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沈战役的精神内涵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

2019-07-17 04:14张超薄海
文教资料 2019年14期
关键词:辽沈战役精神内涵社会责任感

张超 薄海

摘    要: 辽沈战役是解放战争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略决战,辽沈战役的精神内涵反映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时代需求,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导向作用,为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通过抓好思政课堂、建设校园文化及融入社会实践三条路径,可以实现辽沈战役精神内涵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理论意义与现实功能。

關键词: 辽沈战役    精神内涵    社会责任感

一、辽沈战役的精神内涵及其与社会责任感的关联

在辽沈战役中,解放军将士用实际行动对目标理想、责任担当,以及个人发展与国家命运的重大现实问题做出回答,表现出坚定革命理想、敢于攻坚克难、密切联系群众的精神内涵。这与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具有密切关联。

(一)坚定理想信念,体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辽沈战役胜利的关键在于坚定理想信念,贯彻中央决策。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央领导审时度势,着眼解放战争全局,做出与国民党进行战略决战的重大决定。在战役打响后,中央军委与东北野战军互通电报数百封,依据形势,反复磋商,为避免国民党军队顺势南撤、全歼东北守军,明确提出“封闭蒋军在东北加以各个歼灭”的战役方针。其间林彪得知国民党在葫芦岛方向增兵消息后,提出不攻打锦州先攻打长春的建议,最终被罗荣桓、刘亚楼说服,坚决贯彻中央的决策。可以看出,在决策判断和战略执行问题上,当个人与集体不一致时,要坚定理想信念,坚决做到个人服从集体。实际上,这是由于个人和集体在根本利益和理想信念上具有统一性,并不存在矛盾。

理想信念是人的精神内核,是实现目标和价值的不竭精神动力。大学生责任感培养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是理想信念问题,坚定将个人价值的实现和社会价值的实现相统一的理想信念。马克思主义强调,人们的实践活动受到价值尺度的制约,价值体现出客观世界对于人的需求的满足。因此,在个人需求和外在环境供给之间需要达成一致性。这种一致性首先是在理想信念上的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梦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也是青年一代应该牢固树立的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是广大青年应该牢固确定的人生信念。”[1]大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就是要肩负起对国家、对民族的责任,并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为自身的社会责任与价值追求。因此,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大学生社会责任的现实要求和根本要义,也是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时代内涵之一,并居于首要位置,具有引领功能。辽沈战役所体现的坚定理想信念的精神内涵,可以很好地解决个人与集体的价值同一性问题,有助于形成反映人民群众需求,对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促进作用的价值取向。这是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所要培养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敢于攻坚克难,体现个人作用与社会责任的统一。

辽沈战役胜利的关键在于敢于攻坚克难,不怕牺牲。东北野战军以伤亡6.9万余人的代价,全歼东北国民党军队。以辽西会战为例,黑山阻击战中国民党军队设备精良,国共兵力对比5:1,第十纵队司令员梁兴初向各师发出命令:“死守3天,不让敌人前进一步!”参战将士凭借敢于攻坚克难,不怕牺牲的精神坚守阵地,101高地竟被炮火削去2米。黑山阻击战使东北野战军在黑山、大虎山、新民一带全歼“西进兵团”10万余人,赢得了辽沈战役的决定性胜利。在辽沈战役中这种敢于攻坚克难的精神充分展示了东北野战军及地方共产党人崇高的革命理想与思想境界,将个人利益与赢取辽西会战,解放全中国的社会责任紧密联系在一起。正是如此,才使在战略劣势的情况下全军将士坚守阵地、攻坚克难,最终取得了辽西会战的胜利。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是在个人作用与社会责任相一致的基础上,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担当。马克思在谈到个人对社会发展所起到的作用时,指出:“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相互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理,即历史结果。”[2]辽沈战役的精神内涵正是在个人作用与社会责任的关系上,体现了个人与国家的有机结合。

