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薯收获环节损失率测算及影响因素分析

2019-07-18 03:18武拉平
西南农业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损失率收获机甘薯

韩 嫣,屈 雪,黄 东,武拉平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0083)

【研究意义】作为一个全球性话题,粮食安全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由来已久,目前全球粮食安全依然没有解除危机,甚至某些指标还在恶化,每年全球粮食产量的 8 %~14 %在产后环节被损失掉[1]。根据FAO对粮食损失的定义,任何使粮食的使用性、食用性、有益于健康的特性和质量受到损失,从而降低其对人类价值的后果称为粮食损失[2]。受多重因素影响,我国目前在粮食产后收获、储存、运输、加工、消费等环节也一直存在着较为严重的损失和粮食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的问题[3]。保障粮食安全,不仅要从增加粮食产量入手,更应注重减少粮食产后的损失与浪费[4]。中国作为粮食生产大国和人口大国,在目前粮食需求不断增加而增产潜力有限的情况下,研究如何减少粮食产后损失对于增加粮食的有效供给具有重要意义。甘薯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具有产量高、增产潜力大的优点,在较好的栽培条件下,能够大面积获得折粮(5∶1)500 kg/667m2以上的高产。此外,甘薯适应性强,抗旱、耐瘠、抗风、抗雹,在土质差、施肥水平低的情况下,也能获得500 kg/667m2以上的鲜薯。因此,甘薯是一种高产、稳产作物。此外,甘薯还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甘薯块根中淀粉含量占鲜重的15 %~26 %,高的可达30 %,可溶性糖占鲜薯重的3 %左右,蛋白质约占2 %,脂肪占0.2 %,还含有多种维生素,尤其是丙种维生素和胡萝卜素含量丰富。以5 kg鲜薯折1 kg粮食计算,其营养成分除脂肪外,比大米和白面都高。 自古以来,甘薯就是很好的救灾作物。甘薯为无性繁殖作物,块根和茎叶均可作为繁殖器官,而块根又无明显的成熟期,只要条件适宜就可持续生长。因此,甘薯的栽种期和收获期不像其它作物那样严格,能够充分利用生长季节和土地。在因旱、涝灾害其它作物不能播种时,改换甘薯仍可获得一定收成。因此,本文对甘薯收获环节的损失情况及损失率影响因素进行研究,针对如何减少甘薯收获环节损失率提出相应的建议,对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定义:“从粮食收获到播种的过程中,任何改变粮食可用性、可食性以及有益于健康的特性或质量,从而产生减少它对人的价值的后果,统被称为产后系统粮食损失”。由于甘薯不存在脱粒环节,因此,本文将甘薯收获损失界定为:甘薯从收割到装车运输之前的过程中,其数量的减少或品质的降低。【前人研究进展】目前关于甘薯收获损失的研究较少,但现有研究表明,适时收割是影响甘薯收获损失的重要因素。随着收获时间的延迟,甘薯损失率呈线性增长[5](Nicole E.J.M. Smit, 1997)。国内学者研究表明,甘薯块根是无性营养体,没有明显的成熟期,在适宜的气候条件下,能持续生长,生育期愈长,营养积累就愈多,产量就愈高。收获早,会人为缩短薯块在地下的生长期,降低产量,且块根积累养分时间缩短,出干率相应降低,甘薯出干率是指甘薯块根的干物质含量,是甘薯最重要的经济性状之一,主要受土壤、气候条件、品种和施肥技术等因素的影响。收获迟,气温下降,茎叶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增产效果不明显,易受冻害,且低温导致薯块内淀粉水解转化为糖和水分,减少出干率和出粉率[6](王钊等,2008)。目前国内外对甘薯收获损失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较少,仅有少量文献中提到了收获时机这一因素,鲜有研究对其他影响因素进行考察。【本研究切入点】本研究与农业部农村固定观察点合作,采用实地测量和问卷调研相结合的方法,在四川和河南进行了甘薯收获损失实验和访谈,在全国进行了甘薯损失问卷调研,涵盖了四川、贵州、重庆、湖南、湖北、广东、广西等13个省共30个村,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农户基本情况、土地经营状况、土地流转意愿和收获环节损失情况等。因此,本文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实验和调查所得数据为对象,对甘薯收获损失率进行计算。【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探索影响甘薯收获损失的因素。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四川和河南是我国甘薯产量大省,选取四川作为丘陵地区的代表进行手工收获实验,于2016年10月2-5日在眉山市珠嘉镇棚村进行。根据当地调研情况,手工收获分四个环节,包括刨地、捡拾、运输以及晾晒,收获时,先用镰刀将茎叶从根部割去,再用锄头将甘薯翻出,然后捡拾装袋运回家中,最后进行晾晒;选取河南作为平原地区代表进行机械收获实验,于10月29日在河南省汝州市陵头镇寇寨村展开。收获时,先人工杀秧去蔓,然后采用机械挖掘,最后人工捡拾并装框运输。

