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违规的违规

2019-07-13 05:13赵青云
杂文月刊 2019年7期
关键词:不倒翁规矩违规

赵青云

在论坛上看到一篇帖子,作者是一名基层公务员,文章满篇都是对单位、对领导的牢骚和抱怨。奇怪的是,如此帖子居然还得到了不少“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心心相惜。再随便点击一找,网上类似的颓废怨帖还不在少数。有人顶,有人跟,俨然一番大盖高楼的阵式。

自然,各行各业该有不同的声音。公务员作为一种职业,肯定有人抱怨有人欣赏。近期,作风建设、反腐倡廉的组合拳一个比一个有力,不少公务员收人降了,要求高了,规矩严了,约束多了,偶尔有几个思想自觉性有偏差,一时转不过来,胡乱发泄,倒也正常。但如果并非因为上述原因,而是个别单位多数基层员工抱怨颓废,那所在的单位、负责的领导是否也应该反省和思考呢?

可以想象,能把一群充满豪情壮志、干劲十足的年轻小伙,活生生熬成了心灰意冷、充满怨气的老人家。除了其自身原因外,很多时候,问题亦出在其领导身上。

实际工作中确实存在一些看着毫不“违规”,却毫无作为的个别领导。有些领导讲“严谨”,大事小事具体事,不从实际出发,不考虑本单位本部门的工作情况,一律按照上级要求来,只要不逾矩就一切OK。这样的领导什么东西都是拿来主义,直接落地、不失分毫。不管实际情况如何,不考虑职工需求,即使明知职工反映的问题是真实的,也是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只管把上级要求贯彻到底,至于效果如何、能否促进工作,根本不予考虑。这就害苦了下面干活的普通职工,不干不对,干了也不对。这样的领导,说难听点就是一个又“聋又哑毫无作为的木偶人”。

有些领导爱“折腾”,因而爱死了“规矩”,规矩想怎么立就怎么立。于是,规矩被一些莫名其妙的个人规定“绑架”了,有打着岗位需要的旗号随意调动,全然不顾职工全家都要跟着奔波,居无定所,其实就是拍拍脑袋,甚至是以泄私愤;有打着工作为上的旗号,无故占用职工私人时间的,其实就是一时兴起,或者个人需要。一时一个想法,一天一个变化,还全成了建章立制、立规执纪的重要载体,只弄得下属职工苦不堪言。

还有一些领导拿规矩当“门帘”,供在桌前,贴在墙上。挂在胸前。自己则躲在帘后,淡定把持,喜怒不形于色,好恶不言于表,就这样不立也不破。不多也不少,不说也不做。偶尔伸个手,那一定是以规矩之名。他就是个不倒翁,你说他违规吗?似乎压根儿没有“违”的动作,所以你怎么按,他都不倒。你说他合规吗?似乎也没有“合”的举措,所以他在位置上怎么站,都是东倒西歪站不稳,却永远倒不了。职工的声音,以规矩之“帘”挡回去,实在不行拿自己“惯性”弹回去,久而久之,大家都成了东倒西歪的不倒翁,整个单位组成了保龄球群,轻轻一打,全盘散架。

领导干部要讲规矩、用规矩、守规矩,首先要懂规矩。什么是规矩,从词面上来说,就是一规一矩,一圆一方。之所以先规后矩,就是说所制定的规章制度,首先都应该是圆满的、平顺的、符合人本的,其次才是棱角鲜明,有纲有线的,两者并不相悖。领导干部在日常工作中,若是光有规,没有矩,固然不行,单位就会失了脊柱横梁,变成一片散沙。但若是一味地盯着“矩”,而忽视了“规”,就会本末倒置,忘记了人性本质,忘记了因地制宜,就会让单位变得冰冷,职工觉得压抑。抱怨的声音就难免越来越多。

上级有规矩,自然要遵守,但是不能形而上学,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施为,该一刀切的一刀切,该循序渐进的掌握秩序。自己定规矩,当然也未尝不可,但要注意合法合情又合理。要自己带头遵守,以上率下,东西好不好,自己试过才知道。试了,才有发言权,才不会一天一个样,才有解释和推广的底气。要试着多从尊重职工、关心职工、爱护职工的角度去看待规矩的可行性和长远性,还要探索建立相应的激励、保障和监督机制加以配套实施,让职工自发自觉、心甘情愿地去遵守,也就没有了反复立规、反复违规的恶性循環。也只有这样,“不违规”的领导才会少,真正“守规矩”的领导才会多,抱怨声才会跟着减少,工作的效能也才会升温。

猜你喜欢
不倒翁规矩违规
违规借调的多重“算计”
“啄木鸟”专吃“违规虫”
笨笨熊“说”不倒翁
可爱的不倒翁
“按规矩办”
新来的主任“立规矩”
违规逆行之后
为什么不倒翁不会倒?
循乎规矩 本乎天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