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致办学精细服务精雅育人
——基于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老年大学办学探析

2019-07-19 06:46中共济南市中区委组织部副部长老干部局局长琳济南市市中区老年人大学副校长张海凤
老年教育(老年大学) 2019年7期
关键词:市中区精细化老年人

□ 中共济南市中区委组织部副部长、老干部局局长 徐 琳济南市市中区老年人大学副校长 张海凤

【内容提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必然要求,是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鲜明表达,是不断丰富与发展着的中国共产党人的“人民观”在新时代的理论概括创新。对老年大学来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学员为中心;就要追求老年教育品质,实施精细化管理,建设博雅的文化;就要办精致的学校、做精细的事、育精雅的人。

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确立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这意味着,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必然要求,是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鲜明表达,是不断丰富与发展着的中国共产党人的“人民观”在新时代的理论概括与创新。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同样是老年大学办学要明确的首要问题,它关系到老年大学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对老年大学来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要坚持以学员为中心,办精致的学校、做精细的事、育精雅的人。

坚持以学员为中心就要坚持精致办学

精致教育,是对教育品质的追求,是尊重生命的一种原则与态度。精致教育理念就是追求卓越、提升教育服务品质。教育理念的最大价值,就是在实践中把握教育需求,引领和促进学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探索撬动学校发展的有力支点,奠定学校发展的坚实基础,这也是“精致教育”的价值所在。济南市市中区老年人大学在开办老年教育的过程中,坚持精致教育的理念,强化责任担当,注重提升老年人的获得感,积极回应老年学员的期盼与需求,多谋利老之举,多开宜老之课。倾心、倾力、倾情,以真挚的为老情怀,不断满足老年学员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和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让广大老年人享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

采用“外引内培”模式选配师资。“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问题,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教师工作的重要意义。对老年大学来说,选聘教师至关重要。济南市市中区老年人大学依托省校、市校的帮助,先后聘请多位教师来校任教。对聘任教师进行专业培训,提高任课教师的专业水平。定期召开教师座谈会,收集教情学情,及时整改。教师节之际,召开教师座谈会,既表达对教师们的尊重和爱戴,也加强教学沟通工作。建立完善管理人员跟班定期听课制度。及时反馈问题,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水平。学校自培了多名教师,如中医保健课老师从大学刚毕业到现在已经任课十五年,课上得好,深得学员信任,学员颈椎、腰椎有不舒服的地方或跌打扭伤了都找他治疗。声乐老师基本功扎实,演唱也好,只是有时教学方法不够灵活,学校组织工作人员进班听课,课下马上诚恳地交流,还多次带该老师到市校听课取经。这位老师现教授两个年级的声乐课,不但教得好,管理也好,深受学员爱戴。

以“供与需”关系引领学科建设和课程设置。“民之所望,施政所向”。通过问卷调查了解老人喜欢的课程,根据大众化需求来设置课程,同时也顾及小众意见,进行短期化、小班化教学。学校原来各科只有一个班,不分年级,每年的新生只能插班,造成一个班的学习状况参差不齐,也给教师授课带来了困难。一些学员由于跟不上进度,就退学了。面对这种情况,唯有改变才是出路。学校校区改造后,教学环境好了,学校根据学员需求调整思路:分专业、分年级。立足市中区规模不大、教室容纳量比较小的实际情况,打造精品专业精品班,声乐、国画、民舞、瑜伽专业等出现了“一座难求”的情况。目前,学校开设了10个专业,分设19个班,学校校风正、学风浓,师生关系融洽,学员精神面貌好。

市中区老年人大学书画课堂

坚持以学员为中心就要坚持精细服务

精细化是社会分工精细化以及服务质量精细化对现代管理的必然要求。精细化管理既是一种管理理念,也是一种管理原则、方法和技术;它既是对规范化管理的一种超越,也是提升现代管理质量的必然要求。精细服务就是精细化管理,落实管理责任,将管理责任具体化、明确化,它要求每一个管理者都要到位、尽职。第一次就把工作做到位,工作要日清日结,每天都要对当天的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及时处理等。这些要求在老年大学同样适用。同时,老年大学精细化,也体现在遵循老年教育规律,注重管理中的各个细节,处处体现一切为学员服务的良苦用心。