一是测量甘薯不同收获方式下收获环节的损失情况;二是研究收获条件的改变对甘薯收获环节损失的影响情况。手工收获主要考察地形、品种、栽培方式等条件的改变对甘薯收获环节损失的影响程度;机械收获主要考察不同品种、机型对甘薯收获环节损失的影响。

1.2 实验步骤

1.2.1 手工收获 ①品种选取。仁寿是眉山市历史悠久的甘薯种植县。农户多购买甘薯藤进行栽种,以品种一为代表的甘薯,黄皮黄心,个大高产,可食用或做饲料,当地称之为“糖心一号”。另外,以品种二为代表的甘薯,紫皮红心,香甜味美,营养价值高,适合食用,但产量不高,当地称之为“水果红薯”。因此,本实验将品种一选为主流品种,选取品种二作为对照组。②地形选取。这里指坡地和平地。根据访谈情况,仁寿县在21世纪前多在平地种植甘薯,随后种植结构调整,平整肥沃的土地多用来种植水稻、小麦、玉米及一些经济作物,甘薯种植转移到起伏不平的坡地,面积和产量也呈下降趋势。为了方便对比,本实验选取2块坡地,2块平地。其中2块坡地坡度在20°左右,均为缓坡耕地。③栽培方式。当地采用有机和无机2种方式栽培,对甘薯收获环节损失率的影响在于,一是产量,有机栽培的产量相对较低;二是土壤质量,有机栽培的土壤质地更好,不易结块,更有利于甘薯的刨出。仁寿县中盛禾甘薯种植专业合作社在棚村建有有机农场,根据实际情况,选取3块有机田,同时选取一块当地农户的无机田进行对照。④地块选取。实验地块位于仁寿县东北部(北纬N30°04′25″东经E104°11′24″),地形多为坡地,小范围种植,生长环境一致。根据实验要求和实际情况,共选取4块田地。其中,地块A种植主流品种一,有机田,坡地;地块B为平地,其他条件与地块A相同,用于评估不同地形之间的差异;地块C种植非主流品种二,其他条件与地块B相同,用于评估不同品种之间的差异;地块D为无机田,其他条件与地块A相同,用于评估不同栽培方式之间的差异。⑤损失测量。由于甘薯不存在脱粒环节,因此,实验需测定的损失只有收割时掉落和遗漏的损失。本实验采用五点法对损失质量进行测量,首先在两条对角线上,距四个顶点距离约为对角线长的四分之一处选4个点,对角线交点为1点(图1)。如遇形状不规则的,也尽量按照此要求选点。根据甘薯栽种情况,选取两垄,宽为1~1.8 m(包括垄间距,视实际宽度而定),长为2 m的样本框。人工刨地捡拾完后, 把各选点框内遗漏的甘薯捡拾干净后称重。⑥计算损失率。首先待收获完成后测量实验地块的总产量,地块总产量=(收获量/样本框总面积)×地块面积,然后计算样本框区域平均损失量=样本框总损失量/样本框总面积。那么收获环节损失率=样本框区域平均损失量÷(样本框区域平均损失量+总产量/面积)×100 %。

