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容忽视的 儿童“情感忽视”

2019-07-18 01:40本刊编辑部
婚姻与家庭·性情读本 2019年7期
关键词:情绪爸爸情感

本刊编辑部

策划人小语

你知道吗?儿童忽视,作为儿童虐待中的一种,已成为全球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而儿童忽视的概念不只指孩子没有得到良好的物质照料,还包括一种更隐蔽、更常见的类别:情感忽视。

在一个家庭中,情感忽视是隐蔽的,它存在于全家福空白的地方,而不体现在照片里微笑的脸上。它隐藏在一个人童年时父母的那些“没有说”“看不到”“记不得”“懒得做”“不在乎”里。本期策划,我们就来看一看儿童情感忽视到底有多可怕?我们该如何做,才能把孩子培养成懂得爱别人,也懂得爱自己的人?

你的童年,遭遇过“情感忽视”吗?

亲爱的你,是否曾有过以下的经历与感受呢?有的话,请打钩:

□1.经常感觉自己与家人、朋友格格不入

□2.对不依赖他人感到骄傲

□3.不喜欢求助他人

□4.亲友总会抱怨你冷漠疏远

□5.你觉得还没有发现自己的生命潜能

□6.经常渴望自己能够独处,在社交场合感到不适

□7.比起与人交往,更喜欢与动物独处

□8. 隐隐觉得自己有问题,所以不招人喜欢

□9.经常对自己失望或生自己的气

□10.对自己比对他人严格很多

□11.经常拿自己和他人比较,觉得自己很差

□12.难以自律,总是放纵自己

□13.经常无缘由地觉得暴躁、沮丧

□14.总是说不清楚自己当下的感受

□15.分辨不出自己的长处与短处

□16.在一些场合,常感觉自己只是个旁观者

□17.很难让自己冷静

□18.时常感到空虚,觉得生活没意义

如果你在超过一半的选项前面打了钩,预示着你在童年时可能遭遇过情感忽视。

随身携带这些东西,不忽视孩子才怪

父母是天下最难做好的“职业”,几乎每一位父母都有让孩子失望的时刻,但真正有害的,是对孩子的情感需求一直充耳不闻、视而不见,并且从未意识到自己的疏忽。

而这样的父母,身上往往携带了4样东西:

老师怀疑小博拿尺子乱戳同学,所以没收了尺子。小博觉得很委屈,和老师分辩起来。老师十分生气,写了一封告状信给小博妈妈。

小博妈妈一边愤怒地甩着告状信一边喊道:“你怎么能这样呢,小博?现在大家肯定觉得你父母没教育好你,敢跟老师顶嘴!赶紧回房间反省!”“可是妈妈,我晚上还想跟同学去看球赛……”

“看球赛?谁还愿意跟没家教、顶撞老师的孩子一起玩啊?成绩也不好,还有几个同学搭理你啊?丢不丢人!”

通常情况下,戴“墨镜”的父母属于自恋专制型。因为自恋,他们的行为和想法一般受自身情绪和状态的影响。他们常常忽视真相,忽视孩子的真实想法与感受,而更注重自己有没有“觉得丢脸”或“觉得骄傲”。

在这样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会对自己的情绪、感受缺乏足够的感知力与尊重,他们可能会轻易地惩罚自己,认为自己不配拥有幸福,有时也会因为自责或自卑而显得对他人很冷漠。

楠楠已经好几天没跟爸爸说话了,自从父母离婚之后,爸爸进入疯狂工作模式,把她交给奶奶照顾。奶奶说,房贷、车贷还有她的学费,都要爸爸加班才能挣出来。楠楠也试着理解,平时晚上爸爸在家里看电视、打游戏时她从不打扰,即使她很想跟爸爸说说话。

大部分时间,楠楠不敢在爸爸面前提妈妈,因为爸爸准会板起脸,她多希望爸爸能笑笑啊。“爸爸,你不开心吗?”“你能健康长大,爸爸就开心了。”

