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地追逐

2019-07-16 04:15杨王诗剑
兵器知识 2019年7期
关键词:破冰船警卫队核动力

杨王诗剑

从古至今,茫茫冰雪覆盖的地球两极,一直是人类探索未知的“圣地”。可是,独特的气象条件和恶劣的自然环境让这个过程变得无比艰难,直到破冰船的出现。作为进出极地最重要的工具,破冰船始终是有关国家不可或缺的核心装备,美俄更是如此。近日,有着美国“第二海军”之称的美国海岸警卫队宣布,已获得6.55亿美元以建造新一级“极地安全防卫舰”首舰。无独有偶,俄罗斯宣布,计划对海参崴兹韦兹达造船厂进行大修,以建造10510型核动力破冰船首舰“领袖”号。两个死对头在发展破冰船上高度一致的步调并非偶然,其中的背景和战略考量值得深思。

“环北极圈”共有8个国家,分别是俄罗斯、加拿大、美国、芬兰、瑞典、丹麦、挪威和冰岛。现在,围绕北极的主权和资源争夺日益激烈,而这八国中,只有美俄实力相当

破冰船的“初心”

破冰船指专门用于在冰区水域开辟航道以及救助被困船只的特种船舶。其发展历史久远,普遍认为,世界上最早一艘真正意义上的破冰船,是1864年俄国将小轮船“派洛特”号改装而来。实际上,有记录的破冰船最早在1837年诞生于美国费城,名为“城市1号破冰船”(笔者译,“City Ice Boat NO.1”)。而且,第一艘具备实际操作能力的破冰船也不是俄国人发明,而是瑞典于1857年建成的“波尔海姆”号。到了19世纪末,位于高纬度地区的欧洲各国已经普遍装备了破冰船。

至于建造破冰船的初衷,其实很简单——保持本国港口和航道通畅,毕竟,结着冰的水面对于任何一个濒海国家都算不上好消息。俄国当时改造“派洛特”号就是为了在冰冻期保持喀琅施塔得至奥兰宁鲍姆航线的通航。上世紀60年代,中国渤海曾出现大面积冰封,造成100多艘船只被困海中,海上作业平台被流冰推倒,损失严重。这一灾害直接促成了“海冰722'破冰船的出现。拥有百年破冰船建造经验的芬兰,港口周边的海域在冬季几乎全部冻结,为了保证对外贸易正常进行,只能下大力气发展破冰船。正因为如此,芬兰成为了世界上一流的破冰船设计建造国,全球大约60%的破冰船出自这里。

可以说,破冰船能够延续一个多世纪的发展且愈发显得生机勃勃,根本在于人类对生存的动力驱使。随着时代的变迁,破冰船的价值和意义也在不知不觉间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不只是破冰船

如果说极地附近的国家发展破冰船是为了走出去,那么如今破冰船蔓延扩散则是为了走进来。这似乎有些不合逻辑,对于常年冰雪覆盖的苦寒之地,人们往往是避之不及,为什么还要走进来呢?因为有好处。

地球两极拥有极为丰富的天然能源和自然资源,由于人迹罕至,这些能源资源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保护。相对于全球其它地方而言,这里是当仁不让的“宝库”。南极的矿产和生物资源惊人,其煤炭储藏量约为5000亿吨,铁矿可供全世界开发利用200年且质量较高,另外还有众多其它金属矿物资源。南极磷虾每年可捕获5000万吨且不影响生态平衡,相当于当前世界海洋总渔获量的一半。

南极富含生物资源,其中南极磷虾储藏量丰富

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北极航道共有三条,分别是东北航道(紫红色虚线)、西北航道(深蓝色虚线)和中央航道(绿色虚线)。其中,西北航道是美洲大陆到亚洲大陆的最短航线,东北航道则是欧洲大陆到亚洲大陆的最短航线

北极大陆架则蕴藏着约22%的世界上迄今潜在的技术可采的油气资源,大约为1000亿桶石油、50亿立方米天然气和450亿桶液态天然气。对此,美国地质勘探局称,“广阔的北极大陆架可能是地球上最大的尚未开发的石油储藏地。”俄罗斯《独立报》认为,按照俄目前的油气消耗量,俄北冰洋大陆架蕴含的油气资源足够使用1000年。此外,北极地区煤炭储藏量高达10000亿吨,占全球煤炭储藏量的四分之一,且是少有的高品质低硫煤炭。

