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创造”跨越断层 “可视化”驱动思维

2019-07-17 14:24丁洪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9年5期
关键词:数学化再创造思维训练

丁洪

[摘 要]“再创造”能搭建自由的学习平台,引导学生经历学习中的“关键步子”,帮助学生跨越思维的断层。在“用字母表示数”的教学中,梳理、对比和整合 “差异化资源”,驱动学生思维的“可视化”,达到“激发和引导学生自我发展”的教育目的。

[关键词]再创造;有效经历;思维训练;数学化

[中图分类号] G623.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14-0006-03

现实的教学侧重理性,短平快的“跨越”会使思维产生断层,机械模仿只为“以学备用”。弗赖登塔尔推崇的“再创造”思想强调依靠学生的原有经验和前概念,顺势而为地引导学生经历知识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尤其是“关键步子”的聚焦,“可视化”的思维碰撞,既能推动学习深入,获得必要知识,又能促进思维发展,提升关键能力,真正实现“以学促思”的数学化教学目标。

笔者在某次观摩活动上执教的“用字母表示数”一课,就紧紧围绕“再创造”的理念来演绎数学化教学,引导学生调用已有的经验驱动概念的建构。

【教学片段一】初步创造,激活经验

师:星期天,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在家玩拼图游戏。拼1个独立的三角形,用3根小棒。你能往下接吗?

生1:拼2个三角形,用6根小棒。

生2:拼3个三角形,用9根小棒。

师:为了方便研究,我将信息整理成表格,把6根换成“3×2”,以此类推,你有什么发现?

生3:每个三角形用的根数一样多。

生4:多一个三角形,就多3根。

生5:三角形越多,用的根数也越多。

师:6个三角形需要多少根小棒?8×3表示什么含义?

生6:6个三角形,需要6个3根,列式为6×3。

生7:8×3表示拼8个三角形需要的小棒根数。

师:能拼得完吗?

生(齐):不能。

师:请想个办法,把已经拼的和还没有拼的情况都包含进去,并且能清楚反映三角形的个数和对应的小棒根数。期待你的创造!

(学生在活动单上尝试创造)

师:都用“?”或者“……”算一类,还有第二类(出示:“?”和“3×?”、“□”和“3×□”、“( )”和“3×( )”、“x”和“3×x”)。对比之后,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8:感觉第二类要清楚一些。

生9:第二类容易看出对应关系。

生10:三角形有几个,小棒根数对应就是几个3根。

师:遇到未知的数,常用“?”“( )”和“□”。今天我们换种方式——用字母表示数。你怎么想到用x表示的?

生11:数学社团的老师提起过。

师:除了用x可以表示三角形个数,其他字母行吗?

生12:都可以,外形不同,作用一样。

师:被你们看穿了。如果我选a表示三角形个数,对应的小棒根数就是——

生13:3×a。

师:a可以是哪些数?

生(齐):0、1、2、3…是自然数。

师:可以是半个吗?

生(齐):不可以。

师:看来,从三角形的实际情况来考虑,a相应的就有了范围。

【思考:首先创设“拼图形”情境,将零散的信息整理成表格,对比发现三角形个数和小棒根数的对应关系,巧借概括性表达的实际需要,驱动学生调用经验进行创造活动;接着在分类比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知符号和字母具有相同的效用,使学生换个方式表达的想法自然生长;最后引导学生结合三角形的图形特征,理解字母范围。】

【教学片段二】对比创造,建构模型

师:不知道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的年龄,我们可以用哪个字母表示?

生1:用字母a表示。

生2:用字母b表示。

生3:26个字母都可以。

师:是的,字母在这里的作用是一样的。如果用字母x表示爸爸的年龄,大头儿子的年龄可以用字母x表示吗?

