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赫玛尼诺夫《音乐瞬间》op.16no.1演奏简析

2019-07-16 04:27李咏雪
北方音乐 2019年6期

【摘要】塞基·瓦西里耶维奇·拉赫玛尼诺夫(Sergey Vassilievitch Rachmaninov)是俄罗斯最后的浪漫主义音乐大师。他在1896年10月到1897年2月创作了《音乐瞬间》Op.16,这部作品显著地突出了拉赫玛尼诺夫创作独有的画面感,标志着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创作开始走向成熟。本文着重研究了《音乐瞬间》Op.16中最具代表性的首篇作品,希望能为今后学习和弹奏这部作品提供些许值得参考的建议,并力求更深层次地认识作品中所包含的情感。

【关键词】 拉赫玛尼诺夫;音乐瞬间;演奏简析

【中图分类号】J676 【文献标识码】A

一、拉赫玛尼诺夫和他的《音乐瞬间》Op.16 No.1

19世纪末,西方音乐史上诞生了一位俄罗斯浪漫主义音乐大师塞基·瓦西里耶维奇·拉赫玛尼诺夫,拉赫玛尼诺夫一生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音乐瞬间》Op.16 No.1是其早期的钢琴代表作品,该作品具有拉氏特有的音调,并带有怀念性质的主题。

(一)《音乐瞬间》Op.16 No.1的创作背景

拉赫在1895年完成第一交响曲后,1896年10月创作了《音乐瞬间》Op.16 No.1,拉赫把这部作品题献给朋友亚历山大·查塔耶维奇(Alexander V.Zatayevitch),1897年由尤尔金森(P.Jurgenson)出版社首次出版。在1948年被Muzgiz出版社收录到其钢琴作品集中,遗憾的是此部作品拉赫玛尼诺夫从未公开表演过。

简·蕾黛儿(Jay Ledya)和谢尔盖·伯根森(Sergei Bertensson)共同所编著的《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人生》中提到,“六首钢琴曲(moments musicaux)这是拉赫那些黑暗岁月中最后的作品”。据史料记载,1897年第一交响曲首演失败后,拉赫有近两年没有写作。可见这首作品是拉赫早期创作的较成功的钢琴曲之一,同时还是其音乐创作生涯的转折点。

(二)作品的曲式结构

《音乐瞬间》Op.16 No.1是一首夜曲风格的钢琴小品,柔和的旋律音调和抒情的音乐性格与肖邦的夜曲有着些许类似的气质,但不同的是其建立在俄罗斯传统歌曲般深情涌动、自由而宽广的旋律之上。

全曲共106小节,根据主题材料、织体音型、调性和声等形态要素可分析出该曲为清晰的复三部曲式结构,分为呈示部(1-37小节)、中部(38-55小节)、再现部(56-97小节)及coda(98-106小节)四个部分(如结构图示)。

二、《音乐瞬间Op.16》No.1演奏要点分析

《音乐瞬间Op.16》第一首,它有着独特的律动感,要求力量与速度相结合,要做到有节制的力度起伏和渐快渐慢。

(一)指法的运用

不同的曲目对于指法的要求不同,运用适合的指法不仅可以清晰地陈述乐句,更能减少技巧上的难度。由于拉赫的作品经常会出现跨度比较大的音,对于手小的同学指法的使用标准可能就在于不破坏乐曲的旋律线条和整体性。

《音乐瞬间Op.16》No.1中左手有很多和弦的连接,需要演奏者连贯地去弹奏,不能只靠踏板去连接,需要合理的指法去配合做到自然的连贯,利用合理的指法去完成演奏时手重心的连贯转移。

拉赫这首乐曲的谱面上有很多连线记号,所以,在指法的设计上要考虑到分句保证旋律的连贯性,例如22-23小节中的mi一定要转到1指弹fa否则旋律就断开了(谱例1)。

又例如,乐曲第38小节的右手指法既要考虑到弹足二分音符的时值,又要保证旋律声部的连贯,要满足以上两点,二分音符需要用大拇指去弹奏(谱例2)。

在乐曲第55小节华彩段需要两手交替去完成,需要手指和眼睛都提前做好准备,才可以保持旋律线条的连贯,并且要注意指法的正确使用。

指法的使用,直接影响到音乐的表现力,合适的指法能够事功倍半,反之会阻碍演奏。我们设计指法时要以不破坏旋律线条的走向为基准,综合分句法分析前后句的关系,不断地尝试,然后找到适合自己的指法。

(二)休止符的处理

休止在音乐中并不是停止,它是乐曲的一部分。休止符和其他音符一样都需要表现出来,有的休止可以推动乐曲的进行,有的休止可以让乐曲充满戏剧化的表現效果。《音乐瞬间Op.16》No.1中的休止符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在旋律开头的短休止,第二种是连接句之前的长休止。

其中乐曲中频繁运用到八分休止符,其多出现在乐句的开头,例如,(谱例3)乐曲第二部分62-63小节中的八分休止符处需要短暂地换气,下键时要注意乐句是弱拍起。

乐曲中休止时间最长的有两处,是第21小节和83小节处(见谱例4)。这两处休止符都是3拍半,由二分休止符、四分休止符以及八分休止符组成。两个休止符之后都是再现部,并且所要求的的力度也是弱,83小节是三个p,需要用到弱踏板。这种长时间的休止符处理不当容易破坏乐曲的完整性。四位钢琴家的处理方式都各不相同,但他们的共同点便是保持气息。笔者认为,可以利用延音踏板缓慢松开去连接再现段。在练习乐曲初期,可以放慢速度并用嘴巴数拍,把休止符读出声来,感受乐句间的连接。

(三)多声部的弹奏处理

乐曲中还出现了类似巴赫十二平均律中多声部旋律同时进行,这就需要分清主次,并且合理安排每个声部的音量,需要注意手指的控制力。例如,乐曲第一部分的再现段A1(见谱例5)右手就出现了两个声部同时进行,阿列克斯耶夫的处理便是以旋律声部为主,但中声部的半音进行弹得突出、厚重,支撑着旋律声部。

拉赫这位浪漫主义作曲家十分注重音色,在练习时不仅要注意聆听,也可以录下自己的音频去琢磨细节。乐曲中还出现了大幅度的变化与对比,需要注意乐段之间的衔接。

三、结语

通过大量研读拉赫及其《音乐瞬间Op.16》的资料、文献,笔者将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并结合自身的经验加深了对乐曲的认识和理解,也被其中流淌的抒情和激动人心的歌唱性旋律深深吸引。乐曲中均匀、循序渐进的发展让每个乐段都相互紧密地连接在一起,相互流通,体现了拉赫对全局的精确把握。

笔者选择了《音乐瞬间》Op.16第一首作为研究对象,就情感内涵而言,这首作品让听者感受到俄罗斯的春天,具有拉赫独有的画面感;就艺术价值来说,这部作品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就教学价值而言,这首作品是一部优秀的钢琴教材。

参考文献

[1][德]安德烈亚斯·魏玛,陈莹译.拉赫玛尼诺夫[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巴尔蒙特.巴尔蒙特·唐斯坦丁[M].莫斯科:莫斯科出版社,1990.

[3]华萃康.拉赫玛尼诺夫的和声技巧[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4]刘一心.论拉赫玛尼诺夫钢琴协奏曲的创作与风格特性.[J].艺术百家,2002(1).

[6]Sergri Bertensson,陈孟珊译.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人生[M].台湾:原笙国际有限公司,2008.

作者简介:李咏雪(1988—),女,汉族,江苏省盐城市人,助教,硕士,盐城师范学院,研究方向:钢琴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