毫不夸张的说,谁先入极地一步,谁就能占得国家未来发展的先机。从这个角度来讲,破冰船已不再“单纯”,如今的它更像是摄取海外利益的一面大旗。

比能源和资源更重要的东西

相对于普遍用来科考的南极,北极因为截然不同的地理位置,蕴藏着更多“软价值”,这正是美俄竞相发展破冰船的重要原因。

一方面,北极地区具有巨大的交通航道价值。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带来了海上贸易量的快速攀升,马六甲海峡、苏伊士运河与巴拿马运河等传统航道日渐繁忙,这些航道受国际形势和地缘政治影响明显,潜在风险较大,况且在部分海域海盗猖獗,安全系数不高。相对而言,作为连接“三洲两洋”(欧洲、亚洲与北美洲,太平洋与大西洋)的北冰洋,开通两洋之间的航线,不仅可以缩短三洲大陆之间近一半的航行距离,而且外部因素干扰较少。如果能保证全年通航,将焕发巨大的政治经济效益。例如,从中国上海到荷兰鹿特丹港的集装箱运输,若经马六甲海峡、苏伊士运河,航程约12500海里,耗时22天;若改走北极航线,航程仅7500海里,15天即可到达,几无遭遇海盗的可能且无需缴纳运河通行费。

另一方面,北极地区具有巨大的军事战略价值。北极地区是欧、亚、北美三大洲的陆地延伸部分,北极点是延伸线的交点。从地球的结构特点来看,北极点是北半球同时距离三大洲最短的中心点。有趣的是,世界强国大多聚集在北半球。换句话说,在北极地区可以以最短的距离“笼罩”大多数世界强国,相信没有任何一个国家会拒绝这种战略“制高点”的优越感。此外,北冰洋厚重的海冰还是弹道导弹核潜艇的天然屏障,核威慑的效果在这里被放大数倍。而且,同一枚导弹,在北极地区发射较其它地区可以覆盖更多以往看似遥不可及的目标。

无论是丰富的能源资源,还是无可匹敌的“软价值”,都足以对美俄这对冤家产生强大的诱惑,但两国在发展破冰船上却有着迥然不同的经历。

窘迫的美国破冰船队

美国正式发展破冰船始于二战后期,启动了“风”级破冰船的发展计划。该级破冰船排水量6 000吨左右,共建造了7艘。遗憾的是,这些海军的新家伙还没在战场上一显身手就结束了使命,它们很快被移交给了海岸警卫队。从此,破冰船在美国就成为了海岸警卫队的专属。

核潜艇从北冰洋冰面下上浮。冷战期间,美苏都将北冰洋作为弹道导弹核潜艇的最佳伏击场所

到了上世纪70年代,“风”级破冰船日渐老化落后,美国海岸警卫队遂提出建造新一级破冰船,即“北极星”级。该级破冰船较“风”级大了一倍,采用至今也属先进的柴燃联合动力系统,还能搭载2架直升机。值得一提的是,即使放在40多年后的今天,“北极星”级也是常规动力破冰船中推进能力最强的。该级共建造了“北极星”号和“极地海”号2艘,于70年代末全部服役。

随着“风”级破冰船在80年代陆续退役,海岸警卫队开始寻求新的破冰船。1997年,美国国会批准建造“希利”号破冰船。该型破冰船比“北极星”级更大,排水量达到16000吨,但破冰能力没有前者强,主要用于南极科考,于2000年服役。自此以后,美国就再也没有建造新的破冰船。2010年6月,已超过最高服役年限的“极地海”号发生严重的动力系统问题,顺势退役。

美国海岸警卫队“北极星”号重型破冰船。由于找不到合适的替代者,已经超期服役的它只能继续老骥伏枥

美国海岸警卫队的主力破冰船“希利”号。该船虽然体量不小,但主要是为极地科考准备,破冰能力不强,已经服役近20年

苏联首艘核动力破冰船“列宁”号。该船在世界破冰船发展史上意义重大,目前已退役改造为破冰船博物馆

为了保证最基本的航行要求,美国海岸警卫队不得不对“北极星”号进行大修延寿,已退役的“极地海”号也成为了前者的“备件仓库”,发挥余热。即便如此,按照最初的设定,“北极星”号也将于今年底退役。也就是说,目前美国海岸警卫队只有2艘可供使用的破冰船,1艘破冰能力不强,另一艘面临退役。

