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研究

2019-07-17 02:30宁银苹
甘肃农业 2019年7期
关键词:武威市武威城镇

宁银苹

中共武威市委党校,甘肃 武威 733000

当前我们正以空前的速度推动城镇化发展,在这种背景下,解决好城镇化的“三农”问题,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好坏直接影响城镇化发展质量。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就要实现两者的协调发展,才能确保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保障。

一、武威市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及分析

(一)武威城镇化发展水平分析

1.城镇化水平低,发展速度滞后。根据统计局2017的统计数据分析,2017年全国城镇人口比重达到58.52%;甘肃省的城镇人口比重为46.39%;而同期武威市的城镇人口比重仅为39.72%。其较全国平均水(58.52%)低18个百分点,比甘肃省低7个百分点。因此,加快城镇化进程缩小差距,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武威市未来的方向。

2.城镇化发展不平衡,地区差异明显。武威市城镇化发展受到生态环境、区位条件、经济基础、社会文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近而表现出明显的不均衡发展特征,三县一区的城镇化差异明显。凉州区作为武威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该地区的城镇化率为45.84%,高于全市水平;天祝县作为我省藏区跨越式发展的示范县,城镇化率40.68%,接近于全市水平;民勤县是全国最干旱、荒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特殊的地理环境决定了民勤农业的主导地位,因此城镇化率仅为34.33%;古浪作为国家级贫困县,同时是传统的农业县,工业发展缓慢,使得城镇化水平在武威地区最低,仅为26.65%。

3.城市功能不突出,辐射能力不强。武威作为内陆地区的农业大市,农业在三产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截至2017年武威市三次产业结构25.7:29.1:45.2,从产业比重来看,武威市第一产业所占份额过重,第二产业比重过小,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使得城镇化的发展还不能起到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作用。使得工业没有促进城镇发展,第三产业带动城镇发展,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武威市的城镇发展水平和质量。总的来说武威市城镇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城镇类型数量比例失调,从而使区域经济动力缺乏,城镇功能不明显,拉动经济能力不足。

(二)武威市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分析

为了对目前武威市农业现代化程度进行准确判断,本文从武威农业发展水平从投入、产出、乡村社会发展和可持续性方面分类考察。农业投入水平方面,农用化肥使用量达到467 292t,农村中接受初中以上教育的占68%,全市农村机械总动力为399.8KW;农业产出水平方面,全市人均产值达到2 5691元,其中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 596元;乡村从业人员当中农业从业人员比重达到56.48%,农村居民富裕程度指数达到37.7;森林覆盖达到18.38%。

武威作为典型的资源性缺水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决定了武威必须走农业现代化的路子。近年来,武威市农业现代化水平稳中求进,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现代农业产业链经济已显雏形、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扩大。但是,武威市城乡差距日益扩大的态势没有彻底扭转,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仍未改变,农业发展仍处于低水平传统农业状态。

这里选取了武威市农业现代化水平中的两个指标,分别是农业投入水平中单位耕地面积化肥使用量和农村社会发展水平中的恩格尔系数。该指标分别超出73%和15.5%。这就说明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显著提升,以及对土地节约型的现代化农业生产重视程度明显。

农业投入水平中有效灌溉率为65.68%,单位耕地农用机械动力13.72。远低于起步阶段水平,这就说明武威市农业在技术设施投入上严重不足,农业现代化生产的投入仍处在低水平阶段。

从表一看,武威市将近80%的指标达不到现代化标准,整体上处于快速起步阶段。有学者对农业现代化进行了划分,即准备阶段、起步阶段、初步实现阶段、基本实现阶段、发达阶段,对比武威市农业现代化的各项指标,可以看出,武威市目前正处于农业现代化的初步实现阶段。所以,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是武威当前和今后很长一段时间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武威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二者在协调发展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武威市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

