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谱》语言风格的地域性分析

2019-07-15 03:30王莹
北方文学 2019年20期
关键词:鸡蛋语言

王莹

摘要:《红旗谱》的语言是与保定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体现了保定地区独特的语言风格。首先,语言朴实,关注民生。其次,讲话幽默,略带夸张。最后,动作感强、慷慨激昂的语言特色。《红旗谱》的语言展现了民俗,同时体现了保定地区的民族性格。

关键词:《红旗谱》;语言;地域性

《红旗谱》是十七年时期非常有代表性的一篇革命歷史题材小说,被人称为“最具民族气魄的小说”。由于《红旗谱》作者梁斌是保定蠡县人,他生于斯长于斯,从全文内容来看,人情风物等各方面无一不是保定地区所特有的。所以《红旗谱》的语言也采用的地地道道的保定方言,展现了保定地区的独特语言风格。

《红旗谱》的语言风格受到其地域文化的影响,大致可以表现为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语言朴实,关注民生

《红旗谱》里面人物众多,无论是地主老财,还是普通农民、知识分子,他们语言都很朴实。即使受过新式教育的冯贵堂、严知孝,说起话来也是有板有眼,从不引经据典或使用过分华丽的字眼。保定自古以来形成了丰富的饮食文化和服饰文化。保定美食文化鼎盛,饭店林立,比如老街坊、老槐树、地球村、捞月、奇芳阁等数不胜数。保定的购物性商场有保定百货商场、保百购物广场、钟楼商厦、北国、银座、新天地以及林林总总的步行街,对于保定这个城市规模来说,吃穿水平已经非常高了。这种对吃穿的关注在《红旗谱》里就表现得非常明显。所以,《红旗谱》的语言朴实,更多表现在吃穿艺术的表达上,这是与保定内在文化联系在一起的。

《红旗谱》里面描写的吃和穿不是大吃大喝,炫耀性的穿戴,而是保定人民日常生活和保定民俗的一种表现,是保定文化的一种象征。比如朱老忠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一进保定火车站,就看到“旧道木夹起来的围墙上,有卖烧鸡的,卖甜酱的,卖春不老的,一股劲乱喊。”保定有三宝“铁球、面酱、春不老”,保定人都知道。保定烧鸡也很有特色,比如马家老鸡铺的烧鸡,《红旗谱》开篇很快就把富有保定特色的美食亮了出来,吸引人眼球。这种情况在现实中是完全符合保定地域文化的,没有做任何夸大或者修饰性描绘,真实中透露出朴实。另外,《红旗谱》很多地方写了保定地区老百姓的日常吃食。朱老忠一家人从关东回到老家,受到严志和一家的热情接待。严志和家招待客人的饭菜就很有保定地区的家常味,分别是“炒鸡蛋、阉鸡蛋、萝卜丝、萝卜片,大碗小碟一桌子”。“喝完了酒,吃完了菜,又端上玉米面窝窝、杂面汤,还有葱花儿炸辣椒。碗上冒着热气,杂面的香味蒸腾了满屋子,一家子都吃得饱饱的”普通老百姓家生活是非常困难的,平时根本舍不得吃鸡蛋,严志和家用鸡蛋宴为朱老忠一家接风洗尘,说明严家对朱家的热情和郑重、激动等情绪。萝卜丝、萝卜片等也是老百姓家招待客人的家常菜,是能够买得起的,所以这样安排也是符合生活真实的云涛兄弟俩去朱老忠家吃饭,忠大娘端上来的是“秫面饸饹,红面条里搁上黄豆芽”。在困难的岁月中,大家吃不上白面,日常生活中只能吃秫面饸饹,也就是红薯面的。红面条是红薯面和榆面掺和在一起做的面条。而江涛初到保定上学,在严知孝家吃的饭要好多了。作者梁斌并没有夸大当时的饮食条件,所以这样的描写非常真实,具有记录民俗的价值。《红旗谱》中不但讲了保定普通百姓家有哪些美食,还讲了这些食物都是什么时候吃。老奶奶生病了,涛他娘早上起来“顺手拿起个鸡蛋打在碗里,冲上开水端进去。”热水冲鸡蛋是保定老人早上经常吃的美食,现在仍然有许多人延续了这种习惯。还有大贵要去当兵了,忠大娘很高兴,“到朱老星家去找了俩鸡蛋来,动手给大贵包饺子。”这也是保定的风俗,一般要出远门的人或者要出嫁的姑娘,临行前家里就给包饺子吃。反之,出远门的人回来了,就会吃面条。这应该是保定民俗活生生的教科书。大贵要走了,忠大娘又“把几个煮熟了的鸡蛋掖进大贵口袋”。穷苦人家出门,没有什么好东西,鸡蛋就代表了一家人对即将远行的人的心意。之所以选择鸡蛋,是因为鸡蛋比较贵重,且容易携带。对美食的描写也有助表现人物的身份和性格,比如江涛到严萍家做客,严萍的奶奶讲她们家过去都是用“黄芽韭猪肉饺子、四碟菜、一壶酒”招待来往朋友,她亲自动手剁馅和面包饺子,吃饭时自斟自饮。

