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寸步的老人

2019-07-19 05:48昳岚
骏马 2019年6期
关键词:苞米阿卡姥姥

昳岚

旭躇这个名字有点咬嘴,我费了好大的精力,才把他从岁月深处捞了出来。他一出场,就站成了一个壮壮的风景:较高的身材,一身黑色长衫,脖子上总是绕着一条长长的米色毛线围脖,弄得脖子又粗又短,头就像坐在半圆里,是这样一种形象。村里人都称呼他“旭躇乌沓其”(旭躇老头)。

第一次见他是在家里,他跟嬷说要买琥珀香烟,嬷说:“这不是磕碜我吗?抽点儿烟还买什么?我不卖烟。”

旭躇老人说:“不……不是,我们……经常抽,不……是一点,是……长期……”

他竟然结巴!越着急,越说不好,本來很红润的脸膛憋得更红,甚至头也跟着使劲。同来的焕巴老汉也帮忙说:“你的琥珀香色红味好,是爱勒里最好抽的烟,谁的也比不上。”

“那我也不卖给你们。”

嬷没有卖给他们,而是拿了一尺压得很实的“霍日当各”(一株烟顶尖上的一对叶子),又外加上一些散的“袜勒当各”(底烟),说掺和着抽吧,对烟太冲,掺点底烟柔和一些。

两个老汉高兴着,千谢万谢告别。嬷说,抽完了再来拿哈。

当他们起身往外走时,我又愣住,旭躇老人竟然是在挪着寸步行走,一步迈出去,的确也就寸步左右,但速度很快,促促促地一个劲儿倒步。

怎么会是这个样子?我心里有点难过。

而焕巴老汉和他的人一样,走路也是圆乎乎地迈着圆步。

他们的家就在我家西边,隔着很大的院子,很小的一间房,由于那边地势较低,那房子就显得更小,也少有生机,两个孤老头,一生没有婚姻子嗣,就住在一起,相互照应。

后来常见旭躇老人,是在我家后面去往村里的东西向的路上,总是那身黑色的长衫,长长的围脖,走路寸寸移步,老远望去,像一个很壮的黑色矗立物。

一天晚上,我跟着嬷,去二姥爷家听书,坐到炕上一看,西炕上那个重要的位置,不是原来那位比较清癯的说书人,是旭躇老人坐在那里。说书人还没来吗?我扫了一下南炕北炕,没有。一会儿,说书开始了,竟是旭躇老人!他从怀里掏出一个红色的小包,打开来,取出一本旧旧的发黄的书,书的四角都没了棱角,他清清嗓子开始念诵。竟然,他竟然一点不结巴啦!我又是一惊,好奇加重,注意力全集中在他红润的脸上嘴上。他念一段,说一段。念得什么,我一个字不懂。原来,他念得是满文,说的是达斡尔语。很奇怪,为什么他念书说书的时候一点不结巴呢?在他说达斡尔话时,我听见了这样发音的几个字“伞过演义,他把“三国”念成“伞过”。

这一发现,我对老人生出新的兴趣,觉得他是个突然能掏出宝的人。一天,小阿卡又要出去玩时,听他说出“旭躇乌沓其”名字,就高兴地跟了去。

跨过大门的横木,往后走五十米绕过我家的杖子(篱笆),再往西一拐,五六十米,就到了那间小房。走进屋里,不见惯常人家的西窗,除去一铺北炕连着不宽的西炕,地就剩了一米多点的空间,旭躇老人坐在炕头,正在一张乌溜溜的小饭桌上写字,旁边放着那本四角都损了边的厚书,又给了我一个意外。我凑上去,想看看他桌上的东西。小阿卡说不要乱动。但旭躇老人说,没……事,来看看,认……识认识。

他说的语声很亲切,但是表情严肃。红润的脸膛好像总是很热的样子。

我使劲伸出头去,看看那书,噢!是什么字啊?竟不是方块的横竖撇捺,那些字仿佛是一根树枝上长出了许多小杈,很长,旁边还不时出现个小点。

“这是什么字耶?”我非常好奇。

“蛮记笔替各。”老人说。

“蛮记笔替各”是达斡尔语,即“满文”之意。很多说书的晚上,都是以“蛮记笔替各埃拉贝”即以翻译满文来讲。过去,由于达斡尔人没有文字,所学文字都是满文课本,读书写字也都使用满文。清朝时期达斡尔人16岁就服役兵丁,做官朝廷,随军征战南北,全民族受用皇粮,生活习俗、房屋建筑、语言等多有相似。在我母系苏哈拉家族的祖上,赫赫有名的苏都热·孟额德,掌握七种语言,是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的翻译家。也因为苏都热氏族多有朝廷为官者,在称呼爸爸上,随了满族人的称呼,称为“阿玛”。小时候村里的达斡尔人都称呼爸爸为“阿查”,只有苏哈拉家族称呼“阿玛”。那时,常听嬷和老姨、舅舅们说,阿玛怎样怎样……现在,我的表弟们,说起父亲,仍然称呼“阿玛”。

