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社会主义学院工作条例》指导中华文化对外交流创新发展

2019-07-15 01:34高灯明
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创新发展一带一路

高灯明

摘 要:新时代中华文化学院应以《社会主义学院工作条例》为指导,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开展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中华文化研修和交流,增进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在对外文化交流上,中华文化学院可以围绕“一带一路”倡议凝心聚力,引导鼓励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为“一带一路”建设传播中国声音、助推合作项目、参与项目建设,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引进来”牵线搭桥,助推“一带一路”建设。

关键词:中华文化学院;创新发展;“一带一路”建 设

doi:10.3969/j.issn.1009-0339.2019.02.004

[中图分类号]D613 ;G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339(2019)02-0020-04

2018年12月,中共中央印发的《社会主义学院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指出,“助推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在凝聚全人类共同价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发挥应有作用”[1]13。这为中华文化学院建设发展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中华文化学院要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积极围绕“一带一路”倡议做凝聚人心、汇聚力量工作,引导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贡献智慧和力量。这对于当前贯彻落实《条例》,推进中华文化学院工作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新机遇:中华文化学院的性质、职责、定位及工作对象决定了中华文化学院必须关注“一带一路”建设

《条例》指出,“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和地方社会主义学院,经批准可以加挂中华文化学院和地方中华文化学院牌子,开展以爱国主义为宗旨,以中华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教育、研究和对外交流活动” “增强港澳同胞的国家意识和爱国精神,争取台湾民心认同,促进海外侨心凝聚”[1]12。“社会主义学院应当深入研究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深刻阐释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为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凝聚力、影响力、创造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支持” [1]13。《条例》对中华文化教育、研究和对外交流作了具体规定,是新时代中华文化学院工作的基本遵循。中华文化学院应聚焦关注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在开展对外交流中关注“一带一路”建设,传承“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弘扬时代精神、秉承“丝路精神”结合起来。《条例》指出,“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合作,講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展示好中国形象,助推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在凝聚全人类共同价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发挥应有作用” [1]13。2017年12月,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指出,“一带一路”倡议就是要实践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2]。“一带一路”建设作为实践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具体形式,中华文化学院在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合作时可以利用自身优势和特点,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文化精神融合,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用时代鲜明的特色,向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讲好“一带一路”倡议,将中华文化寓“一带一路”倡议融合性宣传阐释,通过文化引领增进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的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

二、新发展: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励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积极充当“中国梦”与“世界梦”的桥梁纽带与使者,合力助推“一带一路”建设

(一)“中国梦”与“世界梦”紧密相连

习近平指出,中国梦是中国人民追求幸福的梦,也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息息相通,中国发展必将寓世界发展潮流之中,也将为世界各国共同发展注入更多活力、带来更多机遇[3]。“一带一路”倡议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理念,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内容,全方位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命运共同体,推动全世界各国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大开放、大交流、大融合。“一带一路”互联互通,将推进沿线国家发展战略对接与耦合,增进需求和就业,增进沿线各国人民交流互鉴,促进地区和谐发展。通过中华文化学院组织中华文化教育、研究和对外交流活动,可以增进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对“中国梦”与“世界梦”关系的认识,自觉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并贡献才智和力量。

(二)鼓励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积极发挥自身优势特点,为“一带一路”倡议做好宣传工作

“一带一路”倡议是全方位的“开放、包容、普惠、均衡、共赢”的合作平台,是植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的合作共赢新模式,是促进全球和平合作和共同发展的中国方案。“一带一路”沿线有近65个国家,人口达40多亿,有50多种不同语言,有数十种以上不同宗教派别,由于语言、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影响了相互间的沟通交流,少数沿线国家对“一带一路”倡议还持观望或戒备态度,需要进一步沟通交流与宣传。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熟悉中国及居住国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状况,同时具有广泛的海内外人脉资源和丰富的文化交流经验,既能全面地传播中华文化,也能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政治上,他们可以真实宣传中国的国家形象,推动中国与居住国良性互动,并准确传达‘一带一路倡议的内涵。遍布世界各地的华侨华人,能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通过媒体、社团等各种途径,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相互了解,塑造真实的中国国家形象”[4]。2014年国务院侨办公布的全球华侨华人达到6 000多万人。华侨华人集中地最多的地方是东南亚地区,约占全世界华侨华人总量的80%,人数达到4 800万左右。海外华侨华人拥有丰富的媒体资源,它们可以发挥跨文化语言翻译的优势,用居住国公民“习惯听、听得懂”的方式宣传中国,这样可以使“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众更好地了解“一带一路”倡议,促进民心相通,从而达成共识。

(三)引导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牵线搭桥”作用,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引进来”创造条件

