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高校体质弱势群体体育教学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

2019-07-19 02:09马燕萍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8期
关键词:保健体质康复

马燕萍,马 振

随着我国高等学校的扩招,大学已从精英教育逐步转向大众普及型教育.与此同时,大学中也存在着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占各高校学生总数的比例不高,但情况复杂,或残障,或关节、器官受伤,或患慢性病,或肥胖,或瘦弱等,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即都不能达到对正常学生的体育运动要求.如果不区别对待,他们要么逃避体育活动,要么勉强应付.近年来,国内学者将这一群体学生统称为“体质弱势群体”.对于这类特殊学生的出现并有逐渐增多趋势的现象,应引起体育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2002年8月,教育部颁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对部分身体异常和病、残、弱及个别高龄等特殊群体的学生,开设以康复、保健为主的体育课程.本研究以安徽高校中的体质弱势群体(简称体弱)学生的体育教学现状作为研究对象,开展调查,发现到目前为止,安徽高校中体弱学生的体育教学情况仍不容乐观.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高校体质弱势群体学生的体育教学情况作为研究对象,调研了安徽普通高校中33所院校的教师和部分学生,其中本科院校21所,专科院校12所,调研时涉及了综合类、师范类、医学类和理工类的本科院校,如图1所示.

图1 调研涉及的安徽高校分布图(N=33)

1.2 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通过期刊网查阅国内近年来关于体质弱势群体、高校保健体育课的相关研究论文10余篇,硕士论文4篇,了解国内其他地区高校体弱学生体育教学的相关经验.

问卷调查法.在2017年6月向安徽省33所普通高校的体育教师发放问卷33份,回收33份,均为有效问卷,有效回收率100%;2018年4月向已开设保健体育课的2所院校学生发放问卷92份,回收90份,均为有效问卷,有效回收率97.8%.藉此了解安徽省高校目前体弱学生的体育教学现状和体育需求.

访谈法.于2017年3月访谈上海高校体育教师5名,了解上海高校体育保健课开展情况及建议;在4—6月期间通过面谈、电话、邮件等方式访谈了安徽8所高校的12名体育教师,了解他们对安徽高校中保健体育课的看法和建议.

数据分析法.对问卷、访谈所得数据等运用SPSS软件进行频数、相关性检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安徽高校体弱学生情况分析

表1 体弱学生的“弱势”情况(N=90)

如表1所示,高校体质弱势群体学生主要的弱势情况分为四类:(1)疾病:此类学生人数最多,占总数的34.45%,类型也较复杂,有心血管系统的心动过速、贫血、低血糖、心脏神经官能症等;呼吸系统的肺炎、哮喘等;消化系统的肠炎、胰腺外伤等;生殖泌尿系统的肾积水、精索静脉曲张、疝气等;肌肉骨骼系统的低钾型周期性麻痹和内分泌系统的甲亢等病症.(2)病或伤后恢复期:主要指学生受损伤或手术治疗后的康复阶段,这一类学生人数也较多,占总数的33.33%,他们大多仅在术后康复期需要参与体育保健课.(3)残疾:学生人数较少,占总数的21.11%,大部分学生残疾等级较轻,包括下肢膝或踝关节残疾、肢体残缺等,也有个别同学较严重,如脑瘫.(4)肥胖或体弱:此类学生人数最少,占总数的11.11%,主要因体重超重或过于虚弱不能参加剧烈体育运动[1].第一类和第四类学生属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NCD),也是目前影响人类健康最重要的公共问题之一.从学生的弱势情况看,除了部分残疾学生是先天原因,大部分是由后天原因造成的.

表2 体弱学生生活作息、饮食规律程度自评情况(N=90)

表3 体弱学生心理焦虑、抑郁程度自评情况(N=90)

从自身康复需要的角度,体弱学生较之正常学生更应该保持良好的生活作息和饮食习惯.但如表2数据所示,学生们对自己的生活作息和饮食规律程度的评价并不高,认为非常规律和比较规律的约占总数的三分之一,大部分同学认为自己的生活习惯一般和不规律.对生活作息规律程度的评价比饮食规律程度的评价更差.另外心理方面,现代人最严重的表现为焦虑和抑郁,体弱学生的自评情况也不理想,如表3所示,仅有13.33%的学生认为自己不存在心理焦虑和抑郁,认为自己心理焦虑和抑郁非常严重和比较严重的学生分别占总数的3.33%和16.67%.如此看来,本身身体状况不佳,存在一定的心理焦虑和抑郁,加上缺乏良好的生活习惯,体弱学生的自我康复之路必然十分艰辛,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们的学习效率.

