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钢琴抒情小品《蝴蝶》看格里格音乐中的印象主义风格

2019-07-16 04:27刘秋蓉
北方音乐 2019年6期
关键词:蝴蝶

【摘要】格里格作为挪威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他的音乐是民族性的。但在他的众多作品中还呈现着印象主义音乐的元素。本文从格里格的钢琴抒情小品《蝴蝶》出发,通过对调式调性、和声等方面的分析,阐述这部作品中的印象主义风格。

【关键词】《蝴蝶》;格里格;印象主义音乐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如果翻阅各种资料,我们不难发现人们对格里格音乐的研究大多侧重于他的艺术表现手法和挪威风格方面。通过对格里格《钢琴抒情小品》Op.43中的《蝴蝶》这首乐曲的研究发现,这一特点尤为突出。所以,本文从音乐作品的调式调性、和声、织体等方面入手,分析其音乐与印象主义音乐风格的关系。

一、浪漫主义音乐风格盛行期的挪威民族乐派代表人

爱德华·格里格(Edward Grieg,1843-1907年)是著名的作曲家、钢琴家,挪威民族乐派的创始人和代表人。他一生绝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浪漫主义音乐风格盛行的时期,但他的音乐却是风格化的、民族化的。他常把具有浓厚挪威风格化的和声、音调、调式等素材运用到自己的音乐创作中,不仅彰显了作品的挪威民族风格,也给印象主义音乐风格的诞生和发展带来了启示。

二、乡间漫游催生的《蝴蝶》

格里格的《钢琴抒情小品》Op.43创作完成于1886年,《蝴蝶》是《钢琴抒情小品》Op.43中的第一首曲子。创作这首抒情小品时,正值挪威民族解放运动时期。那时的格里格开始喜欢上行程很长的数日山间漫游。曾经一度紧张的夫妻关系,似乎也得到了暂时性的缓解,大量的音乐会给他带来的收入,对之前因建造“特罗尔德豪根别墅”而负债累累的格里格来说,无疑是好运气。在这样的背景下,他的《钢琴抒情小品》Op.43号诞生了。

《蝴蝶》是一首浪漫、清新的钢琴小品,是格里格在哥本哈根时创作的。或许是哥本哈根夏日里美妙的乡间漫游给他带来的灵感,《蝴蝶》是他第43号作品中最出色的一首,曾被厄勒曼甚称之为在格里格作品中不经常见到的“神来之笔”。

如何“神来”,又怎样体现了“印象主义音乐”的风格?这要从印象主义音乐特征开始说起。

三、回避理性的印象主义音乐

19世纪中后期,印象主义音乐在“象征主义文学”和“印象主义绘画”的影响下诞生了,它是一种集抽象性和超越现实的色彩于一体的音乐风格。它以表现作曲家通过听觉、视觉、幻觉甚至嗅觉所捕捉到的对于自然现象、景物、人物等的感觉印象为主。对于传统音乐而言,印象主义音乐无疑是一种“反传统”的,它力图摒弃传统音乐中的各种束缚,回避理性的和社会现实的重大题材,避而不谈音乐作品的戏剧性、交响性的音乐形象和内心的情感抒发,但它重色彩、重和声的特点,为音乐发展创造了更多与众不同的美妙的“音乐词汇”。

为了实现印象主义音乐捕捉瞬间感官印象的目的,它的和声织体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它的旋律不再强调线条化,而以片断的、零碎的形式出现;它突破了传统大、小调的和声体系,广泛采用中古调式、五声音阶、全音音阶,增强调式的表现力,减弱调式的中心感;在和声方面它摆脱了功能和声体系的束缚,趋向于削弱功能性而增强和声进行中的色彩效果,九和弦、十一和弦、十三和弦,成为其和声运用中的一个特色;此外,省略音、附加音的和弦以及全音阶和弦、非三度或平行叠置的和弦等,也是它作品中典型的和声运用。

印象主义音乐风格从19世纪80、90年代崭露头脚,到20世纪初逐渐走向衰退。虽然它盛行的时间比较短,但却出现了向克洛德·德彪西、莫里斯·拉威尔等著名的印象派作曲家,一些精致、新颖、灵巧、清新的作品也应运而生。

四、钢琴抒情小品《蝴蝶》基本结构分析

格里格的这首《蝴蝶》(《钢琴抒情小品》Op.43创作于1886年)诞生于19世纪80年代,正值印象主义音乐风格的萌芽时期,乐曲结构短小、精练,是一个典型的单三部五部曲式结构(参见图1)。