梁斌对保定饮食的描写非常朴实,没有多余的修饰,但是让人能够一眼看出是对饮食文化有一定研究的人才能写出的。读这些文字让人有家的感觉,既清新又亲切。

衣食住行是人的根本,《红旗谱》中也写到了老百姓对衣服的重视,这源自一种非常朴实的想法。春兰“自从做小姑娘的时候,针头线脑不离手”运涛“忙时种庄稼,收拾梨树,闲时上机子织小布儿”都是为了生活。梁斌对保定人民的服饰也是非常熟悉的。不同身份地位的人,衣服是截然不同的。贵他娘早上起床后,先在腰里系上个白布围裙,然后出来做饭。贵他娘是一个非常勤劳,干净利落的家庭主妇。落魄的大头兵冯大狗则“披着一件油污的呢大衣,穿着一身旧军装、一双破皮鞋。”,生活没有任何保障。春兰“冬天她穿一身黑色棉袄裤,夏天穿一身黑布裤褂,显得朴素大方。”春兰家生活相对要好一些,女孩子要爱打扮、注意着装一些,整体感觉朴素大方。都是出自地主家庭的父子俩,冯贵堂和冯老兰的穿戴也不一样。冯贵堂“穿着袍子马褂,戴着缎子帽盔”冯老兰“穿着黑粗布大褂,蓝缎坎肩,戴着大缎子帽盔红疙瘩”。冯贵堂受过新式教育,同时又出身于地主家庭,他的这种穿戴就在情理之中了。而冯老兰是老一代地主,舍不得花钱,所以他就穿黑粗布大褂,同时戴着很落伍的帽子,大缎子帽盔红疙瘩。通过衣帽表现出了两代人不同的价值观。衣服穿戴也能表现出人的性格特点和行事作风。张嘉庆的衣服经常“和擦桌布一样,发散着汗臭。”甚至“脊梁上破了个三角口子,小口袋扯破了,耷拉下来”他也不管。江涛曾经劝过张嘉庆“多好的衣裳,穿在你的身上,就曲皱得像牛口里嚼的,穿鞋露着脚趾头,这是无产阶级作风?”张嘉庆出身于一个大地主家庭,优点是为人正直,勇敢善战,曾经带着贫穷的农民抢自己家的棉花。缺点是不注意细节,冲动冒进。张嘉庆在学潮运动中,不调查研究,工作不细致,导致学生们过早挨饿。他带领学生抢粮虽然获得了成功,但是过程惊险,引起了国民党当局的注意。

梁斌的《红旗谱》关注老百姓民生,从衣和食两方面的论证过程中都体现了他朴实的语言,语言的朴实同样也印证了梁斌关心人民疾苦,是不可多得的现实主义作家。

第二、讲话幽默,略带夸张

保定历史文化悠久,在清朝就设定了保定府,所以保定人在文化心理上有一种天然的优越感(比如鄙视石家庄人几乎是老保定人的共识)。保定人长期生活在生活较为安定的内陆地区,生活安逸,所以,表现在保定语言上就是比较幽默,略带一些夸张。在《红旗谱》中,很多地方就体现了这样的语言特点。