1.2.2 机械收获 ①品种选取。根据甘薯品种类型的差异,实验品种选取的是当地种植广泛的陇薯9号和商薯19。其中陇薯9号是甘肃省农业科学院马铃薯研究所选育的甘薯新品种,出苗至成熟118 d左右。株型半直立,株高65~75 cm,天然结实性较弱。薯形扁圆,淡黄皮淡黄肉,薯皮粗糙,芽眼较浅。结薯集中,单株结薯4~5个,商品薯率95 %以上。薯块平均含干物质26.18 %,淀粉20.39 %,适合加工。商薯19由商丘市农林科学研究所培育,结薯早而特别集中,无“跑边”,极易收刨。薯块多而匀,表皮光洁,上薯率和商品率高。薯块纺锤形,皮色深红,肉色特白,晒干率36 %~38 %,淀粉含量23 %~25 %,淀粉特优特白。食味特优,被农民誉为“栗子香”,适合食用和加工。根据当地农户的估计,以陇薯9号为代表的产量高,商品薯率高的品种和以商薯19为代表的多食用,淀粉含量高的品种的比例大约在0.65︰0.35。②机型选取。当地农户基本使用单行的小型薯类专用收获机,操作简便、机动性强,约占到当地机型的90 %。实验选取的是4U-900,厂家来源山东省,由农户自购于2011年,价格3200元,无补贴,外形尺寸为1780 m×950 m×960 m,配套自家的四轮拖拉机使用,马力为28匹。工作效率约为3~5×667m2/h。当地一些农业企业或合作社也使用双行的大型薯类收获机,工作效率更高,约占到当地机型的10 %。实验选取的是4U-1600,厂家来源山东省,购买于2016年,价格8600元,无补贴,配套四轮拖拉机马力为80匹,工作效率6~8×667m2/h。驾驶拖拉机操作收获机的均是驾龄在6年以上的熟练机手,对收获机的操作要求有一定的了解和经验。③地块选取。本次实验选取的是整块地,均为平地,壤土,连片种植,生长环境一致。该地来自陵头镇寇寨村村民徐某,现年52岁,种植甘薯面积有120×667m2,种植时间已有6年。选取地块A为对照组,地块B和地块C为实验组。其中地块A位基准地块,面积为0.48×667m2,种植陇薯9号,平均垄距为0.82 m,采用小型机械进行收获;地块B与地块A相接,面积为0.14×667m2,种植陇薯9号,平均垄距为0.78 m,采用大型机械进行收获;地块C面积为0.47×667m2,种植商薯19,平均垄距为0.86 m,采用小型机械进行收获。④损失测量。由于目前尚无关于甘薯收获机相关的质量评价技术规范和试验方法,此次试验参照农业行业标准NY/T648-2015《马铃薯收获机 质量评价技术规范》和《甘薯收获机试验方法及质量评价规范(草案)》开展具体的实验验证工作,机具主要指标按照厂家出厂标准来评定。结合当地的情况,沿地块对角线等距抽样的方式来确定样本点,如遇形状不规则的,也尽量按照此要求选点。为保证样本计算的精确性,样本框宽选取两垄,长选取2 m。根据地块的大小和形状,地块A和地块C选取5个样本点,地块B由于面积较小,选取4个样本点。实验需测定的损失包含两个部分,一是被收获机挖掘出来但没有捡拾起来的薯块,即遗漏在地面上的薯块,称之为“漏薯”;二是收获机没有挖掘出来的薯块以及挖掘出来后被二次掩埋的薯块,即掩埋在土层下的薯块,称之为“埋薯”。收获作业完成后,漏薯量和埋薯量之和为总损失薯量。实验地块中的甘薯收获总损失量是把样本框内的甘薯(包括漏薯和埋薯)全部捡拾起来,装入专用样本袋并拴上标签,然后由两名调查人员使用标准秤(最大称量1 kg)称出重量并登记称重结果,最后以此乘以地块总面积来推算得到整块地的总损失量。⑤计算损失率。实验地块的马铃薯总产量是将装袋的薯块用磅秤直接称重得到。马铃薯收获损失率按照下式计算:损失率=样本框区域平均损失量÷(样本框区域平均损失量+总产量/面积)×100 %,并求出各个样本框的算术平均值作为该地块的损失率。

图1 选点示意图Fig.1 Sketch map of location

1.3 实验损失率

1.3.1 手工收获 如表1所示,坡地和平地比例根据各省甘薯播种面积计算,数据来源《2015中国统计年鉴》;品种比例根据实验地访谈得出。采用加权平均的方法推算全国甘薯手工收获损失率:

Hr=(rf1×p1+rf2×p2)×pf+rs1×ps

其中,Hr表示全国手工收获甘薯综合损失率;rf1、rf2、rs1分别表示平地种植品种一、平地种植品种二、坡地种植品种一的甘薯收获损失率;p1、p2、pf和ps分别表示品种一、品种二在当地的种植比例以及全国甘薯种植地形中平地、坡地的比例。根据表1中数据计算得出全国甘薯手工收获综合损失率为2.28 %。