A段(1-6小节),乐曲在A大调上陈述,音乐在优美的快板速度中开始,一气呵成,构成一个一句式乐段。这一段的音乐主要由两个材料构成,材料一是第一小节,由附点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构成的下行七度大跳、分解和弦的上、下行和形象化的半音旋律上行组成;材料二是第二小节,附点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的上行六度或七度大跳与上行分解和弦交织出现。之后的3-4小节是材料一的原样再现和上行五度模进,5-6小节则是由材料二变化而来。A段在和声编配上以属和弦、导和弦等属功能组的和弦为主,期间插入了少数的主和弦、重属和弦、重属导和弦以及包含变化音的色彩和弦,最后以开放的方式终止在属和弦上,形成开放乐段。

B段(7-16小节),由两个乐句构成,第一乐句是7-10小节,第二乐句为11-16小节。从音乐的节奏型方面来说,B段的音乐是沿用了A段中的节奏型,将A段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节奏稍加变化得来的。从音乐与和声织体来说,B段音乐与A段相比较,织体明显加厚,声部分布由A段的两個声部,变为三个声部。其旋律声部隐藏着左、右手伴奏和弦之间的中音声部。此外,这一段的调式跟A段比较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整个段落始终游离在A大调、#f小调、D大调、b小调,甚至B大调、混合利第亚、利第亚等中古调式之间,色彩更加丰富,第二次出现的B段是原有B段的原样再现。

之后出现的A1段和A2段实际上是A段的变化重复,其中A1段(17-23小节)在A段的基础上延伸了一小节,即第21小节。此外,A1段的终止式与A段的终止式也有着明显的不同,A段最后以属开放结束,但A1段的终止式则采用K-D9-T的收拢终止结束。A2段在A1段延伸的基础上,将A2段中的39和40小节(即A1段中的22和23小节)音乐以移低八度的方式重复一遍,使音乐得到了进一步扩展,以K-D9-T的和声进行结束全曲。

五、钢琴抒情小品《蝴蝶》中印象主义风格的体现

(一)不同调式的交替出现

正如印象主义音乐代表人德彪西曾经说过的:“他认为音乐既不是大调,也不是小调。宁可说,它是这二者并存的……调式是音乐家一瞬间的想法,它是不稳定的。”在格里格的作品中这种调式交替、调式模糊的例子不胜枚举。以《蝴蝶》为例,我们可以轻易地看到这位和声大师在调性方面的革新。

(二)混合利第亚调式的应用

在《蝴蝶》这部作品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混合利第亚调式(降低调式的七级音)以调式和弦和旋律在不同的位置多次出现。由于这部作品是一个A—B—A1—B—A2的单三部五部曲式,曲子中很多段落是以相似的或者完全相同的形式多次出现,所以,下面仅对A和B段中的相关内容加以分析。例如,A段(A大调)的第5小节伴奏声部出现的还原g;B段(A大调开始)开始处(第7小节)旋律声部的还原g1;B段(D大调)第11小节的还原c2、c3(左手伴奏中的c1)等等,都是混合利第亚调式与自然调式交替出现的典型实例。

(三)利第亚调式的应用

利第亚调式的特性是升高调式的第四级音,在《蝴蝶》这部作品中利第亚调式与自然调式交替出现的实例也是有的。如,B段A大调开始的第8小节的#d1和转入D大调后的第12小节中的#g1。

(四)大小調式的交替出现

大小调式的交替出现是塑造音乐色彩极其有效的手段,它可以使音乐时而变得明朗、时而变得暗淡,在《蝴蝶》这部作品中格里格由b小调(13小节)到B大调(14小节)再到b小调(16小节)的瞬间转调,给人与众不同的色彩感,将蝴蝶翻飞于万绿丛中百花间,时而婆娑起舞,轻盈柔美的姿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从以上三点我们不难发现,在《蝴蝶》这首钢琴小品中多处运用了调式交替、调式模糊的手法,使人感受到音乐调式瞬息万变的美。这种突破传统大、小调的和声体系,广泛采用中古调式,增强调式的表现力,以表现作曲家通过听觉、视觉、幻觉甚至嗅觉所捕捉到的对于自然现象、景物、人物等的感觉印象为主的特点,恰恰是印象主义音乐风格的体现。