“阔气”的俄罗斯破冰船队

俄罗斯是世界上第一批建造破冰船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在前文提到的改造“派洛特”号的前7年,俄国在阿尔汉格尔斯克成立了摩尔曼斯克海运公司,为破冰船队发展奠定了基础。1899年12月,俄国设计、英国建造的世界上第一艘能够在北极航行的专用破冰船——“叶尔马克”号投入使用,标志着北极海域正式进入破冰船领航的时代。

随后的40年间,俄国/苏联先后建造了14艘破冰船,排水量从3000吨到10000吨皆有。如果说这段时间美俄破冰船之间的差距仅在数量上的话,那么1957年则是两国破冰船在质量上的分水岭。当年,苏联制造出了世界上首艘核动力破冰船——92M型“列寧”号,开辟了破冰船发展的新时代。在随后的整个60年代,苏联又先后建造了5艘万吨以上的常规动力破冰船,彻底将美国甩在了身后。

进入70年代,苏联开始了第二代核动力破冰船10520/10521型(“北极”级)和10580型(“泰米尔”级)的设计建造工作。前者的动力较“列宁”号提高了60%,后者则是专门为叶尼塞河口杜金卡港水位较低的特点设计,两型核动力破冰船的投入使用大幅提升了俄利用北冰洋航道的能力。到了80年代,苏联形成了7艘核动力破冰船和7艘常规动力破冰船的格局,总功率超过90万马力,比当时世界其它国家所有破冰船功率加起来还多。

此外,苏联还对部分破冰船进行了有限的武装。1959年,苏联海军建造了97型(“多布雷尼亚·尼基季奇”级)破冰船,部分安装了简单的武器,在此基础上,又建造了8艘97P型(“伊万·苏萨宁”级)武装破冰巡逻船,成为首款专门的军用破冰船。直到今天,该型舰艇仍有6艘在役,隶属于俄联邦边防总局海上边境警卫队。

苏联解体后,受困于几近崩溃的经济和人才的大量流失,俄罗斯在造船方面几乎止步不前。尽管目前俄罗斯仍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破冰船队,但因为缺乏有效维护,整体状况不甚理想。据俄政府消息,约有6艘现役破冰船将在2020年左右被淘汰,未来4~6年所有的核动力破冰船都需要更新,到2022年,核动力破冰船可能只剩一艘堪用。

态度决定一切

不难发现,破冰船是俄罗斯少有的大幅领先美国的装备。装备发展反映了国家安全战略,美俄在破冰船发展上的巨大差异折射出两国在对待极地特别是北极地区上不同的态度。

俄罗斯在北冰洋拥有漫长的海岸线,北方港口是最主要的出海口,这使其对破冰船有着巨大的需求。普京曾说过:“俄罗斯是北极大国,必须拥有一支强大的破冰船队。”坐拥两洋屏障的美国则完全没有这方面的忧虑,唯一位于北极圈的阿拉斯加州是一块“飞地”,在美国国家经济建设等方面比重很小,所以对北冰洋航道日常使用的意愿并不强,自然对破冰船的关注度和需求都不高。

苏联设计建造的97P型破冰巡逻船,是苏俄最早的专用武装破冰船,可以看到其前后安装的舰炮

俄罗斯“胜利50年”号核动力破冰船。该船本来是为纪念二战结束50周年所建,但由于资金短缺,直到2007年才交付。正因为不得已的中断,使其成为“北极”级核动力破冰船系列中最年轻也是技术最先进的船只,现在是俄破冰船队中的核心。注意它的船首采用了勺形设计,是俄首艘采取这种设计的破冰船

总的来说,美国发展破冰船的初衷完全依赖于在北极地区的军事需要。最初发展“风”级破冰船是为了保证盟军秘密开辟的北极运输线畅通,后来发展“北极星”级破冰船则是为了在与苏联的北极对抗中创造有利的作战条件。冷战结束后,北极地区在美国国家军事战略中再次被“边缘化”,阿拉斯加州彻底成为一个对俄警戒基地,这样的定位部署陆空兵力足矣,有限的海上活动主要依托核潜艇以保持军事威慑和存在。所以,美国一直没有发展新的破冰船。

