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秘密

2019-07-19 09:42沈嘉柯
特别文摘 2019年11期
关键词:毓秀糟粕弟子规

沈嘉柯

国学那么大的箩筐,什么都往里面装。老子是无为而治,庄子是出世不跟世俗玩,孔子是入世实现改造社会梦想,诸子百家相互看不顺眼,唐诗宋词另有乾坤,周易、术数、中医,佛道杂烩……本身就是大乱斗。较真国学是什么就是犯傻,根本不需要划分什么是國学,什么不是国学。因为在家长心里,国学就是可以帮他们管好孩子,让孩子优秀的中国学问。这就是时下“国学热”的秘密,国学不是一门具体的学问,而是一种总的价值观,那就是中国人的实用世俗化,一整套的经世致用。

比如《弟子规》,说起来不过是清朝不入流的落第秀才李毓秀编写的,但是,现在如此流行,无非是满足了家长们的心理需求。现在的家长实在管不好孩子了,也跟不上孩子的知识面,所以迫切需要一个“权威读物”来代替自己管孩子。哪怕这个“权威”教育家李毓秀,在专业人士看来根本不靠谱。试问考得上名校,自己有想法的家长,怎么会瞧得上落第秀才的手艺活呢?

言传身教,把道理讲得通透、有趣,令孩子心悦诚服,是“高难度的艺术”。大多数家长限于自身条件不足,没法为孩子甄别读物,选择人生道路,辨认世道人心,更加谈不上自成体系的家学熏陶了。李毓秀恰好满足这样一大批无能为力的家长的需求,让这些家长可以去依赖《弟子规》之类的读物,完成最基础的训诫。条件好点、眼界高点的家长,可以选择南怀瑾、于丹,再高点的,就开始搞什么民国启蒙读物。

其实,真学问是融会贯通,不是瞎崇拜。

直到现在,这几十年累计毕业的本科生,算下来也不到总人口的4%。高等教育的价值,其实就在于掌握认识世界的一种专业知识,是一个入门的机会。知道了有门的存在,就知道了世界上存在成千上万种门道通往知识与真理。

除了接受教育,还有个渠道是终身学习。读书、积累人生阅历和经验,也是好办法。但是,2018年我国成年人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67本,成年人人均电子书阅读量为3.32本。人均读书量,纸质书和电子书加起来都不到10本。平时忙于上班赚钱吃饭,何谈高素质及自我教育?再传导给孩子?

时下的国学班,只不过是内容更多点的“广义弟子规”,截取了其中用来训导管教的部分来教导学生。

在华中师范大学里开讲座的“国学大师”被学生们怼,其实是因为这个“大师”干的活,是企业培训的活,为精明的老板服务,为无能为力的家长服务,跟学术无关。加上台下坐的又是历史专业的学生,且女生居多,听到传统文化里最糟粕的“女德”那一部分,怎么会不炸毛呢?

爱读书的成年人心知肚明,因为时下国学的核心是规矩,无限说教,喋喋不休。懂行的人,表面上点头称是,心里却道“放屁”。

道理和经验,本身是好东西。当我们遇到难题,无从判断,陷入困境,自然会主动寻找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的办法。

都知道中华传统文化有精华有糟粕,问题是,精华和糟粕可不会在自己脑门上贴上标签。糟粕会伪装成精华,精华也可能看起来像糟粕,这取决于具体场景的运用。而且,区分精华和糟粕的学识,一般人根本接受不了,很可能跟他们脑子里的固有观念是相反的。

人有个成长过程,靠家长养的时候,看人脸色吃饭不爽快,所以推崇反抗叛逆,鄙视功名利禄。等到靠自己劳动吃饭,就明白一丝一缕来之不易,仕途经济和社会化才是生存之道。富贵闲散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都难逃这样的成长规律,何况普通人。贾政没能教育好宝玉,宝玉什么都明白,他只是叛逆。

还有一点,也可以挑明。有些明明自己读了大学,接受过高等教育,却还在让孩子接受管教形式的国学,也是出于一种藏得很深的意识:比起不读书,家长其实更加害怕孩子读书读到半懂不懂,似通非通。读傻了脑袋瓜,变得拧巴,或者彻底厌世。

国学还会热下去,直到更多掌握了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家长们,懂得判断优劣,找对高手,再为孩子正确买单。

刨根问底到最后,其实学问哪里分什么中国外国呢。学问就是学问,世上没有终南捷径,只有一条道:书读得足够多,足够杂,书里书外对照比较,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正看反推,读通为止。

猜你喜欢
毓秀糟粕弟子规
给现代人参考的古代礼仪
课堂教学中如何把握传统文化的教学方法和原则
试论学前传统文化教育中的“取”“舍”问题
弟子规
爱情寓言