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端午时

2019-07-17 03:45
农家参谋 2019年6期
关键词:汾河香囊粽子

“五月五,过端午。赛龙舟,敲锣鼓。”一年一度,端午又至。如同一个民族的精神安寨,不管是“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还是“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端午节为中华儿女呈现的既有“忠君孝亲”的爱国情感,又有“祈福化煞、驱邪避毒、成龙发祥”的尚美愿望。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很多人都以为端午节源于对屈原的纪念,其实,农历五月初五原本是我国吴越地区的传统祛病防灾节日,称为端午节。

战国时期,秦军灭楚,爱国诗人屈原于端午节投汨罗江殉国,后人便将这一天作为屈原纪念日,举行赛龙舟、投江粽等活动,祛病防灾的本意逐渐淡去。每逢端午,人们仿佛总是能穿越时空,遇见这位行吟泽畔的大文豪,屈原也就成为了端午节最醒目的文化符号。

粽子作为端午节时令食品,风行全国。粽子的种类很多,大小、形状各不相同,但是大多数都有数目不等的角,这和我国古代的祭祀活动有关。古人认为牛羊等有角的动物能够通神,用于祭祀更会得到福报。所以,人们在祭祀前将食物用植物叶子包裹成带角的性状,祈盼借此获得灵性。用这种方法制作的祭品就是粽子,从周代开始粽子就作为祭祀贡品使用,到了晋代才逐渐成为节日食品。

关于粽子,还有这么个传说——台骀治水。相传,台骀是黄帝的五世孙,曾任帝喾的玄冥师,负责治水。由于他治理汾河有功,被尊为汾河之神,也称台神。当时山西境内的汾河经常泛滥,台骀奉命治水。他来到汾河流域,率领当地民众勘察水道,了解灾情,共同治理水患。因劳工数量众多,送饭成了大问题。人们就把饭食装在竹筒内,或者用芦叶包裹,从上游抛入河中,下游的人捞起来就可以吃了。粽子这种食品在台骀治水过程中非常盛行,更有人推陈出新,馅料不仅限于传统的黍米,还添加了各种食材,粽子的口味越来越多。

但人类吃粽子的历史要追溯到一万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的人类不仅懂得直接用火烤食物,还掌握了石煮法。为了方便取水,人们大都依水而居,他们在河边挖一个大小合适的坑,衬上宽大的植物叶片,一口简单的“锅”便做成了。经沙土的过滤,渗入坑中的河水清澈洁净。将石子在火堆中烧热,与食物一起放入水坑,石子的热量被水吸收,很快将食物煮熟。后来,有人将食物用植物叶片包裹扎牢,再放入水坑中煮熟,加工过程更加简便、卫生,这便是粽子的雏形。

一个传统节日,就是一杯岁月的陈酿,也是一道沉淀着厚厚文化土层的历史河床。

端午节,吃粽子只是其中内容之一,在民间传统中,端午这天女儿要回娘家探亲,家人要喝雄黄酒、点雄黄,备艾叶、菖蒲和大蒜,给小孩送五毒肚兜、五彩缕、香荷包,吃鸡蛋、油糕、麻花……祛病消灾、祭祀祈福、回家团圆、强身健体,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从这些美好的生活愿望出发,为端午节和传统节日创造出许许多多美丽动人的习俗。

节日的真意,常常需要依托于生活的体验来领悟。苏轼写道,“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门前青翠,天淡纸鸢舞”,端午节要在胳膊上缠一个虎符,还要出门放风筝。诗人陆游也很有雅兴,“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包完粽子以后,头上还插了艾草。这些小细节,让日常的生活有了更多仪式感,也因此让端午节增添了更多雅趣,而如今,讲故事、游胜地、读经典等诸多活动的出现,让我们的端午节有了更多的仪式感。

【DIY香囊】

相关链接

荷包又称“香囊”。在端午节前,心灵手巧的妇女要用彩色花布和绸布缝制各式各样的荷包,里面装上香草和中药材,如雄黄、苍术、藿香、丁香、白芷等,在节日当天给孩子们佩戴,具有防病避邪的功用。在端午节自己亲手缝制一个香囊,能够为节日增加不少仪式感。下面是心形香囊的制作方法。

准备材料:

布料(宽8厘米,长16厘米);针线;棉花;香料;水晶珠子;中国结;线绳。

步骤二:缝合好以后,将布反转过来,正面朝外,并将中间的接缝整理平整。

步骤三:在香囊里塞进适量的棉花,放入香料。

步骤四:从中间点开始向一边缝合,针距稍微疏松一点,后面的褶皱会好看。

步骤五:缝完一边后,整理一下形状。

步骤六:整理完形状后把线抽紧,回到中间点,然后开始缝合另一边。

步骤七:另一边缝好后抽紧,回到中间点封口。

步骤八:在香囊底部配上中国结,穿上流苏和水晶珠作装饰,一个香囊就做好了。

猜你喜欢
汾河香囊粽子
陪汾河走一走
好吃的粽子
一图读懂《山西省汾河保护条例》
床头挂香囊,安神又助眠
略说民俗文物香囊
TREASURE TRAIL
ПРАЗДНИК ДУАНЬУ И ЕГО ИСТОРИЯ
汾河水韵
端午节,粽子香
仲夏巧手做香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