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执行中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流失应对*

2019-07-16 03:39张恒波杜光友李万虎孔祥魁
体育科技 2019年2期
关键词:流动体育教师体育

张恒波 杜光友 胡 燕 李万虎 孔祥魁

(1.武汉体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2.长江大学 体育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3)

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稳步实施了,农村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木桶” 的一块短板被重视被加高。科技兴国,教育兴邦,教师是教育的根本前提,农村没有教师如“巧妇难做无米之炊”,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的执行者,农村体育教师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决定《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落实效果,而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的流失情况直接关系到教师的数量,进而影响体育教学的质量。所以,研究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流失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实际意义。

1 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流失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农村教师流失问题已经得到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组织的高度关注,据教育部此前公布的数据,2010年全国农村教师数量有472.95万,到2013年降为330.45 万,3年减少了142.5万;据《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2013~2014》统计数据比较,初次配置到农村学校教师仅为51.2%,到二次配置的已有56.9%的调进了县城。而且,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2017》也再次印证这种现象,农村教师流失问题已然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堵点,而农村体育教师流失现象也日趋严峻。教师流失,又称教师的非良性流动或不合理流动,是指在职教师由所任教的地区、部门、学校流动到另一个地区、部门、学校,即劳动者在教师劳动力领域内的流动[1]。农村体育教师流失的方式主要属于非良性流动,其流失方式主要表现为显性流失和隐性流失两种类型。所谓显性流失,即从事农村中小学体育教育的教师资源由于种种原因脱离教育系统不再从事教师行业,从农村学校流出,流向优质学校和城镇学校,或离开农村学校,跳槽、下海、转行从事其他非教育行业的现象[2]。所谓隐性流失是指体育教师未脱离其本职行业,但却将身心投入到其他行业或事业,舍本逐末,造成“本职工作干不好”又“岗位职数流不走”。

农村体育教师无论是显性流失,还是隐形流失,都存在以下一些特征: 第一,从体育教师流失势头来看, 流失人数呈现上升趋势,依据麦可思(MyCOS)调查公司《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的研究报告 2017》数据,首次就业选择非体育行业人数增多,二次就业选择离开体育行业的人数在增多。第二,从体育教师流失流向来看, 向一二三线城市、向经济发展省份或地区流入比例增大,向上流动趋势明显。第三,从体育教师流失的年龄分布来看, 年龄在25-40岁之间的中青年教师比重约占八成以上。第四,从体育教师流失的学历、职称结构来看,小学体育教师流失比例较小,而初中、高中体育教师流失的比重超过80%,学历高、职称高的教师流失比例越大。第五,从流失的时间周期来看,流失的频次愈来愈高,教师在体育教育工作岗位的时间越来越短,出现刚报到就转行或离职的现象。最后,从流失的职业行业领域来看,向其他职业、行业跨界流动的比例越来越高。

农村体育教师流失对农村体育教育的影响主要有:直接减少了农村体育教师的绝对数量,增加了体育教师队伍的结构不平衡,增添了农村社会对体育教师或体育行业的负面印象;影响了农村体育课程教学秩序,引发了农村体育课程教学质量下滑的恶性循环,导致了农村中小学学生体质下降,造成了农村中小学学校的声誉受损及农村教育追赶城市教育的步伐减缓。

换言之,当前我国农村中小学体育师资队伍依旧面临质与量的双重阻力,教师进退机制不完善、生活条件压力大等困境。综合当前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失的态势,这种单向的、无序的非良性流失无疑加重了农村地区的教育压力,打破了农村地区教育的生态和谐系统,违背了最基本的教育公平原则[3]。

2 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流失的成因剖析

农村体育教师流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从个人的因素来看,个人因经济条件所处的生存状态的原因、考研进修等学历提升原因、职业压力大而转行的原因、个人职业价值观变化及体育教师的职业期待与现实差距之间的落差等原因等引起的流动。第二,从农村学校的因素来看,学校管理层和教师在文化课和体育课的认识上“重文轻体”根深蒂固,很难在短期内消解,致使学校在教师考核评价过程中,对体育教师关注和关照不足,从管理制度和现实情感都难以激发体育教师的工作热情。第三,从社会的因素来看,无论是从经济发展程度,还是从教育区域发展差异,农村和城市的体育教师所处际遇差距依然较大,农村体育教师在处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者关系中依然进退两难,顾此失彼,在拜金主义的影响下,很难独善其身,在旺盛的创收市场中很难坐怀不乱。