钱纳里标准模型对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关系有所表述:如果人均GDP大于1 000美元,那么城镇化率应该达到65.8%,—、二、三产业产值比重为11:32:57,2017年武威市人均GDP为24 119元,已超过了1 000美元的标准,而城镇化率仅为39.72%,与65.8%的城镇化率相比,差距仍然很大,产业结构为25.7:29.1:45.2,第一产业占比过高,第二、三产业明显滞后。由此可见,武威市城镇化的发展明显滞后于工业化,滞后的城镇化又进一步阻碍产业结构的调整及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表1 武威市农业现代化指标参考体系及达标情况

(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

二元经济格局一直是武威经济的突出特征,2010-2017年间,武威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差距分别是7 000元、8 086元、9 262元、10 405元、10 085元、12 601元、13 828元和15 003元,城乡收入之比分别是2.54倍、2.55倍、2.51倍、2.49倍、2.28倍、2.41倍和2.42。从收入水平的绝对额差距看,2017年比2010年高出8 003元,年均拉大1 000.4元,城乡居民收入绝对差额扩大,比值上升。

(三)城乡公共资源配置不均

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5 572元、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0 596元;2017年,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87.14万人,其中城镇居民2.45万人。武威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3.35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2.83万人。城镇居民得到最低生活保障救济的人数4.14万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救济人数达15.81万人,农村五保供养0.75万人。从人口比重对比,城乡社会保障覆盖面反差较为明显。

(四)土地规模经营程度仍很低

武威作为甘肃重要的瓜果蔬菜及肉类生产基地,还是理想的绿色食品生产基地。雄厚的农业资源优势,为农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由于受小农经营模式的影响,土地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没有形成规模化种植。做不到规模种植,就没市场份额,就不会形成品牌和竞争力。由于土地规模经营程度仍很低,农村剩余劳动力无法向二、三产业转移,2017年武威市农林牧渔业的从业人员所占比重为56.43%,这也成为了制约武威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关键因素。

四、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路径

(一)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建立农业现代化经营体系

当前,武威农业仍然停留在农产品初加工阶段,导致农产品的附加值不高。深加工阶段的利润流失是成为制约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一方面通过城镇实现产业的串联,即推动第一产业“接二连三”。另一方面通过城镇实现产业的并联,即实现一二三产业相互渗透与融合。同时创新农业适度经营模式,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一步完善土地流转机制,是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举措。

(二)完善农产品生产与城镇需求街接机制

在推动城镇化的进程当中,对农产品的供给、质量有了更高得要求。推动农业现代化必然要推进农业生产规模化,规模化的生产,必然需要大市场的对接。加强农产品的种养殖、加工、仓储物流等的对接,发展农批、农超、农企等产销对接,通过发展农商互联、培育农村电商新业态等措施,实现全面、深入、精准对接,进而提升农产品价值,促进农民增收。

(三)推进生态移民来提升新型城镇化水平

一是加快生态移民定居城镇生产生活基础设施的建设,扩大城镇容量。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快产业和人口向城镇聚集,不断提升城镇的辐射带动和承载能力。二是产业的发展是稳住移民的重要保障。通过培育特色主导产业,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实行产业化、集约化经营,不断提升后续产业的支撑能力,改善移民的生产生活,达到“稳得住,可发展,能致富”的目标。

(四)依托乡村旅游提升新型城镇化质量

乡村旅游能够促进乡村地区人口、资源和非农产业的聚集,进而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武威市作为全省重要的设施蔬菜、肉类生产基地和全国九大葡萄产区之一,独特的农业资源优势为乡村旅游发展奠定了基础。深入挖掘武威山水生态、农耕文化、民俗文化,大力开发田园观光、采摘垂钓、民俗体验、乡村康养、民俗度假等乡村旅游产品,充分利用“旅游+农业”发展模式,推进农业、林业、牧业、文化等产业深度融合,进而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

猜你喜欢
武威市武威城镇
武威市成功创办首家肉牛种畜禽场
重任在肩
2.5 MPa及以上城镇燃气管道与输气管道区别
小刺猬的秘密
莫道武威是边城,文物前贤启后生
文化边城镇远
永不褪色的武威汉简
“三套车”:武威人的骄傲
简述我国城镇老年群体轻体育运动的常态化开展
在钟鼓楼上回望——宾川县州城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