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组织参与教育扶贫的模式总结及优化建议

2019-07-15 03:35王丝雨屈子恒介佩玺毛鹏昌
新西部·中旬刊 2019年6期
关键词:教育扶贫社会组织模式

王丝雨 屈子恒 介佩玺 毛鹏昌

【摘 要】 教育扶贫作为精准扶贫的基础性手段,是拔除穷根、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自改革开放后,越来越多的社会组织开始探索教育扶贫实践的参与模式。T公益组织作为社会组织的典范,参与教育帮扶活动已有16余年。本文通过文献查阅和问卷调查,总结了T公益组织形成的“二三四”的教育帮扶模式,进一步提出了优化完善的建议:即开展针对性教育、实施建档立卡和定期反馈、打造智慧教育扶贫新课堂。

【关键词】 社会组织;教育扶贫;模式;建议

一、研究概述

1、研究背景

教育扶贫作为精准扶贫的基础性手段,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略的切实路径。社会组织作为社会领域的重要组成,在参与教育扶贫的过程中形成以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促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现代化为中心的目标[1],对巩固教育扶贫的治理模式、促进精准扶贫目标的实现有着助推作用。

周至县作为国家级贫困县,是我国扶贫工作的重点帮扶对象。2017年统计数据显示,在经济方面,周至县人均生产总值为19726元,仅为国内人均生产总值的36.57%;在教育方面,周至县地区初中毕业升学率仅为79.76%,低于全国86.5%的平均水平[2]。

T公益组织是面向全国的公益性社会组织,其于各地区开展公益扶贫活动已超过16年,获得了社会的广泛好评,是社会组织的典型代表。

2、研究现状

從国内研究现状看,毛汉硕(2015)分析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开展智力扶贫的可行性和优势,探索了基于现代远程教育的智力扶贫创新策略。[3]陈亮等(2018)提出了混合学习的模式,通过对数字媒体进行选择与组合来开展恰当的学习活动。[4]范勇峰等(2017)认为要建设以标准化学校为基础,以校长和教师队伍建设为支撑,并通过帮扶等机制建设与运转的“三位一体”教育扶贫模式。[5]

在国外,拉美各国开展实施“有条件的现金转移支付计划”,以鼓励家庭提高自身受教育水平;德国政府为社会组织提供资金支持,优化非制度化环境,培育公益氛围,使社会组织的公益性得到充分发挥。

纵观国内外,国内学者重点关注扶贫的工具,而国外学者更加关注扶贫主体和产生的系列效益问题,少有学者将研究重点放在教育扶贫模式的建立上。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对T公益组织的教育帮扶模式进行总结,并对其现存问题提出针对性建议,进一步了解该组织类型长期立足的关键因素,为其他社会组织参与教育扶贫的具体做法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模式提出:T公益组织教育帮扶模式总述

在扶贫攻坚时期,不可仅将贫困的原因归结为个体能力的缺陷或文化基因,还需转变扶贫开发和教育扶贫模式。[6]T公益组织通过发挥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持续性作用,形成了“二三四”的特色模式。

其一,二元主体。T公益组织的授课主体分为高校大学生和高校老师两部分。相较于传统的大学生志愿者教育扶贫,高校教师的加入使得这一扶贫模式下的活动更具有其专业性。通过大学生充满创意性的兴趣课活动设计和教师专业化的课堂讲授,实现了高校人力资源在教育扶贫过程中的进一步合理利用。

其二,三措并举。T公益组织在长期发展中不断改进和补充活动,短期上,通过义卖、图书捐赠等活动进行校园筹资;中期上,志愿者每月定期奔赴周至县进行周末支教活动,主动输出知识,同时,周至县中小学生每月定期乘坐专车前往大学参观,主动摄取知识;长期上,T公益组织每年暑期会前往周至县进行为期1周的暑期支教活动,在生活和学习上对贫困学生进一步引导。

其三,四位一体。T公益组织分类整合各类社会公益扶贫资源,根据贫困地区学生的不同特征,针对不同的对象采取差异化的帮扶举措,从学生的观念、知识、思维、行为四个层面精准施策。在观念层面,促进学生学习态度、教育观念的改变,增强对未来目标的认识;知识层面,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能力,拓宽其知识视野;行为层面,培养其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普及安全、法律等知识;思维层面,锻炼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与能力。

三、调查分析:T公益组织帮扶现状反馈

1、问卷调查

本次关于学生对该组织帮扶满意度问卷调查共发放300份,回收277份,其中有效问卷258份。根据数据统计显示,超过 70%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学习方法有所提高,43.3%的学生认为自己的知识视野得到扩展,93.9%的学生表示心理和情感上得到了极大的慰藉。但有少部分学生反映学习成绩下降,并表示过于频繁的活动影响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2、存在问题

(1)专业性不足。T公益组织教育扶贫实践者主体以在校大学生为主,高校教师为辅,经过实践发现,大学生志愿者的专业性不足,课堂内容把握不够准确,知识掌握不够专业;另外,通过深度访谈显示,志愿者存在学生管理不够严格、爱心大于责任心、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意识不够等问题。