但是,苏联/俄罗斯在常规军力上逊于美国,这种差距随着苏联解体而愈发明显。在这种情况下,加上本身的强烈需求,只能一门心思推进破冰船建设,确保在北冰洋对美形成“不对称”的优势。

嘴巴与手脚总是存在着天然的距离

如今,美俄两国都意识到自身在破冰船发展上的劣势,前者急需提高数量规模,而后者则重在更新换代。

美国海岸警卫队称,“在政府与国会的支持下,我们计划打造一支拥有6艘极地破冰船的新舰队——其中至少有3艘是重型破冰船,并且我们急需首艘新的‘极地安全防卫舰以满足美国在北极地区的需求。”在这背后是美国政府近10年来对北极地区战略发生的巨大转变。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明确指出,“美国是一个北极国家,在北极地区拥有广泛而根本的利益。”从美国国防部到各军种都已经或正在制定进军北极的规划。前任总统奥巴马在任上对阿拉斯加州进行了为期3天的访问,并当场表示要加大对北极地区的投入。

“彼得大帝”号核动力巡洋舰在破冰船队的引领下,完成了俄海军史上首次对北极航线的穿越,彰显了俄在北极地区的军事存在

与“善变”的美国不同,俄罗斯延续着对北冰洋的情感。上世纪90年代以來,俄罗斯联邦政府各类专项规划中都涉及到破冰船的建设,例如《1993—2000年俄罗斯贸易船队复兴计划》、《2002—2010年俄罗斯运输系统现代化计划》中的“海运”子计划、《2009—2016年民用船舶开发规划》和《2020年俄罗斯联邦北极地区发展和国家安全保障战略》等等。

虽然美俄两国都对极地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但落实到破冰船发展上却并不像文件中描述的那样。

美国政府早在201 3财年预算中就批准设计建造一艘极地破冰船的新项目,并为其未来5年的采购列出了8.6亿美元的资金。但直到2016年,不仅新破冰船没有开工,而且采购金额被削减到1.66亿美元,降低了81%。而此次海岸警卫队获得的6.55亿美元发展资金其实去年夏天就已经参议院批准,并且当时通过的金额还多出1亿美元,但由于众议院就墨西哥边境墙建造一事导致其被中止。目前,首艘新型重型极地破冰船征求建议书已经发布,计划今年授出首份建造合同,并于2023年交付。

俄罗斯最新建造的常规动力重型破冰船22600型首舰“切尔诺梅尔金”号在波罗的海造船厂下水

俄罗斯设计中的10510型“领袖”级核动力破冰船概念图,采用了模块化上层建筑设计,这也是其区别于以往破冰船的明显标志。该船建成后,将成为最宽大的破冰船,为俄开辟更宽广的北冰洋航道

21180型极地破冰巡逻舰首舰“伊利亚·穆洛梅茨”号于2017年底交付俄罗斯海军,这是近45年来,俄海军接收的首艘破冰舰。该舰武备能力较强,用于接替老迈的97P型破冰巡逻艇

而俄罗斯本来计划到2015年建造并运行5艘22220型核动力破冰船的设想,直到2016年、2017年才分别下水首舰“北极”号与二号舰“西伯利亚”号,建造规模也压缩到3艘。2011年开工的22600型重型破冰船首舰“切尔诺梅尔金”号,经历了建造事故、零部件不合格等问题数次推迟工期,比预计晚了2年下水。计划2024至2025年前建成3艘的10510型(“领袖”级)核动力破冰船,现在刚开始模型测试。而计划建造4艘的21180型极地破冰巡逻舰也在2017年底交付首舰“伊利亚·穆洛梅茨”号后没有了下文。

可见,嘴巴与手脚总是存在着天然的距离。

破冰船不是一天建成的

美俄在发展破冰船上言行不一的表现也有不同的原因。美国对破冰船的忽视根深蒂固,难以在短时间内转变过来,而且北极地区的开发利用并非一朝一夕之事,一旦有更紧迫的涉及国家安全和建设发展的事情,有关北极地区的投入被“优先”砍掉不足为奇。况且美国近半个世纪未研制新破冰船,技术人才储备不足,设计建造工作还需依靠外力,这无疑又增加了一些变数。例如,美国计划在加拿大国家研究委员会测试和验证潜在的重型极破冰船设计模型,但美加贸易风波后,加拿大政府对该项目持拒绝态度。而俄罗斯则是典型的有心无力,经济乏力导致资金短缺、人才流失造成技术不足等都是新破冰船计划一推再推,甚至不得不削减取消的根源。