在民国时期,念过国高的达斡尔人,学的都是满文,我们村里,有三位老人会读满文,旭躇老人就是其中一位。那天他正在一个有些粗糙的大本子上抄那本《三国演义》,笔笔抄得相当认真。那长长的字看上去秀气,竖直,从上到下,像一个个细高的女人。

以后我就常跟小阿卡去他那里,小阿卡爱听故事,爱问为什么,每次去那儿,不是看他在读着满文书,就是在写那长长的字。却也会停下来,从花镜上边抬起眼睛看过来,说:“额讷克库(这小子)又来了,今天你又要问什么?”

小阿卡的问题总能得到解决,他的手上也总是离不开书,上课时偷着看书,吃饭时也把书放在腿上,边嚼边看。不知他从哪里弄来了一本本大书小书还有画本,大书大都没头没尾,他天天埋在书里,有时耽误了活儿,嬷也不说。在那些漫长的冬夜里,无数个灯光摇曳的夜晚,嬷总是坐在灯前缝“其卡密”靴子,一种毛朝外的动物皮毛靴子,里边能续很多乌拉草,专门给那些数九寒天在野地林子里的人穿用。这样的夜晚,小阿卡就捧着书,念给嬷听。他念的书,都是那个时代的读本,如《烈火金刚》《红岩》《青春之歌》《烈火春风斗古城》《金光大道》《西游记》《红楼梦》《苦菜花》《迎春花》《钢铁是怎样练成的》,还有《家》《春》《秋》等等,也都成为我后来所读的书。至于像《七侠五义》《大八义》《小八义》《奇门遁甲》之类的书,小阿卡就自己偷着去看。

那天,旭躇老人又掏出一个宝。他从炕里的枕头旁边,拽出一个“kia-ji”,一个扁长形的小匣子,从一头抽开盖子,里边竟装着很多笔记本,看样子都是他抄写的字。他把正在抄写的本子放进匣子里,然后合上抽出的盖子。

这个发现,又增加了我对老人的神秘感,就像他的兜里揣着很多你无从知晓的什么东西,趁你不在意时,突然掏出一个,令你惊奇。

一天,嬷让我去老姨家住,我也没问什么欣然而去。我很愿意去同伴或姨家住个新鲜。第二天早晨,小阿卡早早过来,告诉老姨说姥姥走了,去世了。我才知道,让我躲出来的原因。

其实姥姥是健康的,轮流住在公社上班的大舅老舅家里,由于老舅一次执行禁赌任务时,枪支走火误伤赌徒而导致当场死人,便从公安干部一夜之间成为囚徒;大舅也因涉嫌什么正在接受审查,嬷便把姥姥接到家里尽孝。姥姥是位典型的从旧时代过来的人,喜欢着长衫和袖珍马甲,即使暑热天气,也穿着长衫飘曳。有时就听嬷说:“嬷你换个短衫吧,天太热。”可姥姥不,她说:“不穿哈日么(到膝盖或更长的长衫)像个没有尾巴的家雀。”

这样,姥姥那袖珍的身相,就显得更小,凹陷的双眼显得更大,拍拍袍子前后,摇摇曳曳的,又出去了。而额头上系的一条寸多宽的发带,只有热天才摘下来,一边凉快去。其实那样的发带是达斡尔女人保护额头的,岁月赋予为头饰。不过她也没有因为自己是鄂温克人而非显出什么不同。实际上也没什么太大区别。达斡尔、鄂温克本来以表亲相称,生活中始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犹如日子里的水乳相融。

春天,喜欢户外活动的姥姥,柳蒿芽刚长出寸多高时,终于摆脱了一季的猫冬,忍不住一个人采青去了。生长柳蒿芽的地方不远,村东的河边就长满了那种叶背灰绿色的野菜。那天阳光很好,春风柔柔地抚摸着满地的翠绿,姥姥觉得全身的肌骨都在和她一起跃动,就自然唱几声“扎嗯达勒”。正采得惬意,突然听见有人喊她,抬头看去,是老朋友,在不远处说:“这里柳蒿芽可多了,你快来呀。”姥姥说:“你什么时候来的,我怎么没看见你?”便向她走去,随即低头采一把看到的野菜。但那朋友看着不远,却走不近她。就说:“你等等我呀。”她说:“你快走吧,就在前边……”姥姥就跟着走,但怎么走也走不近她,姥姥生出狐疑:奇怪,怎么就走不到她跟前?

