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壬”与“警报”

2019-07-18 18:10曾艳兵
中国图书评论 2019年7期
关键词:警报卡夫卡

曾艳兵

“塞壬”与“警报”有什么关系呢?当然没关系。不过最近二者还真有了那么点关系,这与阿甘本有关系,准确地说,与阿甘本著作的中文翻译有关系。近年来有关意大利著名政治哲学家、美学家、思想家吉奥乔·阿甘本(GiorgioAgamben,1942—)的研究成果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在各类期刊上。阿甘本与斯洛文尼亚齐泽克(SlavojZizek,1949—)、法国巴丢(AlainBadiou,1937—)、朗西埃(JacquesRancière,1940—)一起被称为当下欧洲最具影响的四位左翼思想家。如果不读点他们的著作,恐怕是跟不上当今的学术潮流的。果然,最近几年阿甘本的著作纷纷被译成中文由多家出版社出版,这无疑帮助我们了解、认识、研究阿甘本极有裨益。当然,在阅读这些译著时也有不够理解、不够清楚、不够流畅的时候,这或者是原文如此,或者是因为译文的问题。

阿甘本的思想以语言哲学思考为起点,进一步延伸至法哲学、美学、政治学、宗教、伦理、文学等领域。《神圣人:至高权力与赤裸生命》(HomoSacer:SovereignPowerandBare Life)是阿甘本的代表作之一,现已成为经典的政治哲学名著。该书1995年以意大利文出版,1998年英译本出版,2016年中译本出版。在该书中译本封底豁然印着“阿甘本成名作首度中文译介;‘神圣人生命政治系列开篇之作;无可争议的政治哲学经典名著”。在“译者导论”中译者写道:“正是这部著作,使阿氏正式跃升为世界性的顶级学者之一;尽管其著述跨越政治哲学、法理学、神学、本体论、艺术、语言、美学、文学等学科领域,但我同意黑伽蒂(PaulHegarty)的如下看法:阿甘本‘比较不可能因其论文学与美学的著作或其对于科学及科学史的薄弱阅读而被铭记;但他的阅读广度以及伦理驱动,使得他成为任何自我反思性的政治哲学的一个重要部分。”作为阿甘本如此重要的一部著作,自然是应该认真阅读和研习的。

读到该书上篇第四章“法律之形式”第五节余论2,有如下译文:

卡夫卡寓言的一个奇特特点是,在最后它们总是提供一个完全颠覆其意义的大逆转的可能性。因此,来自乡村的人的固执,同让尤利塞斯(Ulysses)在《警报》(TheSiren)之声中活下来的聪慧才智有些类似。正如在《法律之前》中的法律是无法战胜的,因为它没有做出任何规定,所以在卡夫卡的《警报》中最可怕的武器不是声音,而是寂静(“有人可以在警报声中拯救自己,这从没发生过,但可能并不是完全无法想象的;然而有人可以在它们的寂静中拯救自己,这绝对是无法想象的”)。尤利塞斯那几乎超人的智慧,恰恰表现在他注意到《警报》本是寂静的,并且用他的棒子顶它们,“仅作为一个防护”,正如来自乡村的人对法律的守门人所做的那样。[1]86-87

尤利塞斯(Ulysses)自然就是尤利西斯了,后面附的原文可以让所有知道荷马、维吉尔或者乔伊斯的读者一目了然。“让尤利塞斯(Ulysses)在《警报》(TheSiren)之声中活下来”是什么意思呢?翻开陆谷孙主编的《英汉大词典》“siren”的意思有:(1)汽笛;警报器;(2)[希腊]塞壬(半人半鸟的女海妖,以美妙歌声诱惑国王海员,使驶近船只触礁沉没);(3)迷人的女人,妖妇;(4)歌喉迷人的女歌手……如此多的选择,译者为什么要将该词译为“警报”呢?这段文字是讨论卡夫卡的。卡夫卡没有写过《警报》一类的小说,但他写过一个短篇小说,名为《塞壬们的沉默》(英文译名为“SilenceoftheSirens”,德文原文为“DasSchweigen derSirenen”)。显然,译者将“塞壬”误译成了“警报”,如此一来,这段文字就变得完全不知所云了。这段文字的英译本如下:

