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关系语用学视野下大学生网络社交语言使用情况的研究

2019-07-15 03:30冯嘉仪
北方文学 2019年20期
关键词:网络语言

冯嘉仪

摘要:和现实生活的语言系统相比,微信的语言系统具有非即时性以及相对随意性。本研究通过一项对大学生微信社交语言使用情况的调查,运用人际语用学中的与礼貌原则和面子理论,分析探讨网络社交语言对礼貌效果的影响。经过调查发现,大学生常用应答词、自嘲词、委婉语等语言策略实现礼貌社交的需求。

关键词:人际语用学;社交语言;网络语言

一、引言

随着信息网络的飞跃发展,中国当代语言生活出现了新气象,人际关系也出现前所未有的变化。网络的普及与流行而形成的语言模因突破了传统人际关系的构建模式,给人们用话语表达感受和见解提供一个极其广阔的空间,让人际交往获得前所未有的快捷与方便。何自然(2018)指出,长期以来,人们往往从面子、礼貌的角度去谈论人际关系的语用表现,以为人际交往是否和谐,取决于语言表达是否礼貌得体。而在我们今天的日常的微信社交中,类似这样的“语言潜规则”还有很多,由此而来引发的误解也不少。

对于真实语料的调查问卷结果为本文的研究提供可行性。如今社交工具对我们的影响并不再是单纯的技术革新,它也在不断改变我们的社交语言和社交行为,塑造我们的个人边界。本研究旨在为人际关系的建构及其关系处理,人际关系制约下的各种语言策略选择,以及所产生的人际效果提供一些建议和思考。

二、相关研究

近年来,一些学者(Enfield 2009,Locher2013)开始注意到人际关系在语用学研究中的潜力空间,并提出作为语用学研究分支的“人际语用学”(interpersonal pragmatics)专门概念,以彰显其独特的研究范畴和学术价值。作为一个研究分支,人际语用学主要研究语言使用中的人际问题或人际关系维度,包括人际关系的建构及其关系处理,以及人际关系制约下的各种语言策略选择、人际资源的利用及其所产生的人际效果;同时还涉及日常交际语境、特殊交际语境,以及本土化语境下的人际语用问题及其关系制约。(冉永平,2018)

早期的语用学研究从不同路径,间接触及了语言使用的人际层面。1983年Leech在其著作Principles of Pragmatics提出“禮貌原则”,作为“合作原则”的“援救”原则,包括六条准则:得体准则,慷慨准则,赞誉准则,谦逊准则,一致准则,同情准则。从这六条准则可以看出,礼貌原则的核心是使说话人在对话时尽可能地考虑别人的感受,维护别人的利益,使对方受到尊重,从而顺利进行交际。1987年英国语言学家Brown、Lenvinson提出了面子保全论。他们认为任何交谈者都有面子需求并将“面子”分为正面面子和负面面子。两者受到侵害时可分别用积极礼貌策略和消极礼貌策略加以缓解或补救。

国内对网络语言的研究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第一,从传播学的角度研究网络语言的传播(葛思坤、王秋、孟伟),并不是研究语言本体。第二,分析特定网络流行语的产生来源、流行原因、使用语境(李莉、翟会锋、席芳)。第三,分析网络语言对汉语的影响及其规范途径、治理对策(曹典、刘彤、施春宏)。可见,国内学者对网络语言研究得较为透彻,我们有必要从一个合适的角度来探讨网络中社交语言的使用情况。礼貌得体,是社交语言的基本原则之一,也是社交活动成败的重要条件。因此,从人际语用学这一角度分析大学生网络社交语言的使用情况是有必要的。

三、社交语言对礼貌效果的影响

(一)应答词

“应答词”是一种功能词,用来表示听话人对说话人所说的话的一种回应。大学生在微信中使用的应答词包括:

(1)拟声词:嗯(恩)、嗯嗯(恩恩)、哦(噢)、噢噢(哦哦)、额、额额

(2)好+语气词:好的、好啊、好呀、好哒、好吧

将以上表示肯定的应答词的使用频率进行了排序,结果如下:

(1)嗯嗯>嗯;噢噢>噢>哦;额>额额

(2)好的>好哒>好>好呀>好啊>好吧

应答词会受到礼貌原则的影响,体现在:用叠音、繁化的应答词作积极应答,用单音、简略的应答词作消极应答。

用积极应答表示赞同、认可或同意,伴随着亲切友好的语气和态度。网络语言类似书面语言,具有非当面性;但又有亚即时性。在网络会话中,谁是“听话者”、“听话者”是否在听等就成为一个问题。在网络会话中要保持话轮的连续,就需要听话者不断有所表示。“嗯嗯”“噢噢”的大规模应用正是适应了这种现代“对话性文化”。叠音、繁化的应答之词,体现了个体维护他人的积极面子,肯定他人的言语行为,从而愉快地交际和交往。

而用消极应答表示轻微的否定,隐含不赞同的态度或委婉回避。当我们继续交际的欲望较低时时,退出合作原则显得有些突兀,不够礼貌,而且若是被对方识破,会很尴尬,那么可以通过降低回复的积极程度来表达这种意愿,态度虽然是消极的,却也是一种维护对方正面面子的正面礼貌策略。虽然回复“嗯”“哦”给人一种消极、冷漠的态度,但是这其实是一种积极礼貌策略,也符合一致准则,通过这种象征性的同意,避免不一致,维护对方的正面面子,体现了礼貌原则中的一致准则,尽量减少双方分歧,增加一致。

