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浦创新『造血』扶贫模式

2019-07-16 09:18薛敏灵
红土地 2019年6期
关键词:漳浦贫困村企业家

◎薛敏灵 文图

漳浦县位于漳州南部沿海,是漳州市的人口第一大县,辖区曾有5个重点老区贫困村。近年来,漳浦坚决贯彻“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原则,积极探索扶贫模式,改“输血”为“造血”,通过企业家结对、成立合作社、综合运用信贷工具等多种手段创新扶贫模式,打破产业扶贫项目普遍面临的人才缺口、管理匮乏等瓶颈,逐步形成了以产业扶贫为特色,以结对子帮扶为亮点,以“造血”扶贫为根本的扶贫工作格局。

目前,漳浦县5个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共11739人全部“摘帽”。从贫困人口大县到全县贫困人口完成脱贫退出,从产业类型单一到特色产业开花结果,漳浦县在扶贫工作中深挖“如何帮”“怎么扶”,着眼可持续性帮扶,力求杜绝贫困户重返贫困,走出了一条产业扶贫的“漳浦经验”。

贫困户当老板 建立长效扶贫机制

扶贫不是简单地给一笔钱,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漳浦在积极探索扶贫实践中,出现政府、企业、贫困户多方主体积极参与,实现扶贫从“输血”走向“造血”的好做法。漳浦县“前亭镇助发畜牧养殖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合作社”)就是这一创新机制下的产物。

在漳浦县与龙海市交界的前亭镇,“骆驼牛”有着响当当的名号,被当地人称为“扶贫牛”。同长膘慢、体型小的闽南黄牛相比,这种源自泰国和缅甸、体型似骆驼的牛养殖周期短,出栏快,经济效益高。“一头骆驼牛从养殖到交易,大约需要2到4个月时间。这样算下来,一个牛栏一年大约可以养殖三季的骆驼牛”,前亭镇过港村人王炎元介绍说。

今年58岁的王炎元是漳浦县延源畜牧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延源公司”)创始人。在漳浦县政府与前亭镇政府指导下,公司和贫困户们共同成立骆驼牛专业养殖合作社,成为漳浦具有代表性的扶贫项目。

合作社分工明确。延源公司与贫困户签订协议,贫困户将政府的5万元贴息贷款作为投资成本参股,年终参与分红。其中,延源公司提供养殖场地、水、电、设施设备、牛仔、饲料,并提供技术指导与除药物成本外的管理服务工作,共有32位贫困户参与,每人认领5头骆驼牛,根据指导科学饲养。合作社的骆驼牛销路也得到了保障,在骆驼牛出栏后,延源公司与贫困户商议销售渠道与销售价格,并由延源公司统一回收集中销售,贫困户们“真正当上了老板”。

在入股的同时,贫困户们还可在延源公司养牛领取薪资。延源公司为贫困户们开出每月3000元包吃住的工资,另有满勤奖金、年终过节红包等福利。实行“资产收益+入股分红+务工薪金”模式,既为贫困户们找到脱贫致富的路径,又为延源公司提供了稳定的劳动力,实现多方共赢。

今年初,漳浦县前亭镇助发畜牧养殖专业合作社举行首次股东分红发放仪式。每股分红100元,共计分红资金144600元。其中,27个人持有53股份的每人分红5300元,5个人持有3股份的每人分红300元。

家住前亭镇老区村田中央村的王振海是合作社32位股东之一。在投资入股合作社之前,一家五口人一同窝居在一方老宅中,生活颇为拮据。年迈的母亲与正在上初三和小学的两个女儿全靠他在外打工寄回的钱生活。王振海说:“我在外面打工工资不高,温饱问题也只能勉强解决。如今政府为我们提供养牛的场地和技术,我们有了稳定的收入,日子过得越来越有盼头了。”如今,王振海一家靠养骆驼牛脱了贫,还盖起了新房。

骆驼牛养殖合作社项目是漳浦县政府、企业、贫困户三方积极联动脱贫攻坚的缩影。项目充分调动三方积极参与,并发挥各方在政策、资金、产业链、劳动力方面的资源优势,实现了优势互补的良好成效。通过企业提供的技术与管理办法,有效规避了产业扶贫项目普遍面临的人才、管理等困境。保障养殖产品销路,减少了贫困户当老板的市场风险。更为重要的是,改变了“只分红不入股”的收益分配模式,实现贫困户收益与企业经营效益直接挂钩,贫困户的收益从政府扶贫资金补贴来源变为“资本收益+股份分红+薪资收入”,从“单一收入”演变为“多种收益”,从不可持续变为持续而长效。