离异或丧偶型的父母,通常是揣着“刀子”的,但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身怀利器,因为他们已经被生活的巨大压力和痛苦淹没了。这样的父母其实并不该被过度责怪,因为他们不知该如何处理内心的伤痛,于是选择把自己封闭起来。

但他们也同时关闭了与孩子情感交流的渠道,并无意识地将难解的问题抛给了孩子。若孩子在这样的家庭里长大,会耳濡目染父母对生活或对前伴侣的巨大怨愤,因此怀着深深的愧疚感和无助感。孩子会将父母的不快乐归咎于自己,时常觉得无力而绝望。

小柔的哥哥曾患小儿麻痹,还留下了后遗症,爸爸妈妈一直以来对儿子关心备至,对小柔也呵护有加,但小柔还是觉得爸妈偏心哥哥。“乖女儿,哥哥动你的东西确实不对,但他最近刚打完康复针,心情不太好,你要体谅他。”虽然之后妈妈会给一些奖励,但小柔心里还是觉得难过。

一次,学校组织亲子徒步赛,邀请学生家人一同参加。小柔知道后第一反应就是想跟母亲商量不带哥哥去,但转眼她便被一股愧疚感吞没:“哥哥这么可怜,我却只想着自己,我真是个坏人!”

家有病人的父母肩上扛着沉重“担子”,这样的担子也会压在孩子身上,因为肩扛“担子”的父母在不知不觉中让孩子从小就学会了压抑自己的正常需要和感受,以他人(家中病人)的需要为先。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常常会在工作和情感中习惯性地过度承担责任,成为吃苦耐劳、隐忍的“老黄牛”,同时很容易吸引那些不愿负责的人,自身的情绪和付出遭到忽视。他们会觉得世界是不公平的,因此觉得沉重又无力。

“你得当个好孩子,才能有出息。”这是陈程从小到大最常听到父母说的话。好孩子的标准是什么?在陈程看来,它包括成績保持在年级前10名、在英语兴趣班里当好班长、两年后考上省重点高中以及平时对父母言听计从……陈程知道,父母当年没有继续深造的机会,所以才严格要求,让他“抗压成才”。

但陈程最近烦恼的,是班里很多人孤立他甚至欺负他,他却没办法诉苦,因为他从小到大都没跟父母交流过这方面的事情。

不停给孩子立“靶子”的成就导向型父母,心中一般藏有失落的梦想或难酬的壮志。于是,让孩子达到目标成为他们找回价值感的方式。但这样会潜移默化地让孩子将“自身价值”与“目标成就”画上等号,甚至会隐隐觉得,如果没有完成目标,他们将一无是处。

这种想法不仅会让孩子感到压力山大,更会渐渐削弱他们表达自身情绪与感受的意愿和能力。“诉苦吗?爸妈不会在意的。”“成绩不好,有什么资格谈论别的?”孩子的内心就这样慢慢关闭了,他们对很多事都会抱有不愿、不敢、不配的消极情绪。

被忽视的孩子长大了……

若把人生比作一幢房子,那童年就是房子的地基。当然,在不稳固的地基上也可以建成房子,房子外表也没什么问题,但破裂或脆弱的地基会让房子始终面临着风险:也许一股强风吹过,房子就倒塌了。

经历过情感忽视的孩子长大后,表面看起来很正常,甚至可以很优秀,但他们通常意识不到自己的情感根基是脆弱的。所以一旦遇到困难,他们很倾向于责备自己或陷入绝望:为什么别人比我坚强?为什么我和大家亲近不起来?我哪里错了?