因此,這段文字大致应该译为:

来自乡下的人的执着,如同尤利西斯的智慧,得以使尤利西斯从塞壬的歌声中存活下来。就像在《法的门前》中的法律是不可逾越一样,因为它没有做出任何规定,所以在卡夫卡的《塞壬们的沉默》中最可怕的武器不是歌声,而是沉默(有人可以从塞壬的歌声中逃出来,这事从来没有发生过,但也并不是不可想象的;然而有人可以从塞壬的沉默中逃出,这绝对是无法想象的)。尤利西斯超人的智慧恰恰表现在他注意到了塞壬们的沉默,他对抗她们的策略“仅仅为一点防护”。

尤利西斯面对塞壬们的威胁不是来自她们绝妙的歌声,而是来自她们的沉默。这是卡夫卡小说的核心内容。如果要对卡夫卡的小说有更多的了解,我们最好读读这篇小说。好在小说不长,全文如下:

就连有欠缺的,甚至是幼稚的手段,也可以用来救人,下面就是这方面的一个明证:

为了使自己免于受到海妖塞壬们的诱惑,俄狄修斯用蜡把自己的耳朵堵住,并让船员用铁链把自己牢牢地绑在桅杆上。当然,自古以来,所有的旅行者(除了那些从老远的地方就被塞壬们诱惑的旅行者以外)可能也曾这么做过。不过世上所有的人都知道,这个办法是毫无用处的。塞壬们的歌声能够穿透万物,而那些被诱骗者的激情一旦爆发出来,就会炸毁包括铁链和桅杆在内的更多的东西。可是俄狄修斯并没有想到这点,虽然他对此或许已有所闻。他完全相信那一小撮蜂蜡和那一捆铁链,对自己的这些小手段感到一种天真的喜悦,他怀着这样的心情朝塞壬们所居住的海域驶去。

然而,塞壬们如今却有一种比歌声更为可怕的武器,那就是她们的沉默。虽然未曾发生过,但也许可以想象,有人似乎曾经逃脱了她们的歌声,但绝对逃不过她们的沉默。可是,世上的人却坚持认为,单凭自己的力量以及从这种力量中产生出的横扫一切的傲慢自负,就可以战胜她们。

事实上,当俄狄修斯驶近时,这些强大的歌女们并没有歌唱,或许是她们相信,只需用沉默就能对付这个敌人,或者因为俄狄修斯一心一意只想着蜂蜡和铁链,脸上露出喜悦的神情,竟使她们忘却了所有的歌唱。

可是,如果可以这么说的话,俄狄修斯并没有听到她们的沉默。他自以为她们在歌唱,只是他没有听见而已。起初他还匆匆瞥见了塞壬,注意到她们起伏的脖颈,沉重的呼吸,泪水莹莹的双眼,微张的嘴,还以为这是她们唱咏叹调时必备的表情,还以为嘹亮的乐音正在他塞住的耳边缭绕不绝。不久之后,一切就都在奥德修斯投向远方的目光中滑落了,在他毅然的神情面前,塞壬消失得无影无踪。正是在他靠近她们最近的一刹那,他对她们一无所知。

但是她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显得美丽———舒展四肢,并且旋转起来,让骇人的长发在风中自由地飘拂,又平摊开利爪攀住岩石,她们不再想去勾引谁,只愿尽可能长久地捕捉住奥德修斯那双巨目里的余光。

如果塞壬们有意识的话,当时便会羞得自寻短见。事已至此,她们还是留下来,只有奥德修斯得以逃之夭夭。

另外,对这个传说还有一点补充说明。据说奥德修斯狡猾得像只狐狸,就连命运女神也捉摸不透他的心思。或许他的确觉察了塞壬的沉默,只是装出上述种种假象,在一定程度上当作盾牌一样高高举起,以迷惑塞壬和诸神———虽然这一点用人类的理智难以领悟。[3]398-399