不好!姥姥突然猛醒,立刻转身回返。这时那朋友也转过身来,跟上。姥姥骤然大喊:“我看你过来?”手中的菜刀使劲儿指过去,一边后退着,一边不断仗着胆子大声威胁:“你要是过来我就扎死你。”这样姥姥深一脚浅一脚,一会儿退走,一会儿正走,出了林子。到了路上,障碍少了,姥姥的步子也快了,胳膊和刀子始终没有放下。终于走上大路,姥姥索性跑了起来,看见大坝了。过了大坝就是爱勒,她喘嘘着,踉跄着终于走到村头的第一户人家,多音家。进了屋就靠倒在炕墙上,惨白的脸,倒着气,一句话也说不上来……

从那姥姥就开始生病,一病不起。

我跟小阿卡回到家里,一进大门,就见院子里停着高高的脊形棺木,红红的,倒也没有令人害怕的地方。倒是这么高大的东西,姥姥那袖珍的身材能占多少呢?不過我不相信姥姥会待在那里,说不定她依然摇曳着长衫去南边的甸子溜达去了,或者长衫一撩蹲在草地上,闻着四季的草香……

如此想时,就觉得姥姥长衫一摇一摆地真去前边的甸子了,或在甸子边的老涂家,跟嘎荣嬷说着一大堆鄂温克话。老涂家夫妻一儿一女,一家人都和姥姥一样袖珍身材,说话的音调都一个样子,忍在嗓子眼里,细簌怜怜的,不舍得敞开放出宝贝声音。儿子嘎球是小阿卡的同学,黑亮亮的眼睛跟他爸爸一样,好像总有擦不净的鼻涕,一跑一提裤子。那年秋天,甸子西边的苞米地秋收后苞米秆仍然站在地里,下午放学后我便玩一样去捡苞米。我不敢一个人走进里边,怕偌大的苞米地淹没了我还没有苞米秆高的人影,就在靠路边的几条垄中寻找。一会儿,就见嘎球从东边穿过甸子来了。似乎他手气很好,一进地就捡到了一穗苞米。不过一会儿,他把那穗苞米扔进我的小筐里,又从攥着的小手里拿出一张又旧又皱的一毛钱,塞给我,还没等我作出什么反应,他就转身走了,磕磕绊绊的。第二天我刚进地,还没捡到一穗苞米,他又来了,磕磕绊绊迈过横的垄沟,手里竟然又有一穗小苞米,黄红泱泱的,扔进我的筐里,又拿出一张那样皱褶的纸币伸过来。“我不要啊”,我有了准备,躲闪着说。可他不听还是扔进我的筐里,转身高一脚低一脚走了,两个胳膊不时在腰上往上夹一下……

我正在胡乱想着,往屋里走,想确定一下姥姥是不是在炕上,迎面屋子里出来几个人,竟然旭躇老人也在其中。这位神秘的老者,我又看见他了。他手里拿着几页卷着的纸,寸步促促促走到灵柩前面,双膝着地跪下来,其他的人也都依次跪在他的身后,男人双膝着地,女人单跪,开始进行“ki-sale-bei”(达斡尔记音符号,祭祀之意)仪式。旭躇老人先领着大家向那高大的脊形棺木磕了三个头,实际就是点了三下头而已。然后他展开手里的白纸,清了一下嗓音,念起来,仍然是念了一遍满文,然后是达斡尔语。

苏都热家族的祖老太

正寝的灵魂请听清

七十多高龄你已过

光彩美好度了一生

获得七十有八高龄后

孙男弟女一大群

种种教导后代的道理

大家心怀感恩记下了

姑娘姑爷的孝顺下

温柔周到服侍了你

度过了安心的晚年

儿有重事脱不开身

请你不要挑他们理儿

苏都热哈拉霍卓日额特沃

Sudur-ha-laho-zor-et-woo

苏热苏木思歌吐昆索恩索

Su-resmusgtu-kunsoon-so

大勒恩那似杜勒吉

Dal-nasdul-ji

……

旭躇老人的脸孔更加红了,口出的言词竟然像朗诵诗歌一样,和仄押韵,朗朗上口,横扫哀伤气氛。肃穆中的人们,耳朵都集中在那美妙的词汇里,好像身处的不是送一个即将赴黄泉者的场面,而是在倾听着一曲天籁般的灵魂之歌,那ki-sale-bei仪式,将一个古老的丧葬习俗隔开了平素的粗糙,截然相反斯斯文文表现出来。人说那是一个族群的文化窗口。可那时,谁知道他们进行的正是一个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延续呢。

接下去,这样的仪式又进行了两次,每隔一段时间,旭躇老人便领着大家说出一段祭文,每一次的语言都不尽相同。我除了听出跟平时的发音不同,几乎什么也没有听懂。没想到,小阿卡的爱问好学,竟然问到了旭躇老人的小屋里,这是我后来才知道的事情。他把那些听起来串串连接、重叠相扣、富有弹性魅力的祭文,从旭躇老人的嘴里抠了出来,装进了自己的脑袋,并还问到了旭躇老人在其他“ki-sale-bei”场合所说的祭文。老人说,那都是临场发挥的,见景造词。