2.2 安徽高校体弱学生体育教学现状分析

(1)安徽高校体育保健课开设情况分析.对各高校开设体育保健课情况调查,如表4所示,仅有9所本科院校开设了此类课程,占总数的27.27%;另有12.12%的高校曾经开设过体育保健课,后因种种原因取消;高职高专院校均没有开设此类课程.总体来看,安徽高等院校体育保健课的开设情况远低于全国高校76.47%的比例[2].本科院校的体育保健课开设情况明显好于高职高专院校,师范、理工、医学、综合四类本科高校的体育保健课开设情况没有明显差异.经了解,没有开设体育保健课的高校中,体弱学生的体育教育主要采取随普通学生上体育课或办理体育免修两种方式.

表4 各高校开设体育保健课情况调查(N=33)

2002年《纲要》颁布后高校陆续开设了体育保健相关课程,但近年来因缺乏教育主管部门的具体要求,很多高校直接忽略这一部分“弱势群体”的体育教学工作,简单地采取免修或理论课代替,违背了体育课程应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教育原则.允许办理体育免修等于放弃对体弱学生的体育教育,从高校的角度来说是比较“安全和省事”的,不会在体育课堂上出现事故,也不需要配备专门的体育保健师资,但对学生的体育教育却是非常不利,不但阻碍了体弱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也抹杀了体育活动增强体弱学生身体素质的功能[3].另外体弱学生体育课程缺乏具体的指导性文件,仅名称就有多种叫法,有“体育保健课”“保健体育课”“特殊体育”“适应体育”等,缺乏规范性.同时,长期的惯性使然加上体弱学生数量少,高校的体育工作者往往忽视体弱学生这一群体及对其进行体育教育工作,体育保健课程体系建设仍处于探索阶段,个别学校有成功经验但仅限校内实验,没有对外推广.

(2)安徽高校体育保健课教学实施情况.体育保健课是各高校根据本校实际情况,针对体质弱势群体学生,开设以保健和康复为主要目的的体育必修课程.[4]已开设体育保健课的9所本科高校均没有专业的保健教师,任课教师多为体育教师兼任.由于国家没有体育保健课程统一的标准,所以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均由各高校自行制定,教材和教学内容也由各高校根据实际情况自行设计.调查发现教学内容设置中最多的是保健理论知识,其次是太极拳,然后是健身气功、健身跑、瑜伽等.内容相对集中、传统,缺乏与时俱进的创新性和面向对象的针对性.

体育保健课的组织形式一直是课程设置中的难点,围绕分班教学和融合教学的讨论不断.因体弱学生具有人数不多、专业不同、身体情况复杂、授课时间难统一的特点,如果采取单独分班教学,一个班30~40名学生中可能出现近20种不同病症,无法再分层开展针对性教学;但有研究指出,体弱大学生虽然身体存在某些障碍,同样对有活力的运动项目热情很高[5],如果与正常学生融合教学,体弱学生又难以达到正常学生的体质要求,可能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3 高校体弱学生体育教学需求分析

如表5所示,体弱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动机首先是增强体质、促进健康;其次是缓解心理压力,超过半数的学生选择了这两项,说明体弱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身心健康中存在的问题,也认可体育运动对身心健康的促进作用.事实上,已有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证实,运动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的有效手段.另外部分学生还希望通过体育锻炼达到娱乐、丰富生活和扩大人际交往的社会性目的.此外,高校有计划地开展体育教学还可以传授学生相关运动技能和康复保健方面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等,这些都是学生希望通过参加体育保健课来获得的,因此以上几项也可以作为体育保健课程设置时教学目标的参考.

