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语境下湘西蓝印非遗文化传承与创新初探

2019-07-14 08:56长沙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410114
大众文艺 2019年16期
关键词:湘西数字化数字

肖 虹 (长沙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 410114)

陈 翔 (国网湖南省电力有限公司技术技能中心 410000)

十九大报告中发出了“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伟大号召。非物质文化遗产(下文简称为“非遗”)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在文化内涵上有高度的独特性,是主导一个群体文化的核心所在,对于我国实现文化自信,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非遗”的传承和发展更有着关键的价值和意义。

一、湘西蓝印非遗传承中的困境

湘西蓝印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了湖南西南部各民族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审美与智慧,伴随时代的发展,蓝印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的土壤和环境发生了根本变化,大量传统印染技艺的生存现状,传承环境和传承活动出现了严重的“危机”。随着老一辈知名印染师相继离世,蓝印非遗传承又后继乏人,使得这项古老生态的印染技艺面临失传,亟待变革性的传承与创新。

商业产业化发展,湘西交通闭塞等诸多内外因素共同作用导致湘西蓝印非遗在当代传承发展中止步不前,濒临消失。我国国务院所颁布的《关于加强我国“非遗”保护工作的意见》当中指出,对非遗的保护措施主要有:分类建档,文字、录音、录像的形式保存,采取社会和学校教育等途径传承。目前,散落在湘西各村镇的手工作坊多以原生环境再造、还原的形式生存发展。这种逆向发展的方式虽对蓝印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有一定的作用,然不符合历史发展的步伐,无法真正产业化,并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在坚持对蓝印非遗保真的前提下,数字化技术的“活态”传承开始崭露头角,以其数字化储存特色,助力推进非遗可持续性产业化发展。

二、数字化技术在蓝印非遗传承中的重要性

数字化技术是指基于计算机技术与互联网技术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技术。非遗数字化就是采用数字采集、数字储存、数字处理、数字展示、数字传播等技术,将非遗转换、再现、复原成可共享、可再生的数字形态,并以新的视角加以解读,以新的方式加以保存,以新的需求加以利用。解决了传统非遗传承中口传心记,师徒、家族式言传身教,长期实践经验积累的原生态性、活化易变、相关文字记录较少等保护难度大的问题,并打破了工匠技师间固守上一辈传承经验,缺乏交流的弊端。数字化技术采集及存储为非遗数字化保护传承生态循环创造了和谐的物质基础与社会环境。

1.数字化技术采集、储存利于蓝印非遗保护的完整性

湖南地域蓝印非遗主要遍布在湘西南地带的少数民族村落或偏远乡镇,目前主要以访谈录像、文字记录、物品收藏等形式进行保护传承。在参观非遗传承中心时,不难发现,过往记载的文字、图形、录像信息处于陈旧缺损状态,而收藏的老物件,随时间的推移,也难完整呈现昔日风貌。数字化技术采集与存储为湘西地域蓝印纹样、布匹、染料制作都进行了保真性地存储,以数据库、光盘塔、移动硬盘等形式进行信息保存。在保真的同时,不断完善扩充蓝印非遗相关素材的完整性,并利用数字化管理,分门别类,做到数据的统一存储,灵活检索,使其不受岁月流逝的侵蚀,以数字的形式永久记载。

2.数字化复原、再生技术有效提升蓝印非遗传承的时效性

蓝印非遗传承困境的主要原因是生产方式和生存环境的变化。受外来染织布料机械加工、市场经济运作等多重因素困扰,其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及生存环境均已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诸多弊端导致传承困难,后继无人。现代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与虚拟现实等数字复原和再现技术以及设备日趋成熟,为蓝印非遗传承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利用交互式虚拟现实及幻影成像技术,可真实还原再现蓝印花布制作的整套完整性工艺流程。以影音、交互式数字技术有效普及蓝印非遗传承的制作工艺、生产方式、生活环境,从而简化传承的技术难度,提升传承的时效性。

