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对策研究

2019-07-16 10:31王睿马俊
青年时代 2019年18期
关键词:少数民族大学生人文关怀新时代

王睿 马俊

摘 要:“新时代”背景下少数民族大学生人文关怀长效机制的构建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然要求。应对树立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基本理念、构建“五大培养平台”,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关键词:人文关怀;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人文关怀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党的十八大、十九大报告中相继指出:人文关怀在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意义及重要地位。在“新时代”背景下,尤其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凸显出人文关怀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从理论层面再次强调“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不可动摇。

一、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关怀的内在的一致性

人文关怀体现着精神层面上的教育,正与思想政治教育融为一体,在教育过程中处处彰显人文精神。众所周知,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就体现着人文智慧和精神,在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精神架构中发挥出积极作用。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其实就是在少数民族大学生身上充分运用人文关怀。

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形态、文化、转型、发展、完善的社会教育活动,是一种不断完善人的思想和道德。从内在和外在都可以看出这一过程充满着人文关怀色彩,体现出人文内涵。也就是说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始终将人文精神的价值取来教育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尊重他们每一个生命和个体的价值。试图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个体生活,真实、深刻的情况出现,特别是尊重少数民族大学生主体性,例如尊重信仰。

从教育哲学层面来看,全面提升人性的层次是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完善人本身,探寻人的存在价值和追求人生终极意义。实现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肩负着自己的发展,重构生命的意义,满足少数民族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终极使命。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这一终极使命是人文关怀的具体体现。

二、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现状分析

我们在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值得肯定,但通过少数民族大学生和教育者的访谈和调研,也暴露出了少数民族大学生自身和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直接阻碍人文关怀的效果,重在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应引起高度重视并加以解决。

(一)文化冲突中的价值认同和自我认同方面

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少数民族大学生,一定要抓住其两个方面的特性:一是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日常的工作和学习生活中潜移默化的接受了本民族文化的影响;二是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学校接受传统的教育,同时也接受着本民族的文化的熏陶,这就表现出双重特性相互交融的“多元文化一体”的特征。

少数民族学生从心理、行为和精神三方面都有着与汉族学生不同特点,通过行为体现出不同的价值观念和关系网。在大学生教育这个环境中,让少数民族大学生脱离了原有的生活环境,不同民族性文化冲因素获得了充分的接触机会,在这样的冲突下促使反思自己民族究竟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差异,在求同存异的前提下发展,从而使本民族得到继承和发展。而在这种矛盾中,少数民族大学生通过自己现有的认知水平,很难处理应对好这些问题。必须要经历一定的阶段来不断的进行认知和调整自己同一性混乱的心理状态。

(二)少数民族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常见的问题

少数民族大学生来自不同地区和民族,不同的民族意识、民族情感和民族价值观、人生观都对他们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要进行密切的往来,在交往中又会产生一些现实的问题。存在人际关系不适应和沟通困难问题。

少数民族大学生进入大学以后首先面临的是生活环境的改变,许多学生在进入大学之门以前,从未远离家门。进入大学校园,需要在这样一个环境下独立的学习和生活,以至于他们对新生活感到迷茫和无助。家中遗传下来的风俗、观念和意识也将植入全新的人际环境中,特别是对一些民族传统的习俗和观念相异的同学来说,他们往往无法认同其他民族的一些习俗与观念。因此,在这种习俗和观念等文化差异的碰撞中,少数民族大学生会产生人际不适应的困惑。

人际交往首先遇到的是语言和文化习俗的障碍。由于地域的、民族的、历史的等诸多原因,少数民族大学生形成了各自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标准,加之各民族语言上的不同、习俗上的差异,使得他们虽然能与其他人交往,但是关系非常一般,沟通质量不高。因为在许多问题上的分歧,很难达成一致,这让他们很难深入沟通,互吐衷肠的缺乏,肝胆相照,默契配合,分享快乐和悲伤的朋友。

三、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对策

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而言,必须加强人文关怀,将人文关怀理念渗透到思想政治工作是必须长期坚持的教育理念。必须长期坚持贯彻,要使取得更好的效果,这就必须树立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基本理念、基本原则以及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只有深入综合应用形成合力,才能助力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有效贯彻。

(一)樹立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基本理念

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和创新的指导思想,必须要增加人文关怀的理念。少数民族大学生这一群体有极强的特殊性,必须要不断创新和改善,将人文关怀融入其中。人文关怀是改革和创新的方向标,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范式,必须树立以人为本、民族平等和零距离换乘的新理念。

通过理论整理和访谈结果给我们启示,要想做好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树立不同层次的理念:

