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治疗过程中应用阿替普酶溶栓对患者预后效果的影响分析

2019-07-12 01:53刘宏郑燕
中外医疗 2019年4期

刘宏 郑燕

[摘要] 目的 分析在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治疗过程中,阿替普酶溶栓应用后对患者的预后效果。方法 在2016年10月—2017年10月,该院方便选取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00例,并通过随机数字表法的形式进行分组,分别为对照组(n=50)和观察组(n=50)。其中,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观察组予以阿替普酶溶栓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不良症状发生率以及NIHSS评分。 结果 通过上述对照组和观察组的各项指标分析,在不良症状发生率方面,观察组的治疗效率为90%,对照组的治疗效率为70%,观察组的不良症状发生率较低;对不良反应的皮疹、水肿、心率失常等方面的探讨,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对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2%;基于NIHSS评分指标,在不同时间内,观察组的(9.24±5.24)分、(7.24±4.24)分、(5.24±3.13)分、(3.46±1.35)分评分指标显著低于对照组(t=3.164 7,P=0.002 1、t=4.105 5,P=0.000 1、t=4.031 3,P=0.000 1、t=3.632 8,P=0.000 4)。两组在临床上的比较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治疗过程中,加强对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方式的应用,能发挥良好的治疗效果,不仅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也适合临床的积极推广。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阿替普酶溶栓;患者预后效果

[中图分类号] R74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9)02(a)-0087-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prognostic effect of alteplase after thrombolytic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 Methods From October 2016 to October 2017, 100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 were convenient selected and grouped by random number table, which were control group (n=50) and observation group (n =50). Among them,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routine treatment,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with alteplase thrombolytic therapy, and the treatment effect, adverse symptom incidence rate and NIHSS score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above indexes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the treatment efficiency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90% in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symptoms, the treatment efficiency of the control group was 70%, and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symptom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low; adverse reactions of rash, edema, arrhythmia, etc.,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8%, and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in the control group was 22%; based on the NIHSS score, at different times, the observation group (9.24±5.24)points, (7.24±4.24)points, (5.24±3.13)points, and (3.46±1.35)point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t=3.164 7, P=0.002 1, t=4.105 5, P=0.000 1, t=4.031 3, P= 0.000 1, t=3.632 8, P=0.000 4). The clinical analysis of the two groups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wit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Conclusion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 the application of the treatment of alteplase thrombolytic therapy can exert a good therapeutic effect, which can not only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but als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which is worthy active clinical promotion.

[Key words]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 Alteplase thrombolysis; Prognosis of patients

急性缺血脑卒中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神经内科疾病,在对其治疗中主要开通阻塞血管,缩短梗死面积,循环重建缺血区等,确保可逆性损伤状态的神经细胞得到恢复[1]。该疾病在临床上的发病率较高,很容易带来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所以,在临床上需要促进功能障碍的改善[2]。阿替普酶属于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发挥的溶栓效果非常好,是当前治疗中的常用药物[3]。在该文中,将2016年10月—2017年10月方便选取的10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治疗过程中应用阿替普酶溶栓效果,具体的报道过程如下所示。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选取该院收治的10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的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

观察组:男性30例,女性20例,最小年龄36岁,最小年龄76岁,中位年龄为(56.42±3.23)岁。最短病程为1 h,最长发病时间为6 h,平均为(3.23±1.23)小时。

对照组:男性33例,女性17例,最小年龄35岁,最小年龄75岁,中位年龄为(56.41±3.22)岁。最短病程为2 h,最长发病时间为7 h,平均为(3.22±1.22)h。

纳入标准:通过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所有患者和家属均知情,并同意签署知情书。

排除标准:肾脏、心肺等器官合并重大疾病患者、临床资料不够齐全患者、对该次研究药物过敏的患者、哺乳期、妊娠期患者。

经过对照组和观察组的比较分析,发现在年龄、病程和性别等方面,具有的临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性十分明显。

1.2  方法

对照组:为患者提供常规治疗,主要是对自由基有效清除,加强对血小板的抑制以及降低颅内压,促进整体的对症治疗[4]。

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为患者提供0.9 mg/kg的阿替普酶(国药准字:S20110052),该药物的最大剂量为90 mg[5]。当首次使用的时候,将10%的剂量均匀混合在注射器中,给予静脉滴注,其速度更为缓慢,持续时间在1 min以上。其余的90%使用输液泵来给予静脉泵注,持续时间在1 h以上。在完成溶栓24~36 h,给予头颅CT复查[6]。

1.3  效果评定标准

在治疗效率分析中,采取NDS评分来评定。其中的治愈为取NDS评分在46%以上以及90%以下。一般是NDS评分在18%~46%之间。无效则是NDS评分在18%以下。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对比分析,是基于神经功能缺损评定,对患者溶栓后2、24 h、14 d以及3个月的情况评分,如果分值越高,则代表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更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分析,主要观察患者的皮疹、水肿和心率失常发生率。

1.4  统计方法

在该次研究的10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治疗分析中,采用了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数据。两组患者在不同时间内的NIHSS评分对比用(x±s)的形式表示,进行t检验,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分析用率(%)的形式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组间患者的治疗效率

通过对照组和观察组的比较分析,发现观察组的治疗效率为90%,对照组的治疗效率为70%,观察组的治疗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组间患者在不同时间内的NIHSS评分