(三)密切联系群众,体现自我发展与宗旨意识的统一。

辽沈战役的胜利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援。据统计,辽沈战役中共动用民工183万人、担架13.7万副、粮食5.5万吨、修路2185公里。在整个战役中,哪里有我军战斗,哪里就有人民群众支援。共产党人正是由于坚持的群众路线,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让原本应该躲避战争的人民群众,奋不顾身地推着手推车、挑着粮食奔赴最危险的战场。可以看出,辽沈战役中国共产党人密切联系群众、坚持群众路线的精神,体现了自我发展与宗旨意识的高度统一。

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实现个人发展过程中的服务社会、服务群众的宗旨意识。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在个体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发生与其他社会个体的交往。因此,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如宋代张载所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需要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担当起社会责任,将自我的发展与服务人民、服务社会、服务国家的宗旨意识相统一。辽沈战役精神正是在人的社会性本质上,体现出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必要性与合理性。

二、辽沈战役精神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重要价值

辽沈战役既是一个历史问题,又是一个现实问题,其精神内涵既有深邃的理论来源,又有充分的现实依据,对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提供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感性材料。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3]当代大学生出生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大多数成长在衣食无忧的环境里,对于艰苦卓绝的中国革命缺乏切身体验与感受。辽沈战役精神提供了实践表率,是丰富大学生责任感认识的生动素材。作为对解放战争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之一,辽沈战役解放东北全境,连同其他战场的胜利,彻底扭转了革命形势,加快了解放战争胜利的步伐。

辽沈战役是解放战争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之一,历时52天,东北野战军全歼东北国民党部队,计47.2万人,俘虏国民党军少将以上军官186名,解放东北全境。时至今日,重温辽沈战役的伟大胜利,仍可使人受到心灵的洗礼与思想的震撼。深入学习和领会辽沈战役的精神内涵,有助于大学生正确认识国家的前途命运与自身的社会责任,促使大学生努力提升个人综合素质,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与进步、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贡献力量。辽沈战役的精神内涵可以有效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情感认同,是新时期进行大学生责任感教育的鲜活资源,更是新时期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重要精神武器。

(二)反映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时代需求。

一,辽沈战役的精神内涵有助于坚定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理想和信念是我们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只有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才能在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过程中养成并自觉贯彻社会责任意识,始终不渝地将个人奉献于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新时期,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辽沈战役的精神内涵对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服从党的领导、服务社会、服务人民具有重大的精神滋养作用。

二,辽沈战役的精神内涵生动诠释社会责任的内在本质。从个人角度看,责任感是在价值观念上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从心理方面说,责任感是个体承担自身及社会发展需要所获得的内心满足。辽沈战役的精神内涵在处理个体与集体、权利与义务、价值与责任的问题上都做出了生动的诠释,帮助个体在社会和人类发展中形成责任承担的潜在意识,是满足道德需要的情感体验。

三,辽沈战役的精神内涵对接奉献祖国的责任担当。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不同时期取得伟大成功、创造辉煌成就,之所以能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的领导核心,是因为我党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始终,在实践中坚持群众路线,真正做到立党为公、忠诚为民。当代大学生责任感培养就是要培养大学生为实现社会进步、人民幸福、国家发展、贡献青春、智慧和力量的责任和担当。

(三)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具体导向。

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当代中国社会的主流社会意识,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辽沈战役的精神内涵正是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对现实的社会需求做出深刻与生动的诠释。要将坚定理想信念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鼓励大学生以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国家为己任;要将敢于攻坚克难融入大学生脚踏实地、艰苦奋斗的道德养成,树立回报社会、为国为民的道德情怀;要将密切联系群众融入树立大学生奉献、进取的人生价值观,让学生在成长成才过程中实现人生价值。

辽沈战役是中国共产党人在特殊时代背景下做出的伟大历史实践,其精神内涵与价值指向反映对人民解放的历史责任与使命。将辽沈战役的精神内涵融入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观教育,具有很强的先天优势。一方面,大学生可以从人民解放军的浴血奋战中感受和平生活的来之不易,从血与火的洗礼中担负起肩头的责任。另一方面,辽沈战役的精神内涵可以引导大学生向革命先辈学习,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