1.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全程育人的新理念。以人为本是一种观念,是一种理想,是一种信念。从它的本质内涵和价值取向来说,应该始终牢树立以人为本地位,不断实践丰富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并在实践中不断产生新的认识,丰富和发展以人为本的理念,使思想政治教育保持一种良好的状态。当然,要使以人为本的理念深入人心,并居于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地位,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这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促进以人为本的理念向思想政治教育渗透要的各种实践以及在实践的各个环节中不断地促进并最终自觉地将以人为本的理念予以落实。要实现这种渗透,可以选取两个突破口:一是狠抓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我们应当从机制、内容和观念三个方面进行全方位创新。二是坚持走群众路线,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一中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崇高信仰始终是我们党的强大精神支柱,人民群众始终是我们党的坚实执政基础。只要我们永不动摇信仰、永不脱离群众,我们就能无往而不胜。”字字句句深刻揭示出群众路线对于党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对党未来的发展道路高度概括。我们只有坚持走学生路线,切实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解决生活学习、工作以及心理中的实际问题,你和他们心心相印,息息相通真正尊重人、关注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作用的实现。

2.坚持尊重民族风俗习惯、民族平等的教育理念。民族风俗是国家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形成的漫长的生活方式和形成的。它体现在生产、生活、饮食、服饰、婚姻、丧葬、节日、娱乐、礼仪、禁忌等方面。在不同程度上,它反映了國家的历史传统、心理感受、道德原则和宗教价值观。风俗习惯作为国家特色的外在表现,对国家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我国民族学家费孝通教授说:“一个民族总是要强调一些有别与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的特点,赋予强烈的情感,把它升华为代表本民族的标志。”[1]事实证明,正是因为这种差异性才能体现出少数民族的特点,因为在他们看来一样就意味着不存在。其少数民族的服装、节日、习俗等都能体现出有别与其他民族,这正是少数民族大学生引以自豪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少数民族大学生,所以一定要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在思想教育过程中实现心的沟通。对一些民族自尊心相对较强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更是要尊重他们的风俗习惯,只有这样使他们更接受教育者的教育。

3.树立零距离换乘理念,使少数民族大学生迅速融入社会。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提升的综合素质,包括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其目的是适应社会的发展,提前给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作好规划,不断培养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社会竞争力,为他们提供学校与社会搭建平台创造零距离换成。传统意义的零距离换乘,主要是为了达到交通枢纽的换成问题,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乘客在建筑物内行走的距离,完成各种运输方式的传递。我们知道,少数民族大学生在上大学之前是没有进入过社会的,大学后进入了全新的环境,不了解社会需要具备什么素质的毕业生,所以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尽早的为少数民族大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涯规划做好指路人,是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现实要求。要认真做好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指导和服务,帮助他们主动认识自我、寻求真理、完善人格。因此,我们要为少数民族大学生今后的发展搭建和创造一系列的平台和体系,以确保少数民族大学生能够顺利的与社会对接,迅速融入社会,使之在工作岗位上尽显自己的综合能力。

(二)构建“五大培养平台”,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1.构建“共筑中国梦”思想教育平台。推进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与学校党团建工作充分结合,开展“弘扬爱国奉献精神 建功立业新时代”为主题的党团组织生活和系列教育实践活动;制定《关于开展“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的通知》组织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党的十九大报告精神,组织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升旗仪式、观看学习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等活动,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邀请民族宗教方面领导、专家学者、全国民族团结先进个人等开展专题讲座辅导,不断增强“五个认同”观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同意,培育学生要爱国、忠于祖国、忠于人民,要励志、立鸿鹄志、做奋斗者,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做民族团结的践行者。

2.构建“卓越个性化”培养平台。学校制定并出台《支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本科生个性化培养方案》和《少数民族预科学生个性化培养方案》,实行“个性发展、因材施教、终身学习、提升素质”的少数民族学生培养模式,既重视通识通修、又重视个性化发展。开设公共通修课程《大学语文》、《民族学导论》、《中国民族》等,充分发挥课堂育人功能,引导少数民族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

3.构建“手拉手”校园文化平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着力打造“翱翔名家讲堂”和“翱翔榜样力量”等一批精品校园文化活动,繁荣发展校园文化,创新校园文化品牌。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为抓手,挖掘和发挥多民族文化荟萃校园的资源和优势,举办“石榴花开”民族风情文化节等一系列活动,丰富校园文化内涵,唱响民族团结进步主旋律。

4.构建“心连心”人文关怀平台。深化“以学生为根、以育人为本”服务育人理念,可以通过采取绿色通道、助学金、勤工助学、临时困补、节日慰问金等多种渠道,全方位为经济困难民族生送去经济资助和精神鼓励,使困难学生受助率100%。关注学生生活环境,改善两校区民族餐厅服务,为学生提供味美价廉的民族风味菜品等。

5.构建“筑梦翱翔”职业发展平台。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帮助学生分析就业优势和短板,明确就业地区和行业意向。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开展“职讲堂”、职业生涯规划课、简历设计大赛、模拟招聘大赛等活动,不断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能力。可以成立校、院两级新疆籍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创业帮扶工作小组,研究部署有关工作。针对新疆籍少数民族毕业生不同情况,实施“一对一”就业帮扶,实现“一生一策”。

参考文献:

[1]郭寿祖.民族理论政策基础[M].广西民族出版社,1998:158.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大学生人文关怀新时代
关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调查研究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