1.3.2 机械收获 如表1所示,大型机械和小型机械比例根据《2015中国统计年鉴》大中型拖拉机和小型拖拉机数量计算;各品种比例由实验地访谈得出。同样采用加权平均的方法推算全国甘薯机械收获损失率:

Mr=(rl3×p3+rl4×p4)×pl+rb3×pb

其中,Mr表示全国机械收获甘薯损失率;rl3、rl4、rb3分别表示小型机械收获陇薯9号、小型机械收获商薯19、大型机械收获陇薯9号的损失率;p3、p4、pl和pb分别表示陇薯9号、商薯19在当地的种植比例以及全国甘薯机械收获中小型机械、大型机械所占比例。根据表1中数据计算得出全国甘薯机械收获综合损失率为4.94 %。

1.3.3 全国综合损失率 如表1所示,其中,机械化率按照中国农机网行业统计甘薯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26 %来计算。加权平均得到全国综合损失率:Tr=Hr×pH+Mr×pM

其中,Tr表示全国甘薯收获环节综合损失率;pH表示全国甘薯手工收获率,pM表示全国甘薯机械收获率。根据表5中数据计算得出全国甘薯收获环节综合损失率为2.97 %。

1.4 损失率影响因素分析

对比实验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①地形的差异。人工收获中,坡地的损失率比平地损失率仅仅高0.01 %,2块地的损失率基本相等。因为都是人工收获,收获过程比较仔细,因此地形对损失率的影响作用不大。②品种的差异。手工收获中,个头较大的品种更容易从土里挖出来,并且捡拾装袋的时候也不容易遗落,因此损失率较低。且农户从农业部购买的主流品种比从市场上购买的品种损失率更小,因此建议农户购买农业部推广的品种。另外,机械收获时,单产较低的商薯19比单产较高的陇薯9号损失率高,实验中发现陇薯9号扁圆而粗短,单株结薯个数不多,比较容易被机器刨出,因此遗漏情况较少。而商薯19则块多而细长,且埋薯深度较大,机械作业时容易遗漏生长较深和块头较小的薯块。③机型的差异。在机械收获中,大型机械收获损失率高于小型机械,一是大型机械的工作宽度与垄距不完全匹配。以4U-1600为代表的甘薯双行收获机工作效率高于小型机械,但其工作宽幅160 cm,适应垄距55~80 cm,考虑到机器本身的配件厚度,以及地块中垄距的不规则波动,导致挖掘时甘薯的破损率较高,造成损失率较高。而以4U-900为代表的单行收获机适应垄距最宽达到90 cm,实践中破损率较低;二是大型机械在挖掘输运中的甘薯就会直接与杆条碰撞,且各级链条交接处也常存在高度落差,这些都增大了块茎碰伤的可能。④收获方式的差异。可以看到,甘薯机械收获损失率要远大于手工收获,机械化收获虽然效率高,但目前市面上还没有能够适应不同地形、品种的收获机械,且收获后仍需要人工捡拾,依然存在一定的劳动强度,而收获损失率反而更高。

表1 实验结果Table 1 Experiment results

注:数据来源:实验数据、2015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机网。
Note:Data sources: experimental data, China Statistical Yearbook 2015, China Agricultural Machinery Network.

2 结果与分析

2.1 调查设计

本文选取了北京、山西、浙江、安徽、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重庆、陕西13个省进行抽样调查,2015年,这13个省的薯类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58.22 %,其中,四川、重庆、贵州、广东、福建、湖南均为全国排名前十位的薯类种植大省。以东部地区(浙江、福建、广东)、中部地区(湖北、湖南、安徽)、西部地区(四川、重庆、贵州、广西)以及北部地区(山西、陕西、北京)作为抽样区域不仅考虑了中国各大区域,且涵盖了北方春夏薯区、长江中下游流域夏薯区和南方薯区3大薯区,在地区分布上具有较强的代表性。此次调研共回收有效问卷237份,本次调查与2016年5-6月间完成。

2.2 样本分析

2.2.1 受访者统计特征 从表2可以看到,237位受访者中,男性占91.98 %,多于女性;受访者年龄大多数分布于46岁及以上年龄段,共占比87.77 %;其中,有92.83 %的受访者均为农业户口;文化程度以在校6年及以下为主体,占比54.43 %;大多数受访者职业为家庭经营农业劳动者,占总人数的69.2 %;与此同时,有16.88 %的受访者有外出从业的经历。

表2 受访者的基本统计特征Table 2 Statist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terviewees

