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逐理想 渴望自由
——论茨威格《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2019-07-16 02:30苏州大学文学院江苏苏州215006
名作欣赏 2019年14期
关键词:茨威格陌生作家

⊙邹 怡 [苏州大学文学院, 江苏 苏州 215006]

一、成长:里比多的苏醒

茨威格的创作深受弗洛伊德的影响,对人物的心理作深刻而细腻的剖析是他作品中最突出的艺术特点。弗洛伊德认为,本我完全是无意识的, 基本上由性本能组成,构成本我的主要是一种“ 性力”,这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 弗洛伊德称之为“ 里比多” ( libido)。里比多的力量暗中推动着人类的一切行为,有着神秘而巨大的潜能。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用书信体的形式,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地讲述了一个女人一生飞蛾扑火般哀婉的爱情故事,充满炽热的激情。小说从R先生收到一封陌生女人的来信开始。这封信是她在临终前写成的,她的孩子昨天离开了人世,又是孤身一人的她决定向R作家倾诉,因为“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你都是我的全部”,尽管他此时“可能正纵情娱乐, 与他人花天酒地,或者与人缠绵缱绻”。这个女人在十三岁时第一次遇见了R作家并爱上了他,她的人生也正式从那天开始了,可以说R先生在女主人公的成长过程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他的出现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

在他搬来之前,女主人公和母亲相依为命,过着清贫寒酸的苦日子,能接触到的只是和她一样穷困而贫弱的邻居,生活在狭小贫乏的世界里。她不愿意和那些邻居一样粗鲁蛮横,因此,她和他们没有太多来往。学校里的那些女同学们行为不端,又爱嘲弄她,她不由得厌恶她们。在这个枯燥灰暗的世界里,这位学识渊博、年轻俊朗又朝气蓬勃的作家成了孤独的少女心中唯一的光亮。一天,女主人公在门口遇上R先生,替他把门打开,两人差点碰到一起。他用温柔而多情的目光注视着她,并且轻柔而亲密地向她道谢。她只觉得心中燃烧着烈焰,“在未成年的少女心中,那一刹那使她感觉自己仿佛成为一个女人,一个永远属于你的女人”。那一刻,少女的心灵深处即产生了感应,在她身上,被长期压抑、扼制的原始本能觉醒了,一直以来懵懵懂懂活着的孩子有了明确的性别意识,里比多开始逐渐展现它的力量。她热切地关注着他的一举一动,把和他有关的一切视为自己活着的意义。在得知母亲准备再婚,并且要搬离维也纳时,她按响了R先生的门铃。那天他恰好不在家,她就在门口等了他一整夜,“躺在冰冷的地板上,忍受从门缝下吹进来的彻骨寒风”。搬家之后,她将自己藏在一个阴暗而孤寂的世界中,逼迫自己过一种清心寡欲的生活,翻来覆去地回想关于他的回忆。此时的她已经不是那个按响门铃、什么都不懂的小女孩,逐渐成熟的她萌生了委身于R先生的欲望,急切地想要回到他的身边。

二、不被认知的存在

女主人公回到维也纳之后,每晚都站在R作家的窗下,不管是纷纷大雪,还是刺骨寒风,她从不间断,然而他从来都没有认出她,哪怕又一次两人四目相对、擦身而过。女主角失望地察觉到,R作家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你没有认出我,那时没有,永远也不会,你不会认出我的”。直到最后, 在一次音乐会上 , 当R作家的目光再一次聚焦在她的身上,她毫不犹豫地跟他走了,抛下了多年来待她情深义重的情夫,因为“与我对吻你嘴唇的急切心情,与我对你温柔话语的渴望相比,友谊实在算不上什么,我的存在也算不得什么”,她又和他度过了一个夜晚。

在这个夜里,她自己也对自己的存在产生了疑惑,“在此刻的黑暗中, 贴着你的人究竟是谁?昔日那个情深意切的姑娘就是我吗?是你孩子的母亲,一个陌生的女人吗?”萨特曾指出 :“肯定我与他人的基本联系是通过认识实现的。”R先生从来就没有认出她,更不用说与她建立联系以及产生爱情了。早晨两人要分离时,尽管她向R先生作了很多暗示,他依旧没能认出她,甚至还把她当作夜总会唤来的烟花女子,偷偷地往她的暖手筒里塞了两大卷纸币。她终于彻底绝望了,因为她明白不管自己做出多大的努力,她对于R先生而言仍是陌生的。她曾经把自己的感情都倾注在自己和R先生的儿子身上,但是儿子也死去了。

