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构建高效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思考

2019-07-19 20:18刘西晓
教育界·中旬 2019年5期
关键词:高校

刘西晓

【摘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发展升级的迫切需要。文章探讨了如何依靠高校优势专业,采取多方联动策略等,培养大批有创新创业意识的大学生,进而推动地方高校教育长远发展。

【关键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多方联动

【基金项目】2018年度高校优秀青年人才支持计划项目(gxyq2018226)。

当前新的经济形势改变了我国对于高校人才的需求,具有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创新创业型人才是当代经济发展急需的人才。因此,在当前的高校教育中,我们必须针对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进行探究,寻找创新创业教育发展面临的瓶颈问题并加以解决,进而推动高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

从高校、学生和企业三方面来分析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有助于我们更清晰地看到当前创新创业教育的不足之处。

(一)从高校角度分析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创新观念与实际情况有偏差。首先,目前各高校已意识到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且对教育模式进行了调整,并设立一套有关创新创业的专业课程,极大地刺激了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但是许多高校没有认识到创新创业的本质,在教育理念上只注重培养学生的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只教会学生如何获取财富和利润,而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即软实力。其次,高校教师对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缺乏经验。创新创业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没有经验可循,导致教学过程中缺乏系统的理论和经验。同时,一些高校也不能通过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来满足需求。即使他们开始上课,也缺乏严格的教学和考试规则,这就导致学生在报告学习结果时存在随意性。这主要是由于学校、教师和学生缺乏正确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再次,高校与企业结合密切度不足。由于高校缺乏科技园区、配套资金以及创业渠道,这导致产学研不能较好地结合,无法做到理论与实际操作双轮并进,导致学生所学的知识只是空中楼阁。

(二)从学生角度分析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当代大学生创新观念不够成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还没有认识到当前形势发展以及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性,更无法体会创新创业所带来的益处。同时,由于缺乏创业资金,很多学生对创新创业望而却步。学校也更专注于创新创业理论知识的传授,缺乏实际操作课程。学生自身意识问题与不到位的师资、实践活动的缺乏,给创新创业教育带来很大的阻碍。

(三)从企业角度分析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旨在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创新型人才,使大学生从求职者转变为创业者。从企业角度看,具有创新思维的大学生能够给企业带来新鲜血液,活跃发展思路,对企业的发展是有利的。但是由于目前僵化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刻板的教学方式,加上学生创新意识不强,企业对目前的创新创业教育存在负面认识。

二、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构建新的发展思路,激发创新创业教育的内驱力,将更有利于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入和实践。只有从教学理念、师资建设、多方联动和合理的评价体系几方面共同发力,才能促进创新创业教育有效推进。

(一)改变教学观念,调整教学目标

创新是民族发展的灵魂,科学的本质是创新,要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是时代发展趋势,高校、政府、企业和社会尚未充分联动,在培养机制上,存在不同步现象,因此出现高校培养的创新创业人才找不到工作,企业找不到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才,高校找不到创新教育感觉的局面。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不仅是传授具体的创业理论知识,还应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挖掘学生创新创业潜力,加强对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意识的培养,激发其内驱力。当前,创新创业教育对师资要求有所提高,既要求他们具有较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求他们拥有一定的创业经验。高校可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利用校企合作的模式,培养一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创新型教學师资,突破师资瓶颈,提高教师的整体水平,将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作为教学目标。把教育的重心从重视知识的传授向重视能力和情感的培养方向转变,从“培养知识型人才”向“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转变,鼓励学生“大胆设计、主动探索”。

(二)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相融合,加强跨学科融合教育

高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学过程中应准确定位,理解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将开设课程同突出特色专业相结合,突出创业项目的专业优势。发挥高校专业优势,加强合作,培养能发挥优势的专业型创新人才。同时,高校要促进学科互融,设置跨学科专业的交叉课程,培养多学科融合的综合型人才。

(三)加强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双方联动,同时加强创新创业师资建设

优秀的教师队伍是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大学生的前提,是高校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保障。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灌输式教学转变为启发式、深入探究式等具有互动特征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开展个性化教育,是以后教学发展的方向。要实现教学模式转变,需要教师改变传统教学观念,且更能胜任这一教学要求。当前的教学师资多缺乏多面手的能力,因此需加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建设,加强对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在强化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同时,要注重开发社会资源,加强高校与企业的合作,整合资源。聘请优秀的成功企业家担任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指导教师,结合他们的创新创业经验,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教育。加强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双方联动,共建创新创业支持平台,共建创业基金。让大学生深入企业一线,学习先进经验,了解运行模式,听取创新创业先进人员的报告,学习其精神,充分调动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的学习客体向主动参与的实践主体转变,形成创新创业意识。同时,校企合作也可对大学生进行差异化教育,发掘寻找创新创业意识强的优秀大学生进行培养,加强其创新意识、能力、专业知识及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培养,打造创新创业教育优秀案例,为社会、企业输送优秀的创新型人才。

(四)完善创新创业资金支持和政策保障体系

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缓慢多是由于缺乏有效的政策保障。高校的教学体系不成熟,无法保证大学生接受系统理论的教育,就无法保证学生创业的成功率。高校、企业和政府缺乏有效的对接和融合,无法保证学生创新创业的先进性。高校缺乏创新创业平台,创新基金到位不及时,无法提供有效的创新实践工作,不利于创新工作的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指导工作的滞后,无法对学生产生有效的刺激和鼓励,降低了创新创业的时效性。因此,应加强高校、企业、政府几方联动,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有效的政策、平台、资金和后续就业指导服务,从各个角度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进行有效的鼓励和督导,同时促进高校和社会协同发展。

(五)构建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

构建合理的创新创业评价体系是提高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创新创业教育评价包括教育过程评价和教育效果评价。高校要明确教师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责任、评价标准,加强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考核和评价,加强对专任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和职业指导,定期考核。企业聘用兼职教师,应当制定兼职教师管理规定。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进行评价,即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对创新创业教育进行评价,并对所培养学生的社会信用进行评价。充分借助大数据着力分析不同学生需求的规律,改革评价内容和方式,注重评价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考核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构建合理的评价体系有利于规范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行为,重新审视现有的培养计划、教学方法、师资质量及设备条件等,及时对现状进行调整,更好地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发展。

三、结语

构建具有活力、顺应时代发展需求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将促进大学生就业,同时强化“创新引领科技进步”这一理念。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坚持以提高创新性思维为核心,加强多方联动,以政策为保障,着力塑造有创业理念、敢于实践的新型人才,加大改革的力度,为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和实现伟大复兴梦提供强大智力保障。

【参考文献】

[1]吴长贵,朱云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问题探究[J].知识经济,2018(14):27-28.

[2]张立驰,姜彦彦.基于苏南区域经济发展的高职高专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06):15-16,36.

[3]黄巍,唐友,佟明亮.基于区域经濟发展的民办高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13(02):92-94.

[4]朱柳单.基于供应链管理模式的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研究[J].教育现代化, 2018(07):41-42.

[5]陆志.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研究[J].高教学刊,2018(05):30-32.

猜你喜欢
高校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新常态下高校档案工作发展研究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提升的策略研究
弘扬雷锋精神与转型期高校校园文化教育整合性研究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