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精准扶贫视域下教育扶贫探析

2019-07-13 01:24刘春玲长春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消费导刊 2019年27期
关键词:发力贫困地区精准

刘春玲 长春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贫穷亘古以来就是人类一切困苦的本源,困扰着我们,成为悬在人类头顶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古往今来,对贫困问题的研究一直是人类社会经济历史的主题。历史发展到全球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今天,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整个世界就是一个地球村,全球掀起了一场消除贫困,共建人类美好家园的浪潮,陆续开展了对扶贫问题的诸多研究。2015年10月的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消除贫困,自古以来就是人类梦寐以求的理想,是各国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基本权利,是广大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重要任务。”

一、精准扶贫现状

中国是世界上贫困人口占数比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为了改变千疮百孔的国家面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带领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探索。改革开放之初,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普遍性贫困问题,按照国际贫困标准每人每天1.9美元购买力,1981年末中国贫困人口约8.78亿人,贫困发生率高达87.71%。面对问题,中国政府始终坚持发展思维,扶贫政策开始在农村推行,实现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促进农民迅速脱贫致富,大面积的绝对贫困现象已不复存在。初步走出了一条从经济外溢效应下的“开发式扶贫”到综合动员策略下的“精准扶贫”的综合发展为目标、以提升贫困群体自我发展能力为动力、政府主导与社会帮扶相结合的中国特色扶贫道路。但是,中国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问题依然突出。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把扶贫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提出了精准扶贫理念,并提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彻底消除贫困的目标。从党的十八大到十九大召开之前,脱贫攻坚迅猛推进,全面建立脱贫攻坚制度体系。2012―2016年,中国精准扶贫成效显著,精准扶贫模式不断创新,金融扶贫、教育扶贫、产业扶贫、易地扶贫等新模式成效明显,2016年贫困地区人均可支配为8452元,扣除价格因素,比2012年实际年均增长了107%,从十九大召开到2020年的三年时间,是中国消除农村绝对贫困的决胜时期。

二、精准扶贫举措

在这一扶贫攻坚阶段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阶段,精准扶贫成为解决扶贫“最后一公里”的主导思想,精准扶贫要求精准识别(贫困人口)、精准施策(精准地找到扶贫对策)、精准发力(瞄准贫困人口进行帮扶),同时还要在精准扶贫过程中注重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多元共进、系统推动。这一阶段的精准扶贫,在乡村振兴战略、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等国家战略合力之下,扶贫工作纵深推进。精准扶贫战略必须与乡村治理的完善、生态环境的改善、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乡村文化的复兴、乡村教育和医疗健康养老体系的构建等结合起来,并注重将政府的协调功能与有效的市场机制结合起来,才能够真正成功实现精准扶贫。十八大以来扶贫力量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国家通过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保障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通过大规模的易地扶贫搬迁,实现了这些地区少数民族群众和贫困人群生活生产方式的彻底转变,在保护和恢复生态的同时,实现了当地人民生计的转型并使其深度融入现代生活。

三、教育扶贫提出

中国目前相对贫困日益突出,群众的生活水平不高。在新的发展阶段,人们对扶贫有了新的期盼。研究表明,一个地区教育发展状况与贫困呈较强的负相关关系,教育水平落后的地区贫困发生率要远远大于教育水平发达的地区。2001年6月《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颁布,文件详细设定了我国农村十年扶贫任务,以加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促进社会、经济、文化整体快速发展。2011年5月颁布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 年)》,就我国未来实践扶贫工作做了要求:农村扶贫基本原则是政府主导,分级负责,突出重点,分类指导,部门协作等。当今社会,人的知识能力贡献远比自然资源、劳动数量更为重要。人的教育水平落后将不能适应现代的生产和经济结构,并直接影响劳动回报率,更难以保证人的基本生活需要。蒋中一《以工代赈与缓解贫困》中指出,农村贫困地区经济的落后将直接制约地区教育的均衡发展。[1]沈红、周黎安《边缘地带的小农―中国贫困的微观理解》中提到,应当制定相应的选择受到援助学校的标准,加强薄弱的学校支援建设,努力缩小学校之间的差距。建设扶贫系统工程,需要以教育扶贫为主,采用多种扶贫方式,但必须要将教育扶贫放在扶贫体系的首要位置上。[2]此外,还有《以工代赈与缓解贫困》还指出,扶贫工作的推进,“主要是政府行为而不是社会行为”,[1]政府需要发挥扶贫的主体作用。周彬彬则针对扶贫资金提出了,扶贫资金应当得到有效的使用以及扶贫项目的管理模式。

四、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

作为教育精准扶贫是中国精准扶贫开发工作的理念创新点,精准扶贫这项工作中教育精准扶贫成为稳定器,教育扶贫成为精准扶贫实现的根本大计,更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关键所在。历史的发展表明贫困不仅是经济物质层面的贫困,更是社会资源的贫困,包括智力贫困、信息贫困、观念贫困、文化贫困等诸多因素。物质匮乏自然条件限制只是造成贫困表层现象,教育水平迟滞才是造成贫困最根本的缘由,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的精准扶贫作为“精准扶贫”最重头戏,意义重大。思想观念导致行为贫困是制约贫困地区人们和孩子的肌瘤。唯有教育精准发力方能消除。贫困地区技能欠缺也导致屡屡脱屡贫,只有借助教育发力才能改善。唯教育发展,方是贫困地区扶贫脱贫的不二法门。教育兴,国家兴,教育强,国家强,要使教育扶贫在精准扶贫中切实发力,为我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汇聚磅礴力量。

猜你喜欢
发力贫困地区精准
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对贫困地区乡村学前教育的几点思考
交通运输部累计投入约7100亿支持贫困地区交通建设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人大发力 让“执行难”不再难
精准的打铁
这12件事,十九大将全面发力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瞄准“房子不是用来炒的”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