农村体育教师流失的多元视角解析:其一,从伦理学视角看,农村体育教师合理流动符合罗尔斯提出“每个个体都有一种内在的朝向成长和完善的倾向”的正义原则。正如俗话说“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农村体育教师希望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社会应尊重农村体育教师合理与进步的艰难抉择。第二,从经济学的视角看,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亚当斯提出激励员工公平理论,在现实生活中,农村体育教师经常将他们的付出和生活境遇对比,当感觉不平衡时将会选择离开。体育教师的生命也需要成长,他们希望通过离开岗位更好地获得基本需要的满足。第三,从社会学视角看,农村体育教师流动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获得向上社会流动的资本。农村体育教师希望通过流动竞争,提升自己的社会身份,改变子女处境或增强子女未来在社会上的竞争力,这本来就是社会正能量的传递。第四,从法学的视角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其中最基本的是所有生命个体平等地享有各种权利。农村体育教师享有最大限度的、平等的自我实现权利,完全可以自由选择超越自我的境界,努力摆脱现实困窘。第五,从终身教育来看,每一个农村体育教师都有权利抓住一切机会,进行自我提升,努力进步[4]。诚然,农村体育教师有向上流动的权利和理由,但同时也不能忽视离岗前的责任和要求。

3 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流失的对策探析

新时代农村体育教师的配备及合理流动可以在国家《关于进一步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基础上,按照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做好以下几点:

3.1 营造新环境让应聘农村体育教师学生“愿意来”

国务院在《意见》中明确指出要高校毕业生“下得去”,要求体育专业的学生具有下得去的思想素质,农村生源地的学生要有重返家乡服务农村的行动,城市生源地的学生要有敢于到农村体验生活和提供服务的认识和行动,并结合体育教育专业实习的过程让更多城市体育专业学生到农村支教实习,体验、调查农村体育教育的实况。相关部门要更好发挥政府购买服务作用,创新服务内容和人才聘用形式,促进和落实农村体育教师的专职岗位和职数,切实实行农村体育教师的待遇不低于农村同地区公务员待遇,吸引更多大学生到农村工作,让在城市攻读体育教育专业的大学生具有愿意到农村工作的决心和技能。让大学生愿意来农村,除了必要的工资待遇问题,外加适当的护持补助,还需要精神的奖励和鼓励,加大大学生农村工作经历的要求,增加农村工作的奖励力度。奖励的力度除了必要的工作的业绩外,工作年限也要成为奖励的重要参评指标,营造工作越努力、工作时间越长、工作效度越高,工作奖励越大的氛围,逐步形成“愿意来”的思想认识,“留得住”的农村体育教育环境。

3.2 制定新举措让体育教师在农村学校“留得住”

农村体育教师是“长留”还是“短留”?“留”是个相对的时间概念,按照工作协议合同服务期5年?按照中小学学制,小学6年,初中3年,高中3年?留多久最好?美国著名学者库克通过大量调查统计绘出了一条组织寿命曲线------库克曲线(如图1所示),一个人从参加工作开始,创造力会历经增长期(第0-3年)、高峰期(第3-4.5年)、衰退期(第4.5-5.5年)和稳定期(第5.5-7年)四个时期。农村体育教师也是如此,按照通常5年工作服务期及小学6年的普遍规定,在工作5-6年后需要进行合理的流动,才能有助于教师成长和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按照6年学制和3年学制,建议农村体育教师在农村服务6年后方可调离,即农村体育教师在中学需要工作满6年,在中学和高中阶段,需要工作 2个学制的教学工作,也是 6年。在农村进行 6年体育教育工作后,体育教师已步入职业稳定期,流动的意愿减少,而此时体育教师已完成1-2个阶段性教学周期,完成了阶段性体育任务和责任。

但是,农村学校因为自身教学资源软硬实力不够,对教师人生职业规划发展的吸引力的不足,体育教师加入农村学校教育后不久便从岗位上退出,而学校却无法在短时间及时弥补这些空缺。因此,为短期内留住体育教师,就必须不断提高农村学校自身的综合实力。