有关“塞壬女妖的歌声”的故事出自荷马史诗《奥德赛》。故事说的是古希腊英雄奥德修斯(同引文中的俄狄修斯),也就是罗马人所说的尤利西斯远征特洛伊城后航海回家,途经海岛,听说岛上有数位塞壬女妖,人首鸟身,她们用迷人的歌声诱惑航海者,然后将他们吞吃。于是,奥德修斯听从了喀耳刻的建议,用蜡封住了同伴们的耳朵,同时吩咐同伴们将他自己绑在桅杆上。一旦奥德修斯恳求、命令同伴们为他解开绳索,他们反而将他捆得更牢……这样,奥德修斯便成了唯一一位听到过女妖的歌声而又幸存了下来的航海者。

这个故事在世界上,尤其是在欧洲流传了几千年,它已经成了人们耳熟能详的故事,塞壬的歌声也成了“狡诈”或者“挡不住的诱惑”的代名词。1917年卡夫卡写了一篇小小说,题目叫《塞壬们的沉默》。在卡夫卡笔下,奥德修斯不仅让人将自己牢牢地箍在船桅上,而且还用蜂蜡堵住了自己的耳朵。这样,奥德修斯不仅没有听到女妖的歌声,而且也没有听到女妖的沉默。而沉默原是比歌声更厉害的武器,“现在,塞壬却有一种比歌声更厉害的武器,那就是沉默,虽然塞壬没有这么做过,但也许可以想见,某人可以平安逃脱歌声的魔掌,面对沉默却束手无策。”寥寥几笔,就将流传了几千年的古代经典神话给消解了。

我们知道,有关女妖的歌声的故事有两点非常重要:第一,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希腊英雄是怎样经过塞壬的岛屿,而又没有成为那致命的歌声的牺牲品的;第二,它解释了为什么奥德修斯既能尽情欣赏女妖的歌声,又能安然无恙地躲过女妖的魔爪。在荷马史诗中,这个故事并非由诗人直接叙述出来,而是由主人公奥德修斯对法雅西亚国王等缓缓道来,采用的是主人公说故事的手法。因为整个故事都是奥德修斯的亲身经历,只有他一个人既听到了女妖的歌声,又成功地逃离了她们的魔爪。他是女妖的歌声的唯一证人。我们所知道的有关塞壬的一切都来自奥德修斯。所以,只有他才有资格来讲述这个故事,也只有他讲述的故事才是真实可信的。因此,我们不得不相信他所说的,这也就成了荷馬史诗存在的基础,奥德修斯性格形成的基础。然而,一旦我们开始怀疑奥德修斯讲故事的资格,我们也就必然怀疑他所讲述的故事的真实性。这样一来,整个荷马史诗的真实性也就开始动摇,奥德修斯的性格也变得可疑起来。

这便正是卡夫卡所做的。在卡夫卡的小说中,故事的叙述者已从第三人称变成了第一人称。叙述者不再是奥德修斯,他已不再是女妖歌声的唯一证人。当奥德修斯不仅让人将自己牢牢地箍在船桅上,而且还用蜂蜡堵住了自己的耳朵时,他作为叙述者的身份也就被取消了。叙述者在这里变成了一个无名无姓、性格模糊的声音。这个叙述者知道奥德修斯不知道,或他不可能知道的事情。卡夫卡由此便彻底背离了荷马的叙述传统,开始按自己的方式重述古代神话。

在卡夫卡那里,“塞壬的歌声”变成了“塞壬的沉默”,但这一切似乎与“警报”风马牛不相及。然而,一旦有译者将卡夫卡笔下的“Sirens”译成“警报”,那还真有些警报的意思:那就是我们的翻译工作还应该做得更加细致一点、认真一点、专业一点。

注释

[1]阿甘本.神圣人:至高权力与赤裸生命[M].吴冠军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6.

[2]Giorgio Agamben,Homo Sacer:Sovereign Powerand BareLife,ebook.

[3]叶廷芳编.卡夫卡全集(第1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译文根据英译本略有改动。

猜你喜欢
警报卡夫卡
警报水母的生存智慧
鸟类胚胎可感知外部警报并传递信号
假期终结者
两次阅读和讲授卡夫卡作品的体会
学术卡夫卡
城堡里的卡夫卡
是谁的责任?
卡夫卡的“爱人”和“罪人”
拉响夏日警报定格无痕迹美肌
卡夫卡向父亲示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