表3 不同分类下的甘薯收获环节平均损失率Table 3 Average loss rate of sweet potato harvesting in different classifications

2.2.2 甘薯收获损失率的总体估计 根据中国农机网统计数据显示,全国甘薯机收率为26 %,本次受访的农户均使用手工收获,问卷中没有涉及机械收获,因此本文只讨论手工收获下的甘薯收获损失。表3为不同分类下被调查农户对甘薯平均损失率的估计,调查结果显示,63 %的农户在问卷中反映甘薯产后收获环节存在损失,全国甘薯手工收获平均损失率为4.7 %,其中,东部地区受访者估算的甘薯平均损失率为4.8 %,中部地区受访者估算的甘薯平均损失率也为4.8 %,西部地区受访者估计的甘薯平均损失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为3.4 %,北部地区受访者估计的甘薯平均损失率为4.7 %。此外,甘薯收获时因恶劣天气造成的损失占收获环节总损失的6.03 %,因虫害造成的损失占23.08 %。被调查的237户农户中,有4 %的农户表示会在收割完成后,到田地里去捡拾遗漏的甘薯,其余96 %的农户都表示不会去捡拾。

从不同时机的收获损失看,11.5 %的农户选择在未完全成熟时进行收割,86.3 %的农户在成熟期进行收获,还有0.7 %的农户在过熟期进行收获。在未完全成熟时期收获甘薯的损失率为20.65 %,在成熟期收获甘薯的损失率为2.44 %,而在过熟期收获甘薯的损失率为11.18 %。从农户对损失的估计来看,在成熟期收获甘薯损失率最小,且该数值也与实验所得手工收获环节全国平均损失率相近,而在未完全成熟或过熟时收割甘薯都会造成损失率的增加,尤其是在未完全成熟期收获损失率极大。

从不同地形的收获损失来看,在平地种植甘薯的农户收获环节平均损失率为9.55 %,坡地甘薯收获平均损失率为2.75 %,而洼地平均损失率为4.86 %。可见,相比平地和洼地,坡地收获损失率更低,这可能是由于手工收获时坡地翻土更省力,也更易看到遗漏的甘薯,损失率较小。

从不同土壤类型的收获损失来看,在沙土中种植的甘薯收获损失率为2.30 %,在壤土中种植的甘薯收获损失率为2.75 %,而在黏土中种植的甘薯收获环节损失达到14.20 % ,高出沙土将近12个百分点。可见,土壤类型对甘薯收获损失有较大影响,其中,黏土由于含沙量很少,粘性较大,因此收获时不易将甘薯从中刨出,且不易发现遗漏的甘薯,损失率较大。

2.2.3 理论模型与变量设置 理论模型。本文选取甘薯收获损失率作为因变量,建立如下模型:

Li=βXi+εi

(1)

式中,Li为第i个农户估计的甘薯收获损失率,Xi为第i个农户主观判断的影响因素向量,β为待估计系数向量,εi为独立同分布的随机扰动项。

变量选择。根据前人研究及实践经验,本文将影响甘薯收获损失的主要因素归纳为农户特征和收获作业特征两大类共14个变量(表4)。

3 讨 论

3.1 估计结果

本文运用Stata13软件对甘薯收获损失的影响因素进行估计,得到的估计结果如表5所示。结果显示,受访者年龄、受访者文化程度、家庭全年总收入、收获期虫害程度、收获后是否赶种下一季、是否有间作套种、是否适时收割这7个自变量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其中适时收割对甘薯收获环节损失率影响最大。

表4 变量名称、含义及统计特征Table 4 Name, meaning and statistical characteristics of variables

3.2 估计结果解释

农户特征因素的影响。受访者年龄的估计系数为0.001,显著性水平为0.059,说明年龄越大,甘薯收获时损失率越高。由于随着年龄的增长,体力会逐渐下降,造成损失率的上升。此外,受访者文化程度的估计系数为0.005,显著性水平为0.003,说明文化程度越高,甘薯收获损失率越高。由于文化程度高的受访者一般都不只靠种地为生,对甘薯收获损失的重视程度不高,造成损失率的提高。家庭全年总收入的估计系数为-2.06×10-7,显著性水平为0.036,可见,家庭收入越高,甘薯收获损失率越高,但影响比较小,当收入高的家庭认为减少损失所得的收益不足以弥补其花费的显性及隐性成本时,其减少损失的意愿就会降低,从而导致甘薯收获损失率的提高。