结对子帮扶 企业家在行动

像王炎元这样依托个人事业奉献于扶贫事业,致富后不忘回报社会、带富乡亲的企业家还有很多。企业和社会组织也是扶贫链条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他们“创业致富,不忘乡亲,铺就致富路;扶危济困,彰显大义于基层;把企业办成脱贫平台,把致富的信念播撒在乡亲的心田”。

为鼓励、引导和激活漳浦县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精准扶贫工作中来,漳浦县举行了“扶贫之光——企业家在行动”暨百企挂百村活动。在活动号召下,异地漳浦商会会员企业、本地民营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已有47家企业、24位企业家人才加入扶贫队伍,累计筹集社会资金1027万元用于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改造。

为筑起持续、稳定的帮扶模式,漳浦县倡导异地商会与贫困村结对子,建立起“商会+贫困村”“民企+贫困村”“企业家+贫困户”模式。

北京、上海、深圳、厦门、泉州5个异地商会,分别共建帮扶中西村、土塔村、美林村、后洞村、龙岭村5个贫困老区村。百家本地企业挂钩帮扶百个贫困村。半年来,28家异地商会会员企业,筹集帮扶资金250余万元,发展集体经济项目7个,建设基础设施28个,24位企业家结对捐助24名困难学生。

企业扶贫基金机制已经建立。扶贫专项基金聚焦特殊困难群体,扶贫资源向贫困家庭的高校学生、重病患者、残疾人等特困人群倾斜。现已成立扶贫基金50万元,帮助5户重点贫困户解决“燃眉之急”。

不少企业正努力探索产业化、市场化的精准扶贫新路径,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积极投身扶贫事业。这些扶贫策略紧跟时代步调,铺就了一方百姓的脱贫致富梦。

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对贫困户开展技能培训。漳浦县帮扶企业定期组织生产线人员深入到挂钩支部,并根据贫困对象指定不同的技能培训方案。授人以渔,扶贫扶智。由于部分贫困户受知识水平限制,缺乏基本管理和运营专业技能,“致富”之路走得异常艰难。帮扶企业传授蔬菜种植、海产品养殖等实用技能,进行劳动力转移培训和扶贫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为贫困农村产业发展和贫困群众增收致富提供了技术支撑。

发挥行业特色优势,对贫困户开展生产指导。漳浦县引导农产品加工型企业到贫困村建立原料基地,按照“一村一品”打造一批特色扶贫产业项目,指导贫困户按照沿海、山区地域特点养殖鲍鱼、河豚等海产品,种植七叶莲、珍珠芭乐等优质产品。截至目前,已帮扶1423户贫困户生产增收户均3600元以上,逐步实现农业特色化、市场化、规模化、商品化、品牌化。

企业采购向贫困地区倾斜。企业将购买行为与扶贫结合,主动把目光投向扶贫领域,尽可能地贡献自己的一份光和热。农、贸类民营企业以“公司+电商+农户”为基本模式,通过电商采购贫困户的农产品。超市、便民商店也与贫困农户签订意向协议书,多方促进贫困户农产品销路,提高贫困家庭的实际收入。截至目前,已帮扶100多户困难户拓展荔枝、龙眼、地瓜等农产品的销售渠道,每户年增收1万多元。

企业用工向贫困户倾斜。漳浦县动员、引导、组织全县企业家在促进就业方面参与到精准扶贫中去,彰显企业家的时代责任和社会担当。在“公司+电商+农户”的扶贫模式下,部分贫困人口从事电商及物流配送相关工作。县级以上龙头企业与贫困村签订就业意向合同,就地就近接纳贫困对象就业,增加贫困户务工收入。对与贫困人口签订劳动合同且实际聘用一年以上的企业,给予人均每月200元的社保补贴及其它优惠扶持。目前已有1921个贫困劳动力经培训后上岗,实现就业增收。

