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职大学英语教学“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反思

2019-07-17 04:14徐春暖
文教资料 2019年14期
关键词:中国文化失语新时代现象

徐春暖

摘    要: “文化自信”是新时代“四个自信”之一,是克服高职英语教学“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必要前提。本文从教师、学生及教材三方面,反思这一现象存在的原因,探讨新时代中国文化融入高职大学英语教学的对策。

关键词: 新时代    高职大学英语    “中国文化失语”现象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提到文化自信,传递出他的文化理念和文化观。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自信特别加以阐释,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2019年3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鼓励更多应届高中毕业生和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报考,今年大规模扩招100万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成为2019年两会的热门话题。总之,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全面推进,高职院校已成为培养新时代建设生力军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在此背景下,将中国文化融入高职大学英语教学,提高高职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对“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至关重要。但是,在高职大学英语实际教学中,存在“中国文化失语”现象。

一、高职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原因分析

(一)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缺少积累。

2018年,山东共有142所高校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其中普通本科高校67所,高职(专科)院校共有75所。由此可见,高职院校蓬勃发展,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生源质量却不容乐观。总体而言,高职大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基础不够扎实,差异性较大,跨文化交际能力薄弱,对中西文化的差异和中西文化的融合显得力不从心。笔者所在的山东经贸职业学院倡导中外英语教师合作授课,出发点是让学生更好地体会两种不同文化的魅力,提高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但是,在实际合作过程中,笔者发现部分高职大学生对母语文化是陌生的,导致跨文化交际难以顺畅进行。比如,清明节放假前的一次课上,有同学做class report的时候,用英文朗诵了“The Qingming Festival”(杜牧,《清明》),整首诗的感情把握得非常到位。清明节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已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因此,笔者想把这个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进一步融入英语教学中,于是启发学生思考清明节与哪位历史人物有关。让笔者啼笑皆非的是,竟然有将近一半的学生不假思索地大声回答:“Qu Yuan(屈原)”。笔者惊讶地反问他们:“Really? Qu Yuan(屈原)?”有的学生立刻反应过来,发觉自己回答错了。笔者再启发,最后仅有1/3的学生答对了:介子推(Jie Zitui)。对于清明节背后的渊源故事,大约2/3的学生表示不太了解或者不清楚应该怎样用英语表达。面对学生们的这种反应,与笔者合作上课的外教感到不理解。因为他觉得这些学生可以清楚地表达圣诞节和万圣节的由来和风俗,怎么可能不清楚自己国家的传统节日呢?由此可见,“讲好中国故事”必须坚定文化自信,强化文化意识,加大平日文化知识的积累,才能克服这种“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真正达到中西文化双向交流。

(二)大学英语教师的中国文化素养有待提高,课堂教学引导不够到位。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涉及文学、建筑、音乐、饮食、艺术、中医等方方面面的知识。为深入了解大学英语教师对中国文化的把握,笔者对所在学院的大学英语课堂进行了观摩听课。通过听课发现,高职大学英语教师群体普遍存在“中国文化失语”现象,主要表现在对学生的引导和对教学内容的拓展不够丰富和深入。例如,一位英语教师讲的单元话题是美食,对教材中提到的西方美食和用餐文化,讲解非常到位。在组织学生发言的时候,有学生不仅提到西方美食,而且提到平日最喜欢的菜是sliced pork in Sichuan hot sauce(鱼香肉丝)和sweet and sour ribs(糖醋排骨)。但是这个学生不知道怎么用英语表达糖醋排骨,就向老师投去了求助的目光,结果老师只是很淡漠地看着他。求助失败后,这个学生就用汉语拼音说了菜名,引得其他学生哄堂大笑。笔者非常期待老师趁热打铁,给学生公布这道菜应该怎么表达。结果这位老师很快搪塞过去,又让下一位学生起来发言,直到下课也没有给出正确的译法。也许这位教师当时没有在意学生的求助,但笔者感觉更多的是他对中国文化翻译的生疏,他没有足够的勇气把学生的发言深入下去。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因此,大学英语教师拥有较高的中国文化素养是克服“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重要条件。要想把中国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大学英语教师首先需要对中国文化有一定的认识,并对相关的英语词汇有一定的积累,才能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游刃有余地行走于两种文化中,才能給予学生足够的引导和启发,让学生体会到中国文化的魅力。

(三)现行的高职大学英语教材缺乏中国文化素材。

教材是学生认识和把握中国文化的重要媒介,但现行的主要高职大学英语教材对于中国文化基本没涉及或者涉及很少,例如,《新编实用英语综合教程》(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新起点大学基础英语教程》(修订版)(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实用综合教程》(第二版)(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等。以上这些大学英语教材注重语言与文化的结合,总起来说都是不错的教材,但没有把中国文化融合在教材里面。在教学参考书提供的背景材料里面,只有与课文相关的西方文化,没有拓展到中国文化的内容。在此情况下,如果授课的大学英语教师不能跳出教材的束缚,那么学生接收到的就是单一的西方语言文化,而对于母语文化却只能含糊其辞,不知道如何用英语正确表达。所以,尽管高职大学生从小学到大学期间学习了很多年英语,但对于一些基本的中国文化的英语用语却是零输入。虽然现在英语学习的网络资源非常丰富,但不可否认,这些资源都不可取代教材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因此,顺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重新整合大学英语教材的内容势在必行。