在知乎论坛上,有一个问题:“当一个被忽视的孩子,是怎样一种体验?”下面我们节选了答案中几个扎心且悲伤的真实故事:

知乎用户@cadies M

我从小性格就比较冷淡,母亲说我是不懂事。我有自己坚持的东西,懒得理她。小时候表妹打架,我观战,结果妈妈打我,理由是:你是姐姐,为什么不拦架?但我那时只是觉得,小孩子玩闹也不算大事。

如今,我不愿意和父母亲近,活得越来越冷漠,对人情世故根本不想理会。无法和父母心平气和地沟通,只会大吼和哭,过后也后悔,不知道自己怎么了。我也渴望在妈妈臂弯里撒娇,但这是不可能的。影帝吴镇宇说:“你要让孩子知道,受伤了一定要回家。”我每每听到都难过,被忽视的孩子连爱情都嫉妒,有时我妈买个东西送我爸,我心里都是鄙视的,认为她在讨好我爸,那并不是爱。这就是我,一个心理极不健康的人。

知乎用户@书同同同

我只是觉得,这个世界上,自己不是任何一个人心中“最重要的人”。一想到这些就会哭。母亲在我4岁时带着我离婚改嫁,我在新家里无时无刻不觉得自己是个额外的负担。我的理想就是考出好成绩,让他们不后悔抚养了我,不会在我哭闹时动不动就说要送我回爸爸家。

渐渐地,我长大了,乖得很,不耍脾气。我从一个骑在爸爸脖子上玩闹的孩子,变成一个连跟妈妈也不讲贴心话的女儿。我是爱妈妈和继父的,可是一离家就不愿意与他们联系,在家也难得说上几句话。也许在他们心里,我早就是个忘恩负义、冷漠无情的人了吧。我心里有座小黑屋,装满了不快乐。

知乎用户@融雪的晴天

我有个弟弟,妈妈身体很虚弱,爸爸精力有限,所以小时候我被寄养在姥姥家3年,上小学才回家。妈妈的病时好时坏,爸爸每天都很憔悴。我总是希望爸爸妈妈能更爱我一些,有一次生病了,发现爸爸那几天对我特别好,后来我开始不停地假装胃疼牙疼腹泻。有次我装发烧没吃饭,半夜翻东西吃,结果被弟弟撞见了。弟弟哭说:“姐姐快好起来吧!我是不是也得照顾你一辈子啊!”

上大学后,我总是希望能吸引更多的注意力,喜欢过分表现自己,别人一旦不开心就觉得是自己做错了什么。谈恋爱也患得患失,有时喜欢在男友面前炫耀,有时却自卑得要命,失恋N次了。怎么办呢,慢慢改吧。

知乎用户@西蒙列班

我家的经济条件挺好的,同学在玩塑料小汽车的时候,我就已经有乐高机器人了。我是奶奶和保姆养大的,爸妈太忙了。我还记得小时候,自己心里难过想跟爸爸妈妈倾诉一下,他们只会丢一句:“那怎么办呀?我们也没办法。”长大了,他们就给钱让我出国读书。我现在快200斤了,喜欢吃垃圾食品,躺在床上一天没事做,只能逛逛酒吧后回来看电视吃零食吃到吐。

每周我和爸妈都要视频一下,他们问的问题都是固定的。每天都很无聊,也没交到什么朋友,因为英语比较差。不知道我算不算是被忽视的孩子。

在童年遭受过情感忽视的孩子,成年后在人际关系中会出现各种问题,而这一切都与他们在童年时期缺乏与父母的情感互动紧密相关。

要知道,体会与表达情绪感受也是一种能力,和其他能力一样,需要通过练习才能逐渐掌握和提高。而童年遭受过情感忽视的孩子却缺少这种能力的练习,所以他们有一些共同特征:难以关爱自己和他人、无法适当表达情绪、自我评价不准确等。

比如在倒数第二个故事中,@融雪的晴天说她喜欢过分表现自己,谈恋爱时容易患得患失,骄傲和自卑切换出现,这正是因为她从小就没有从父母那里获知应该如何正确地获取关注与认可,于是,成年后的她便在自我表现与自我怀疑中摇摆不定、跌跌撞撞。

除此之外,遭受过情感忽视的孩子长大后还常感到内心空虚与羞耻,缺乏价值感。人内心的自我价值感是从小建立的,而它的基础是父母的关爱与肯定。换句话说,人必须要得到他人足够的肯定,才能自我肯定。