收获作业特征因素的影响。收获期虫害程度的估计系数为-0.037,显著性水平为0.000,说明甘薯收获期虫害程度越低,其损失率越小,这与前人研究结果一致。收获后是否赶种下一季的估计系数为-0.03,显著性水平为0.004,说明收获后赶种下一季会造成甘薯收获损失率的上升,收获后赶种下一季会降低收获精细程度,因此造成损失率的上升。是否有间作套种的估计系数为0.022,其显著性水平为0.024,说明当有间作套种时,甘薯收获损失率会降低。最后,是否适时收割估计系数为-0.11,显著性水平为0.000,在所有变量中影响最大。当甘薯能被适时收割时,其收获损失率会降低,这与上文王钊等(2008)的研究结论一致。

4 结 论

本研究基于实验数据及中国13个省237户农户的调查数据,结合实验结果,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测算了中国甘薯收获损失率,并分析了其影响因素。实验结果显示,中国甘薯手工收获损失率为2.28 %,机械收获损失率4.94 %,综合损失率2.97 %,品种、地形和机型的不同均会影响甘薯收获损失率。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农户估计的甘薯手工收获平均损失率为4.7 %,存在高估的现象,且各地区之间损失率存在一定差异,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及北部地区的甘薯收获平均损失率均接近全国水平,而西部地区甘薯收获平均损失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为3.4 %。除此之外,不同收获时机、不同地形和不同土壤类型下甘薯收获损失率也不尽相同。进一步研究表明,农户年龄、农户文化程度、家庭全年总收入、虫害程度、收获后赶种下一季均对甘薯收获损失有正向影响,而进行间作套种和适时收割能够降低甘薯收获损失率。虽然天气恶劣、作业态度粗糙及人手不足都会加重甘薯收获损失,但收获期天气、作业态度和人手富裕度对甘薯收获损失并无显著影响。

表5 模型估计结果Table 5 Estimation results

注:*表示P<0.1,**表示P<0.05,***表示P<0.01。
Note: *P< 0.1, **P< 0.05, ***P< 0.01.

根据以上分析,从以下5个方面提出建议:①根据不同品种的生长特性,适时调整作业深度。收获机与拖拉机挂接机构连接牢靠进行作业时,挖掘深度用地轮高度调节,根据不同农艺种植要求选择合适的犁体调节柄齿槽。特别对于薯块细长,埋薯较深的品种要放慢工作速度,适当调整犁体入土角分离栅条斜度,避免漏收、挖伤、碰伤甘薯。②根据工作宽幅和种植垄距,合理选择匹配的机型。小型收获机的优势在于单行运作,机动性强,匹配动力要求低,价格便宜,劣势在于工作效率低。而大型收获机的劣势在于灵活性稍差,价格偏贵,但优势在于工作效率较高。因此,目前来看建议丘陵地形、小面积、分散种植的农户使用单行收获机,损失率较低。但未来的大面积平地种植,可以考虑调整垄距适应大型机械,使用多行收获机,提升工作效率。但操作时也需严格遵守操作规范,降低损失率。③大力发展甘薯在西部地区的种植,西部许多地区气候、土壤、地形并不适合种植小麦、水稻等主粮作物,但甘薯耐寒、耐旱、耐瘠,易种植、产量高、营养丰富,可以将西部地区的贫瘠土地有效利用起来,有助于缓解粮食危机。④向农户普及甘薯种植的相关知识,如:减少虫害的方法、适时收割能减少多少损失等,并鼓励其进行间种套作,有效减少甘薯收获损失。

同时,本文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实验选点较少,样本量较少,且调查对象均为普通农户,未对大型农场、农业生产合作社等进行研究;此外,由于被调研农户均使用手工收获方式,因此问卷部分,本文只讨论了手工作业条件下的甘薯收获损失率,并未涉及机收损失率,这些都是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关注的问题。

猜你喜欢
损失率收获机甘薯
湿法炼锌除铝技术的研究与实践
玉米收获机的规范使用与维护保养技术
国之重器
甘薯种植技术及实施要点分析
玉米收获机械的结构特点与改进方向
农业农村部印发《意见》提出到2025年农产品加工环节损失率降到5%以下
不同油菜品种机收损失率及其与产量性状的相关性
益生菌发酵甘薯汁的工艺优化
玉米收获机推广存在的问题及其前景展望
多管齐下 防好甘薯黑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