(2)高频性。通过贫困地区学校师生的反馈,认为T公益组织的活动频率“高”和“非常高”的学生占总样本数的52.10%,说明支教活动进行的过于频繁。频繁的支教活动对学生学习和生活造成干扰,造成违背模式理念的结果。

四、模式完善:社会组织参与教育扶贫的发展方向

教育状况的改善能促进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研究表明,教育水平的提高与贫困缓解之间有正向的反馈机制,[7]紧抓教育扶贫政策,探索教育扶贫的参与模式,是“扶智”与“扶志”并重之举,[8]是站在教育公平的视角提高贫困地区人的自我发展能力。结合以T公益组织为典型代表的社会组织所存在的问题,本文对社会组织可持续发展参与教育扶贫提出如下建议。

1、开展针对性教育

我国教育扶贫政策不仅要落实其“惠普性”,还要深挖其“普惠性”。教育帮扶不仅要针对学生,帮助他们增强脱贫的信心和勇气,还要提高教师和家长的工作技能和脱贫意识,坚持群众主体扶贫,打造个人、家庭、学校共同参与、相互辅助的闭环系统。

(1)紧抓学生的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包含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其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潜力起到重要的基础作用。根据大脑和心理的发展规律,在中学阶段,学生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建立,多数社会组织只重视知识与技能教育,[9]忽视了学生其他层面的成长需要。在学生成长的关键阶段,社会组织应当尊重儿童成长规律,多层次帮扶,思维层面进行发散训练,能力层面进行实操提高,观念层面进行正确引导,行为层面进行技能性指导,心理层面进行情感关怀。

(2)提升教师的职业教育。在教师层面,高校要积极与贫困学校对接,加强高校教师和贫困学校教师的沟通交流,提高贫困地区教师的专业技术能力和职业责任感,以教师群体的专业性提升带动整个学生群体智力层面的发展。

(3)增强家长的观念教育。家庭作为社会最基本的组织单位,是进行文化传承和素质提升的最根本之地。根据访谈,贫困家庭父母主动学习、主动脱贫的意识普遍不强,因此要加强其观念教育,从最初环节打破贫困固植理念,从家庭内部创造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促进贫困地区人民整体思想的觉醒。

2、建档立卡和定期反馈

定期的反馈是保证各项措施沿着既定计划落实的必要一环。建立电子档卡,收录包括学籍信息、成绩信息、综合考评等全面信息,记录学生的学习状况,实时监测扶贫成效,合理调整组织活动,建立帮扶靶向化目标,提高教育扶贫的精准度,为每个独特的学生提供独特的帮助,组合不同资源,实现“因材施教”。

3、打造智慧教育扶贫新课堂

扶教育之贫,同时也要扶“教育设备之贫”。完善技术设备,提高贫困地区信息化水平,开发线上课程,促进贫困地区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使线上课堂与线下帮扶相结合,保证支教课堂的连续性。

五、结论

教育扶贫的核心在于提高扶贫对象的主观能动性,强调知识的转化而非简单地知识获取。社会组织参与教育扶贫,是资源正义的体现,是社会对教育机会公平和知识共享的要求。在这种公平、共享的理念下,其在关注资金、工具、合作对象的同时,更应该将重点归于理念和干预结果上。

通过功能嵌入,T公益组织从短期的物资捐赠、中期的知识教导,长期的情感关怀三个方面入手,追求观念、知识、思维、行为四个层面相互作用、循环促进,学生的自发性、能动性学习能力得到提高,内力扶贫与外力扶贫融合,构建了教育扶贫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参考文獻】

[1] 吴霓,王学男.教育扶贫政策体系的政策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7.38(03)76-84.

[2] 统计局.周至县2017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 http://www.zhouzhi.gov.cn/info/egovinfo/xxgk/page/766961665-02_A/2018-0425001.htm,2018-04-25/2018-12-5.

[3] 毛汉硕.基于现代远程教育的智力扶贫模式创新研究[J].成人教育,2015.35(10)44-47.

[4] 陈亮,张渝鑫.基于混合学习的中小学扶贫课程模式探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8.28(07)58-64.

[5] 范涌峰,陈夫义.“三位一体”教育扶贫模式的构建与实施[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37(10)29-32.

[6] 孟照海.教育扶贫政策的理论依据及实现条件——国际经验与本土思考[J].教育研究,2016.37(11)47-53.

[7] 唐智彬,刘青.“精准扶贫”与发展定向农村职业教育——基于湖南武陵山片区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16.36(07)79-84.

[8] 曾天山.以新理念新机制精准提升教育扶贫成效——以教育部滇西扶贫实践为例[J].教育研究,2016.37(12)35-42.

[9] 杨宇琦.西部欠发达地区学生素质教育探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7.3(22)88-89.

【作者简介】

王丝雨(1997.12—)女,陕西人,西北大学本科生,研究方向:公共管理.

猜你喜欢
教育扶贫社会组织模式
教育扶贫,助力精准扶贫
论社会组织在安置帮教工作中的功能定位
社会组织能力建设的总体方向与具体路径
永续债券探析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中学数学创造性教学的模式与策略研究
新时期特困地区农村学校体育发展机遇探析
政府主导型社会治理模式下社会组织发展理路
社会组织有效参与新型农村社区治理的路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