见景造词,太有才了。

记录那些美妙的诗词,是多年以后的一个偶然机会,受感于那种美妙词语的诱惑,或许还有一种此仪式即将绝迹保护的良知,做了几次采访。我喜欢那些绝妙的词赋和美丽上口的韵律,也愿意共享资源。

会说ki-sale-bei祭文的,村里还有一位读满文的老人,名叫柳果尔,他面部清癯,身材中等,典型的秀才模样,求雨祭祀、说祭文皆能,也是村里具有特殊文才的长者,备受人们的尊敬。我赶上的一次求雨,就是柳果尔老人主持的。相比旭躇老人,又是一种气质。因他家住较远的北街,平时极少见他。而旭躇老人就在西边的那个小房子里,来回迈着寸步促促促,走在园子后边东西向的路上,觉得他的日子就是走在路上,不然就在他那烏溜溜的小桌子旁,与书为伴。

看上去虽然走路不畅的老人,却能远行。夏天挂锄时节,或冬闲无事的时候,爱去酒镇,三十多华里的路,迈着寸步出行,执着不停地往前走。夏天早去晚归,冬天可能住上一宿,也许不住。到了酒镇,目标直接饭馆,吃上一顿烧卖,或两根麻花,一碗汤,就饱足了,也歇了。大车店便宜,两毛钱一条位置,住一宿,第二天返回,挺好。我上初中后的一个冬天,放寒假回来,没看到老人,便问小阿卡,阿卡说他已经没了。我愣然,怎么会呢?

那天旭躇老人仍然徒步去了酒镇,吃了烧麦、面条,一盘翘青椒(炒青椒),照旧往回走,晚上回来时,天色已经漆黑,同屋的焕巴老人,听门嘎吱吱地响了一会儿,门才拉开。随着一股白哈哈的寒气,老人几乎把自己摔进门里,进屋就吭吭哧哧地说要用凉水泡脚。焕巴老汉说你冻了,要用凉水泡脚?旭躇老人说冻了。他就给他端来了一盆冰凉的凉水,帮他脱鞋。可那鞋已经脱不下来了,跟脚冻在一块儿,就连鞋一起泡在水里,泡了半天,鞋泡下来了,脚还没化,继续泡,又泡了半天,泡醒了,那脚变成紫色……

听得我心里一直发冷打颤,不知他怎么一寸一寸从那冰雪的路上挪回家来。一位不甘寂寞的老人,他以寸步去丈量那三十多华里的冰冻之路,来消减岁月的老迈无聊,宁可把时光冻结在运动的寒冬,也不愿懒在温暖的屋里。那双脚虽然解冻,但慢慢地肿胀发炎,最终烂掉,人也随着双脚去了。

旭躇老人念了一辈子的祭文,用那些美丽的词汇引导安慰了很多亡灵,而到他过世的时候,已经没有人会说祭文了,柳果尔老汉比他先走了一步,也许,他已经不需要祭文了,为别人所做的引导安慰,都成了他上路的引路悼歌和资粮。

书呢?我想到了他的那些书本。

小阿卡说,他曾去了那个小屋,找他的小匣子,没有找到。问焕巴老汉,他说他也不知道。

小阿卡便生起怀疑,不会是焕巴老汉当引火纸都给烧了吧?

能吗?他也是个知书拿字的,是爱勒里第三个懂得满文的人,能舍得?

有啥舍不得?不像现在能当个文物展览起来,那时谁还学满文?都成了淘汰的东西,放哪儿都没有用。

是啊,小阿卡说得不无道理,那时的人们,纸张也是缺的,用处很多。孩子们念过的书,用过的作业本,都能发挥到极致的用处,现代人想都想不到的。那么旭躇老人的书和那一匣子手抄本,会在哪里呢?宁愿让它变成青烟升了空去,追随老人,也不愿它用在其他的不洁净之处。

怀着失落的心情,走出那间小屋,小匣子没了,里边的满文本子没了,那厚厚的磨得顿了角的大书也不见了,小小的狭窄屋子,竟然变得空荡寂寥,它们和他们都不知去向。

我关上那个轻飘的门,一抬眼,一片白白的雪在阳光下晶莹闪烁,远远的,爱勒向西去的大路那头,有个黑色的点在移动,那是谁呢?我停下眺望,会不会是旭躇老人的影子……

我慢慢地转回身来。

责任编辑 乌尼德

猜你喜欢
苞米阿卡姥姥
黑熊掰苞米
聪聪的信
乡下“啃青”
我的苞米情结
导弹气球——阿卡迪欧(巴拿马)▲
绣花高手姥姥
牛牛阿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