经过两组患者2、24 h、14 d以及3个月阶段的NIHSS评分比较分析,发现观察组的各项指标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组间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

经过对照组和观察组的比较分析,对不良反应的皮疹、水肿、心率失常等方面的探讨,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对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2%,观察组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疾病是造成死亡的主要原因,在对该疾病治疗中,最为有效的方法是加强对并发症的预防,给予脑神经保护,改善患者的血流灌注、血管再通循环性[7]。其中的溶栓治疗是血管再通治疗中的主要应用方法,能达到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的重组,为临床上的常用药物[8]。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溶栓治疗在时间方面受到很大限制,很多患者因为错过溶栓时间无法参与到治疗中[9]。如果是病症较轻的患者,临床上一般不提供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的重组,该药物在半衰期治疗时间较短,大约为3~6 min,能获取再通血管效果,但是,要给予持续给药,药物来源受到的限制明显,费用高。传统模式下,选择的尿激酶为溶栓药物治疗,作为静脉溶栓药物,缺乏特异性纤维溶解作用,很容易给该患者带来严重的并发症[10]。尤其是颅内出血情况等,无法保证整体的治疗效果。所以,该药物在临床上的应用限制明显。因此,在这些问题中,需要加强对药物的充分应用,加强对药物的科学应用,保证在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确保治疗效果的充分发挥与实现[11]。

阿替普酶当前在临床上经过批准的溶栓药物,作为糖蛋白,是通过血管内皮细胞生成,当与血栓表面的纤维蛋白合成后,具有一定选择性,能促进血栓溶解作用的发挥和实现。阿替普酶也会激活血栓部位的纤溶酶原,将其应用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会延长实际的治疗时间,促使预后的积极改善,也能避免神经功能损害,以免因为缺血导致脑组织坏死,也能确保动脉血管再通,减少患者死亡率。在该文研究中,观察组的治疗效率为90%,对照组的治疗效率为70%,观察组的不良症状发生率较低;对不良反应的皮疹、水肿、心率失常等方面的探讨,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对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2%;基于NIHSS评分指标,在不同时间内,观察组的(9.24±5.24)分、(7.24±4.24)分、(5.24±3.13)分、(3.46±1.35)分评分指标顯著低于对照组。通过两组患者不良症状反应率、治疗效率和在不同时间内的NIHSS评分比较分析,观察组的各项指标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相关学者[12]在《急性脑梗死早期征象与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疗效相关性分析》中,研究31例患者发现,阿替普酶溶栓应用后对患者的预后效果好。其中,该研究中,观察组的治疗效率为83.33%,对照组的治疗效率为66.46%,观察组的不良症状发生率较低;对不良反应的皮疹、水肿、心率失常等方面的探讨,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66%,对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8%;基于NIHSS评分指标,在不同时间内,观察组的(8.24±1.25)分、(5.13±2.21)分、(4.12±1.13)分、(2.13±0.01)分评分指标显著低于对照组。通过两组患者不良症状反应率、治疗效率和在不同时间内的NIHSS评分比较分析,观察组的各项指标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表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治疗过程中应用阿替普酶溶栓,获取的临床价值更高。因为阿替普酶溶栓具有的亲和力较强,发挥的溶栓作用明显,能避免纤维蛋白溶解,发挥的全身纤溶作用也不够显著,对整个机体凝血系统不会带来很大影响,会降低出血发生率,获取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更高。

综上所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治疗过程中应用阿替普酶溶栓治疗,能对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有效缓解,保证治疗效果的充分发挥,也能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其应用价值更高,适合临床上的大范围推广。

[参考文献]

[1]  王玉梅,韩炜,孙凌.老年帕金森病患者家庭陪护技能培训研究[J].局解手术学杂志,2015(2):217-218.

[2]  邵艳,张兆萍,王慧, 等.护理干预对帕金森病患者生活质量和运动功能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15):1686-1688.

[3]  吴旦,黄知音,成霞.老年髋部骨折合并帕金森病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36(6):739-741.

[4]  张秀杰,尹安春,周丹, 等.移动医疗在帕金森病患者健康管理中的应用进展[J].中国护理管理,2016(12):1712-1716.

[5]  何涤凡.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效果探讨[J].中国处方药,2016,14(4):66-67.

[6]  张载潜,黄定良,张会香, 等.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时静脉溶栓和动脉溶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比较[J].北方药学,2015(7):108-109.

[7]  李广仁,韩靖,臧汉青, 等.不同剂量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疗效比较[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5,38(31):24-26.

[8]  李广仁,韩靖,臧汉青, 等.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在轻中度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中的应用价值[J].保定市脑血管病医院,2015,8(34):102-103.

[9]  呂莹.阿替普酶规范剂量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效果[J].北方药学,2016(2):95-96.

[10]  黎洁洁,赵性泉,王伊龙, 等.有家族史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特征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8,21(24):2957-2960.

[11]  梁潇,杨莘,常红, 等.设立急诊护理组长提升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抢救效率的效果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18, 18(7):519-522.

[12]  康云鹏,刘文娴,郭雯, 等.合并缺血性脑卒中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内不良事件分析[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8,20(7):707-710.

(收稿日期:2018-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