提供制度保障。教育改革的过程是对教育制度创新的探索过程,教育的真正改革必然要触及制度的根本改变。作为现代公共教育制度的公立学校,改革也一直与如何实现“学校自由”和“制度创新”相关。济南市市中区老年人大学立足于精细化服务,先后建立健全符合办学宗旨、切合学校实际的多项管理制度,逐步实现了学校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促进了学校、教师、学员三方的有效沟通。随着专业和班级的增多,学员人数也大大增加,要保证学校秩序井然,一要“管”,二要“理”。在每学期的开学第一课,都强调班级纪律和上课制度。在班级管理中引入“自主管理”,目的是发挥学员的自主意识来参与班级建设。班级有班委会,设有班长、卫生委员、学习委员,他们各司其职。正是这种无缝隙管理和无距离服务,促进了班级规范化管理,使学员爱校如爱家,亲如一家人。学校对各班的情况一清二楚,班内的关系和谐顺畅。事实证明:只要坚持制度的严肃性和宽容性相结合,就能达到管而不死、活而不乱,实现严格管理与亲情服务的和谐统一。

用心用情服务。现在的学员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过去的离退休干部为主转变为广大城乡老年人为主,因此更要体现出管理人员的“有教无类”和老年教育的群众性与广泛性。首先,服务态度要耐心。作为一名管理人员首先要尊重学员,热爱学员,公平对待学员。拉近与他们之间的距离,让学员感到你不仅是他们的管理者,还是朋友,建立起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人际关系。声乐班有个学员由于上午无法来校上课,要求调到下午的另一个班,可下午上课的班级已经爆满。看着她焦急迫切的样子,校领导灵活变通,考虑到班里总会有请假的,实在坐满了就加把凳子一样听课,满足了她的心愿。没想到这件事让这位学员感动许多年,后来又专门送老伴来报名学习。她老伴逢人就说:冲着校长“人实在坐满了就加把凳子”这句话,足以看出学校为老人服务实在、有人情味。通过一桩桩微不足道的小事,解除学员之忧,和他们建立起深厚的信任和友谊,充分调动了学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实行包班制。一个工作人员分包几个班的管理,为便于联络,每个班都建有微信群。对暂无微信的少数人,包班负责人要把他们的电话保存在自己的手机里,随时倾听呼声,保持联系。

学员进校门,都是带着学习的愿望和热情而来,在校园里见到他们态度要和蔼、语气要亲切,让他们切实体会到学校管理者的温暖。

坚持以学员为中心就要坚持精雅育人

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正确的导向和内在的力量引导人、凝聚人、鼓舞人。“雅”是学校对教育目标及效果的追求,即让师生有淡雅的心态、文雅的言行、优雅的品质、博雅的文化。

打造简而雅的氛围。学校氛围是一种隐性课程。《教育大辞典》对“隐性课程”一词下的定义是:学校政策及课程计划中未明确规定的、非正式和无意识的学校学习经验。与“显性课程”相对。济南市中区老年人大学视简雅的氛围为隐性课程,高度重视老年人的精神文化建设。在2014年调整全区办公场所时,区委区政府把区委党校原办公楼的大部分划给老干部局、老年大学和老干部活动中心,建筑面积约1200平方米,2015年以来,先后投资近400万元进行整体打造。经过近几年的改造升级,学校教室里配备先进的教学设施,窗明几净,绿意盎然;走廊里书画满墙,充满墨香,幽雅整洁,使人感到心旷神怡,受到独特厚重的文化气息熏陶。学校真正成为老年学员学习活动和文化娱乐的家园。

丰富校园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它体现在学员的精神风貌上。学校充分发挥资源共享优势,培养人的大文化气度。一是“走出去”。走进“区孔子大讲堂”,先后听了《论语与生活》《孝经》《书法与人生》和礼仪推广、艺术学术探讨等系列讲座。二是“请进来”。在每年开学之初,学校邀请省、市委党校的专家先后宣讲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进行“政治立校”理念渗透;在重阳节等重大节日之际,聘请高校教授为学员讲中医保健、心理健康、历史探究等。文明如水,润物无声,这些无压力的学习,大大提高了老年人的文化素养和文化自信。

丰富多彩的活动是老年大学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是课堂学习的延伸与补充,也是丰富老年大学学员精神生活的组成部分。学校在“七一”、国庆节、重阳节、元旦等节日,都隆重举办教学汇报演出、书画展等庆祝活动。如去年举办的“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暨济南解放70周年”主题教育活动,学校分别以“颂扬新时代”征文和演讲比赛、“描绘新时代”书画展、“唱响新时代”班级合唱展示、班级舞蹈等四大版块进行展演,保证学员人人都能参与。这些健康向上的活动不仅展示学习成果,还凝聚人心,加深师生之间的友情,点燃老人们对生活的激情,展现携手奋进的美好,增强他们作为新时代老年人的名片意识。

猜你喜欢
市中区精细化老年人
认识老年人跌倒
探讨市政工程的精细化管理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我的妈妈像什么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精细化管理的企业管理模式探讨
“精细化”全方位培养好参谋
意料之外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开启精细化监督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