3.数字化展示、传播技术促蓝印非遗共享再生性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沉浸式”数字展示,采用巨幕多维投影拼接显示及交互式幻影成像技术,创建“活态”非遗博物馆。以数字化的形式将传承技艺、文化观念、传承机制、材料工艺革新、历史记忆等信息进行网络共享,再造蓝印非遗的持续性生命力。如创建湘西蓝印花布数字博物馆,海量收纳湖南地域民间物品,扫描入库,并数字化处理纹样图形,编辑整理二维符号数据库,分类整理显现其精神内涵。以虚拟现实技术显现生产流程的形式展现种植兰草、制作生态颜料、雕刻花板、染色、晾晒的全过程。数字展示、网络传播技术将促进世界各地人民加深对我国优秀非遗艺术地深刻认识,从而创造湘西蓝印非遗的再生力。

三、数字化技术激励湘西蓝印非遗文化创新研发

数字化技术从非遗采集、信息存储、数字管理到产品设计、生产、消费技术提优等全方位渗透,激励蓝印非遗创新式发展。通过对湘西地域蓝印非遗数字化处理,运用数字化保护和开发技术,建立蓝印数字化信息资源库,用于相关数字化产品开发,可缩减设计周期,降低生产成本,利于相关数字化产品开发,促进消费,进而延展蓝印非遗地域文化内涵及其精神内化魅力。

1.蓝印非遗数字化生产性保护辅助完善国家文化信息建设

从单纯性非遗数字化采集、存储,汲取营养,实现蓝印非遗自身可持续性发展地研究处于生产性保护阶段。矢量图信息采集数据库地建立,如《凤凰牡丹》《麒麟送子》《狮子锈珠》《金鱼戏莲》《吉庆有余》《凤鹿》《鸳鸯戏水》《鹿鹤同春》《蝶戏牡丹》《刘海戏金蟾》等湘西蓝印花布中传统吉祥纹样的抽象、谐音、比喻及常用符号设计研究,以二维图形数据的形式存储,延展民俗文化艺术性,彰显民间道德行为标准及地域民族文化言行思考等精神内核,对完善国家文化信息建设,弥补湘西一带蓝印非遗民俗文化特色功不可没。从国家文化战略角度,提质提优研究蓝印非遗精神内化。

2.数字化产品研发强化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

蓝印非遗以“交互”“动态”的“活态”保护与传承,数字信息是手段,内容服务才是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目的及核心。数字化产品研发充当着内容服务的载体。AR、VR等虚拟现实技术产品极大促进文化传播及数字消费。非遗项目的文化价值数字化保护模式、文化和经济价值传承模式、文化和经济价值创新模式、文化和经济价值实现模式四个模块的变革和创新,利于传统艺术文创产业发展。依托数字化技术,设计出品极具湘西民族地域美感的现代文创产品,以文化产业链为契机,开拓可持续发展的新经济生态圈,直接助力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

3.繁荣国家民族文化多元性共生发展

非遗数字化保护和传承具有高时效性、容量大、形式丰富、开放包容性等特征,利于保护国家各民族文化多样性。湘西蓝印非遗如何在多元化的民族文化森林中,独树一帜,兼具地方特色?

扩大湘西蓝印非遗艺术的产业品牌影响力。推动湘西南传统艺术与制造业互动、对接,融合设计创意,以湘西苗族非遗文化特色支撑,创新产业平台,达成“扩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的新文创实业,与江苏南通、浙江桐乡、山东苍山蓝印花布艺术共生繁荣发展。以区别于农业主导的县域经济产业,促进民族文化旅游产业迎来一个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运用的新局面。

四、总结

深入贯彻党的文艺方针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繁荣文艺创作的重要思想,结合国家非遗保护相关政策,借助数字化技术采集、物理及信息存储、色彩与3D模型复原、场景动画再现等技术,传播展示蓝印非遗湖南地域的文化空间特色,进而促进蓝印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从数字化、人类学、民族学视角探索非遗在完善国家文化信息、建设国家文化软实力方面的潜力因子。以创建区域品牌为动力,促进民族旅游文化产业消费力的同时,与我国其它地方蓝印非遗艺术共生发展。求同存异,激励蓝印非遗文化各地域、各民族和谐共生传承发展的文艺创作繁荣局面。

猜你喜欢
湘西数字化数字
推动内部审计工作数字化的探究
数字化赋能农业提质增效
从山东到湘西,跨越千里的精准“滴灌”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答数字
湘西 国画
数字看G20
与诸子湘西游
成双成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