力,更好地为群众办事。”

翁晓宇认为,“三支一扶”的经历一定是一生重要的节点,不管是支农、支医、支教还是扶贫,都是运用自身专业的特点进行很好的社会实践。多与群众接触,多从他人身上学习优点,同时也不应忘记曾经教育他们、呵护他们的师长。

陈爱清:“‘三支一扶’是一个锻炼人的好平台”

记者采访时,1994年出生的连江女孩陈爱清,即将结束她的支农工作。

2017年,陈爱清从福建农林大学东方学院经济统计学专业毕业,同年7月,开始在闽清县梅溪镇水利站支农,主要从事关于防汛抗台、河长制、农田水利建设等较为基础性的工作。

毕业季是就业选择的分叉口,正在找工作的陈爱清留意到了“三支一扶”的招考信息,对体验基层工作充满新奇并跃跃欲试的她勇敢地报了名。得知爱女有意向支农,其家人十分支持。实际上,工作方面的选择,陈爱清有很大的自主性。

“支农期间,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一次防汛。过去台风天、暴雨天一般都躲在家里不会出门,现在身处这个岗位,我必须在视频会议室值班,时刻关注风情、雨情以及各村情况,将各项通知及时通知到位,不能延误。这种时刻保持紧张的感觉,让人十分难忘。”陈爱清还记得风雨天里的种种场景,以及肩上的责任感。

“三支一扶”在陈爱清的眼里是一个锻炼人的好平台,通过两年的基层服务,她领略到许多乡土风情,拓宽了眼界,也取得工作上的实质成效。以河长制工作为例,其负责的河道范围内垃圾减少了许多,地方水质得到很好的改善,整个区域内水环境有了一定的提升。

“通过这次实践,我学到很多。一是学到了水利业务相关知识,在日常工作中多多少少会积累一些有关水利工程、防汛常识等相关知识,比如一个工程从开始到结束的步骤以及用手机看云图等。二是学到了许多日常工作处理的经验。我经常跟着领导下村,学到了领导处理事情的方法。比如在拆迁的时候,领导是如何一步步说服户主签订拆迁协议等。我不再是刚毕业时那种懵懂的状态,对基层工作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陈爱清计划在服务期满后参加考试,在新的岗位上继续努力工作,积累经验。

朱心梁:“参加‘三支一扶’谱写绚烂青春”

1993年出生的朱心梁,家乡在福建省闽清县。2016年,朱心梁从厦门安防科技职业学院毕业,第二年积极响应“三支一扶”的号召,在闽清县白中镇农业服务中心支农。

从2017年7月至今,将近两年的时间里他在基层党政办和社会事务办工作服务群众。据朱心梁介绍,在党政办他主要从事办公室日常工作事务及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如:会议安排、收发文、政府采购、企业项目落地、森林防火、防汛抗台、重大节日的安全防控等;在社会事务办他主要从事残疾人生活及护理补贴受理、救灾救济、双拥优抚安置、城市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受理、殡葬管理、孤寡老人及孤儿等特殊困难群体的管理工作和县民政局交办的其他工作。

他的初心是通过两年的基层工作锻炼自己,支农工作实实在在地为他的青春献礼,为之踏入社会上了重要的一课。看似日常琐碎的工作,实际需要的是细心和耐心。朱心梁在两年支农生活中成长了许多,理解了基层工作者的不易与艰辛。

“毕业的时候就一直想报名参加,遗憾的是当年并没有招录。第二年通过一平台得知‘三支一扶’正在招募,且工作单位又在家乡,于是我积极报名参加‘三支一扶’,想锻炼一下自己。在接触行政工作之前,我一直以为政府工作很简单,就是在办公室打打字。可事实并非如此,基层工作任务重,经常下村入户、下企业和工地,有时还不能准时吃饭。两年的工作,改变了我以往对政府的刻板印象。”

朱心梁回忆起支农期间的工作,对一次受到“唾沫以待”的经历最为难忘。

他服务过一位患有精神病二级的残疾人,对方离婚独自一人带着孩子,生活困难。期间,朱心梁为这位残疾人办理农村低保申请,在等待核查报告期间,对方来到办公室询问何时能批下来。朱心梁和他的同事告知对方已受理并录入福建省民政厅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平台,正在等待出具核查报告。或是因为觉得等待时间过长,或是因为其他原因而导致精神受到刺激,对方突然向他和同事吐口水,使他们措手不及。

“对方是精神病患者,我们又有什么办法呢?毕竟是做基层工作,而且还是做困难群众的工作,所以我们必须认真负责。”朱心梁对于这件事仍记忆犹新,怀着复杂的心情。

服务期即将结束,朱心梁有意愿继续在基层为群众服务。“虽然工作艰苦,但是看到自己为群众解决困难,群众竖起大拇指为我点赞称好时,一切都值得了。”

对于想要参加“三支一扶”的学生,朱心梁提出了中肯的建议:要做好心理和思想准备,参加基层工作比想象中的苦,可能会被安排到偏远的乡镇工作,还可能抽调不同的部门工作,如果有满腔的热血可以尝试;少计较个人得失,踏实做事,其实是对自身的磨炼,增长人生阅历。

高校带队人:“重视培养和管理,助学生实现价值”

近年,福建省许多高校高度重视“三支一扶”工作的开展,记者采访了福建某高校负责“三支一扶”工作数年的林老师,纵观“三支一扶”工作的开展,他分享了自己的经验。

据林老师介绍,其所在的高校将“三支一扶”工作看成是学生面向基层工作的一个重要平台,邀请相关人士宣讲政策,开展就业主题班会,并通过学生就业信息发布渠道宣传“三支一扶”政策。尽管宣传工作切实到位,报名人数的动态变化仍旧受两方面因素影响:其一,由于外省生源增多、升学比例提高等现实,学校福建省生源报考“三支一扶”的人数有所减少;其二,由于在外省生源中普及了“三支一扶”、服务欠发达地区等政策,部分外省生源也开始关注和申报生源地“三支一扶”。总体而言,“三支一扶”在学生中的普及度较过去提高了许多。

结合工作实际,林老师提出了两点切身体会:第一,“三支一扶”工作必须点面结合,尤其应做好“点”的工作。正因是基层工作,虽有政策优待,“三支一扶”仍是少部分没有更好就业去向,或者家庭困难、就业困难的“双困”学生和立志从事基层工作的学生才会选择的就业途径,这部分符合政策要求的学生是重点对象,要针对性地将政策宣传到位、解读透彻。第二,各个高校、学院间对政策的把握和评分标准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特别是在评分问题上,目前,在省内高校就读的福建省生源报考“三支一扶”评分还是由各个学院团委负责,虽然规范了评分细则,但差异性依然存在,或是严格,或是宽松,公正性得不到保证。

“‘三支一扶’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接触基层的难得机会,也相应地有一定的优惠政策,为学生将来的二次就业选择奠定了基础。只有对接单位充分重视参加‘三支一扶’学生的培养和管理,为学生发挥作用提供平台和机会,才能实现这部分学生的真正价值,进一步推动‘三支一扶’政策落实和工作开展。”

猜你喜欢
基层工作支农支教
海外支教 心静如花
我在印尼的支教之旅
粮储扶贫 支教圆梦
我的泰国支教之旅
2017年中央财政继续加大支农投入
我国财政支农支出福利绩效的DEA评价
发达国家财政支农政策的经验及启示
固本强基 推动基层工作取得实效
开展“五区”联动推动基层工作新发展
抓好六个『切实』 创新基层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