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之不止”才能跨越“快活三里”

2019-07-13 09:37杨卫国
群众 2019年12期
关键词:平路张伯苓做人

杨卫国

《资治通鉴》里有一则故事:战国时,魏安釐王问孔斌:“谁是天下高士?”孔斌说:“世上没有完美无缺的人,如果退而求其次的话,鲁仲连勉强算一个。”安釐王不赞同,说:“鲁仲连老是强迫自己做一些不愿做的事,无非是为了做给别人看,此人表里不一,不是真正的君子。”对此,孔斌说了一句很经典的话:“人皆作之。作之不止,乃成君子;作之不变,习与体成;习与体成,则自然也。”也就是说,人都会强迫自己去做一些事情的,假如能不停地做下去,久而久之习惯成自然,那就成了君子。

泰山半山腰有一段平路叫“快活三里”,与险峻的山峰相比,这段平路无需攀登,路平地阔,在许多人的眼里,是个休憩的好地方。但有经验的挑山工一般不在此久留,因为休息时间长了,腿就会发懒,再上“十八盘”就更难了。他们选择的方式是不留恋、不停步、作之不止,继续向前。

这两个故事,从规律层面印证了“从善如登,从恶如崩”的道理。修身律己,从来不是一个让人如沐春风的轻松过程,而是一个长期自我约束、自我提升,最终不断实现自我超越的蝶变过程。

曾國藩任两江总督时,祁门县令听说他喜欢书画,就送他一本王羲之的书法。曾国藩爱不释手,赏玩片刻后,把字帖原封不动地退还给县令。他在当天日记中写下八个字:“世间尤物,不敢妄取。”张伯苓在任南开大学校长期间,批评一个学生沾染抽烟恶习,该学生却反驳他自己也爱烟如命还要枉己正人。张伯苓当即将自己所存吕宋烟全数拿出,当众销毁,发誓再不吸烟。此后,张伯苓一生再没吸过烟。他们割舍爱好,抵制诱惑,事情虽难,日日坚持,最终成就一番事业,赢得后人的尊重与赞誉。

与此相反,人一旦心存侥幸,千方百计逃避约束,躲进自建的“舒适区”,理想信念的大厦必会轰然倒塌。有些被查处的领导干部贪图物质享受,经不起“酒色财气”的诱惑腐蚀纷纷落马。他们都经历过“奋斗的青年”“上升的中年”,最终却落得个“悲惨的晚年”。刚入官场,他们都能够严格要求自己,不越规不逾矩,而随着权力的“加持”,他们擅自解下头上的“紧箍咒”,最终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

古语云,“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一人如此,一个政党、一个国家同样如此。1945年,毛泽东就如何跳出历史周期律回答黄炎培:共产党人找到了“民主”这条新路,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在革命、建设、改革时期,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党持之以恒加强作风建设,为每一名党员干部修身做人、从政为官,搭接不可触碰的“高压线”、划出不可逾越的“红线”、厚植不可击穿的“底线”,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时刻警醒每一名党员干部不忘做人之本,不移公仆之心。

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社会学上著名的“横山法则”告诉我们,最有效的控制并不是强制,而是通过这种持久不断的努力,触发个人内在的自发控制。也就是说,修身做人只要“作之不止”,就能转化为自觉自为的内在需要,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

(作者系宿迁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

责任编辑:朱瑾

猜你喜欢
平路张伯苓做人
做人要经得起“推敲”——担当不能靠“喊”
论平路小说《东方之东》的性别书写
张伯苓
自在独行
“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检测题
校长当如张伯苓
无关黄衫
做人
从零开始做人脉
张伯苓戒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