二、高职大学英语教学克服“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策略分析

(一)塑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坚定学生文化自信。

良好的中国文化积累是高职学生实现跨文化交际的基础,也是克服这种“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前提。根据高职学生中国文化基础弱、意识淡薄的现状,高职院校应格外注重中国文化课程的开设,而且不能仅仅通过选修课的方式,要通过组织多种文化活动丰富第二课堂,比如,可以借助媒体资源搞活第二课堂。央视近年来推出的《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舌尖上的中国》《中国成语大会》《朗读者》《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国家宝藏》等一系列文化节目都取得了不俗的收视率。说明中国文化并非所谓的高大上、不食人间烟火,只要方式得当,人们就能接受。因此,利用便捷的媒体资源,可以更好地塑造校园文化,可以大面积全方位地为所有大学生提供学习中国文化的平台。另外,不只有大学英语课和思政课,还要通过政思课的方式,多方联动从思想意识上让高职大学生认识到中国文化的重要性。总之,只有让高职大学生沉浸在浓厚的中国文化氛围中,才可能真正增强文化自信,才可能成功实现母语文化的传承、对外交流和传播。

(二)注重文化素养培训,提高大学英语教师的综合素质。

尽管高职院校为教师在寒暑假提供了国培、省培等形式多样的各类培训,但总体来看,这些培训多是关于专业发展方面的,聚焦于中国文化素养类的培训还是凤毛麟角,而且愿意报名培训的大学英语教师不多。此外,一些高职院校只注重专业的教学成果,对于大学英语基础学科教学并不重视,这对于大学英语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是极大的挫伤。在此背景下,多数大学英语教师注重参加教学技能研讨这一类培训,而对于中国文化类的茶艺培训、书法、剪纸、太极拳等培训内容不感兴趣,忽略自身文化素养的提升。实际上,语言与文化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因此,大学英语教师不仅要注重英语专业素质的提高,更要立足于母语文化,熟悉中西文化的异同,才能担当起对外交流和传播中国文化的重任。否则,大学英语教师就会出现跟学生一样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为此,高职院校应积极为大学英语教师提供提升中国文化的培训平台,鼓励大学英语教师敞开胸怀,走出单纯语言教学的小圈子,做有担当有爱国情怀的世界文化桥梁沟通者。

(三)融合中西文化,整合教材内容。

教材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毋庸置疑。教材的导向极大影响着大学英语教学的方向。实际上,有一些教材已经开始了很好的尝试,比如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发行的《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1-4》(第三版)。这套教材主要面向本科层次的学生,结合目前四六级考试中的汉译英翻译题型,重点选取了关于中国文化的一些题材,以Book 2为例,8个单元分别涉及了中国书法(calligraphy)、孝道(filial piety)、七夕节(Qixi Festival)、丝绸之路(Silk Road)、刺绣(embroidery)等。这些材料紧扣中国文化,篇幅难度适宜,非常适合教师用来拓展教学,深化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识。此外,这套教材的英译汉题材一般都与西方文化有关。通过练习这两个大题,学生融会贯通的不仅是如何应对两种翻译题型,更重要的是在两种语言文化的切换中对语言学习和应用有更深的体会。笔者认为在中西方文化融合方面,这套教材的编排内容方式非常值得各出版社和高职大学英语教材编写者借鉴。

(四)打破学校界限,利用好微课、慕课等网络教学资源。

随着网络媒体越来越发达,要提高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克服“中国文化失语”现象,高职大学英语教学还应该打破学校界限,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充分利用微课、慕课等优秀的教学资源,吸收到更多的文化养分。例如,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建设的Unipus教学平台里面的UMOOCs,就有非常多的优秀慕课资源。东华理工大学研发的“中国文化概况”就是其中人气非常高的一门课程,自2016年上线以来,访问量达到884346人次。本门课程共分为12章节,主要包括中国概况、中国的哲学与宗教、中国文学、中国艺术、中国教育、中国科技、中国节日、中国饮食、中国服饰、中国建筑、中国旅游等。通过有节选地引导学生学习本门课程,他们可以掌握基本的文化术语,由浅入深地了解中国文化,并能用英语正确地表达。对于弥补学生母语文化术语积累不足大有裨益。另外,北京外国语大学2019年刚研发的“跨文化思辨英语教学:理念与方法”课程,是针对新时期国家发展对外语人才培养的新要求设计的,对于拓展新时期大学英语教师的教学思维非常有帮助。

总之,中国五千年岁月沉淀下的文化厚实而耀眼,新时代的大学英语教师要以身作则,引导学生用心学习、传承和对外传播。2019年4月,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召开。它吹响了新时代中国与世界更多国家和地区合作的号角,也为中国文化的对外交流和传播开辟了更广阔的道路。因此,新时代的高职大学英语教学必须与时俱進,丰富锤炼课堂教学内容,把中国文化融入日常教学中,这样才能最终培养出专业强、文化自信、英语交流顺畅的新时代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克强.政府工作报告--2019年3月5日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R].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9/content_5377101.htm,2019.3.5.

[2]李英波.非英语专业大学生中国文化失语现象[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12.

[3]罗玲.在大学外语教学中有机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J].中国高等教育,2015(21):51-53.

[4]赵银平.文化自信——习近平提出的时代课题[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8/05/c_1119330939.htm,2016.8.5.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8年山东经贸职业学院院级课题:新时期大学生跨文化交际“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研究——以潍坊高校为例(课题编号:YJKT2018109)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中国文化失语新时代现象
理工科院校英语专业学生“中国文化失语”现象调查研究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大学生英语学习中“中国文化失语”现象成因分析
猜谜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