扶贫也“扶”企业家。尊重、支持、鼓励参与扶贫攻坚的企业家。心系家乡扶贫工作的异地企业家,优先享受返乡创业建设用地、贷款贴息等方面的支持。同时,在职称评定、社会保障等方面,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家给予支持。目前,已扶助19位异地企业家返乡创业。

对于企业在日常经营管理中出现的部分问题,如用工难、留工难、文化塑造、员工福利等方面给予适当指导;将扶贫业绩突出、影响力大、带动力强的企业家人才,优先推选为“两代表一委员”候选人,授予“扶贫先进个人”称号并予以表彰奖励。漳浦创造条件,为组建一支强劲的企业家扶贫生力军提供支持,悉心呵护企业家的为民情怀。

因地制宜 特色产业助脱贫

无论哪种成功的扶贫模式,都有一个最基本的共同特征——因地制宜。为进一步引导脱贫,漳浦在老区石榴镇西边建起了现代观光休闲农业园,在湖西村设立优质蔬菜生产营销示范基地,在沿海村庄鼓励养殖业发展,形成了山、海、田三维产业齐头并进、政府引导的多个专业合作社蓬勃发展的格局。

贫困的表象大同小异,但致贫的原因与脱贫的办法却千差万别。实施精准扶贫,既要找到普遍规律,更要深刻分析个性化差异。据了解,漳浦贫困户的形成原因大多是因病致贫、因灾返贫。劳动力靠天吃饭,但产业方向不清晰,未形成规模。

因此,漳浦结合山、海、田资源优势,摸索出山上发展水果种植、海里发展水产养殖、田间发展果蔬种植的扶贫模式。因地制宜,因势利导,资源整合,把特色产业优势转化为产业扶贫的优势,充分发挥产业帮扶在脱贫攻坚战中的主要作用。

漳浦地处亚热带南部,光照充足,雨量丰沛,非常适合种植水果等经济作物。漳浦县政府鼓励山区扶贫对象,根据资源优势发展小规模农业产业,上山种植水果,下田种植蔬菜。在刘下、文山、顶埕村,杨梅种植户们加入“贫困户脱贫致富互助组”——这是漳浦县为贫困种植户们设立的互助小组,为贫困户们互相交流、合作提供平台。县政府还组织种植管理培训和技术指导,带动贫困户增收。

在闲置的土地上,成立了“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规模农业主体。漳浦的石榴现代观光休闲农业占地1000亩,投资额3000万元,种植台湾红心火龙果800亩、芦荟600亩,带动23户贫困户就业。湖西优质蔬菜生产营销示范项目投资额500万元,扩建大棚蔬菜100亩,建设物流中转中心,预计贫困户每年可增收1.2万元。

漳浦有发展规模养殖业的良好优势,但由于水产养殖投资大、技术性强,不适合贫困对象直接参与投资经营。为此,漳浦县就组织贫困户到养殖大企业中做服务工作。一方面帮扶贫困户就业,另一方面可以提供学习养殖技能与知识的机会。对于拥有部分养殖资源却无力承担的贫困户,允许将资源资本化。相关经营主体在利用这类资产产生经济收益后,贫困农户就按照资源入股比例获得收益。这种模式对漳浦因病返贫、劳动力较弱的贫困人口具有很强的扶贫针对性。

漳浦县重视念好“山海经”。目前已创建21个产业扶贫项目,累计投入资金1.3亿元,完成土地整理3000亩,建设农田机耕路38公里,建设进水排水渠道65公里,种植优质蔬菜15000亩,优质水果16000亩,养殖优质肉牛1500头,带动900多户贫困户户均增收达1万元以上。

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自力更生、开发扶贫”的方针指导下,漳浦扶贫之火已成燎原之势,2017年漳浦全县贫困人口4412户12648人全部脱贫,5个贫困村同时“摘帽”。

猜你喜欢
漳浦贫困村企业家
贫困村变身“客栈村”——勐腊县勐伴镇河边村的脱贫印记
由“贫困村”变成“百万村”
对话“疫线”企业家
一个贫困村的“暴富”——宝丰村的农业也能让人“吃撑”
两岸同胞福建漳浦欢度“三月三”
“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
闽籍女企业家共话“转折” :善良、坚持、灵动
关于漳浦剪纸产业化发展的思考
爱,是一曲温暖和弦——记漳浦地税“寻找最美家庭”创建活动
贫困村建档立卡工作示意图及参考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