1.半音音阶的使用

色彩性的、大胆的半音音阶的使用,是印象主义音乐的另一个特色。在格里格的作品中,半音音阶一般以和声的形式体现。当然,半音音阶在旋律声部出现的情况也是有的,但一般来说成功之作并不多。《蝴蝶》这部作品却是为数不多的“神来之笔”。格里格利用在A段中的第1小节、第3小节、第4小节和之后A1乐段、A2乐段中对应的位置和全曲第22小节、38小节分别使用了半音音阶的级进上行,表现蝴蝶轻盈飞翔的样子,犹如色彩斑斓的花朵飘舞于花间叶隙,这恰好契合了印象主义音乐重色彩、重和声的特点。

2.属和弦终止

在印象主义音乐风格中,调性游离是其音乐风格的主要特点。实现调性游离的手段有很多,例如之前提到的调式交替、半音音阶使用等。属和弦终止也是实现调性游离的手段之一,《蝴蝶》的第一段A段结尾就终止在主调的属和弦上,而没有使用通常情况下的主和弦终止。这种有趣的结束方式,大大削弱了原有调式调性的稳定性,使音乐游离于主调与其属调之间。

3.属和副的七和弦、九和弦、十一和弦、十三和弦的使用

在印象主义音乐中,作曲家为了制造特定的和声色彩,常会使用一些七和弦、九和弦、十一和弦、十三和弦,这种特性在格里格的作品中存在很大的相似之处。在格里格《蝴蝶》这首作品中,属七和弦、导七和弦、副七和弦、副属七和弦以及九和弦、十一和弦随处可见。如乐曲开头处的导的三四和弦、曲中的属的三四和弦(第2小节)、属九和弦等,这一类型的和弦使用较多,在此不一一赘述。

4.持续音和音乐的结合

持续音和音乐的结合是格里格音乐中挪威民族风格的体现,同时也是印象主义音乐中的一个特征。在《蝴蝶》这部作品中,持续音也是它的特色之一。如乐曲的B段,第8小节、第9小节始终有一个c2音(低音部间断重复的c)的持续;紧接着这一乐句的上行四度模进乐句中三小节f2音(低音部间断重复的f)的持续也是这种情况的具体体现。《蝴蝶》中这一特征的体现,让我们不免怀疑,印象主义音乐中持续音与音乐相结合的特征或许就来源于挪威音乐的风格特色。

5.和弦的平行进行

在格里格的作品里,平行进行中的协和和弦或不协和和弦的运用,可谓是这一领域的先驱。他的这种大胆尝试强烈地预示了印象主义音乐的创作技法。《蝴蝶》这部作品A段部分的第5、6小节右手弹奏的连续六度的平行下行就是这一特征的集中体现。

六、结语

格里格作为挪威民族乐派的创始人和代表人,他的音乐中蕴含着浓郁的挪威民间音乐风格。或许正是这种别样的音乐特色,对印象主义音乐的诞生和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影响。在他的音乐中,不同调式的交替出现,半音音阶的色彩性使用,调式调性游离手法——属和弦终止的运用,七、九、十一、十三和弦的频繁出现,持续音和音乐的结合的特点,和弦的平行进行等印象主义音乐元素随处可见。他音乐作品中的和声运用,甚至可以被称为“前印象乐派”。

参考文献

[1]达格·舍尔德鲁普-艾贝著,张洪模译.格里格的和声研究——关于他对印象派音乐所作贡献的探讨[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2.

[2]中田可文编著.西方音乐史考试纲要[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

[3][德]汉斯佩特·克莱曼著,齐欢欣译.罗沃尔特音乐家传记丛书格里格[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9.

[4]李海威, 杨永蕾. 德彪西印象主义音乐的和声手法[J]. 齐鲁艺苑,2001(3).

[5]何杰,王雪.格里格钢琴抒情小品之《蝴蝶》分析[J]. 黄河之声,2012(1):24.

[6]刘宏伟.琴歌曼舞话“蝴蝶”——格里格钢琴抒情小品《蝴蝶》的演奏与教学[J].乐器,2005(2):28-30.

作者简介:刘秋蓉(1978—),硕士,讲师,曾在《乐府新声》上发表论文《歌剧<永不消逝的电波>选段<可是我的爱没有对你表白>的音乐特征》,在《山东工会论坛》上发表论文《<苏尔维格之歌>挪威民族音乐风格初探》与《利用情感因素组织声乐教学》,在《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上发表论文《从五部歌剧看中国歌剧丰收期音乐创作特点》,参编高等院校音乐类“十一五”规划教材《视唱练耳与乐理》。

猜你喜欢
蝴蝶
捉蝴蝶
蝴蝶是书
蝴蝶
蝴蝶 轻盈的美
蝴蝶
为了蝴蝶
捉蝴蝶
奇异的蝴蝶
捉蝴蝶
蝴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