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这三位少年作家的文集

2019-07-15 01:10聃聃
高中生·青春励志 2019年6期
关键词:金蝉外衣

聃聃

孙澜僖《湖畔听棠》作者及作品简介:

孙澜僖,2001年生,四川巴中市人。2014年出版文集《湖畔听棠》。《湖畔听棠》分诗歌卷和散文卷,全面展示了孙澜僖在诗歌和散文创作上的艰辛跋涉和创作成就。

其诗歌构思新颖,风格清丽婉转,语言清新活泼。她的诗以情为经,以事为纬,尤其关注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都怀着一种美好的情愫,使人产生共鸣,打动人心。其散文随笔关注生活,随性自然,体现了青少年儿童天然的诗性和善意。

作品选登:

定义

两圈半是800米

三圈多一点是1000米

200米的距离

是一条鸿沟

划开了

男女的定义

铅笔与橡皮

铅笔是最谦卑的

它给了一切事物

被原谅的机会

而橡皮

是一个很好的搭档

它给了一切事物

改过自新的机会

群山与云朵

群山,多像我们这些调皮的孩子

争先恐后地起立,举手

老师,多像山上的云朵

不管我们回答得对与不对

都一样慈祥地抚摸我们的头顶

郑安之《金蝉吟秋》

作者及作品简介:

郑安之,2001年生,现籍杭州,2018年出版个人散文集《金蝉吟秋》。《金蝉吟秋》收录作者2016年9月至2018年3月间创作的31篇散文。他的《敬畏一只蝉》,用老练的文笔和辩证的哲思,以蝉喻人,对蝉的象征意义进行了创造性演绎,观点新颖,表达出独特的人生感悟和处世哲学。他的《何必永恒》,逆向思维,情绪饱满,视角迥异,能给不同层次的读者以多重启迪。他的《万音琴》,以奇思妙想,构筑了一个扣人心弦的故事,令人不由得沉醉其中。作品选登何必永恒

当读完美国作家娜塔利·巴比特的《不老泉》后,我对“永恒”有了全新的理解,重新审视了自己之前对生与死的观念。

塔克一家四口因喝了不老泉中的泉水,从此远离了衰老、疾病和死亡,但他们隐瞒了不老泉的存在,告别平凡生活,开始四处流浪。他们这么做绝非出于自私,而是深知生命不竭的孤寂与无奈。

主人公温妮是个勇敢单纯的女孩,她甘愿为萍水相逢的塔克一家屡屡违背亲人的教诲,甚至触犯法律。她完全可以在17岁时饮下泉水,可她没有这样做。温妮遵循了自然的安排,她怀揣着巨大的秘密,在度过了87个春秋后溘然长逝。

在全书接近尾声时,不老泉和林间村一起,被推土机推得干干净净,这十分耐人寻味。长生不老的人被时间抛弃在轮回之外,生命如同一条射线,只有起点,不见终点。没有终点,该在哪里放置新的起点呢?活着,又为了什么?这般看来,“永恒”倒显得残忍了。

正因为“死”令人恐惧彷徨,才催成了“生”的无价。我们每个人,都不是为死而生。在有限的生中,应当发掘自身存在的意义。若你是个画家,就该舞动丹青妙笔,在纸上点染大好河山;如果你是个音乐人,就该铺排音律,发出来自灵魂的感慨;如果你是朵荷花,又有什么理由不散发芳香?如果你现在什么也不是,那你应该尽快找到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不让年华虚度。

我们该庆幸自己还拥有死期,是“死”让时间变得贵重与真实,更加富有希望。要知道,死是终点,亦是起点,就像落下枯叶的枝头,在来年的春季,又会冒出新的枝叶。相比一成不变,这怎不令人振奋?

“石墙筑不成监狱,铁栅围不起牢笼。”新生的婴儿不知死的味道,所以不畏惧。但光阴一寸寸挪移,阅历和经验犹如石墙和铁栅,把不少人困于牢籠中。他们害怕死,渴望逃过死神的追猎。殊不知,永生的凤凰被锁进鸟笼,或会羡慕一只蜉蝣,在一个风和日而的午后,短暂地生,迅速地死。

那么,何必永恒?

蔡文心《阳光与暗影》作者及作品简介:

蔡文心,1998年生,安徽省阜阳市人,2015年出版《阳光与暗影》。该作品被列入中国当代校园文学丛书。她的作品视角独特,思维活跃,语言新颖,别具一格,具有较强的魔幻现实主义意味。她的作品当中,往往是现实与神话、真实与虚幻、沉醉与清醒相互杂糅,亦真亦幻,真假难辨。这些共同构成了她作品奇特怪异的景象。作品选登:

我的追梦文学路

《洛丽塔》是纳博科夫饱受争议的作品。陈村这样评论:“事实上,文学从来就不是用来写什么‘好事情的,因为幸福总是差不多的,你写出来总是那样,就没有多大意思了,写‘不好的事情才是一种文学传统。古时候,外国有《十日谈》,中国有“三言”“两拍”、《聊斋》,写的都不是‘好事情。就连我们口头流传的也多数不是什么好事。文学创作也是人类的一种宣泄途径,能够帮助读者去看世界。《洛而塔》就是写了人类的欲望一角。”这段话使我受到了启发,心里也感觉轻松了不少。

我并不是那种“作文写得很好经常被表扬”的好学生。身为一个“资深语文课堂反面教材”,无论谁都不会把一个提笔忘字、考试答题语法总是搭配错误的人.与“会写文章”的人联系在一起吧。我是对故事情节敏感的人,喜欢各种各样不可思议、构思巧妙的故事,在头脑清醒的情况下能准确把握什么情节可以给故事添加亮点。

我喜欢自己虚构东西。我的很多文章里的故事,包括国家、风俗,大都是我为了情节需要虚构的。虽然说灵感来源于生活,但我喜欢给生活中的灵感加上想象的外衣,让你在读的时候觉得奇妙无比又能看见现实素材的影子。这才是我要的效果。虽说作家描写一样东西为了达到效果,必须毫不畏缩,但文章的“外衣”是格外有必要的,会让你的心声更有吸引力,就算找不到共鸣也是会有人看的。毕竟谁也不愿意看赤身裸体的人乱吼乱叫。当然也没人看不穿外衣的文章其中的呐喊声。既然文章要穿上外衣示众才可以,那为何不给它穿风格独特的衣服呢?

文学对于我来说不是记录生活点滴,也不是给虚拟的人物赋予生命,而是我向别人展现我的世界的方式。我不是沉溺于自我世界不可自拔的人,我愿意把自己的世界、自己的想法展现给别人看,让他们知道我是一个怎样的人,并且做好了承受质疑与骂声的准备。

猜你喜欢
金蝉外衣
神秘的外衣
知了的外衣
蝉声阵阵有商机药食两用价值高
我和爸爸一起捉金蝉
“金蝉村”靠金蝉年入五百万元
给句子“穿外衣”
李军英
金蝉窗帘:设计的内涵是美学文化
地球的外衣—大气层
洋葱头的 神奇外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