三、辽沈战役精神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功能实现

(一)抓好思政课堂,增强辽沈战役精神对责任感培育的理论滋养。

将辽沈战役的精神内涵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可以拓展和丰富思政课堂的教学内容,增强课程的说服力与感染力。一方面,增加课堂教学中有关解放战争的史实内容,通过理论学习提升大学生对辽沈战役精神内涵的理性认知。如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课程教学中,帮助大学生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辽沈战役取得胜利的原因,认识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基本规律等。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组织有关辽沈战役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专题讲座。另一方面,发挥第二课堂对大学生责任感的培育作用,将辽沈战役的精神内涵延伸到课后学习、研讨活动中。如引导学生阅读关于辽沈战役的经典著作,体悟辽沈战役精神内涵,激发大学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组织学生开展“什么是辽沈战役精神”“辽沈战役精神给我们的启示”“为什么辽沈战役是解放战争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三大战役之一”等专题研讨,在引导学生感受辽沈战役精神内涵的同时,增强其对社会责任感的再认知。

(二)建设校园文化,促进辽沈战役精神与责任感培育的相互渗透。

大学校园是大学生活动的主要场所,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作用。将辽沈战役精神融入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在校园范围内开展符合当代大学生认知水平与兴趣特征的文化活动,在增强趣味性过程中,发掘辽沈战役在大学生责任感培养方面的独特育人功能。通过具体文化活动引发学生对辽沈战役丰富精神内涵的思考,进而加深大学生对社会责任的理解。如,将辽沈战役的精神内涵与有奖知识竞赛、读书会等校园活动相结合,以学生乐于接受的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宣传辽沈战役的感人事迹,宣扬革命者们坚持革命理想,将个人的发展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由此激发大学生对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之间关系的认知,使他们真正认清青年一代应该肩负的时代与历史使命。同时,利用校园媒体传播的优势和特点,在学校中宣扬辽沈战役的精神内涵,如在学校官网上开辟辽沈战役精神宣讲专栏,创建以弘扬辽沈战役精神为主题的微信公众号,扩大辽沈战役精神的影响力与覆盖面,对其进行潜移默化的社会责任感教育。

(三)融入社会实践,优化辽沈战役精神与责任感培育的载体融合。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问题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实践问题。社会实践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可以利用社会实践这一载体发挥辽沈战役精神对大学生社会责任培育的作用。第一,打造以辽沈战役精神内涵为核心的红色文化教育体系,开设辽沈战役讲坛、辽沈红色长廊,形成以辽沈战役纪念馆、廉政苹果园为依托的红色实践教育课堂,进行辽沈战役精神内涵的宣讲,打造“重温辽沈战役,展望东北振兴”等活动。第二,可以组织学生重走“黑山阻击战—塔山阻击战—牤牛屯前线指挥所”战斗遗址红色旅游线路,通过佩戴党徽、重温入党誓词等仪式化的教育方式,促使大学生感悟辽沈战役的精神内涵,体会历史使命与责任担当,实现对责任感的学习、重温、内化和转化。第三,组织大学生深入社会,运用自己所学的专业技能到社区、企业和乡村开展社会实践,实际践行辽沈战役的精神内涵,通過对国情、社情和民情的切身感受,进一步培养责任意识,真正做到社会责任感培养的知行合一。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关于青少年和共青团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21.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79.

[3]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党的历史的重要论述[N].人民日报,2013-07-22(08).

课题信息:本文为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一般项目(L18BZX006)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辽沈战役精神内涵社会责任感
基于大众文化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途径研究
浅谈化学教学中德育思想的渗透
西方油画肖像画的精神内涵
对辽沈战役中两个有争议问题的看法
辽沈战役历史经验述论
辽沈战役中的电子情报战
辽沈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