生4:我觉得不行,用相同的字母,感觉年龄一样了。

师:你的感觉是对的。在同一个问题情境中,不同数量一般用不同的字母表示。

师(出示:大头儿子比小头爸爸小24岁):怎么表示大头儿子的年龄?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师:你觉得哪种方法比较好?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

(第一类:用单个字母表示,如“y”;第二类:x-24)

生5:我们小组认为“x-24”能表示大头儿子的年龄,还能看出父子之间相差几岁。

师:给了结果,还说出理由,真棒!接下来,玩“对口令”游戏,试着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看谁的反应快!

师:小头爸爸a岁,大头儿子——

生6:(a-24)岁。

师:大头儿子b岁,小头爸爸——

生7:(b+24)岁。

师:你们都能紧扣条件表达,非常好!再来“对口令”,如果小头爸爸25岁,大头儿子几岁?

生(齐):1岁。

师:出生了。如果小头爸爸31岁,大头儿子几岁?

生(齐):7岁。

师:上学了。能说得完吗?

生(齐):说不完。

生8:不对,人的年龄是有限的。

师:是的,年龄有范围,相应的,含有字母的式子就有范围。

【思考:首先创设“算年龄”情境,將知识顺势迁移,使学生在简单运用中体会“同一情境中,不同数量一般用不同字母表示”的数学约定;接着增设条件,搭建“再创造”平台,促使学生通过对比评价活动,感知含有字母的式子不但能表示数量,还能清楚地反映数量之间的关系;最后的游戏活动,一是“变式训练”,二是“代数求值”,让学生进一步感知取值范围对应的问题实际。】

【教学片段三】反思创造,理解简化

师:你能写出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公式吗?

生1:正方形的周长C=a×4。

生2:正方形的面积S=a×a。

师:用字母表示公式,显然比文字表达要简洁。其实,简洁是数学发展的需要,这些式子还能再简洁吗?

(学生创造: C=a4、C=4a、S=aa)

师:数学家又是怎样创造的呢?请自学课本。

生3:C=a4是错的,省略乘号时“数字在前,字母在后”,应写成C=4a。

生4:S=aa是对的,还可以写成“S=a2”,“a2”讀作“a的平方”。

生5:a×1=a,字母和1相乘等于本身。

师:“·”表示什么?

生6:我觉得像是“×”的缩小变形。

生7(手势配合):就是这样,把四边向中间合拢。

师:思维碰撞,渡人渡己,真棒!从上往下看,越来越简洁,方便表达;从下往上看,能追根溯源,把握本质。

师:在历史上,用字母表示数的过程可没有这么简单,不信你听!

[z][r][j]

(播放“字母表示数的历史”录音;略)

师:看来,从只能表达特定意思的字母,到现在拥有变通魔力的符号,这是数学家的创造,也是历史的选择。

【思考:首先是借用简洁表达的需要,驱动学生自主创造;接着基于评判对错的需要,驱动学生自学反思,并在辨析中梳理知识、解决困惑和建构规则,尤其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观察比较,能够引导学生掌控方向、聚焦方法和把握本质;最后的穿越历史相当于“替代性创造”,引导学生体验字母的作用和内涵,感悟“再创造”的生活基础和智慧付出,以丰富学习的意义。】

【评析】

“用字母表示数”是人们为方便生活表达的创造,也是数学自身简约发展的追求。在整个“数与代数”板块中,“用字母表示数”的作用和地位比较特殊,既属于核心知识,又肩挑承前启后的重任。学习这部分知识,能够增强学生表达问题的能力,沉淀“代数”的数学思想,为代数式及其运算、方程等的后续学习做好必要铺垫。

要想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教学中不能忽视这些问题,即“为什么选择用字母表示数?”“字母怎样表示数?”“在具体情境中,字母表示什么样的数?”“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字母表示数的历史是什么?”等。只有把这些问题想清楚,才能更好地设计和实施“再创造”活动,以帮助和驱动学生有效地建构数学知识。

一、创设情境,激发创造

教学中,围绕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的周末生活,先后创设“拼图形”“算年龄”和“巧简化”的情境,以及展示练习中衣食住行的问题场景。连续的、完整的和全方位的情境体验,使“再创造”活动顺利切入,并因接地气而孕育灵气。