习近平指出:“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开展跨国互联互通,提高贸易和投资合作水平,推动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本质上是通过提高有效供给来催生新的需求,实现世界经济再平衡。特别是在当前世界经济持续低迷的情况下,如果能够使顺周期下形成的巨大产能和建设能力走出去,支持沿线国家推进工业化、现代化和提高基础设施水平的迫切需要,有利于稳定当前世界经济形势。”[5]“一带一路”沿线一些国家受不同文化、风俗、习惯等影响,对中国企业“走出去”存有这样或那样的看法,给中国企业“走出去”带来一定的影响。习近平指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不是地缘政治工具,而是务实合作平台;不是对外援助计划,而是共商共建共享的联动发展倡议。” [6]政府主导的投资企业容易在沿线“一带一路”建设国家中造成民众“抵触”心理,部分民众与官方对话存有“戒备”,这方面可以依托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发挥独特的文化交流“友好使者”和“桥梁纽带”作用,中华文化强调 “亲望亲好、邻望邻好”“亲仁善邻、国之宝也”“远亲不如近邻”“君子义以为质”“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等理念,通过传播中华文化价值理念,有助于沿线国家和民众理解并达成与中国企业的“一带一路”合作项目。2016年12月,在当地华商的积极推动下,由华商组织形成的马来西亚46个华人社团签署了《马来西亚华社“一带一路”宣言》,同时,在马来西亚拥有110万党员的华人政党——马华公会下设“马华一带一路中心”也宣告成立[7]201,在世界上实现了第一个以华人政党名义公开发文支持中国“一带一路”建设。《中国工商报》一份数据显示,“20多年来,中国内地累计吸收6 220多亿美元境外投资中,至少有多达4 000亿美元是由華商或华商主导的企业带来的投资。中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中,大约有2/3的资金是华商投资的”[8]。2015年我国对亚洲直接投资前五位行业分别是商务服务业、金融业、批发和零售业、采矿业和制造业。马来西亚华商有影响力企业主要分布在服务业、百货零售、制造业、金融业、建筑业等领域[7]211,这与我国在亚洲投资前五位行业几乎一致,海外华侨华人通过积累的社会资源和“华人圈”人脉,与中国企业密切往来、相互补充,拓宽拓展了“一带一路”合作市场。

三、新跨越:新时代中华文化学院在助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品牌建构与时代特色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中国也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我们必须在理论上跟上时代,不断认识规律,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9]当前,中华文化学院同样需要创新,应当贯彻落实《条例》精神,助推“一带一路”建设。

(一)加强中华文化学院师资队伍建设

按照《条例》要求,重新规范中华文化学院人员、培训内容、经费等,与“挂靠”或其他处(室)承担中华文化学院工作任务相区分开来,成立专门的中华文化教育、研究和对外交流职能机构。据调查统计,全国社院系统47家中华文化学院,其中有27家设立有中华文化交流部(处)、中华文化教研部(处)、中华文化培训部(处)负责中华文化学院工作,其他的则由教务处、教科处、培训处等部门负责,应结合贯彻落实《条例》理顺体制关系。《条例》指出,建设一支政治坚定、师德高尚、业务精湛、作风过硬、充满活力的专职教师队伍,专职教师一般不少于工作人员总数的三分之一” [1]14-15,社会主义学院教师还必须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扎实,熟练掌握党的统一战线理论和方针政策,专业知识丰富,能够胜任社会主义学院教学科研工作。严守纪律,严谨治学,品德高尚,为人师表”等要求[1]15,这都为做好当前中华文化学院师资队伍建设指出了方向。同时应看到,中华文化学院的功能不同于一般的中华文化宣传教育,它面向的主要对象是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华侨华人,具有鲜明的统战特点。与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华侨华人开展联谊交友工作需要更高的综合素质。所以,需要中华文化学院教师自觉加强自身综合素质培养,既讲政治,坚持原则,又掌握特殊的工作方法,丰富自身中华文化知识素养和学术涵养。

(二)设置主体班次,规范培训内容、编写教材,建立中华文化学院教学基地

开展面向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华侨华人开展国情教育和中华文化研修,面向民族、宗教界等人士开展中华文化教育培训,发挥中华文化在统一战线教育培训主阵地的独特影响力。通过中华文化教育、研究和对外交流活动,提高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华侨华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以文化认同增进国家认同、民族认同。着眼 “十个讲清楚”,规范培训内容,组织编写全国统编中华文化学院教材,提升中华文化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挖掘地方赋有特色的中华文化历史资源,建立中华文化教学基地,把教学基地打造成弘扬中华文化的“精神高地”和“历史名片”。

(三)更新观念、创新理念,以“众筹”方式积极推进中华文化学院工作

深入挖掘地方性、区域性中华文化资源要素,采取优化整合的方式方法,培植和提炼中华文化学院“文化理念”和“精神特质”,着力打造中华文化学院“文化高地”“文化统战”品牌。尝试采取中华文化学院提出合作项目、交流内容和质量标准,打包推向市场,通过购买服务,以市场化、社会化的方式运作推进合作项目,确保中华文化学院“走出去”“请进来”。举办全国性中华文化学院系统文化交流学术研讨会,学习互鉴经验,推动学术成果转化为中华文化交流成果。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工作条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2]习近平.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

[3]习近平.共倡开放包容 共促和平发展:在伦敦金融城市长晚宴上的演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7. [4]贾益民.华侨华人研究报告:2016[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3.

[5]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504.

[6]习近平.习近平在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时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3.

[7]贾益民,张禹东,庄国土.华侨华人研究报告:2017[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

[8]晓兆.华商对华投资作用不可小视[N].中国工商报,2008-05-09(04).

[9]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6.

责任编辑:郑   好

猜你喜欢
创新发展一带一路
创新发展背景下的高职本科人才培养对策
基于供给侧改革理念的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策略研究
我国数据新闻的传统因素及创新策略
群众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创新发展
关于“互联网+”趋势下的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