“存在主义者认为,包括人的存在在内的世间万物原本没有什么意义,而人一旦对事物采取了行动,事物便获得了意义”。万念俱灰的女主人公再也无法给自己的存在赋予意义了,她不得不走向死亡,只留下这样一封如泣如诉的哀怨情书。她想要向R先生尽情倾吐一切, 让他知道自己的整个人生都是属于他的。她并不奢求爱情,也不需要安慰和怜惜,只求他相信自己说的都是真实的。女主人公最终还是希冀通过这如泣如诉的文字,向R先生表明自己曾经真实地存在过。遗憾的是,R先生在读了这封信之后,虽然心头泛起了某些回忆,但是这些回忆都是模糊不清、若隐若现的,他似乎只在梦中见过,也想象不出来,就像“无形的、仿佛来自遥远地方的音乐”。女主人公最终没能以具体的形象存在于她深爱的人心中,只能在这荒谬冷酷的世界里留下自己痛苦而孤独的呐喊。

三、 追求自由

女主角万念俱灰地死去了,她在信纸上倾诉的一生却是那样充满激情,那从未熄灭的爱之火焰、穷尽一生的执着追求,不求回报的无私奉献交织在一起,奏响了一曲生命的绝唱。那种无怨无悔、炙热疯狂而不顾一切的爱恋,带着无与伦比的激情,充满了震撼人心的力量,如同暴风骤雨一般向人的心中涌来。她毫无保留地宣泄心中奔放的感情,抛下一切、无拘无束,给人带来一种强烈的自由感。

茨威格在陌生女人的身上寄托了自己追求自由的理想。他从小在维也纳文化氛围的熏陶中长大,对艺术和文学充满热情,把自由视为自己一生的追求,“从少年时代起,在我心中最强烈的本能愿望是:永远保持自由和独立”。 他认为只有在不被拘束、自由自在的情况下,人才能呼吸生活。然而,“一战”的炮火使他从昔日梦幻般的美好憧憬中清醒过来。当时的欧洲在经历了“一战”之后,巨大、浓重的阴影笼罩着人们的生活,人与人之间、 国与国之间充满了不信任、怨恨和仇视。战争破坏了人们正常的生活秩序,通货膨胀使得大多数人的终身积蓄化为乌有;变革动荡中的生活使人终日惶惶不安,社会道德空前败坏,人的内在自由被扼杀,产生了精神危机。茨威格深深地感到,文明的欧洲在走向堕落、不断沉沦。自由理想的破灭使他痛苦不已,他不得不把全部的感情投入创作之中,通过陌生女人的独白创造出一个自由的感情世界。

“二战”爆发之后,情况变本加厉。欧洲由于自相残杀的狂热变得暗无天日,到处是征服和囚禁,笼罩着仇恨和紧张的气氛,搜查、逮捕、查抄财产、逐出国土和流放几乎成了司空见惯的事。希特勒夺取了政权,茨威格的祖国奥地利被吞并,他所属的犹太一族遭到野蛮粗暴的侮辱、无法无天的折磨和惨无人道的屠杀。纳粹剥夺了犹太人的所有权利,对他们施以摧残心灵和身体的暴行,再把他们逐出家园,欧洲的犹太人如同惊弓之鸟、丧家之犬一般仓皇地出逃,拖家带口踏上流亡之路。茨威格与其他一些犹太作家的书都被纳粹宣布为禁书,他们完全被剥夺了文学创作的权利。无论是身体上还是精神上,茨威格都成了一个无家可归的流浪者。“二战”摧毁了他的家园和生活,使他和过去脱离了任何联系,那些在维也纳生活的无忧无虑的岁月消逝在了一片尘土与灰烬之中。戏剧性的动荡把他抛入一片空虚,他失去了立足的位置,不知该奔向何方,精神世界也变得一片荒芜,昔日的自由理想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如同泡沫一般破裂了。这位人道主义者、和平主义者整个一生都热烈追求人性与精神上的团结一致,梦想着成为一个世界公民,但是,“战争把我这个人以及我的精神世界变成一个可怕的荒原。我像一个逃难者, 光着身体, 身无分文 , 从我生命深处燃烧着的屋里逃出来, 向何处去——我不知道。”1942年,他和妻子在巴西自杀,悲怆地离开了人世,时年六十岁。

在《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陌生女人丰富细腻的感情世界引人入胜,催人泪下。茨威格在其中寄托了自己追求自由的理想,但是战争最终摧毁了他心中的希望,即使他个人已经逃脱了饱受二战蹂躏的欧洲,来到宁静舒适的南美洲,身心疲惫的他最终也和他笔下的陌生女人一样, 毅然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在漫长的黑夜里告别了这个世界。

猜你喜欢
茨威格陌生作家
作家的画
作家的办法
作家谈写作
作家的办法
跟陌生女人学写作
作家现在时·智啊威
茨威格是小一号的陀思妥耶夫斯基
什么?仅仅十年,你开玩笑,我的主!
神回复
大作家们二十几岁在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