农村中小学等学校要“留得住”体育教师,需要改善以下条件:其一,按照健康中国的整体规划,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村学校需要站在全民健康的高度,将体育视作健康重要支柱的视角,进一步确立体育在农村中小学中的重要地位,进一步夯实体育在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基础作用。其二,要按照人均体育场地2.0平方米的目标标准,进一步改善农村学校体育场地设施条件,就地取材,以提高体育场地器材的使用寿命和使用率。其三,创造条件,不折不扣的执行国务院相关政策,切实提高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的福利待遇,着力缩小教师津贴、住房、医疗保险等与其他行业或城市的中小学教师的差距。其四,创造升学、进修、培训及学术交流活动,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继续学习的机会,不断地提升体育教师各方面的素养,加强专业领域的知识技能培训[5]。

3.3 探索新机制让体育教师在农村学校“干得好”

国务院在《意见》中明确指出要高校毕业生“干得好”,在保障高校体育毕业生在农村工作“干得好”方面的新路径主要包括:一是加强体育教师的教育培训,面向农村体育教师建立本科、硕士甚至博士的多层次培训,建立学历教育、短期培训、函授、学术活动等多样化的培训体系,通过挂职学习、拜师学艺、专家讲学、轮岗交流、选送进修、实践锻炼等多种模式,有步骤地对农村体育教师进行培养。二是优化农村教师晋升制度,适度拓宽农村体育教师的晋升渠道,努力提高基层中级、高级专业技术岗位比例。三是创新农村教师奖励制度,提高农村体育教师晋级、评优的名额比例,奖励在边远学校工作且作出成绩的体育优秀教师;逐步形成“越往基层、越到偏远、越是贫困,越是艰苦,地位待遇越高”的激励机制。四是针对农村体育教师积极宣扬,建立健全农村教师荣誉制度,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满足农村体育教师自我实现,不断成长的需要[6]。

3.4 实行新路径让体育教师在农村学校“流得动”

国务院在《意见》中明确指出要高校毕业生“流得动”,尤其在农村更要流得动,通过基层工作经验的强制要求,促使省以上机关招录对象必须有两年以上工作经验的规定得到实施。同时,要求地市以上机关和省市所属事业单位均应拿出一定岗位面向基层人员公开招聘,推广晋升高级职称须有1年以上农村基层工作经历做法,积极为基层高校毕业生拓展职业发展通道。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农村基层人才流动政策,尝试实施“互联网+”人力资源服务行动,推动政策互通、资格互认、信息共享,为高校毕业生跨地区、跨行业、跨体制流动提供便利。

一方面,要逐步取消招聘制,实行农村体育教师流动制,探索性实施全乡、全区或者城乡体育教师共享制度,使得农村体育教师在全乡、全区的中小学统筹上课,或者城市中小学对口1-2所乡村中小学兼职体育教师,让体育教师课时总量上够,保障其经济收入,进而让其安心工作。实行农村体育教师最低工作年限规定,小学不少于6年,中学和高中不少于3年,从实际和公平的角度,建议到农村中小学工作的体育教师工作年限不少于6年,6年之后方可调出或调离原工作学校。使农村体育教师工作有了责任、目标和憧憬,在一定工作期间吃下“定心丸”,变被动为主动。另一方面,对于工作年限不够等违规外流的体育教师,除在人事制度上加以限制外,要根据教师受教育程度、年龄、职称、现职岗位重要作用等,承担必要的违约法律责任。

4 结束语

虽然当前农村体育教师流失具有非良性流动的倾向,对农村体育教育质量产生了负面影响;但是,如果从从伦理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教育学的视角来看,农村体育教师的流动又有其合理的一面。所以,从合理调控农村体育教师的流失需找对策,提出农村体育教师在农村学校“下得去的思想、留得住的条件、干得好的技能、流得动的制度”的主要措施,探索性实践“同城、同乡体育教师共享[7]”“跨行跨业兼职体育教师”“返乡、回乡短期体育支教[8]”等途径,以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为动力,促进农村体育教师渠道来源多元化、形式多样化,从而逐步盘活农村中小学体育师资。

猜你喜欢
流动体育教师体育
体育教师在线教学行为的实证分析
健康中国2030导向下体育教师健康素养提升研究
安徽省合肥市中职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调查
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配置结构与优化
流动的画
我们的“体育梦”
为什么海水会流动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