例如,在“拼图形”情境中,提出“请想个办法,把已经拼的和还没有拼的情况都包含进去,并且能清楚反映三角形的个数和对应的小棒根数。”驱动未知数量表达方式的创造;在“算年龄”情境中,提出“怎么表示大头儿子的年龄?”驱动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创造;在“巧简化”情境中,提出“这些式子还能再简洁吗?” 驱动规则简化的创造。显然,这些问题贴近学生的认知,具有真实性,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促使学生的学习状态从“被动”走向“主动”。

二、搭建平台,个性创造

智慧的火花被问题点燃后就需要“平台”来记录和整理。这里的平台,其实是指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这样做是想让学习进程慢下来,让学生经历“再创造”过程,养成独立思考和自我对话的习惯。

例如,在“拼图形”情境中,学生调用原有表示未知数的经验,创造出纯符号和形如“?”和“3×?”的表达方式;在“算年龄”情境中,结合已知数量和数量关系,创造出单个字母和含有字母的式子两种表示年龄的方式;在“巧简化”情境中,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初步的简化尝试。尽管创造的结果相对“粗糙”,但是却生动地、充分地暴露了学生的即时状态和思维过程。直播式的“再创造”,可爱、可控和可调,使学习方向由“模糊”变得“清晰”。

三、巧妙对比,优化创造

创造的成果为互动交流和问题争鸣提供了素材。这些素材丰富多彩、角度多样,是差异化和共性化的并存。将这些素材巧妙梳理和分类,有序呈现和对比,能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提升学生的表达质量,优化学生的创造成果。

例如,在“拼图形”的情境中,先将表示数量的方法梳理成两类,比较后发现第二类能清楚地表示数量,接着聚焦第二类的内部结构,在发现符号和字母都具有表示数量的功能后,顺势引入新知的学习;在“算年龄”情境中,先将表示年龄的方法梳理成两类,比较后发现,第二类能表示年龄,还能反映年龄之间的关系;在“巧简化”情境中,将文字公式、字母公式和逐步简化过程中的公式进行对比,还将历史中字母的自我发展一起对比。显然,经过对比的过程更生动、思维更透彻和结构更稳固,促使学习方式从“植入”变成“建构”。

四、积极反思,感悟创造

就本课而言,在板块教学中,已经借助即时反思,解决了部分课前提出的问题。但是,这样的反思行为是局部的,缺少连续性和整体性,对学习的帮助也就是“点到为止”,难以让学生习得“能带得走的能力”。

要想反思有效,可以将思考的零散碎片整合在“再创造”模块之内。例如,在“巧简化”情境中,数量关系的表达方式有4种,每种表达方式都对应一种抽象水平。“自上而下”的对比反思,能感知简化的方向和方法;“自下而上”的对比反思,能还原简化本来的“面貌”;“一上一下”的整体互动,使模块学习自成体系。又如,将字母表示数的相关问题,巧妙融合在字母表示数的历史中,通过其发展历程的动态演绎,将静态的、浓缩的和人为分解的知识“无缝对接”。“一动一静”,使模块学习更具画面感和生命力。显然,有反思的学习更具温度和深度,促使学习收获从“知识”变成“能力”。

显而易见,弗赖登塔尔所提倡的“再创造”,既搭建了学生自主、自由和自在的学习平台,又在梳理、展示和整合思维方面做出最大努力,达到“激发和引导学生自我发展”的教育目的。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有一种现象要警惕,就是只有自由创造之形,缺少有条理的思维训练之实的活动。这种虚伪的“再创造”,华而不实、牵强附会和漫无目的,需要认真甄别。

[本文系南通市“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2016年度青年专项课题“基于问题驱动的数学化过程的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QN2016012)。]

(责编 金 铃)

猜你喜欢
数学化再创造思维训练
逻辑学在语文学习中的作用
广告翻译探微
在数学化的学习活动中进行概念教学
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和数学化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