表5 体弱学生参加体育运动动机调查(N=90)

2.4 高校体弱学生体育教学发展策略

(1)体育课程系统设计,分段发展教学目标.对于课程设置中的教学组织问题,建议整合体弱学生的体育教学安排,对大学期间的体育课程进行系统设计,将分班与融合教学相结合.如表6所示,本科两学年、专科3~4学期的体育课堂教学分两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以分班教学为主,旨在提高体弱学生的身心健康状况,为第二阶段融合教学奠定基础.在第一阶段教学开始和结束前分别对学生进行体质数据采集,结合学生的体弱情况给予学生体育专项和运动负荷建议,方便学生根据个人兴趣进行融合教学的专项选择.第二阶段以融合教学为主,让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学习1~2项专项的基本技术,结合保健康复和运动处方知识,能够真正提高体弱学生的体育自主学习能力,学以致用,实现自我康复.

表6 大学期间体弱学生体育课程设计

(2)重构课程评价体系,体现针对性教学.体弱学生体育教学的评价体系需要重新审视,区别于正常学生,体弱学生的体育教学的目标应从以下三方面着手:①情感层面引导他们充分认识自己的身心状态,接受不完美,积极投入自我保健和健身运动,提高自我生活质量.②技能层面跟踪学生体质健康的提高程度,体质弱势部分应有良好的改变趋势.③认知层面培养学生运用保健康复知识和运动技能进行自我康复,提高他们的体育自主学习和练习能力.因此,体弱学生体育课程的考核和评价自然不能简单套用普通学生的考核标准,应着重考查学生的体质提升情况和体育自主练习能力.换句话说,就是通过体育教学让体弱学生能够掌握一定的康复理论和运动技术,能够在课外乃至以后的生活中自我评价、自我设计、自我锻炼,真正实现体育自主学习和自我康复,这样我们的体育教学才算做到“授之以渔”,而不是仅仅通过短短的课堂时间让学生达到锻炼身体的效果.

(3)完善体育教育环境,发挥最大学习效能.体弱学生的体育教育并非通过一门课程就可以完成,应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的过程,因此,创建一个完善的教育环境尤为重要.教育环境涵盖软硬件两方面的建设,软件方面包括教育理念、规章制度和师资队伍的建设等,硬件方面主要包括场地器材建设等.具体来说,从教育管理部门到高校应该具备对体弱学生公平体育教育的理念,积极保障体弱学生的体育公平权益,尊重、保护体弱学生,让其从校园体育公共服务的“旁观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让他们“回归主流”.在此基础上,需要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予以落实,切实保障学生课堂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的公平权益.教师是体育教育的落实者,针对体弱学生的体育教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需要教师掌握康复医学、特殊教育、体育学、心理学等多门学科知识,教师必须进行跨学科的专业学习和培训,才能较好地开展教学工作.另外教师还要具备教学探索精神,在开展教学的同时,不断进行体弱学生体育教学的研究工作,如适合不同体弱特点学生的运动器械、教学手段和方法、运动负荷等,为课程的可持续发展作出努力.在场地器材等硬件建设方面,学校应建设有可以满足体弱学生尤其是残障学生运动的一些特殊器材,并在场馆建设时增加便利设施的设计和建设,为体弱学生参与体育运动提供硬件保障.在资金预算及配备方面,要给体弱学生的体育教学留有专项资金.总之,学校应有充分的资源与相关服务来满足学生的需求,具体而言,即提供学生一个最适当的学习环境,符合无障碍且安全的环境,让学生能够发挥其最大的身心潜能,达到最高的学习效能.

3 结语

照顾弱势群体已成为国家文明进步的指标,而面对高校中体质弱势学生存在的人数增多、情况复杂的趋势,迫切需要体育教育工作者们引起关注,并进行深入研究,形成学术体系.高等教育是体弱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也是其步入社会前的最后受教育阶段.做好这一阶段的体育教育,对改善体弱学生的身心状态,形成良好的身体素质和精神素质,乃至提升他们的人生价值都可以发挥巨大作用.这种作用不论是对社会的进步,还是对当前正在进行的教育改革,以及健康中国建设都是一种推动.

猜你喜欢
保健体质康复
中医“体质”问答
《中老年保健》健康知识问答2022(一)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回答
康复专科医院康复设备维保管理新模式的建立和探讨
欢迎订阅2022年《护理与康复》杂志
体感交互技术在脑卒中康复中的应用
《中老年保健》健康知识问答2021(三)
《中老年保健》健康知识问答2021(二)
《中老年保健》健康知识问答2021(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