但遭受情感忽视的孩子恰恰缺乏这样的基础,因此他们的自我价值感是脆弱的。在内心深处,他们常常怀疑自己是否值得被他人所爱,一旦在某方面做得不好,他们就会感到羞耻,甚至找不到活着的意义和价值。就像第二个故事中@书同同同说的,她的心里有座装满不快乐的小黑屋。以及最后一个故事中@西蒙列班在国外生活时暴饮暴食、生活不规律、无所事事,都是内心缺乏自我价值感的表现。

如果你不想忽视自己的孩子

知名的心理学家、儿童精神病学家唐纳德·温尼科特曾说过:想要抚养一个孩子成长为情感健康、可与他人健康互动的成人,需要父母给予一定的燃料,即情感互动、同理心以及持续的关注。如果缺失这些燃料,孩子也许会成功,但会时常感觉到空虚、苦恼而无力,却没人理解。

如果读过上述故事,你深有感触,并觉察到自己在教育孩子时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他们的感受与情绪,下面4个比较实用的建议请及时查收,尽早实践哦!

1.多询问、多沟通

理解是从知道开始的,多一点询问就多一点理解的可能,孩子的表达能力也是慢慢在一问一答的练习中逐渐培养出来的。身为父母,最忌把自己视为无上权威,一定要对孩子的生活始终保持好奇并时常提問。“今天你为什么这么高兴啊?”“迟到被扣分了,你想怎么补救呀?”“最近你的哪位朋友要过生日啦?你们想怎么庆祝啊?”

不要问两句就不耐烦了,要知道,现在你们之间的提问和对话,将会让孩子感觉到被爱和被关注。而你对孩子每多一分了解,都会给他增添10分的安全感。

2.多观察并及时与孩子确认他的感受

这是避免自恋专制型、成就导向型育儿的根本方法。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生活在自以为的世界中,但如果不知改变,就会把亲近的人越推越远。多观察孩子并向他确认感受,是建立连接的一种方式。

可以多问这样的问题:“爸爸妈妈吃晚饭时数落了你,其实你是不是觉得被误会了?”“钢琴考级没考好,我知道你很沮丧,你需要我做些什么?”这样不仅可以帮助父母更好地认清事实,也给孩子做了一个良好的示范,教会他如何理解他人的情绪与感受。

3.父母学会观察并体会自己的情绪

要给孩子充足的爱与支持,同理心是非常必要的。然而,同理心的发展需要先能感知自己的内心。因此,父母想要不忽视孩子,我们得先学会不忽视自己。遇到压力较大或者不尽如人意的事情,父母要学会先深吸口气,提醒自己把注意力放在事情的原因、过程以及多方影响上,而不是只在乎给自己带来的影响。这一点对离异、丧偶的父母尤为重要,要学会整理自己内心的情绪与感受,分辨出来哪些是与孩子无关的,哪些是有关的。不要把多余的情绪甩在孩子身上,反而忽视了孩子的感受。

4.不要想当然,要尊重多样性

父母要尽量避免采用本能的、想当然的方式来处理关于孩子的事。“想当然”不是一个好词,它的力量很强大且具有蒙蔽性,它带来的惯性思维容易让我们忽视孩子灵活多变的内心。这个世界没有一本教父母如何履行好职责的书,但有很多书能够帮助父母拓宽知识面,不断更新评价事物的标准。

当我们不再固守原有的评价标准,而是从新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时,也许就会发现自己的误区与盲点:孩子提出的想法不一定很幼稚,孩子想做的事不一定是天方夜谭,孩子眼里的世界比我们眼中的更异彩纷呈。这不仅可以帮助修复曾经被忽视的亲子关系,还能为孩子之后的人生路注入力量。

猜你喜欢
情绪爸爸情感
情感
台上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我和爸爸
爸爸
爸爸冷不冷
可怜的爸爸
情绪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