比如朱老忠两口子在一起说闲话,朱老忠为了表示对妻子的感谢,说:“贵他娘!贵他娘!你就是咱的活神仙!有了你,我也扒住碗沿子了。”贵他娘就说:“俺不是什么活神仙,就是会做两手苦活呀!”贵他娘当然不可能是神仙,这是朱老忠发自内心的一种朴实表达。虽然我们能够体会出朱老忠的诚恳、真挚感情,但是读完通常都会忍俊不禁。原因就是里面的幽默和夸张。当朱老忠看到冯老兰的走狗李德才来他家之后,他又毫不避讳地说“野猫子进宅,无事不来!李秀才轻易不到我家,有什么事,你说吧”表现了朱老忠的朴实直接、疾恶如仇的个性。把李德才比作野猫子,既幽默又恰当。不叫李德才名字,而叫李秀才,也表现了朱老忠的风趣和巨大的讽刺。

严老尚对朱老巩和冯老兰等人说“青天白日在这里耍把式,招这么多人看热闹,你看这不像玩狗熊?”把人比喻成狗熊,非常幽默。表面上看起来两面人都训斥了,不偏不倚,其实这正是严老尚的狡猾,他早就被冯老兰收買了。严老尚是袍哥出身,所以办这样的事是驾轻就熟,左右逢源,非常符合他的身份。是一个假装维持公平,实际上早被冯老兰收买了的人。他

还有农民们在攻克冯家大院后,“冯大狗用头号大黑碗盛了岗尖一碗肉,把三张白面大饼中间咬了个大窟窿,套在脖子里,躇姗走着,张开大嘴狼吞虎咽”,这无疑也是一种喜剧式描写,同时也有夸张色彩,反映了农民“革命”的某些局限性。

梁斌《红旗谱》的小说语言虽然幽默并且略带夸张,我们应该认识到这是以真实为基础的创作,是建立在朴实和真挚感情基础上的,应该与油滑区分开来。这些体现了农民朴实而平和的心态和生活态度。

第三、动作感强、慷慨激昂的语言特色

保定也是比较尚武的地域之一,很早有“津嘴子、勾腿子”的说法。大概是说,天津人比较能说(相声等),保定人勾腿子厉害(摔跤)。保定还曾经出过一些比较著名的侠客,所以保定人很多都任侠仗义、慷慨激昂。

《红旗谱》中很多地方都体现了动作感强、慷慨激昂的语言特色。当朱老巩听说冯老兰要砸钟,义愤填膺,马上表示要与之拼命。“父亲听了直是气呼呼的,血充红了眼睛,跺着脚连声说,咱不跟他打官司,把我这罐子血倒给他!”当两个铜匠不顾劝阻,非要砸钟时,他又怒气冲冲的说“要砸钟?得先砸死我!”表现了一个普通农民疾恶如仇、热爱乡民的强烈感情。

《红旗谱》中即使是像严志和那样绵软的脾气,也是有血性的。“也爱闹庄稼性子,一闹起来,就像开春时节打闷雷。有时候翻脸不认人,睡着睡着,举起拳头就要打。”朱老明在打官司输光家财,眼睛看不见的情况下,仍然发出了“这还不算输到底,只要我朱老明有口气,就得跟他干!”的怒吼。朱老忠更是斩钉截铁的相信,“出水才看两腿泥呢”

在反割头税和保定二师学潮中,都体现了保定人民英勇无惧的反抗精神。江涛急红了脸说“抗日是爱国的行动,抗日无罪。想要逮捕我们,做梦也办不到!”

地域性是《红旗谱》的重要特征,它的语言在保定文化浸润下如鱼得水,焕发出不一样的光彩。

猜你喜欢
鸡蛋语言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多向度交往对语言磨蚀的补正之道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认识鸡和鸡蛋
论语言的“得体”
搞笑鸡蛋大集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