从双方将要重点发展的新型破冰船来看,美国海岸警卫队计划建造的极地安全防卫舰尚处需求研究和概念设计阶段,披露的消息不多。按照现役破冰船规格和预估建造经费,新的破冰船分重型和中型两类,前者排水量应该在15000~20000吨左右,后者应该在6000~10000吨左右,采用常规动力,至少能破除1.5米厚的冰层,并且还会配备一定的武装,也可能采用全电推进等新技术。

相对而言,俄罗斯已经下水的22220型和模型测试阶段的10510型核动力破冰船尺寸更大、动力更强,破冰能力等核心指标应该也更高。并且,后者的宽度将超过现有所有破冰船,这也意味着在它的带领下,俄罗斯将会有更多更大的船舶进入北极航道。对标中型破冰船的21180型极地破冰巡逻舰的性能也可圈可点,它不仅能穿破1米厚的冰层,而且自主运行周期可达60天。值得一提的是,22220型破冰船二号舰“西伯利亚”号建造的部件90%以上来自俄本土,基本实现了自主可控。按照目前的规划,俄罗斯将形成“港口/内河一远洋军民破冰船”的完备体系,无论是为船队开辟航道还是独立执行武装巡逻任务都有合适的破冰船可供使用。可以说,横亘在俄更新破冰船队计划前的唯一障碍可能就是高昂的建造和运行费用了。

中国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破冰船“雪龙”2号。该船定位于执行极地科考任务,虽然破冰能力一般,但在中国极地装备发展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俄罗斯正在建造的23550型破冰巡逻舰航行想象图。它采用了隐身设计,舰身涂装符合极地环境。其舰艉的导弹垂直发射装置非常显眼,一旦服役,将是极地最强火力

设计建造破冰船需要长期的技术、人才、实践经验积累和巨大的投入,并非短时间内可以完成,美俄之间的差距不是偶然。可以预见的是,未来5~10年内,两国破冰船队的力量对比不会发生明显变化。

“冷门”能否诞生惊喜

尽管破冰船队的力量悬殊,但美俄对北极地区的争夺却不会停止,且将日趋白热化。因此,破冰船武装化或者武装破冰船很可能成为未来两国在破冰船发展上的重要方向。

美国海岸警卫队司令称,“未来破冰船需要预留一部分空间,因为我们的破冰船可能装备巡航导弹。俄罗斯目前有40艘破冰船,是一支能力不断上升的舰队,其两艘2020年服役的破冰船将装备巡航导弹。”美国人还在担忧的时候,俄罗斯已经行动起来了。除了21180型极地破冰巡逻舰外,俄罗斯正在建造的23550型多用途破冰巡邏舰也是集战巡、破冰于一体的综合性舰艇,正是美国海岸警卫队司令所称的“装备巡航导弹”的破冰船。据报道,10510型核动力破冰船也将安装武器,不排除俄罗斯未来将所有破冰船武装化的可能。

与此同时,破冰船技术也在不断发展。例如,更易于在冰区航行的新型船体设计,激光、加热等辅助破冰手段,类似于全向吊舱的新型推进装置,双向破冰结构等等。作为顶尖的科技强国,美俄绝对不会对这些新技术视而不见,双方的竞赛总是精彩纷呈,期待它们在“冷门”的破冰船领域为世界带来更多的惊喜。

[编辑/山水]

猜你喜欢
破冰船警卫队核动力
中国核动力领域的奠基者——彭士禄
揭秘美国国民警卫队
五件事揭秘美国国民警卫队
俄罗斯最强大核动力破冰船开建
中国巨轮持续远行的“核动力”
俄罗斯最新建造的首艘军用破冰船“伊利亚?穆罗梅茨”号将于2017年秋季交付海军
破冰船性能及设计经验述评
俄罗斯要造超级核动力破冰船
拦朝鲜货船, 印海岸警卫队出风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