(二)自嘲词

在微信聊天,我们用得最多的词应该是称呼。作为礼仪之邦,我们从小就被教育对他人要使用敬辞以示尊重,对自己要使用谦辞以示谦虚。从调查问卷的结果显示来看,大学生在微信中使用的自嘲词包括:(1)按年龄分:老阿姨、空巢老人、叔叔;(2)按身材分:胖子、胖虎;(3)按处境分:××狗,如单身狗,考研狗,加班狗,实习狗;菜鸟,萌新,咸鱼

自嘲词受到礼貌原则的影响,体现在(1)与年龄有关的自嘲词:在我们的认知里,年轻就是资本,潜在地认为年龄大的人会有发展空间较小的劣势。在传统观念中,年龄包含了一种希望和寄托。因此,仅仅只有18-22岁左右的大学生,常称自己老阿姨、空巢老人、叔叔、大龄儿童等等,体现了礼貌原则中的谦逊原则,即尽量少赞誉自己,多贬低自己。(2)与身材有关的自嘲词:社会主流的以瘦为美的审美观驱使着无论男女老少,人人都在拼命减肥。大学生们常用“胖子”、等词语形容自己,也是一种自嘲,体现了礼貌原则中的谦逊原则。(3)与处境有关的自嘲词:就以最常见的××狗为例,有名词+狗(毕业狗),形容词+狗(单身狗),动词+狗(实习狗),英语缩写+狗(IT狗),以狗隐喻人,形象表达出形单影只、漂泊辛苦的形象。具有极强的调侃和自嘲的意味。

自嘲之词更生动、全面地表现出了大学生的生活状态或心理状态,起到了嘲讽、幽默、自我调侃开解的作用。在微信社交中恰当地自嘲,体现了礼貌原则中的谦逊准则,即尽量少赞誉自己,多贬低自己和慷慨准则:尽量让自己少受益,多吃亏。但是我们需要注意,以上词语或短语都是自嘲,只能用于自己,不能用于别人。一旦用来评价别人,会损害对方的正面面子,违背了礼貌原则中的得体准则和赞誉准则,礼貌效果大打折扣。

(三)委婉语

委婉语是使用令人愉快的和礼貌的单词和词组去避免谈及令人不快的,不礼貌的和令人尴尬的话题。人际关系体现为交际参与者之间的权势关系和社交距离关系,并作为一种社交因素影响面子策略的选择(冉永平,2018)。

如果我们看到了消息,但是很忙或不方便聊天,可以采用积极礼貌策略,如回复“我现在很忙,有空联系你”之类的话,来表现你关心对方的兴趣、愿望、需要,也通过许诺传达出你是和对方合作的,从而减轻他的正面面子的损伤。如果我们没有及时看到消息,也要采用积极礼貌策略,如在方便的时候回复消息,解释原因并道歉,以获取原谅,这样做可以表现我们关心对方的兴趣、愿望、需要,从而补救他积极面子的损伤。

如果我们对他人发的消息的内容完全没有兴趣,也不要故意不理对方,还是要维护对方的正面面子需求。这时,我们通常会退出合作原则。不论刚看到消息还是聊天中,只要对对方的聊天不感兴趣,都可以用“我去吃饭了”“我去洗澡了”这类委婉语结束聊天。这些借口显然违反了质量准则和关系准则,表达我们“不想继续聊天了”的非标准会话含义。

四、结论

根据本文的观点,将使用微信社交语言的建议总结如下。第一,多用叠音词、繁化词代替单音、简略的应答词,如多用“嗯嗯”、“噢噢”、“好的”、“好哒”,少用“嗯”、“哦”、“好”。第二,恰当地使用“单身狗”等自嘲词形容自己,但不能用于别人。在中国这样讲究敬辞和谦辞、看重面子的国家,所以,形容别人最好用敬辞,比如“党”“族”“友”。第三,多多真诚地赞美对方,维护对方的正面面子。第四,尽量选择委婉的表达法,以便关照对方面子。

礼貌是人类文明开始的重要标志,随着人类社会分发展,礼貌原则成了人们在言语交际中普遍遵循的重要原则。微信不仅是一个社交工具,还是我們与他人沟通交流的平台,也是我们彼此间建立和谐友善关系的社区。我们都需要不断地学习,认真思考网络社交语言背后的语用学知识。

参考文献:

[1]Brown, P.&S.T.Levinson.Politeness: 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2]Leech G.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London: Longman,1983.

[3]曹典,刘彤.网络语言“打call”的生成及传播思考[J].青年记者,2018(11):103-104.

[4]何自然.人际语用学:使用语言处理人际关系的学问[J].外语教学,2018,39(06):1-6.

[5]何自然,冉永平.新编语用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6]李莉.网络词语的性质及特点[J].语文研究,2005(01):21-24.

[7]刘平.语用学研究的关系转向——人际语用学:范围、对象与方法[J].外语学刊,2017(05):20-25.

[8]孟伟.网络传播中语言符号的变异[J].现代传播,2002(04):89-91.

[9]翟会锋.“的”的网络变体及其认知动因考察[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7(02):104-112.

[10]冉永平,黄旭.人际关系的语用学研究[J].外语教学,2019,40(02):19-25.

[11]施春宏.网络语言的语言价值和语言学价值[J].语言文字应用,2010(03):70-

[12]王秋艳.网络语言成因的传播学及心理学探析[J].传媒,2019(01):81-84.

[13]席芳.“Ⅹ也是醉了”语体的分析[J].语文建设,2016(14):91-92.

猜你喜欢
网络语言
浅析网络语言变体的特点
网络语言朝生暮死现象探析
模因论视域下的网络语言汉英翻译
概念整合视角下网络语言形成的认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